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资料讲解.doc

    • 资源ID:52304339       资源大小:266.50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资料讲解.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国际经济学讲义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开放经济:是指一国与其外部世界有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或者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每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在所有产品上可能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理论无法说明交换两种产品时内在等价的要求是什么。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有以下几个假设(简称2×2×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在此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改进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具体来说,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即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较小劣势的产品,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都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因此,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比绝对优势学说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比较利益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自由贸易政策应该被普遍接受。但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将国际贸易的功能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按照比较利益学说,参加国际贸易,相对落后国家获得更大的好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家贸易价格的确定提供曲线:是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一国为换取一定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与所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出口贫困增长:指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反而使其降低。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它的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更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H-O模型及其分析基本逻辑关系同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产生最根本原因。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是个相对概念,在国际经济学中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如A国的要素禀赋为K/L。在两国间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时,如果A国的K/L大于B国的K/L,即KA/LA>KB/LB,可以断定A国是资本丰富或劳动稀缺的国家,而B国为资本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称A国资本丰裕度高,B国劳动丰裕度高。基本论点:第一,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总是出口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比如劳动与资本)的比率不同,即要素禀赋不同,那么即使两国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三,国际贸易一般会使不同国家之间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的报酬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要素价格均等化: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价格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但是,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HO模型的政策含义根据HO理论,一国必须发挥本国固有的优势,集中生产并密集使用丰裕度较高要素生产的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从而获得利益。比如,发达国家应当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品,比如高科技的机械等;而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轻工工业、纺织品加工等。对HO模型的评价积极:该模型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问题: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列昂惕夫反论及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列昂惕夫反论:列昂惕夫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他得到的结论是,美国出口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列昂惕夫反论。对列昂惕夫反论的一些解释: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所以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此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来对列昂惕夫反论的现象予以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研究与开发学说(R&D学说):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开发的基础。研究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开发进行投资取得的。在实际衡量中大多利用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来计算它。该学说强调了科技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n信息贸易理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一种软件要素,而且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该理论是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n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即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产生,其它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四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大量的科技投入以及较强的科技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因此率先开始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向其他国家进行出口。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使其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于是,产品在创新国完成其生命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另一个周期。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且帮助这些国家决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该理论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n国家贸易的当代理论战略政策贸易理论该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涉与干预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该理论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贸易扭曲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的边际成本不等于价格即为扭曲(即对帕累托状态的背离)。国际贸易的扭曲反应在边际进出口替代率、产品边际转换率、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不相等上(四种组合)。一般认为,政府政策干预造成市场不完全是引起贸易扭曲的主要原因,而贸易扭曲容易产生保护贸易主义,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贸易、生产、消费和要素的税收与补贴措施消除扭曲。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容与评价产业内贸易,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同一产业部门内的某一项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这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着重要的地位。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即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票赋相近的发达国家,而不是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贸易又大量发生在相同的产业中,即同一产业存在着同时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从静态出发,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为前提,充分考虑了规模收益以及需求的情况。基本内容首先,要区分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生产的产品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产品的同质和异质都能成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第二,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第三,转口贸易;第四,政府干预,促进出口同种产品;第五,季节性产品贸易。而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是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有一个专门关注需求的理论,叫做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第三,关于规模经济的问题。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分摊以及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n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扩大了探讨的内容;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充分考虑了规模经济这一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总的说来,该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其基本理论属于静态分析。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n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通过征收关税,进口国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分析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s,简称NTB)是指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非关税壁垒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称直接的数量限制,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的出口。这类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是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例或规定,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最低进口限价、苛刻复杂的技术标准等。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来加以直接的限制。进口配额按照管理方式可分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绝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进口数量或金额,一旦超过这个最高数额就不准进口。绝对配额又分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两种形式。而关税配额不绝对限制商品的进口数量,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的待遇,对超过此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附加税和罚款。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行限定某些商品出口数额的措施,又称“自愿限制输出”、“自动出口配额”等,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措施。倾销与反倾销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市场。其构成要件有以下三个:(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倾销对于出口国的影响:(1)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并且由于倾销商大多在其本国处于支配或垄断的地位,致使出口国其他相关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不得不承受倾销商转嫁的高价。(2)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倾销厂商为了弥补在海外市场低价策略的损失,使本国消费者长期处于垄断高价之下,无法享受合理的消费权利。(3)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由于倾销往往会造成一种虚假的竞争优势,引发国内其他生产厂商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会使生产厂商过分关注产品价格而忽略非价格因素对质量与销售的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扭曲,影响效率。n倾销对于进口国的影响:(1)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国内工业形成挑战,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在外国产品的大幅倾销下,进口国同类或相似产品生产经营者往往被迫大幅降价或转产,甚至被吞并。(2)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误导进口国相关产品生产者的经营决策,从而浪费资源。(3)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方面已经率先完成。它们这些新兴产业生产的产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倾销,将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相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阻碍甚至摧毁这些国家对建立新兴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进行的努力。(4)对进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形成伤害。因为倾销的动机往往是将进口国的竞争者挤垮后,再利用垄断地位抬高价格,因此最终受害者还是广大消费者。外汇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同时由于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并且应以对方不报复为前提。反倾销税是指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它可以减少国内对低价进口品的需求,也可以使进口品价格提高到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的水平,从而保护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者。幼稚产业的保护幼稚产业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他认为,一国实行贸易政策的原则是,其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李斯特所主张的贸易保护并非是对所有工业的保护,而是对有前途的工业采取贸易保护;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关税。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n幼稚产业有以下三种判定标准(M-B-K标准):(1)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3)肯普标准。包含了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产业在被保护期所获取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验效应的标准。如果企业所学习的知识经验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以为其它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对于幼稚行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由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得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保护幼稚产业不是单纯地保护落后。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家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包括广义的国际收支和狭义的国际收支。n广义的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各种对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它不仅包括一国外汇收支,还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各种经济交易,如清算支付协定项下的记账贸易、易货贸易等。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由于各种对外交往,比如贸易、劳务、资本等方面的往来而发生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记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n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货币价格与汇率的变化方向;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国际收支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官方储备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借方项目: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贷方项目: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国际收支表的组成部分: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国际投资头寸经常账户包括以下内容:货物: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的采购、非货币黄金。服务: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版权等)、个人娱乐、文化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收入:职工报酬、投资收入(直接和间接投资)。经常转移:除了下面三项,即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固定资产联系的收买或放弃为条件的资金转移、债权人不要回报的债务取消等之外的其他转移,如保险费、侨汇等。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以下内容:资本账户:资本转移(各级政府和其他转移,如债务减免)、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购、放弃(各种无形资产,如可转让的合同及商誉等)。金融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贸易信贷、银行存款等)、储备资产(货币化黄金、SDR、外汇资产、在基金组织中的头寸等)。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来得到反映,包括构成外国当局储备的负债(如欠国外的债务证券、存款)、特殊融资交易(国际赠款、债务减免、央行借款)等。国际头寸: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它与国际收支表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衡,其构成为资产、负债,项目与国际收支的金融账户一致,如有对非居民的债权和债务、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国际收支失衡对外会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会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弹性法、吸收法、货币法n弹性法弹性法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进行的,核心是根据进出口的价格需求条件,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限入奖出从而完成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比如,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进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弹性法发挥作用的条件包括对方不报复,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同时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l,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弹性法的使用存在着J曲线效应,即本币贬值先造成国际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马歇尔勒纳条件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只有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本币贬值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J曲线效应: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曲线效应。吸收法吸收法采用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于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Y=C+I+G+(X-M),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出口,G为政府开支,M为进口。变换后为:X-M=Y-(C+I+G)设BOP=X-M,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BOP=Y-(C+I+G),令A=C+I+G为吸收,则有BOP=Y-A如果A大于Y,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改善。因此,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调整国民收入,一种是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这要求有闲置的资源。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与弹性法相比,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利用水平,以及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并且在理论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货币法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控制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即国内货币供给是国际储备(可以视为进出口的差额)与国内信贷额之和,于是国际储备的变动(国际收支的变动)是国内货币供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和出售储备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的方法容易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且出现失业等问题。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现实方法:(1)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该措施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2)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汇、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卫生检疫制度、进口垄断、国内歧视性采购、征收歧视性国内税收等,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调整国际收支。除此之外,也可从鼓励外资流入等方面调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项目,这些就需要该国在对外开放的政策、基础设施、引进外资的环境等各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外汇与汇率外汇: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以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n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n固定汇率指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固定汇率并非汇率完全固定不动,而是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平价在上下限范围内波动。n浮动汇率: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没有上下限波动幅度,而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当局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n联系汇率:国际金融中属于汇率决定的一种做法。即将本国货币与某单一国家的货币建立某种联系来确定自己货币的汇率,实际汇率围绕着它根据供求在一定幅度内的浮动。联系汇率又叫钉住汇率。n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n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n升水和贴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一般情况下,利息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较低的货币则大多为升水。外汇的作用包括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进行国际间的货物、服务等产出的买卖;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对国际商品、国际金融、国际劳务、国际资金等方面债权、债务进行清偿;作为国际储备手段,支付一国必须偿付的债务,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作为国际财富的象征,实际是对国外债权的持有,并能转化为其他资产。最佳外汇储备的规模指标: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币资产。它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适度的储备资产规模是受到若干因素控制的,一般要求保持三个月的进口支付水平的外汇;10%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0%的沉淀作为应付外部失衡时调整之用;另外外汇储备应该为外债余额的30%,即可以应付支付外债的需要。储备资产少了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多了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融资的难易,国际储备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汇率的若干理论铸币平价:各国都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由于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汇率总是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之间波动。流动借贷: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固定借贷: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n货币的内在价值:指对货币的购买力、面临的通货膨胀、利息率、汇率以及其他情况进行总体考虑的货币价值。在不同国家之间比较货币更应该考虑货币的内在价值。国际借贷说:该学说是供求说的产物。该学说认为外汇与其他商品一样,价格变动取决于市场供求,而后者又取决于国际商品、劳务和其他当期的债权、债务关系。国际借贷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该差额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决定的。一国债权大于债务,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前者为形成了借贷关系但未进入实际支付,后者则进入了实际支付,只有后者才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固定部分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汇率表现(固定借贷的发生有时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一般认为该学说解释了汇率的变动,但没有解释汇率的决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2)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3)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4)该学说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故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5)评价: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汇兑心理说:汇兑心理学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汇率才行。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效用论,它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汇兑心理学说包括以下基本内容。(l)国际借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是分别从量和质上来说明汇率决定的,但完整的决定汇率说必须是质和量的统一。(2)人们需求并购买外汇是因为外汇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而外国的商品和服务有满足人们需求的效用,这个效用就是外汇的价值基础。(3)外汇的真实价值在于它的边际效用,人们的主观心理决定边际效用,主观评价不同,就决定买或卖,外汇供求因此而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汇率的变化。(4)汇兑心理学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质和量。质的因素是指货币对商品有特定的购买力、支付债务能力、制度性因素等。量的因素是指国际收支、货币数量、财政状况等。将这二者结合构成主观评价。外汇供给上升的话,边际效用就会下降,人们的心理评价就低,汇率下浮。无数个人的供求构成了市场的供求,供和求的交叉点就是外汇的价格。对于汇兑心理学说的评价: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主观效用论,以主观评价决定外汇的供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批判的(主观决定价值)。n流动资产选择说:该学说是供给借贷说的发展。该学说认为人们对于资产形式的选择会引起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在短期甚至中期内对于国际收支的影响要大于经常项目,资本大量流出,国际收支逆差加大,汇率下浮;反之则上浮。目标汇率说:该学说认为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目标之一,为达到平衡,汇率的变动是一种政策手段,因此结合经济状况确定某一汇率,结合财政、金融的其他政策手段来实现经济的最终目标,即汇率应该由经济目标来决定,认为进行干预是必要的。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该理论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汇率应该是浮动而非固定的,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经济学讲义--清华讲义资料讲解.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