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年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空间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

    • 资源ID:52243548       资源大小:2.40M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空间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

    2022 年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空间及未来趋势分析1.智能制造:双碳+工业 4.0 时代,迎黄金发展机遇我国制造业基数大、自动化水平比较落后,在无法依靠激进式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厚利润的情况下,企业数字化转 型降本增效的能力逐步凸显,制造业客户数字化转型意愿明显增强,叠加政策的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有望迎来历 史性发展机遇,我们认为,智能制造带来的产业机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流程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空间广阔,发展确定性强,看好全生态布局流程型智能制造龙头企业;2)离散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客户需求旺盛,看好绑定核心大客户的离散型智能制造提供商;3)基础工业软件提供商: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看好 CAD/EDA 等基础工业软件企业。(1)智能制造提质增效显著,双碳时代加速成长智能制造整体架构自下而上分为云基础、现场控制、基础平台、工厂数字化平台、业务应用和用户触点等多个层级,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其中,云基础负责提供基础算力支撑,包括公有云&私有云;现场控制作为智能制造的控制中枢,包括传感器和PLC/DCS 等控制类元器件及工业软件;基础平台 层涵盖了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算法平台等,对上支持各类工厂数字化平台的研发和运行;业务应用层主要是通 过调用各类数字化平台的 API 并进一步打包成服务,最终汇聚到用户触点层面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解决实际 工业中的各类问题。同时,物联网技术打通了原本孤立的生产环节,令过去海量被忽略的数据重新具备了价值,并通过数据清洗、聚类与分类等大数据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最终经过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工艺流程建立适当 的人工智能模型,一方面减少了人工参与、提升了工艺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对物料/反应 等多个工艺环节进行精准的控制,提升了整体制造过程的效率。智能制造具有很强的下游行业属性,一般会按照下游行业将智能制造划分为流程性智能制造和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行业主要包括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具备工艺流程长、工艺环节多、工艺间关系复杂与涉及的硬件设备 种类繁多等特点,要求实际工业生产重视满产、安全和不停车;相较于流程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呈现“小 而散”的特点,下游需求多呈点状分布,更需要灵活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实际业务中的痛点。在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下,结合行业特点来看,流程型行业偏向追求超级自动化,离散行业偏向追求制造的极致柔性。流程型智能制造与离散型智能制造在概念架构上总体差别不大,两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具体的工艺环节、硬件 设备和工业软件等方面。流程行业主要包括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具备工艺流程长、工艺环节多、工艺间关 系复杂与涉及的硬件设备种类繁多等典型特点。一般来讲,流程型行业的设备层除罐体、执行设备、电机、阀门 等各类元器件之外,还需配大量仪器仪表用于参数的采集与工艺过程的监测;控制层主要体现为 PLC、DCS 等 多种控制类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扮演“中枢神经”的角色,向下负责控制具体工艺环节的执行,向上对接监控层,对整体工艺流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监控;此外,生产管理层的 MES、PLM、OTS 等工业软件负责对多工艺 环节进行把控,调控整条产线的能耗/生产等多方面指标,并最终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反馈至企业资源层,通过ERP/BI/CRM 等信息类工业软件掌握物料、产业链等多方面的商业环节。总体来看,流程型智能制造对工艺的稳 定性和工艺间协同性的要求性高,整体工艺的容错率很低,单一工程的价值量较高,所以流程行业客户对智能制 造提供商的资质/技术/售后等多方面综合实力要求比较严苛。相较于流程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下游需求多呈点状分布,更需要灵活的智能制 造解决方案来解决实际业务中的痛点。离散行业主要包括电子、机械、家电、汽车和军工等多个行业,设备层涵 盖了机器人、小车、车床等多类不同的硬件设备,一般来讲,由于离散行业的工艺过程相较于流程行业而言较短,所以大型 PLC/DCS 的应用场景不多,主要以中小型 PLC 进行控制,其次通过感知、执行、运营和决策多个环 节,构成离散行业的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离散行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小规模、多批次的特点,柔性生产扮演着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离散行业的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我们认为,相较于流程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 更注重对下游工艺的理解与对客户需求的挖掘,拥有丰富产品/技术中台的智能制造提供商有望更受到下游客户 的青睐。中国制造 2025 的总目标下,全国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领域的发展。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计划到 2025 年由 2021 年的14.7%提升至 4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 划进一步明确到 2025 年,我国要实现 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 500 个以 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 50%,培育 150 家 以上专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 200 项以 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 120 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政策的不断驱动下,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是我们坚定看好的大产业方向,未来发展路径清晰,确定性强。“双碳”政策下流程型智能制造行业业绩确定性强,市场空间广阔。在我国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 略背景下,流程型行业作为典型的碳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在全国总碳排放量中的比重高,是优先需要进行节能减 排改造的领域,其中,冶金、石化、化工等流程型行业作为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具备产业规模大、工艺环节多、工艺流程长的特点,总体市场规模可观;另外,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当前的工艺水平与自动化程度不高,能 耗方面依旧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在基于双碳背景下自动化升级/智能制造改造的迫切性强,涉及的工艺环节与 相关硬件设备数量多,流程型智能制造需求空间广阔。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灯塔工厂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白 皮书统计数据,数字化手段在电子、汽车、机械装备和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部分生产/管理/检测环 节中能够将KPI 提高 100%以上,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用户的整体效率。伴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 命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传统制造业或将重新迎来行业洗牌,智能制造转型缓慢的企业或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被进一步挤压利润;在市场利润逐步向智能制造转型成功的制造业集中的行业格局下,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发 展的必然选择。(2)智能制造万亿蓝海,发展空间广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工业软件带来利好。受国际形势变革和疫情影响,我国外循环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双循环”成为发展新格局。工业软件作为“卡脖子”的关键产品,深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内高科技企业为预防 工业软件禁用风险,积极寻找国产可替代的工业软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为工业软件发展赢得利好政 策空间,在需求内化的过程中给予国内工业软件企业更多与工业企业合作的机会和产品发展进步的空间,工业软 件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工业 4.0 相较于工业 3.0 市场空间明显扩大,自动化和工业软件赛道核心受益。智能制造趋势倒逼自动化升级,工业设备精密度升级、工控节点数量提高和工控设备复杂度增长构成了自动化赛道的成长逻辑,一方面包括变频 器和 PLC/DCS/控制器等工控设备,另一方面提振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的成长。在工业软件方面,柔性制造将 推动研发类工业软件的普及,制造类软件与自动化产品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能力,进 一步增厚了产品的价值量和毛利率水平。智能制造是万亿大赛道,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制造趋势下,自动化和工业软件等赛道核心受益,我们对部分 相关赛道进行测算,从 2021 到 2025 年,市场总规模近 5 万亿,若考虑其他细分赛道,则智能制造总体市场规 模将更广阔,总体测算思路如下:1)工业自动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 年我国变频器市场规模 590 亿元,2025 年有望增长至 883 亿元,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 11%;据华经情报网等数据预计,2021 年PLC/DCS/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 88 亿元/141 亿 元/169 亿元,假设控制节点与周边设备的价值量比值为 1:10,据华经情报网等数据,预计 2021 年 PLC 及周边设备/DCS 及周边设备/伺服系统及周边设备市场规模为 966.4 亿元/1553.2 亿元/1991.0亿元,在智能制造趋势 和新能源等新型行业兴起的背景下,我们预计 2022-2025 年 PLC 及周边设备/DCS 及周边设备/伺服系统的年复 合增速为 15%/12%/15%;2)工业软件:据中商情报网等数据预测,2021 年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经 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分别为 223.9 亿元/499.3 亿元/1510.2 亿元/497.7 亿元,考虑到国家大力推进以基础 工业软件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兼顾其他类工业软件协同增长的政策,与刚才我国基础类工业软件尚处发展初期、生产控制类/嵌入式/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已经初具规模的现状,2022-2025 年,我们认为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年 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25%,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嵌入式工业软件/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15%。(3)以三大主线为核心,坚定布局智能制造大赛道国内传统制造业基数大,数字化程度不高,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空间巨大,在市场和政策的双轮驱动下,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将坚定推行,智能制造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高。在智能制造大赛道中,我们更看好 流程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基础工业软件提供商。主线 1:流程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空间广阔,未来业绩确定性强,更看好全生态布局的流程型智能 制造龙头企业流程型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在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国产替代节奏或有望超预期。国产智能制造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在核心技术与产品上持续突破,一方面已经拥有了DCS/PLC/SIS 等一系列核心工控产品,另一方面正在积极突破 MES/RTO/APC 等一系列工业软件产品,目前国内流程型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 产品端,当前国内的智能制造企业的工业软件具有产品性能好、性价比高与本土化服务等多项优势,伴随着国产 智能制造企业的崛起,流程智能制造国产替代节奏或有望超预期发展。在流程型智能制造领域,我们更看好拥有 PLC/DCS 等核心工控产品,实现从硬件到软件整体布局的企业。我们认为,流程型智能制造至少在未来 3-5 年 内有望持续保持高行业景气度,相关行业充分享受需求扩张与国产替代加速带来的行业红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公司业绩长期向好发展。主线 2:离散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客户需求旺盛,看好绑定核心大客户的离散型智能制造提供商离散行业智能制造尚处发展早期,下游客户需求旺盛。与流程行业相比,离散行业智能制造需求呈现“小而散”的特点,需要对下游行业具备深刻的理解。目前,离散型行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尚处发展早期,伴随着自动化和 智能化技术的成熟,智能制造在流程行业中提质增效的作用逐步显现,离散型智能制造需求逐步旺盛。在离散型 制造业中,纵深发展更有助于智能制造企业降低边际成本,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我们更看好绑定大客户的离散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伴随着制造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进一步市场,离散行业智能制造有望迎来高 速发展。主线 3:基础工业软件提供商: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看好CAD/EDA 等基础工业软件企业政策持续加码,基础工业软件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我国基础软件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目前 CAD/EDA 等设计类软 件已经具备了部分核心技术,潜在发展空间大。在国家政策不断加码扶持的背景下,国产基础软件快速发展,一 旦能够突破技术壁垒、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就有望在多重利好的共同推动下迅速实现国产替代,业绩有望迎来爆 发式增长。2.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三化时代开启,汽车电子未来可期进入到 5G 万物智联时代,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新的调整与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发展主要潮流,在多项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给车载镜头、激光雷达、控制 器、车载模组、连接器等汽车电子细分赛道打开广阔成长空间:1)车载镜头&激光雷达:车载镜头和激光雷达作为智能汽车之眼,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组成,短期来看,车载 摄像头的需求量提升较快,能够有力提升车载光学镜头的需求,长期来看,雷达感知系统与视觉感知系统并不是 纯粹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另一方面,激光雷达综合性能优异,产业尚处发展初 期伴随雷达感知系统成本的下降,带动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光学&电子元器件、中游激光雷达产品、下游应用)实现高速发展;2)控制器:汽车集中化发展,为布局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算法+域控制器”相关企业带来确定性机会,另 一方面,底盘域和车身域依旧存在大量 ECU 需求,为控制器企业带来机会,动力域方面,虽然车企会自主研发 控制器,但BMS、OBC、逆变器等仍需要大量企业供应,给相关企业提供了确定性机会;3)连接器: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带动高压、高速连接器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优质连 接器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壁垒,正不断突破如泰科、罗森博格、安波福等海外巨头的垄断,持续在高压、高速发 力,看好国内企业长期成长机遇;4)车载模组:车载通信模组是嵌入于 T-Box 车载智能终端内的重要零部件之一,主要作用在于汽车联网,涉及 通信制式以高速率 4G5G 为主,属于车联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国内优质模组企业已经占据全球大多 数市场份额,有望率先受益。2.1 智能网联汽车获政策大力推动,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国内政策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家多部委从2017 年开始针对车联网领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进行长期规 划和指导。2020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要求加快 C-V2X 标准制定和 技术升级,对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愿景和任务做出规划。期间相继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 线图 2.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出到 2025 年,我国 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 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 率达 50%,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技术路线。2021 年 3 月 17 日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发布,进一步引领并规范车联网产业生态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强劲,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2022年 3 月 5 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 时表示,今年前两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非常好,均增长了一倍多,预计今年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能大幅超 出预期目标。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 3 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46.5 万辆和 48.4 万辆,同比均增 长 1.1 倍,市场渗透率为 21.7%,新能源汽车出口 1.6 万辆,同比增长 71.5%。1-3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9.3 万辆和 125.7 万辆,同比均增长 1.4 倍,市场渗透率为 19.3%。2.2 汽车智能化时代,汽车电子投资赛道广阔(1)摄像头&激光雷达:智能汽车之眼,需求具备确定性自动驾驶系统分为三个层级: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感知层负责收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做出预处理,主要包括环境感知和车辆定位。环境感知包括对不同场景理解,如对红绿灯、车道线、指示牌、障碍物、行人车辆等的 检测和识别,定位则是基于环境感知定位自身所处的环境位置;决策层负责思考指挥,基于感知层的信息,做出 任务规划、行为决策和动作规划;执行层负责精准地执行决策层规划好的动作,如对于油门、刹车、方向等精准 合适的控制。感知层是支撑自动驾驶基础的基础。伴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感知层作为支撑无人驾驶的基础层级,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感知层主要是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红外夜视等多种传感 器采集周边环境的数据,用来完成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识别。通常来讲,由于汽车存在行驶速度较快、周边环 境多变等特点,所以对感知层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也进一步对车载传感器的时效性、精确度和故障率等指 标有更高的要求。除传感器之外,感知层还具有高精度地图、V2X 车联网技术等其他技术来扩展智能车的环境感 知能力,并通过与传感器相互补充融合,最终使智能车达到驾驶场景下非常高的安全性要求。智能汽车的高清摄像头主要能划分为前视、环视、后视、侧视和内视五类摄像头:前视摄像头是 ADAS 的核心 摄像头,涵盖测距、物体识别、道路标线等,因此算法复杂,门槛较高,一般在风挡玻璃、内后视镜处,用于前 向驾驶辅助的摄像头,主要是为了识别前方的道路车辆行人;环视摄像头主要使用多个摄像头的图像进行拼接,为车辆提供 360 度成像,因为车声周边情况的探测需求,一般安装在车前方的车标或格栅等位置;侧视摄像头 主要是用于盲点监测 BSD,根据安装位置可以实现前视或后视作用,大部分主机厂会选择安装在汽车两侧的后 视镜下方的位置;后视摄像头主要是用于倒车过程中,便于驾驶员对车尾后面影像的捕捉,实现泊车辅助功能;内视摄像头主要应用于 L2-L3 级别的自动驾驶,安装在驾驶员前方,用于对驾驶员的转台进行监测。车载镜头需求量大,未来发展确定性强。我们认为,短期内视觉感知系统会显著拉升车载镜头的需求量,并伴随 着各种雷达的降价,车载镜头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提升:1)以高清摄像头为基础的视觉感知方案在短期内将显著 拉动车载镜头需求量:当前,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为主可以构成雷达系感知系统成本昂贵,相较之下纯视觉系 感知系统拥有更高的性价比,故目前摄像头作为传感器更容易被车企接受。一般来说,智能汽车一般需要配备前 视、后视、环视、内视多方向的摄像头,目前主流车企搭载的摄像头远低于理论数量,短期内在汽车智能化趋势 的驱动下,视觉方案有望显著提振车载镜头需求;2)伴随雷达感知系统的降价,车载镜头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提 升:雷达感知系统与视觉感知系统并不是纯粹的替代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例如使用激 光雷达的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车型就需要摄像头 12 个,数量比采用纯视觉系的特斯拉还要多。未来伴随着各 种雷达的降价,雷达感知系统的快速普及有望为车载镜头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显著提升车载镜头需求。激光雷达在技术和成本上,目前各大雷达厂商激光雷达以 TOF 技术为主,其根据扫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三类:机械式、半固态式和固态式,半固态和固态激光雷达价格成本有所降低,也是国内厂商的主要发力点,有望逐步 实现降本放量;另外 FMCW 激光雷达目前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响应较慢等,因此发展较为缓慢,但其具有高 灵敏度、长距离探测、低功耗、抗干扰、即时性好的特点,随着技术成熟,未来相关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激光雷达综合性能优异,产业尚处发展初期,伴随技术进步和成本下探有望逐步实现放量,带动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光学&电子元器件、中游激光雷达产品、下游应用)核心受益。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 市场规模有望达 369 亿元。根据中汽协数据,我们假设今年车载激光雷达主要装配集中于部分 L3 级汽车,L3 渗 透率为 3%,其车载激光雷达配置率处于起步阶段为 10%,则 2022 年车载激光雷达有望达 16.5 万台,假设激 光雷达均价为 8000 元/台,预计到2025 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 3000 万辆,我们假设由于激光雷达降本放 量,L2 级及以上汽车均有所装配激光雷达,L2、L3及 L4&L5 渗透率分别为 30%、20%和 1%,车载激光雷达配置率分别为 60%、100%和 100%,则 2025 年车载激光雷达有望达 2460 万台,届时激光雷达单价降低到 1500 元,得出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年的 13.2 亿元增长到 2025年的 369亿元,复合增速为 203.49%。(2)控制器:域控制器+软件算法为主,ECU 为辅,打开新空间随着汽车电子的发展,ECU 数量激增,汽车电子分布式E/E 架构开始向集中式发展。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 架构)中,其核心部分为电子控制单元(ECU)与 LIN/CAN 总线组成传统的分布式架构,传统单个 ECU 由输入 电路、CPU和输出电路等三部分组成,并和传感器、执行器、电源共同构成控制闭环,完成某一特定控制功能。因此随着汽车电子的发展,ECU 覆盖的功能不断增加,安装位置延伸至车身各类安全、网络、娱乐、传感控制 系统,导致 ECU 数量激增,根据头豹研究院的2020 年中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行业概览,2019 年中国汽车 ECU 单车平均装载数量已达 25 个,商用车平均 ECU 装载数量为 35 个,个别高端车型如奥迪A8,其装配的 ECU 数量于 2013 年就已超过 100 个。ECU 的大幅增加,带动控制闭环增加,架构复杂度(多 ECU 长线束的 空间安排,器件升级)、开发生产成本(开发周期,线束等生产成本)、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多 ECU 间信号流转)等方面的挑战也随之增加,分布式 E/E 架构开始向集中式发展,通过集中化式的发展,可以减少分布式带来的线 束、器件的冗余和成本增加。我们认为,随着汽车架构向集中式转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域侧重“芯片+算法”,重点关注和高通、英伟达等 芯片企业合作深度的域控制器、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企业;车身域、底盘域仍然需要大量 ECU,重点关注控制器 优质企业;动力域方面,虽然车企会自主研发控制器,但 BMS、OBC、逆变器等仍需要大量企业供应,给相关 企业提供了确定性机会。目前域控制器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功能域,即以博世、大陆为首的 Tier1,最早提出 按照功能将 E/E 架构分为座舱域、自动驾驶域、车身域、动力域和底盘域;二是空间域,以特斯拉为代表,以车 辆特定的物理边界来按区域划分的域控制器,包括前车身控制模块、左车身控制模块和右车身控制模块。(3)连接器:自动化&智能化催生高压&高速连接器蓝海市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带动汽车高压/高速连接器发展。汽车连接器根据传输功能可以分为电连接器(低压连接器,高压连接器)及高速连接器。汽车电动化催动高压连接器发展:不同于传统燃油车 14V 以下的工作电压,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要求更大功率 的高压系统支持,如 60V-380V 多的电压等级、10A-300A 多的电流等级传输,高压连接器属于新能源电动车的 完全新增量。汽车智能化带动高速连接器发展:随着车联网和智能驾驶的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快的数据流量支持。如车内外摄 像头、各式雷达、车联网等应用,高速连接器不限于动力类型,但在新能源汽车中普及及推广更为明显。我们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315 亿元,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 150 亿元。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测算:根据中汽协数据,我们假设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18.18%,则全年新能源汽 车产量有望达 500 万辆,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 3000万辆,我们假设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35%,则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 1050 万辆,我们按照高压连接器 3000 元/辆单车价值量去计算,得出 我国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 年的 150 亿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315 亿元,复合增速为28.06%。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测算:我们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数据,假设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渗 透率达 50%,得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将达到 1500 万辆,由于目前高速连接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们假 设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量为 800 元/辆,到 2025 年提升到 1000 元/辆,算出我国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2 年的 39.6 亿元增长到2025 年的 150 亿元,复合增速为 55.88%。高压高速连接器具备一定壁垒,国产替代空间大。连接器行业壁垒主要在于工艺壁垒和市场客户壁垒两部分:工艺壁垒:高压连接器主要解决载流能力和散热能力两个问题,其要求产品满足一致性,可满足耐高压、耐高温、阻抗、抗氧化、导电特性、设计适配度等技术规格;其价值量与屏蔽功能、高压辅助等附加功能叠加相关。高速 连接器主要解决信号衰减、失真和质量稳定性的问题,其要求满足插拔力和电机性能两部分,连接器的信号失真 与接触电阻的压力、面、点、材质、尺寸的管控有关联,若高速信号在金属材质传输中产生激素效应和电学效应,异常数据问题会导致控制终端会有异常。市场客户壁垒:在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对产品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对上游供应商准入资格审核严苛。供应商进入供应商体系的时间比较长;供应商综合能力要求高:需具备产品研发能力、过程管控能力、供货 保障能力、产品试验检测能力、零部件生产保障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上下游合作模式长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 市场和客户壁垒。(4)车载模组:网联汽车+技术升级,拉动车载模组成长车载通信模组是 T-Box 重要组成部分,T-Box 车载智能终端是车联网中核心部件。T-Box(车载智能终端)主 要用于采集车辆相关信息如位置、姿态信息、车辆状态等,随后将收集车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并接受云端指令,进而在车端执行指令。T-Box 是车联网核心通信部件,可以完成汽车联网智能化的基础功能如远程开门、远程定 位等,伴随汽车智能化进程不断发展,T-Box 的能力也在不断优化,在车联网中地位重要。一般 T-Box 由 MCU 处理器、通信模组、C-V2X、定位模块、车内总线控制器、存储器等组成,车载通信模组是嵌入于 T-Box 内的基 础零部件之一,主要作用在于汽车联网,涉及通信制式以高速率 4G5G 为主,属于车联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 节之一。车载通信模组分为数传模组和智能模组,两种方案均在新能源汽车具有应用场景。传统的车载数传模组主要功能 在于无线通信,集成芯片主要包含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和存储芯片等,主要功能在于无线通信;车载智能模组首 先具备传统数传模组的通信功能,支持 5G/4G/3G/2G 的广域网接入,又与传统模组不同,主要芯片为 SoC 芯 片,整合了高边缘计算能力的 CPU/GPU,自带操作系统和自带算力算法这两大特性是智能模组与传统数传模组 最大的区别。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空间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X**)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