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
-
资源ID:52244035
资源大小:904.69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docx
2022年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1. 自动化应用领域分布广泛,成长性好在中日制造产业报告之二:“自动化”下的国产替代机遇(一)(2022-04-22)中,我们介绍了工业自动化行业且梳理了主要产业链,并根据产业链国产替代情况选取了优秀上市公司。工业自动化上游产业主要为各类原材料及电力电子元器件,不属于“自动化”范畴;下游产业为各类自动化应用设备,且同时属于各专用设备行业。我国自动化应用领域国产化率较高,日本成熟的自动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本篇作为工业自动化系列的第二篇,将与上一篇一脉相承,以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为核心,参考日本自动化产业及其应用领域的经验,选取具有发展前景的应用领域及优质集成商。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分为两大市场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产业链设备的有机结合。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也被称作工业自 动化集成或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集成定义广泛且许多行业都有对集成的定义。虽然各行 业集成都是将设备汇总组装,但不同集成组装的设备以及组装的方式都有区别,如集成电 路指将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电器集成指将相 关零部件集成组装形成可使用的电器成品。工业自动化集成的核心是对产业链设备进行集 成,即将产业链各系统的设备进行结合,使之完成不同的自动化制造任务。为了跟其他行 业中的系统集成相区别,将“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称为“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非标性是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的主要特点。根据中日制造产业报告之二:“自动化” 下的国产替代机遇(一)中对产业链的描述,工业自动化产业链涵盖控制系统、驱动系 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和输出系统,各环节设备繁多,关系复杂。除此之外,工业自动 化下游应用分布广泛,加上产业链设备的复杂性,故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的关键是根据下 游行业的需求,将产业链的各设备进行组装集成,使之形成不同的协同与搭配,进而形成 功能各异的非标生产设备或生产线。以汇川技术为例,其除了提供各产业链设备,也提供 包括对接能源、起重、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下游行业的集成解决方案。下游市场可分为 OEM 市场和项目型市场。工业自动化各生产线所应用的领域也由于 设备的性质和功能差异有较大的不同,整体按下游行业性质可以分为 OEM 类行业用户和 项目类行业用户。下游行业涵盖半导体、电池、石化、化工、冶金、汽车等多个行业。OEM 市场承担设备供应,格局分散,突出行业有机床和半导体制造。OEM 市场细分和产业链设备的性质联系相对紧密,如控制系统中的数控系统(CNC)就是专门针对数控机床生产的设备,而运动控制相关设备也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组成。2021 年中国 OEM 市场整体规模为 1202 亿元,同比增长 27.3%。从市场占比来看,OEM 市场整体格局较为分散,涉及行业众多,其中机床和半导体整体市场占比较大,2021 年分别为 25%和 12%,其次为电池设备、纺织、包装、起重、工业机器人等行业。项目型市场集中于生产线解决方案,化工、石化、市政及公用设施较为突出。2021 年项目型市场整体规模为 1721 亿元,同比增长 10.3%。从市场占比来看,项目型市场占比较为集中,化工、市政及公共设施和石油化工分别占 22%、20%和 12%。订单周期导致需求下行,但成长性高于周期性制造业景气度等先导指标表明,订单周期导致需求下行,且股价反应滞后于行业周期 变化。工控产品是机械设备的关键部件,而机械设备需求受下游制造业增速影响。只有生 产加工企业新增产能才会产生对机械设备的需求,进而催生工控产品需求,因此工控行业 景气度是下游制造业景气水平变化的具体表现,工控产品需求是加工生产企业加工生产量 的导数。工控指数将上年市场规模基点确定为 100 点,采用比值法计算并按季度更新,是 反映自动化市场现状、预测市场趋势、评估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实时指数系统。历史数据显 示,工控指数与 PMI 波动变化几乎一致,充分说明工控行业增长与制造业景气度的密切关 系。工控行业股价受基本面影响显著,超额收益变动情况与基本面变化一致,但整体滞后 于基本面大约 1 个季度左右。目前项目型市场与工控行业总体相关性更高且已经企稳回升,OEM 市场虽然下行但处于历史高位,工控总体将保持正增长。根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1 年全年及四季 度项目型市场规模分别为 1721 亿元和 392.2 亿元,同增 10.3%和 3.4%;2021 年全年及 四季度 OEM 市场规模分别为 1202 亿元和 271.1 亿元,同增 27.3%和 11.26%。项目型市场规模较大,与工控行业总体相关性更高,而项目型市场在 2021 年四季度已经企稳回升, 2022 年有望持续回升;OEM 市场虽然处于下行阶段,但仍处于历史下行阶段的高位,工控行业总体将保持正增长。从细分下游行业来看,OEM 市场中部分行业增速较高,即使处于下行周期,也远远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速。2021 年 OEM 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27%,半导体、电池等先进制造业需求爆发明显,工业机器人、机床等自动化标准设备下游也同样高增,纺织服装受益于海外回流订单的行业快速增长。项目型市场受缺芯、能耗双控影响较为明显,但仍保持 10% 增速。由于项目型市场需要面对大型电力、采矿、化工企业设备生产需求,周期属性较强, 2021 年冶金及化工增速最快。总体来看,OEM 市场中的某些行业增速将有望持续高于自动化行业整体水平,将是周期下行中的主要对冲因素。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机器人主动补库结束进入下行周期,年前回暖。2021 年 12 月工 业机器人机床、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回暖:2021年 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5%, 增速环比减少 13ppts;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加 8%,增速环比增加 6ppts。2021 年三季度起,能耗双控、芯片缺货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下游资本开支,工控行业增速暂时放缓。但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的数据显示 2021 年四季度已有所改善,我们预计随着国内工业经济逐步恢复,行业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工控行业成长性高,据工控网预测,2021-2025 年我国工控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 保持 8%。受下游制造业订单周期影响,自动化订单数量自 2018、2019 年经历短暂下探 调整后迎来拐点,2020 年工业自动化主要产业链市场规模达 2063 亿元,同比增长 9.8%。 2020 年行业迎来主动补库存上行周期,目前的下行期对应本轮补库周期结束,即使如此,工控网预测 2021-2025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 8%,主要产业链有较高增速,下游应用领域也将因此受益。总体来看,行业周期性可控且已现好转,成长性高于周期性。自动化行业下行周期已 持续一段时间,部分中观数据已筑底回升,且诸多下游赛道增速明显,这些赛道主要集中 在成长性高的行业。本轮周期为订单周期所致,而非设备投资周期,且周期底部明显高于 此前几轮周期,随着全球设备投资周期重新开启,行业有望短期内走出下行。工业自动化 作为智能制造的基础,制造业技改升级推动机械设备精密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以及新能 源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设备需求爆发都为工控行业带来长期的稳定增量,目前高成长已成 为行业发展主旋律,成长性将明显高于周期性。部分应用领域具备优势,厂商与应用领域紧密相关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2021 年中国 OEM 市场整体规模为 1202 亿元,项目型 市场整体规模为 1721 亿元,总体规模接近 3000 亿元,高于上篇报告中国内规模 2000 亿元左右的工业自动化主要产业链,价值量更高,应用更广泛。根据 2020 年数据,从细分领域看,半导体、纺织、化工、石化、电力、冶金等行业整体规模较大。项目型市场整体价值量较高,是因为 OEM 市场指对单一设备的生产与供应领域,价值量局限于单一设备,项目型市场注重于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价值量还涵盖整体解决方案所需的其他设备及建筑的价值量,远高于自动化集成设备本身。从景气度来看,半导体、3C、电池、食品饮料、光伏和采矿等领域高。根据工控核心 数据库 MIR DATABANK 发布的自动化下游行业核心指数,将 2021 年平均分季度指数排 序,靠前的行业包括半导体、冶金、3C、电池等。选取平均核心指数大于 20 的行业,并 且剔除年末趋势向下和行业,下游优势行业包括半导体、3C、电池、食品饮料、光伏和采 矿。从规模来看,半导体、纺织、化工、石化、电力、冶金等行业整体规模较大,其中半 导体和化工分别在 OEM 市场和项目型市场中高居首位。从景气度来看,2021 年半导体、冶金、3C 和电池行业景气度较高,平均核心指数均超过 30。综合下游领域市场规模和景 气度,半导体、化工、电池、冶金、包装等下游行业具备优势。自动化应用领域广泛、厂商众多,各领域发展情况不一,厂商与应用领域紧密相关。 自动化应用领域虽然整体规模高于零部件及设备主要产业链,但细分领域众多,各领域规 模也参差不齐。我国自动化应用领域整体竞争格局分散,集中度低,且更多从事于低端领 域,高端领域还未完全实现国产替代。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汽车、电池、3C 和其他长 尾行业。汽车领域虽然国内市占率不高,但厂商数量多,且未形成明显龙头。3C 领域国 内公司占有率较高,未来机器换人趋势明显,增长空间较大,尚无明显龙头公司。电池和 医疗与药物制造分别因新能源市场景气和疫情近年发展迅速,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整体 来看,自动化应用领域相对于中上游主要产业链,技术壁垒不高,与细分行业联系紧密, 国内厂商布局较快,国产替代情况较好。2. 他山之石日本自动化产业及应用领域的借鉴从日本自动化产业发展寻找启示日本自动化应用领域厂商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动化大型厂商旗下的子部门 或者子公司开展相关业务,一类则为中小微型企业,规模及员工较小,主业从事自动化系 统集成。以机器人为例,根据日本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协会名录,共有 207 家正式成员及 79 家合作成员。我们梳理了日本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协会 2018 年首次成立时的协会官员所 属公司名单和东京都地区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会员名单,总体呈现大企业子公司与中小微企 业并存的局面。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乃至股权背后都涉及大型自动化厂商,关系密切,日 本自动化应用领域厂商的发展历程与自动化产业大时代紧密相依。回顾日本自动化产业发展,源自政府宏观战略引导。1973 年,受石油危机冲击,日 本认识到依赖海外能源发展的重工业的脆弱性,倒逼日本国内以化工品生产加工为主的能 源消耗型制造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开启新一轮产业升级。“技术立国”战略的确立,引导一大批人才、技术和资金进入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自动化产业也因此受益。成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打下良好工业基础。战后日本整体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大都遵 循欧美进口设备学习技术吸收消化改进提高国产的规律。日本成功的技术引进及 吸收,一方面得益于当时国际时局,另一方面得益于日本自身的产业人才储备和教育人才 培养。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数据,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前半期(1956-1964 年),共引进了 2600 多项新技术,平均每年引进新技术 550 项。1955-1970 年不到 20 年 间,日本几乎购买了西方半个世纪以来发明的全部技术,以较小代价实现了技术追赶。此外,日本现实的人口问题和旺盛的下游市场需求,促使企业致力于自动化程度的提 高。伴随着日本自然人口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的明显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人口问 题开始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与此同时,以汽车、电子为代表的制造业 需求旺盛,20 世纪 60-70 年代,日本汽车工业产量增速迅猛,在其国内实现了市场占领,并开始远销海外。随着汽车、电子等产业对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现实的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自动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选择。汽车工厂也成为自动化产品起初得到最广泛应用的工业领域。日本自动化产业逆势而上,形成世界一流的自动化产业集群。日本的自动化产品出口 金额常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占据全球自动化市场重要地位。尽管 20 世纪 90 年 代以后,日本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自动化产品的出口仍然保持稳定 的增长,逆势而上。至今,日本自动化产业都已形成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伴随着日本制造向海外扩张,具备先进自动化方案解决能力和长期稳定合作渠道的系 统集成商更易在海外扎根。以典型的汽车制造业在中国的扩张举例,随着众多日系车企在 中国进行整车生产制造和销售,第一批供应商往往是那些选择将服务扩展到中国的、在日 本本土已经具有长期密切合作关系的日本企业,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动化产商,以独资或合 资的方式在中国开展业务。具体到自动化厂商而言,日本上游厂商或综合厂商由于附加值 和技术壁垒较高更具竞争优势,以自动化系统集成为主业的厂商由于非标性质较强,涉及 采购环节多,易于本土化替代等原因,通常具有高端复杂工艺集成能力或长期稳定合作渠 道的系统集成商更易在海外立足。日本自动化厂商还能跨越牛熊周期,共同特点是产品线纵贯产业链。1990 年不仅是 日本经济的分水岭,也是日本股市的分界线,工业自动化作为成长性较强的赛道,在牛市 往往领先大盘,熊市表现弱于大盘,而优秀的自动化厂商具有跨越牛熊的能力。我们以日 经 225 指数成分股为基础,选取了 1978-2007 年 30 年的股票成交价数据,以 30 年间 5 倍股为界限,在工业制造领率筛选出以下八家企业。我们将其当周收盘价与日经 225 指数 得比值,再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得到该企业与大盘走势对比。可以看到在 80 年代和 00 年 代的股市上升期,这些厂商大幅跑赢大盘,而在 90 年代初的熊市,这些厂商也能保持稳 定。这些厂商集中在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领域,共同特点是偏向全产业链经营。从广度和精度两个视角来看自动化应用领域自动化应用领域的广度代表着在不同行业就不同工艺实现广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程度,精度则代表着在某一个或几个具有强相关度工艺细分领域细心打磨的程度。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有两家日本企业跃入我们的视野,分别是发那科公司和大福公司。他们吸引眼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非常出色的二级市场股价表现;(2)在各自领域内都 是世界排行第一的龙头企业;(3)能各自代表自动化系统的广度和精度。正因为如此,接 下来将对这两家企业分别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厂商发展有所启迪。从广度看以发那科为例发那科之所以能被认为是自动化应用领域广度的代表,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具有显著的 柔性特征和发那科在多元化工业情境下提供先进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发那科自 1974 年研发出首台工业机器人,专注于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和机器人技术创新,全球累计销量 60 万台,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超过 270 个服务网点,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首先,发那科具有“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链条下在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其次,自动化应用领域厂商的技术源头最初往往是来自这些自动化巨头,经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变;最后,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从零部件和本体生产补全产品链条进入应用领域的并不鲜见,如著名的库卡机器人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因此发那科这样全产业链自动化厂商是自动化应用商的可见到的长远发展最终形态之一。专注工业自动化,紧贴行业需求提供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发那科所有产品都聚焦工 业自动化领域,且都是基于伺服技术这一核心竞争力,各板块业务相关性强。在应用层面,发那科始终紧跟行业前沿,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系统工艺方案。发那科内部有两个研究所,其中一个聚焦前沿技术提前市场 5-10 年做好技术研究,另一个则注重产品快速市场化的能力,能及时根据行业动态在自己的技术库中推出新产品新方案。依次实现向汽车行业、3C 电子行业、新能源行业、压铸及工程机械行业等一般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的渗透。提供从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方案设计、系统仿真、装备、安装调试的全方位服务。自给自足,对外生态相对封闭,对内业务协作共通,是发那科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 相较于同业厂商,发那科常常被认为“不够开放”,显得相对封闭。从硬件到软件,基本上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对外界的依赖程度比较低。这一模式能够增强外部采购议价能力、降低成本,而自动化厂商往往需要从外部采购产品进而集成,外购部分成本将直接影响整体系统利润。发那科内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品链,横向上覆盖数控系统、伺服电机、 机器人、加工中心等自动化核心产品,纵向上实现“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链条。 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保证了高品质的机械零部件,结合先进的伺服控制技术进而可以生产高 精度的伺服电机和工业机器人。发那科净利率表现出色,除在最近两年受全球疫情冲击影 响,在其他年份能保持在 20%-25%。不管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新的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背后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研发能 力。发那科自团队创立之日始就在研发上投入巨大,并成功推出日本私营部门的首台 NC 数控系统,创始人本身也是东京大学的工业博士,技术氛围浓厚。先进的技术研究,深厚 的技术积累,是发那科能引领变革,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保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发那科始终保持对研发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研发人员约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研发部门经费投入近年约占销售额 10%左右。这一战略也给发那科带来了深厚的回报,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共有技术专利 10801 件。下游厂商深度合作绑定,标准化运用树立行业标杆。发那科工业机器人的成功离不开 与通用汽车悠久的紧密关系,其为通用集团指定机器人供应商。GM Fanuc 合资公司的成 立,开启了发那科与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的合作历史,通用汽车退出股权后发那科成功将其 私有化为北美发那科,通用汽车则成为其当时第一大客户。和通用汽车的深度合作的成功,助力发那科 1998 年成功问鼎工业机器人领域,并积累了丰富的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在其他领域的龙头企业,发那科的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也屡见不鲜。从精度看以大福为例大福之所以能被认为是自动化应用领域精度的代表,系因其为一家专注物料搬运领域 这一个赛道、具有 85 年悠久历史的企业,且现为全球最大物流设备厂商。从工艺角度来 说,搬运是入门门槛较低、工艺复杂度不高的一个工艺应用,也是众多自动化系统集成商 刚刚涉及该领域时开展的业务。大福从 1937 年简陋的小工厂成长到今天全球排名第一的 智能物流仓储应用商,且目前仍然聚焦在物料搬运这个领域。据美国知名物料搬运领域杂 志Modern Materials Handling(现代物料搬运)评选公布,大福连续第七年在物料搬运行业的销售额上位居世界第一,并与第二名逐年拉开差距。大福一直专注于物料搬运,包括成品与在制品的运输,结合创新的搬运、存储、分拣、拣选和管控等技术,引领时代潮流。从 1957 年向丰田交付第一台输送机设备,到开发出日本第一台 AGV、日本第一台自动化高层整体式自动仓库(Rackbuil)系统、日本第一台自动分拣机、世界第一台自动补货系统等一系列第一的背后,是大福在物料搬运这一领域一直引领时代性创新能力的体现。大福在专注物料搬运领域的同时,方案和技术有机结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解决 方案、扩宽应用领域的同时,深耕细分领域的物料搬运方案。目前主要业务已经包括内部 物流、机场专用系统、清洁室、洗车机、汽车制造业、半导体和液晶制造业等。物料搬运 需求因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变化,而大福则不断优化物流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如大福在汽车 行业从一开始的整装搬送、涂装搬送、焊装搬送,到柔性化生产的车身保管,在医药行业 从一开始的常温保管、冷藏保管、无尘保管,到自动化分拣和配送。这一系列事实有力证 明,在单一技术赛道追求精度并不妨碍在多行业的市场扩张和普及。优质大客户众多,成功的项目积累经验铸就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龙头效应显现。纵 观大福的发展史,其一系列合作过的日本企业都耳熟能详,如汽车制造领域的丰田汽车、 电子电器领域的松下电器、化学工业领域的旭化成工业、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那科、美妆 日用领域的资生堂,以及服装电商领域的优衣库。每一个领域龙头企业标杆项目的成功都 能对该行业其他企业产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也意味着新的潜在市场订单的渠道打开。强 大的品牌的优势,将会促进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对相关软硬件进行规模化生产和采 购,最终实现正向反馈、良性循环。日本经验借鉴经过前文对日本自动化产业发展的梳理,以及分别从广度和精度两个视角列举两家日 本厂商的例子对自动化系统集成厂商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主要归纳为 以下三方面:(1)把握时代大势,在正确的时间投资工业自动化;(2)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石;(3)重视大客户,绑定行业下游是有效的市场扩张模式。经验借鉴一:把握时代大势,在正确的时间投资工业自动化。日本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使得日本企业得以较早进入工业自动化领域;另一方面,日本特有的人口国情促使日本企业青睐自动化,这也是工业机器人在日本而不是在诞生地美国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步伐渐近,同时参考人口自然增长率和适龄劳动力占比,我国当下大概对应日本 1993 年水平,工业自动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投资方兴未艾,国内还有 5-8 年的发展空间,如果考虑出口,则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经验借鉴二: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石。这里的创新不仅包含产品 的技术创新,更包括面向市场的应用创新。日本下游以丰田为代表的汽车工业和以索尼、 松下、东芝为代表的电子工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本国就地创造了丰富的工业自动化运用 场景。面对行业变化,能否及时推出创新自动化解决方案,将是自动化系统集成商的核心 竞争力所在。日本自动化产业链配套齐全,巨头和小巨人众多,上游产品优势显著,集成 厂商可以轻松找到组件供货商,同时这些外部环节对系统成本及其利润构成刚性约束,短 期内找到自研与市场采购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利润最大化;长期来看,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离不开研发驱动,也是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发展的必由之路。经验借鉴三:重视大客户,深度绑定下游,打造行业标杆项目是有效的市场扩张模式。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发那科还是大福,在下游行业和大客户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选择高成长性的下游领域十分重要,优势下游企业具有广泛的市场布局和业内知名度,往往代表行业最新的市场走向。将目光聚焦回国内,日本具有的优势我国基本均有,而我国还具有庞大的市场体量, 更持续稳定的产业政策以及更大的工程师优势。我国目前正处于类似日本工业自动化产品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信息化齐头并进,上游产业链完毕,下游市场广阔,产业政策和 人才优势充足,且金融环境更加稳定,宏观政策独立性更高。我国政府及企业当前要做的, 就是加大研发走向高端,推动核心科技的突破,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目前我国自动化应用 领域厂商众多,竞争广泛,行业龙头地位和知名度还不是很显著,相信在未来会有足够优 秀的厂商在广度和精度两个方向脱颖而出。3. 重点企业分析结合日本经验选择集成商主要自动化应用领域上市公司A 股自动化应用领域上市公司主要应用和行业集中在物流仓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 装配与焊接、半导体/3C、新能源、光伏、电力/电气、医疗医药、纺织、采矿/冶金、汽车 及材料/化工等领域。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上市公司众多,原因在于细分领域众多,且每个 领域中,都有多种设备和部件,这就造成了行业集中度低。部分公司依靠具体行业的专业 设备及零部件起家,逐渐转向自动化下游应用。参考主营业务结构,排除下游应用业务占 比较低的公司(如建科机械),且不考虑亏损特殊处理的个股,我们选取了主板中以下 95 家上市公司,并统计了其主要涉及的功能领域和应用行业。上市公司整体 集中度低,以中小公司为主,百亿元以上市值仅有 17 家,400 亿元以上市值的只有先导 智能和大族激光,大部分公司市值不足 80 亿元,营收大多也在 10 亿元以下。结合日本经验选取优质公司下面结合日本经验,寻找优质的自动化集成商。从日本经验来看,优质厂商分为两类:一类是下游跨行业综合经营的厂商,其布局广泛,可以对冲风险;另一类是细分领域龙头厂商,其可以凭借龙头优势获得较为确定的成长性。此外,为了补充筛选视角仅基于下游领域龙头厂商的不足,由于自动化集成也有国产替代特性和高成长性,参考中日制造产业报告之二:“自动化”下的国产替代机遇(一)中以国产替代视角选取工业自动化优质公司的方法,使用量化财务指标辅助选取优质公司,指标选取视角包括经营良好且重视研发,以及高成长性预期两类。综合经营厂商根据日本经验,优质公司往往跨多个行业经营。根据集成厂商下游经营领域,选取经 营四个及以上领域的厂商,这些厂商经营范围广,综合性强,根据日本经验,有进一步做 大做强的能力。根据公司市值和主营业务构成,综合龙头厂商有先导智能、大族激光、中 控技术和机器人;其他均为以细分行业为主,但从事综合经营的厂商,包括博众精工、天 奇股份、合康新能、科瑞技术、雷赛智能、拓斯达、瀚川智能、华自科技、埃夫特、东杰 智能、智云股份。细分领域龙头此外,细分领域龙头厂商也举足轻重,下游领域龙头厂商代表了高成长的确定性。部 分领域一家独大;部分领域则因为产业链复杂或规模较大,存在较多龙头,如电池领域均绑定宁德时代的众多厂商。结合厂商相关收入规模和其主要业务在下游中的重要性,我们归纳出自动化集成各领域的龙头公司,分别是诺力股份、中科微至、东方精工、永创智能、佳士科技、瑞凌股份、上海沪工、大族数控、南京熊猫、博众精工、赛腾股份、先导智能、利元亨、大族激光、先惠技术、奥特维、金辰股份、京山轻机、亿嘉和、东富龙、楚天科技、杰克股份、天地科技、巨一科技、博实股份、软控股份。指标视角补充首先,具备投资价值需要经营状况良好且具备竞争力,研发投入是持续竞争的前提。使用 2019-2021 年平均 ROE 衡量公司经营状况,使用 2019-2021 年平均研发支出占比测度公司重视研发程度,得出经营情况和研发投入均好于整体平均水平的公司包括能科科技、 科瑞技术、亿嘉和、博众精工、申昊科技、迈得医疗、大豪科技、利元亨、先导智能、先 惠技术、中控技术、兰剑智能、瑞晟智能、大族激光、赛腾股份、博杰股份、深科达、巨 一科技、爱科科技、中科微至。此外,天准科技和星云股份的研发投入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且经营情况并不差,同样纳入关注。此外,高成长性预期直接测度了国产替代的潜力。使用营收和净利润 3 年一致预期 CAGR 来测度成长性,成长性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的有先惠技术、海目星、瀚川智能、联赢激光、利元亨、星云股份、今天国际、奥特维、合康新能、罗博特科、先导智能、斯莱克、 巨一科技。此外,科瑞技术的未来 3 年净利润预期增速远高于整体水平,同样纳入关注。优质公司梳理进一步通过补充财务指标筛选优质的综合经营厂商和细分领域龙头,其中先导智能、 博众精工、大族激光、利元亨、中控技术、合康新能、科瑞技术、瀚川智能、中科微至、 赛腾股份、奥特维、先惠技术、亿嘉和、巨一科技满足财务指标中的“经营良好且重视研 发”或“高成长性预期”,属于优质公司。此外,补充财务指标中,同时满足经营良好且重视研发”和“高成长性预期”,且在上述公司之外的有海目星和星云股份,十分具有前景,同样属于优质公司。进一步将上述公司划分为综合龙头、细分龙头以及其他细分领域“小而美”的公司三大类。结合日本经验及财务指标筛选公司,上述公司满足多重标准,被划分为优质公司,其 他公司也各具特色,多数公司为“专精特新”的自动化应用厂商。参考上述标准,同样将其按照综合厂商和细分龙头进行划分,部分厂商既不属于综合厂商也不属于细分龙头,属于“小而美”的自动化应用厂商,值得关注。综合考虑公司规模、细分领域和基本面情况,我们推荐关注具有“专精特新”小巨人特性的金辰股份、楚天科技、申昊科技。4. 投资分析结合下游领域市场规模和景气度,建议关注半导体、冶金、电池、包装和化工等 下游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