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锦能源研究报告.docx
2022年美锦能源研究报告1.美锦能源:夯实煤焦主业,转型发展氢能美锦能源于 2007 年通过借壳天宇电气完成上市,天宇电气将整体资产 与美锦能源集团持有的美锦焦化 90%的股权进行臵换,公司主业由电气 变更为焦化,并更名为美锦能源。2015 年,公司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票(16.8 亿股)和支 付现金(8411 万元)的方式,向控股股东美锦能源集团购买其所拥有的 山西美锦集团东于煤业有限公司 100%股权、山西汾西太岳煤业股份有 限公司 76.96%股权、山西美锦煤焦化有限公司 100%股权(含美锦煤焦 化全资子公司山西美锦煤化工有限公司 100%股权、控股子公司唐钢美 锦(唐山)煤化工有限公司 55%股权以及山西润锦化工有限公司 60%股 权、天津美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00%股权以及大连美锦能源有限公司 100%股权)。重组前,美锦集团直接持有美锦能源 29.73%的股份,重 组完成后,美锦集团持有公司 77.29%股权,为美锦能源控股股东。随 后公司进一步新建华盛化工焦化项目、收购锦富煤业和锦辉煤业、收购 佳顺焦化,逐步扩大煤焦主业规模,夯实资产质量。2017 年开始,依托自身焦化副产氢的优势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公司陆续 投资氢能相关业务,先后投资飞驰汽车、国鸿氢能、鸿基创能等多家氢 能细分行业具备领先优势的公司。控股股东为美锦能源集团。公司控股股东为美锦能源集团,截止 2022 年一季度末,集团持股比例 44.91%,实控人为姚氏家族(持有美锦能 源集团 100%的股份)。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3 亿元,同比增加 66%(2015-2021 年复 合增速 25%);毛利 46 亿元,同比增加 205% (2015-2021 年复合增 速 46%),毛利率达到 30%,同比提升 9 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 25.67 亿元,同比增加 269% (2015-2021 年复合增速 44%)。2021 年经营 明显改善,营业收入、毛利及毛利率均有大幅提升。从 2015 年集团资 产注入开始,公司下辖 2 个煤矿和 3 个焦化厂,经营能力明显改善,2018 年底开始由于煤焦价格下跌,业绩受到影响,而 2021 年煤焦价格双双 大幅上涨,公司业绩明显提升。公司主要营业收入和毛利均来源于煤焦业务,占比均达到 99%,其他行业 如氢能等,业绩贡献暂时较少,有待行业全面推广和放量。2.美锦能源煤炭高盈利,焦化有成长煤价高位运行,煤炭业务贡献主要利润煤炭共 4 对矿井,合计产能 630 万吨/年,权益产能 582 万吨/年。公司 煤矿主产优质的炼焦煤,锦富煤业(180 万吨/年)、东于煤业(150 万 吨/年)、汾西太岳煤矿(210 万吨/年),锦辉煤业(90 万吨/年),合计 在产产能达到 630 万吨,权益产能 582 万吨。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矿 井探明储量合计 7.0 亿吨,保有储量合计 6.4 亿吨。公司近年煤炭生产基本维持满产。2021 年上半年,公司生产原煤 314 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 99.5%,若全年维持产能利用率不变,总产量将 达到 627 万吨,接近满产。2021 年,四个煤矿实现净利润 22.6 亿元,权益净利润 19 亿元。2021 年,公司四个煤矿实现营业收入 53.5 亿元,同比大幅增加 34.2 亿元 (+176%),实现净利润 22.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8.9 亿元(+514%), 权益净利润达到 19.1 亿元。煤炭业务占总营收比例为 25%,而权益净 利润占归母净利润比例高达 74%。若假设公司 2021 年下半年煤炭销量与上半年相同,则 2021 年公司商品 煤销量达到 408 万吨,销售价格从 2018 年的 638 元/吨提升至 1311 元/ 吨(同比+94% ), 2018-2021 年平均为 809 元/吨;煤炭销售完全成 本逐年提升,从 2018 年的 439 元/吨提升至 2021 年的 757 元/吨, 2018-2021 年平均为 549 元/吨;2021 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盈利能力 大幅提升,单位净利润从 2018 年的 199 元/吨提升至 554 元/吨(同比 +332%),2018-2021 年平均为 259 元/吨。焦化产能高增长,原料内供优势多焦炭在产产能 535 万吨,权益产能为 467.5 万吨,公司目前有 2 个在产 焦化厂,分别为唐钢美锦和华盛化工。华盛化工于 2020 年 12 月 13 日 开始装煤投入生产,成本优势明显,相同的产能原先需要约 3000 人, 智能化生产后,只需要 500 人左右;而且其生产的一级冶金焦国内稀缺, 炭化室高度达到 7 米以上的山西顶装焦炭的产能只有 2500 万吨,产品 供不应求。在建产能 1090 万吨,公司现有 4 个在建焦化项目,分别为美锦煤化工、 佳顺焦化、内蒙古美锦能源和唐钢美锦二期。美锦煤化工建设进度较快, 公司产能将在年内恢复到 715 万吨/年;内蒙古美锦能源项目位于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建设,是公司未来焦化产能最大增长点,由于靠 近蒙古焦煤进口口岸,该项目兼具资源获取的优势和运输成本的优势, 同时焦炭产品销售区域主要在河北、东北等地区,靠近市场,可以降低 运输成本。2021 年公司实现焦炭产量 562 万吨,销量 575 万吨,同比均增长 3%, 华盛化工建成投产后尚未达到满产,而今年美锦煤化工停产升级改造, 也将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预计公司 2022 年基本维持 535 万吨产能生 产,2023 年达到 715 万吨,佳顺焦化预计在 2024 年贡献增量,保守估 计 2025 年达到 895 万吨产能满产。2021 年 3 个焦化子公司净利润合计为 8 亿元。2021 年,华盛化工收入 为 85.6 亿元,净利润为 3.3 亿元,唐钢美锦收入为 42 亿元,净利润 4.6 亿元,美锦煤化工 48.5 亿元,净利润 0.2 亿元。焦化业务由于成本大幅 上涨,尽管收入大幅增加,利润空间仍然较小,焦化业务营业收入共计 176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到 83%,而权益净利润 5.9 亿元,占归母净 利润的 23%。在 2021 年焦炭价格大幅上行,但原料煤同样大幅涨价的情况下,公司 焦化业务收入增速达到 76%,利润增速达到 85%。公司焦炭售价随行就 市,从单吨焦炭销售来看,2021 年售价与完全成本分别达到 3063 元/ 吨和 2924 元/吨,同比均增长约 71%,吨焦盈利有所提升,增加 62 元/ 吨至 139 元/吨。2015-2021 年,公司焦炭平均售价 1786 元/吨,平均成 本 1726 元/吨,单位利润 60 元/吨。运输方面,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少部分产品由客户自提。公司 拥有 400 辆 C70c 型焦炭专用敞车,可用于焦炭的铁路运输,运输能力 为 600 万吨/年,保障运输时效性,提升公司销售服务质量。焦炭行业利润空间仍被压缩。2022 年上半年,焦炭下游需求疲软,进入 大面积亏损状态。截至 7 月 7 日,全国平均吨焦盈利-184 元/吨,山西 准一级冶金焦盈利-153 元/吨,河北准一级冶金焦盈利-171 元/吨,仍在 亏损的状态。深度合作河钢,采购销售有保障公司第一大客户和第一大供应商都是河钢集团及其关联方,2018-2021 年平均每年向河钢集团销售 295 万吨焦炭(占总销量 49%),并向其采 购 193 万吨焦煤(占焦煤外采量 26%,总耗煤量 23%)。唐钢美锦生产的焦炭销售给河钢集团位于唐山市的主体,山西三个焦化 厂销售给河钢集团的焦炭主要是销售给河钢集团下属的舞阳钢铁、邯郸 分公司等钢厂。唐钢美锦是公司与河钢集团合作的主体,采购的精煤主 要用于唐钢美锦的生产,焦炭销售也主要面向河钢,2018-2020 年销量 维持在 141-147 万吨左右,2021 年上半年销量达到 96 万吨,占美锦能 源对河钢销售焦炭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42%提升至 2021 上半年的 61%。 从价格上来看,由于唐钢美锦焦炭品质相对较高,且销售价格中包含了 代运运费,售价高于公司对其他客户的销售。从金额来看。2018-2020 年每年约向河钢采购金额近 25 亿元,2021 年 煤价大幅上涨,预计采购金额近 33 亿元;2018-2021 对河钢销售额平 均约 62 亿元,2021 年前三季度达到 240 万吨和 64.1 亿元。公司焦化业务耗煤主要来自于外购以及部分自有煤矿内采,若假设 2021 年全年采购及耗煤与前三季度节奏保持一致,煤焦比维持与 2020 年相 同,则估算焦炭业务全年耗煤达到 808.5 万吨,其中 13.2%(106.5 万 吨)来自于内部自有煤矿供应,27.5%(222.2 万吨)向河钢集团采购, 其余 59.3%(479.8 万吨)向其他供应商采购。2018-2021 年前三季度,内部供应的比例约在 9%-14%,估算内部采购 量在 100-120 万吨左右,而内部采购价格较外购价格价差大(2021 年 前三季度价差达到 1163 元/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焦化业务的成本, 2018-2021 年对焦化成本的影响分别达到 8.3、7.6、4.8、12.4 亿元。外购的精煤主要包括主焦精煤及贫瘦精煤(含瘦精煤)等,由于公司所 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在采购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价格优势。向河 钢集团的采购主要用于唐钢美锦的生产,采购量占总用煤量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19.8%提升到 2021 年的 27.5%,合作关系趋紧密。采购方式 来看,向河钢采购主要采用一年一签的长协定价方式(其他供应商采购 定价偏市场化),其中 2020 年有 24%来自于海外,包括澳大利亚、加拿 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价格相对较高,2021 年澳大利 亚进口停止,进口精煤比例下降至 8%。3.美锦能源大步转型氢能,全产业链卡位布局政策大力支持,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氢能行业处于推广早期,规模增长空间广阔。我国氢能行业发展具备一 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但仍处于规模化推广的早期,仍有核心技术和零 部件存在进口依赖,而国内拥有低成本制氢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逐步加码的情况下,行业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规模增长空间 广阔。2025 年行业产值将达到万亿规模。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编制的中国氢能 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截至 2019 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比仅 为 2.7%,产业产值仅 3000 亿元;到 2025 年行业产值将达到万亿级别, 燃料电池车产能达到 5 万辆/年;长期来看,氢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 达到 10%,行业产值达到 12 万亿元。以奖代补政策推动示范性发展,中长期规划为行业提速。氢能及燃料电 池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覆盖了氢能发展各个方面,对氢能及燃料电 池发展的做出规范的同时也给予极大力度的支持。当前行业顶层规划已 经发布,与以奖代补的政策共同助力行业示范推广。全国政策: 2020 年 9 月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 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臵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 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 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示范期暂定为四年,示范期 间,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 况给予奖励。每个示范城市群最高可获得 18.7 亿补贴,涵盖制氢、加氢、 燃料电池零部件、整车等各个环节。2022 年 3 月 23 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 期规划(2021-2035 年),对我国氢能产业做出分析和规划。首次明确 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行业发展量化的目标,强调 核心技术研发,强调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还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行业政策支持 力度不断加大,规模化在即。根据中长期规划,将首先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针对客车、 货车市场,根据2021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公交车保 有量 70.94 万辆,其中纯电动占 59.1%,汽油、柴油车及天然气车共占 29.4%;货车保有量 1173.26 万辆,其中牵引车 346.68 万辆,挂车 359.25 万辆。不考虑长期规模增长,仅考虑在公交车及重型货车领域对传统燃 油车的替代作用,即有 20.96 万辆的公交车及 705.93 万辆的重型货车是 潜在的替代对象,若替代率每提升 1%,则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和氢燃料 电池重卡保有量将分别增加 0.2 万辆和 7 万辆。地方政策:两批示范城市群落地。2021 年 8 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 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正式落地,首批三个示范城市群京津冀城 市群、上海城市群、广东城市群陆续启动;2022 年初第二批示范城市群 郑州城市群、张家口城市群获批。各示范城市群及所属的城市陆续 出台发展规划及补贴政策,推动氢能示范推广。京津冀城市群由北京市大兴区牵头,要对标国家示范要求,实现示范城 市群预期指标全部达标,8 项核心零部件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化, 车辆应用不少于 5300 辆,购车成本降幅超过 40%,新建投运加氢站不 低于 49 座,氢气售价不高于 30 元/公斤。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北京市和 大兴区将参照全国的补贴标准提供 1:1 和 1:0.4 的补贴。上海城市群由上海市牵头,而且上海率先发布落地方案关于支持 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底前,市级 财政将按照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1:1 比例出资,在 支持整车产品示范应用方面按照每 1 积分 20 万元给予奖励(市级 15 万 元,区级 5 万元)。2022 年 6 月 20 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上海市氢 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提出 2025 年燃料电池车保有 量突破万辆、产业链规模破千亿的目标。广东城市群由佛山市牵头,广东省级财政按照国家奖补标准 1:1 给予配 套资金,省内示范城市相关地市财政按照国家和省的奖补标准 1:1 给予配套补贴。示范城市群规划陆续出台,推广规模近 10 万辆。五大示范城市群中多 个城市规划陆续出台,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示范城市群规划,到 2025 年示范推广规模达到 6.6 万辆燃料电池车和 649 座加氢站,另外非示范 城市群内的城市有 3.5 万辆燃料电池车和 419 座加氢站的推广计划。截 止 2021 年底,全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 10728 辆,建成加氢站 230 座, 预计到 2025 年国内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超过 10 万辆,加氢站超千座。若按照推广规划 2025 年的目标推进,燃料电池车保有量 2021-2025 年 复合增速将达到 75%以上。购车补贴最高达到 159 万元/辆,考虑运营补贴后,已具备经济性。以重型货车或大型客车为例(功率超过 110kW),按照 2022 年 1.1 分的 基础、设计质量最大 1.5 倍的折算倍数、2.8 的标准车系数计算,以大兴区为例,考虑全国:省:市(或区县)补贴 1:1:0.4 的补贴力度,单车理 论最高补贴可达到 110.88 万元;若考虑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提供 2 倍补贴的城市,则最高补贴将达到 138.6 万元。在关键零部件环节有最 高 20.5 万元/车的补贴,整体补贴规模最高达到 159 万元/量,另外北京 等城市还有车辆运营补贴(达到里程要求后,依据车型不同最高补贴 1 元/公里)。产业初期政策大力支持,将帮助零部件厂商和整车厂商进一 步压低单车售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推广过程中高成本这一难题。同时若考虑通过补贴抹平燃料电池车与纯电动车的采购价差,补贴政策 仍能满足 2.5 万辆车的平价采购需求。以 10.5 米的公交车采购为例,不 考虑技术迭代及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下降,根据上海政府采购的单价计算, 价差为 68.2 万元/辆,则需要拿到约 0.5 倍最高补贴额即可抹平价差。 若各示范城市群车辆推广最终均获得此比例的补贴,扣除政策出台以后 购买的燃料电池车的补贴,剩余补贴资金仍能满足 2022-2023 年 38430 辆车的采购需求。此外,加氢环节中,对于售价不高于 35 元/千克的氢气,中央最高补贴 也达到 9 元/千克,各地方提供 10-30 元/千克左右的补贴,各地方加氢 站建设也有数百万元不等的补贴。根据我们测算,以目前的能耗水平(技术迭代下,燃料电池车能耗将进 一步降低),当氢气售价在 35 元/千克时,与纯电动车在各车型都具备接 近的经济性,若考虑 1 元/公里的运营补贴,氢燃料电池车已具备全面的 经济性。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同比大幅增加。在政策陆续落地后,行业推广进入 快车道,2022 年 1-5 月,共计实现燃料电池车产量 1277 辆,同比增长 579%,销量 935 辆,同比增长 352%,行业或将在今年迎来明显提速。美锦能源:六大地区布局,先发优势明显美锦能源氢能源布局涉及氢能全产业链,上游依托自有的焦化丰富的尾 气资源制氢,并开展加氢站建设和园区建设;中游通过参股的方式布局 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参股国鸿氢能进入电堆及燃料电池系统领域,参 股鸿基创能进入膜电极领域,参股赛克赛斯进入电解水制氢领域,且参 股公司均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下游控股飞驰科技,在行业内领先地位 明显。从区域上来看,公司氢能业务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六 个区域,布局范围广,具备先发优势。上游:氢气资源丰富,参股储运加龙头企业制氢:公司大规模的焦化产能拥有丰富的副产氢气资源(焦炉尾气含氢 量 55%),根据美锦能源的测算,公司在产焦化产能 715 万吨/年(美锦 煤化工建设进度较快,纳入考虑范围),如果焦炉煤气全部用于制氢,理 论上能生产氢气 6.4 万吨/年,可以满足 2.4 万辆中型卡车或 1.8 万辆客 车一年的用量。若按照氢气售价 35 元/千克,则公司的氢气资源能带来 22.4 亿元的收入。(若仅考虑当前华盛化工明确规划的 12000 立方米/ 小时的高纯氢生产能力,收入贡献约 3.3 亿元)。加氢站:目前投运 8 座加氢站,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 100 座。国家能源 集团旗下国华投资、北京京能集团和华电集团下属的华电运营等与美锦 能源共同打造绿电+绿氢+绿色交通的产业闭环,同时利用现有的加油站 拓展加氢设施,形成加氢站网络。目前公司拥有 8 座控股的已投运加氢 站(分布于佛山、云浮、晋中、太原、北京、嘉兴、青岛等地),十四五 期间规划建设 100 座加氢站,可满足上万辆示范运营的车辆。参股多家储运加龙头企业:牵手北京冬奥会供应企业环宇京辉。2021 年,公司投资了 2000 万 元,持股(7.46%)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 于 1989 年,是北京市唯一具备合格资质氢气生产厂家,唯一一家集制 氢、储氢、运氢、加氢的并具备完整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早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为全国首座加氢试验站提供氢能保障,其也是 2022 冬奥会氢能源供应保障企业。环宇京辉拥有两条氢气生产线,其中 天然气重整制氢产能为 800 立方米/小时,电解水制氢产能 500 立方米/ 小时,许可生产氢气为 1040 万立方米/年;其全资子公司北京环宇京辉 气体化工运输有限公司目前拥有氢气长管拖车 136 辆,是北京市内注册 的唯一运氢企业。美锦全资子公司山西示范区美锦氢源科技发展有限公 司和环宇京辉合资设立的北京中氢环宇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内已建成 加氢站 2 座,分别建在房山区窦店地区及房山区燕山地区。拟参股 PEM 电解水制氢系统的制造商赛克赛斯。2021 年 12 月公 司公告,子公司美锦美和、青岛嘉创与其他投资者共同认购美锦气候壹 号创业投资基金的份额,气候壹号基金拟专项投资参股山东赛克赛斯氢 能源有限公司。赛克赛斯成立于 2007 年 1 月 23 日,是一家专注于利用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阳离子交换膜(PEM)进行纯水电解制氢设备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兆瓦级 PEM 电解水 制氢系统的制造商。氢气压缩机公司中鼎公司。公司投资参股中鼎恒盛气体设备(芜湖) 有限公司(持股 1.31%),中鼎公司生产高品质的氢气压缩机,这为美 锦推进加氢站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加氢站设备公司海德利森。公司拟通过海德利森基金对对北京海德 利森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项投资,海德利森是国内知名的高压、超高压 流体应用系统集成商,主要服务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和检 验检测等领域,凭借其在军工及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最早的 氢能技术研发企业之一。该公司已交付各类加氢站项目及相关氢能设备 四十余套,是国内最大的加氢站设备制造和集成商之一。园区及加氢设备翼迅创能,2021 年 7 月,公司在上海青浦区组建 了翼迅创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36%),携手翼迅创能,以氢能为 核心,为园区客户提供从高品质氢能、定制化加氢设备,以氢能智能叉 车快速响应物流仓储搬运需求,赋能园区特种交通智能化、低碳化升级 发展。中游:参股版图持续扩张,核心科技成长可期公司在中游的制造环节主要通过参股的方式布局,核心参股公司包括国 鸿氢能(电堆、电池系统)、鸿基创能(膜电极)、风氢扬等。国鸿氢能:国鸿氢能坐落于广东省云浮市,成立于 2015 年 6 月,是全 球最大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商之一,产品类型从 30kW 到 240kW,零部 件国产化率达到 90%。2019 年 7 月,美锦能源向国鸿氢能增资 1.8 亿 元(持股 9.033%),目前公司持有其 5.32%的股份。2017 年建设成了全球规模领先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基地,可年产燃料 电池电堆 2 万套,燃料电池动力总成 5,000 台。国鸿氢能是公司控股整 车子公司飞驰汽车的主要供应商,与飞驰汽车整车制造业务产生了较强 的协同效应。2020 年 10 月,国鸿氢能推出第一代自主研发的鸿芯 GI 电堆产品,2021 年国鸿氢能自主电堆出货量数千台,行业龙头地位凸显。国鸿氢能 4 月 8 日重磅发布了全球最大功率石墨板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鸿芯 GIII 燃料电池电堆和鸿途 H 系列燃料电池系统,突出了“高性 能、灵活性、规模化”的特点,高效精准地应对了市场的新变化。对比 鸿芯 GI 来看,在额定功率、体积功率密度、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多 个性能指标上,有了跳跃式的提升,而且在产品交付上也更加灵活。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2021 年我国燃料电池电堆年新增市场规模约为 6.2 亿元。预计 2021-2025 年燃料电池电堆新增市场需求的 CAGR 为 87%。2025/2030 年,燃料电池电堆新增市场分别为 75/238 亿元。从出货量情况来看,据 GGII 数据,2021 年中国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为 757MW,同比增长 128%,行业增速趋快。从历年出货情况来看,根据 GGII 的统计,20152021 年,国鸿氢能电堆累计配套氢燃料电池车约 5000 套,市占率 50%,排名第一,2021 年出货量同样排名第一。按照 2021 年电堆全国总体出货量 757MW,2022 年增速为 87%,国鸿 氢能电堆价格最低达到 1999 元/kW,若国鸿氢能电堆市占率若维持 50% 的水平,则 2022 年国鸿氢能电堆收入将达到 14 亿元。鸿基创能成立于 2017 年 12 月,坐落于广州,是国内首家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大规模产 业化的企业,研发团队由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前巴拉德 CTO 叶思 宇院士领衔。2020 年 9 月公司公告平价收购鸿锦投资(公司参股子公司) 持有的鸿基创能 22.95%的股权(4590 万元)。目前公司总计持有鸿基 创能 16.53%的股份。膜电极和双极板在电堆成本占比为 70%-80%,是 最主要的零部件。公司产品成本比目前主流的膜电极低 20-30%左右, 不但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还可解决国内的氢燃料电池产业不具备主流 膜电极自主核心技术和制造成本高的短板。6 月 17 日,鸿基创能高性能膜电极及 PEM 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包括: 1)燃料电池膜电极年产能 500 万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膜电极成品 日产能达到 24000 片以上,良品率达到了 99.3%,广州基地加佛山基地 总产能达 1000 万片。2)国内首条电解水制氢 CCM 卷对卷生产线,CCM 日产能达 30000 片,良品率达到了 99.9%,年产能规模达到 30 万平米, 填补了行业空白。鸿基创能的膜电极产品将主要应用这些增量市场:一是公交、重卡、特 种车辆、叉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固定式发电、热电联供、船舶、备电等非车用燃料电池膜电极市场 也在起量;二是绿氢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PEM 电解水制氢设备需求将 进一步增加,对膜电极需求也相应增加。鸿基创能膜电极具有以下五大优势: (1)低铂金载量催化剂。制约燃料电池广泛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成本,而铂金催化剂在整体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鸿基创能第一代产 品 HyKey1.0 的铂金载量为 0.45mg/cm²,第二代产品 Hykey2.0 为 0.35mg/cm²。 (2)连续化生产工艺。鸿基创能的膜电极生产工艺过程由两个连续化 精密涂布步骤组成,平均线速度5m/min,极大提升单位时间产能,同 时相应降低成本。 (3)高性能和长寿命。膜电极产品功率密度1.4W/cm²,寿命在 15,000 小时以上。 (4)低成本。除了降低铂金催化剂的使用量,还通过优化生产工艺,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产品中间体等方法,进一步降低成本,最终产品成本 比市场上竞争对手降低 30%。 (5)产业化验证。核心研发人员参与了奔驰、福特、日产、奥迪等整 车厂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所设计的膜电极经过了大量的车载实验及验 证。同时,叶思宇博士带领研发的膜电极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巴拉德的燃 料电池巴士、物流车、叉车及备用电源领域。国鸿氢能最新的鸿芯 GIII燃料电池电堆使用的也是鸿基创能的膜电极。纪录,位居当年国内独立第三方膜电极企业出货量首位。预计 2022 年 全年将出货 200 万片,出货增速位居行业之最。2023 年公司定的销售 目标是 400 万片,2024 年是 700 万片,2025 年是 1000 万片。公司目 标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同时客户里面有 20%是国外公司,这是因为包 括欧洲、韩国、日本对于膜电极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公司总体市占率超 过 30% 。 若仅考虑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按照 2021 年电堆全国总体出货量 757MW,2022 年增速为 87%,鸿基创能在相应的膜电极市场中市占率 30%,考虑公司估计的 2022 年膜电极售价为 600 元/kW,则公司在该 领域的收入将达到 2.55 亿元。增资风氢扬,技术储备再加强。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通过子公司 美锦氢扬向与风氢扬氢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增资 2000 万元,获得 其 10%的股权。风氢扬已形成完备的从核心零部件到燃料电池系统及功 能样车的全套开发、测试、生产及改制能力,并基于现阶段加氢站资源 稀少及叉车场景的特殊化加氢需求,研发了日加氢 100 公斤级的轻型撬 装式加氢站,为客户提供完成的燃料电池叉车使用解决方案。风氢扬核 心团队来自燃料电池企业及整车企业,现有员工 70 人,其中研发人员 41 人,占比 58.6%。截止 2021 年 11 月,公司专利授权 82 项,其中发 明专利 16 项,覆盖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控制策略等核心技术;已 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下游:控股飞驰科技,整车放量在即在下游整车环节,公司通过控股飞驰科技(原飞驰汽车,持股 51.2%), 依托其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佛山市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始建于 1971 年,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发展 历史。多年来,以研发、生产、销售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城市客车、 新能源客车及新能源货车为主业,是首批列入国家公告目录的大中型客 车生产厂家,在港澳台以及华南地区享有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 年成功 研制出国内首批量产的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2017 年公司通过两次收购, 以总价 3.3 亿元获得飞驰科技 51.2%的股权。飞驰科技自主开发多种车型,覆盖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城市客车、特 种装备车等,涉及柴油、LNG 及新能源、氢能源等多种动力形式,拥有 从 6 米12 米各种不同类型及型号的客车 20 余个。飞驰科技对外公布 的氢能主流产品在 8.6 米、11 米、12 米城市客车之外,还有 12T、18T 物流车,还有 4.5T、18T 冷藏车,31T 自卸车及 49T 牵引车。飞驰科技 2019 年销售燃料电池汽车 376 辆,其中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276 辆,氢燃料厢式商用车 100 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中市占率达 13.7%, 其中在广东省市占率高达 96%。2020 年销售 224 辆,占国内市场份额 为 15%。截止 2022 年 5 月底,飞驰科技旗下氢燃料电池汽车总行驶里 程已突破 5000 万公里,经保守测算,总减排量超 3.5 万吨。依托飞驰科技的技术基础,公司进一步建设青岛美锦燃料电池商用车整 车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拥有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能力 5000 台/年,公司 燃料电池车总产能达到 10000 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