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韩愈《师说》细读精讲.docx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韩愈师说细读精讲教材原文师说1韩愈古之学者2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4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5,终不解矣。生乎吾前6,其闻7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10?是故11无贵无贱12,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3。嗟乎!师道14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5也远矣, 犹且16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7,其下18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20也,那么耻师21焉,惑22矣。彼童子23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bu) 24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5,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bu) 焉26,小学而大遗(yi)27,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8乐师29百工30之人,不耻相师31。 士大夫之族32,曰师曰弟子云者33,那么群聚而笑之。问之,那么曰:“彼与彼年相假设34 也,道相似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yii) 35。“呜呼!师道之不复36,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7不齿38,今其智乃3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u) 40!圣人无常师41。孔子师炎B (tan)子42、芸(chang)弘43、师襄44、老聃(dGn) 45o郑子之徒46,其贤47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48。是故弟子不 必49不如师,师不必贤50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51有专攻52,如是而已。李氏子蟠(p4n) 53,年十七,好古文54,六艺经传(zhu加)55皆通56习之,不 拘于时57,学于余。余嘉58其能行古道59,作师说以贻(yi) 60之。白话翻译 是除“君”以外,“天地亲师”的观念依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我们依旧 秉承着“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所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 来,虽然人们不再供奉“君”牌位,但是人们会把“天地君亲师”改换为“天地国亲师”, 以国家取代了皇帝,或者因圣贤为文化生命的本始而将其改为“天地圣亲师尽管现 在文明程度、科技水平己经大大提高了,但是人们依旧在信奉着一些观念,以之作为 心理栖息的港湾。正如徐梓老师所言:”新儒家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 和徐复观,都认同在变化了的新时代敬奉天地圣亲师的必要。二、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认(二)一词多义1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助 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 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邦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3淇,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 示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想,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气)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zhu加,名词,传文,解释经文的著作).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那么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4 .无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那么耻师焉:(他们)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三)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那么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孔子师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 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6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5、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7、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8、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众多的人,大家。9、(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五)特殊句式L宾语前置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常规句式:不知句读,不解惑.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学于余常规句式:于余学。耻学于师。常规句式:于师学。师不必贤于弟子。常规句式:于弟子贤。2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也,表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者,表判断)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认判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4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师)位卑(者)那么足羞,(师)官盛(者)那么近谀(省略谓语动词)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生乎吾前(者).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简要评述其意自流俗笑侮,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师说向来以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闻名于世,成为韩愈议论文的典 范之一,对当时“师道”的现状起到了批判的作用。文章中,韩愈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 通过反复论辩和对立论证等方法,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 与正确原那么,从而在批判中建立起“师道”的尊严。师说的产生有其直接的现实背景,韩愈在进士策问十三首其十二中指出: “由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那么无闻矣“,可见师说 创作源自于“举世不师,故道益离”的“师道”现状。略早于韩愈的吕温,也揭露了社会的不师之风,他在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中说到:“学者皆以不师为天纵,独学为生知其先进者亦以教授为鄙,公卿大夫耻 为人师,至使乡校之老人,呼以先生,那么勃然动色。”面对着“不师不朋”的风气,吕温 也只能“终日不食,终夜不寝,驰古今而慷慨,抱坟籍而叹息。”和韩愈相交甚密的柳 宗元,同样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并且他自认“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从叹息不已和自认不勇 的吕温和柳宗元身上,我们不仅可以一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振聋发巨贵的力量所 在,也能明确“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彰显的韩愈狂妄而勇敢的人格魅力所在,因而师说鲜明的针硬时弊、以正师道的 作用亦已明了。面对着沦落为“流俗笑侮”的从师之风,韩愈如何革除弊端振兴“师道”呢?首先要明确的是“不师之风”并非无人从师,相反之下,据史记载中唐时期求师问 教的风气还是相当盛行的。据郭英德老师所言:”唐代是中国古代崭新的知识阶层兴起 的时代知识阶层已经成为一个法定的社会阶层知识取代血统成为贵贱升沉最 为重要的凭借。”如果“师道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知识无人传授、无法传递,知识阶 层将无以为继,所以出于群体自保角度看,从师是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为何会有“举世 不师”的说法呢?这种说法主要针对的是两类人,一类是“耻学于师''却能入朝为官的贵 族子弟,一类是新型的座师传统下认为“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的科举考生。唐朝尚未能完全脱离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朝代虽易,门第 那么递嬉相承。政府虽分南北,门第那么仍南北相通而高门子弟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 子学,承家世而得官位,学业不在重点考察范围内。因此,在贵族士大夫阶层中普遍 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法”的心理,正如同韩愈在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中慨叹所言: “近日趋竟,未复根源,致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这些公卿子孙那么是第一类“不师” 之人,凭借着自己的门荫亦能做官,无需从师学习。而出身庶人弟子的土人,无法依靠门荫入仕,只能靠科举走入仕途。当时唐朝的 科举考试盛行“公卷通榜”,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保送,考生于科举前把自己的优秀诗文 送至主考官这一群达官名儒手中传阅、评判,如果得到了认可,就可凭借主考官的推 荐入仕。凡被录取的考生自称为“门生”,要去拜见主考官,并将其尊奉为“座主”。“门生” 感激“座主”的知遇之恩、,“座主”希冀于“门生”的反哺之情,往往会构建出一种政治关 系网,这种政治关系也形成了新型的座师传统。在这种座师传统下,科举取上弊端丛 生,一局部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认为“位卑那么足羞多”,大多数“以京兆同华为 荣,而不入学,而另一局部的科举考生不屑于这种谄媚阿谀的勾当,认为“官盛那么近 谀这就是第二类的“不师”之人的由来。所以,针对这两类“不师''之人,韩愈从多层面灵活多变地向他们阐释了从师的道理, 采用比照论证和轻重相形的手法,充分发挥了“横说竖说”的论辩特长,论证“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的道理,意图到达针硬时弊和尊师重道的目的。首先,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他说明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道理,论证 了学习于解惑的重要性。又从“长”与“幼”的年龄层面出发,指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消弭了年龄的局限,说明了师道的原那么。再从智力层面入手,以 “圣”与“愚”作比照,指出从师对于智力的影响。接着从家庭教育的层面出发,指出于 孩子要“择师而教之“,于自己却"耻师焉'的荒谬举动,点明了不从师的教育荒谬所在。 后于"贵''与"贱”的社会身份层面,描述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由于 愿意从师学习,造成了自视为贵人的“土大夫之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师道 作用不言自明。最后,于“师者”和“从师者”角度出发,说明了“无常师”而应有多师的 道理,并且“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非恒定而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闻道先后”的 次序和“术业专攻”的方向。(本段参考郭英德老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读韩 愈师说随感)错综变化而又混融一气的论辩策略,横说竖说而又意味无穷的论证方法,使得文 章“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因而“尊师尚学”在论辩中逐渐深入人心,韩 愈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非凡精神和斗争勇气也得以亳发毕现。学而习之:一、真题演练:试题1 .(2018年高考全国卷I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22,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那么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 . (2019年高考全国卷III)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 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参考答案:1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二、课后练习:材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 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 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 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 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 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 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 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 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 拜别人为师为耻。土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 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 习的风气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装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 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 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 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 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 送给他。作文讲记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那么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那么群聚而笑之。问之,那么日:“彼 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知子、在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 日: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试题:1.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接受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闻:懂得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2 .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C.犹且从师而问焉 D.择师而教之3 .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提出了择师标准,那就是不分年龄,不分贵贱,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 师。B.第二段主要运用比照论证的方法,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学习和耻于求师的恶劣风 气。C.第三段以孔子向他人学习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 理。D.第四段作者既肯定了李氏子蟠的好学和博学,也批评了他不受时俗限制的个性。5 .请把上面文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2)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译文:6 .“勇夺三军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文中有没 有信息?参考答案:1 .【解析】A "受”通“授”,传授。2 .【解析】A A项与例句中的“而”都为转折连词。B、C、D项均为顺承连词。3 .【解析】B学者:求学的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小学:小的方面学习。4 .【解析】D没有“批评他不受时俗限制的个性”。5 .【答案】(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6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 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时光倒流回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此时被誉为后世誉为“文章巨公”、“百代文 宗”的韩愈正初入仕途,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成为“从七品”的小学官。尽管人微言轻, 但韩愈一以贯之的骨气和胆识却丝毫不减,面对着“道丧文弊”的社会现实和“缗丽衰颓” 文坛之风,韩愈于当年冬天写下了师说一文流传于世,意欲复师道、兴儒道,推 行“文以明道''的主张,到达“以正风教''的目的。但后世的我们似乎只将目光放在了“尊 师尚学”的崇师之道上,将师说简单理解为针硬时弊的劝学从师之作,而忽略了他 “睹儒家之积弊,效禅侣之先河,直指华夏之特性,扫除贾、孔之繁文''的儒学革新之说。(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于韩愈而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求“师”即求“道”,重“师”即重“道”。为何 他认为“师”、“道”密不可分、相依相存呢?这就要看原道中韩愈是如何解释“道”, 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所以他的“道”指的是完整的儒家文化,既有着先天博爱之“仁”,也有着后天实践之“义”, 于人而言就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德并且作为儒家文化象征之“道”,自有其传承的谱 系,“斯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从谱系中,我 们可以看到,周公之前的尧、舜、禹、汤、文、武等人,都是圣君贤相,他们将“道” 融汇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从而让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着“道”。但是,周公之后,“道”不 再实践于治国理政,“道统”和“政统”别离,所以传承“道”的人从君主变成了儒者。在 儒者手中的“道''只能成为一种知识和价值而非制度,并且只能通过儒者的论说和传述 才能绵延不绝地继承下去,此时儒者便担任起“儒师的职责,即传道者。因而,“儒师” 成为“儒道”得以传承的保证,而传“儒道”也成为了“儒师”无法割舍的责任和毕生探寻 的价值,两者结合形成了历代相传的“师道”传统。所以韩愈才铿锵有力地说:“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既然“师道”传承已久,辉煌不断,那韩愈为何要革新儒学呢?首先,佛、道二教的 异端并起,给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魏晋以来,儒学地位屡遭佛、 道文化冲击,到了唐朝甚至“三教并行”,儒学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尽管唐太宗、高宗 钦定的五经正义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但由于科举考察的重点“实在诗赋,务求 巧丽”,所以导致了“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的“取士之失”,当朝学者哀叹“圣人遗 训几乎息矣”。由此可见,儒学地位渐低,随之而生的儒师境遇必然每况愈下。其次,传统儒学在佛、道打击之下,显得苍白无力,弊端并起。董仲舒的“独尊儒 术”虽让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但是其对儒学义理的阉割和改造,逐渐让儒学走向了 以章句训诂为主要形式的繁琐研究,而非说明微言大义。因此在韩愈之前,唐朝儒学 继承的是汉代繁琐的经学传统,没有新的理论体系以对抗佛教的来生说、轮回说以及 道教的长生术、神仙说等吸引人的理论学说。最终造成了儒学式微,师道不兴的现象。有感于此,韩愈志于推动儒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不为章句训诂之学,而是着重对 儒家文化内在精神进行阐发,从而建立儒家心性之学,以与佛、道相抗。(二)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正 是对他一生成就较恰当的概括。“八代之衰”指的是中唐文章继承前代之弊,文体局限于骈偶,且文风萎靡,最重要 的是内容不载儒家道义,所以无法对革新儒学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韩愈和好友 推动了“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文体复古”,想要恢复东汉以前的朴实散文体以改变 六朝绮靡之风,他们也提出了“文以明道”,“君子居其位,那么思死其官;未得位,那么思修 其辞,以明其道”,主张古文以传儒道为核心,以针硬时弊为目的。这就是韩愈“文以 明道”的主张,这个主张也贯穿起了文学革新与儒学创新,所以古文成为了传儒道的 载体。而韩愈的师说,便是“道济天下之溺”之作,意欲说明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使儒学重回“道统”之正路,破除当世佛老的迷惑,鼓励众人崇儒振道、“志乎古道”。 文中所提之“道”不仅是从师之道,更是儒学之道,文中所述之“师”,不仅是技艺之师 更是传儒之师,这也就能解释为何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师排除在“师”之外。 韩愈推崇"师'之尊严,实际上是为了捍卫"道''之地位,尊师即是重道,因而“师”成为 了传儒道的主体。文章背后,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有志于推动“师道运动”,想要围绕着 师与道的关系、师道的权威与秩序,凭借士人的社会影响试图革新师风,重振儒家之 道。可惜的是,尽管韩愈践履师道并建立起“韩门”,但是在中晚唐“师道运动”并没有 成为显著的社会活动,即便是韩愈及其“韩门”也只是有限的,远未成为当时的显学。师说问世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韩愈被挖苦“好为人师”,被“群怪聚骂”,犯了 众人的笑侮。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师说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 残年”的蓝关之诗,韩愈身上“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的气魄和胆识在自身的 诗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他向来也以针泛时弊、不惧流俗的“狂人”形象出现在后世 文人墨客的诗文当中,正如苏洵评价韩愈的文章为“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使人“亦自 畏避,不敢迫视“。尽管后世的我们,时常仅将师说理解为崇师尚学之作,已不复 当年韩愈传儒道、正风气之意,但是师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师道” 精神因时而变、因势所趋,却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心中,在一代代传道授业的教师心 中,在一届届尊师重道的学生心里,成为了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基因。字词注释(1)该文选自(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4页。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 一说今河南南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自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广,故世称韩 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的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论文的一种形式,从古文的意义上来说,“说”就是"解 说的道理”之意,而“师说”就是“讲解为师的道理'的意思。(2)学者:求学的人。(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 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同“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 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4)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 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 懂得。(5)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6)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7)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8)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 从老师学习。(9)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用做动词,表学习。(10)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发 语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知,了解、知道。之,取消句子独立性。(11)是故:因此,所以。(12)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 谁就是自己的老师。(14)师道:尊重学习的风气。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15)出人:超出一般人。(16)犹且:尚且,还。(17)众人:普通人,一般人。(18)下:不如,名词作动词,在之下。(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20)身:自身、自己。(21)耻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2)惑:糊涂。(23)童子:未成年的男子。(2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du):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其中的句读。 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 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古书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 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25)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宾语前置标志。(26)或师焉,或不(优u)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 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27)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指“句读之不知”),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指“惑 之不解。遗,丢弃,放弃。(28)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29)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30)百工:泛指各种工匠。(31)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32)族:类。(33)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34)年相假设:年龄差不多。(35)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yd):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高 官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谀媚奉承。(36)复:恢复。(37)君子:即上文的“土大夫之族”。(38)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39)乃:竞,竟然。(40)其可怪也欤(yii):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41)常师: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42)郑(tan)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郑国(今山东省郑城县境)的国君,相传 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43)(chang)弘(生卒年不详):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 音乐方面的事情。(44)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45)老聃(dO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46)知子之徒:郑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47)贤:才德优秀。(48)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语出论语述而, 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9)不必:不一定。(50)贤:超过。(51)术业:学术技艺。(52)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53)李氏子蟠(pin):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 进士。(54)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55)六艺经传(zhu衰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部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 文。传,古代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56)通:全面,普遍。(57)不拘于时:不受世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58)嘉:赞许,嘉奖。(59)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60)贻(yi):赠送,赠予。知识链接:一、浅论“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既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五伦”说法,又是在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供 奉牌位。现在的我们提起“天地君亲师“,少不得要骂一句“封建余孽”。但在古人心中, “天地君亲师”既是如神佛般无形的精神信仰,寄托安排着人们的精神心灵,又是如柱 石般有形的象征符号,扎根深入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蕴含着中国人在自然层面 对天生地养的感恩,又蕴含着中国人在社会层面对国家社稷、亲人恩师的忠孝,可以 说,“天地君亲师”的观念通过世代相传,已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如同钱穆先生所言:“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所以,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信仰和支柱的“天地君亲师”最初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 观念由来已久,往上可一直追溯到春秋末期的国语晋语中:“民生于三,事之如 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但是国语只是提到了“君父师”,并无天地的概念。 而先秦时期的荀子,在荀子礼记中那么有关于“天地君亲师”较完整的表述,初步定 下了对天地、先祖、君师的礼重和厚待之情:“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而继荀子之后,在史记、大戴礼记等书中,也有记载对于初期的“天地君亲师” 的尊崇,可见在西汉时期,这个观念已经比拟普遍,并且得到了文人和知识界的认可。 但是“天地君亲师”最初的排列次序,那么是在东汉时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出现的: “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师,此即大逆不 达理之人也。”而这个排序,也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直至开展 到明朝中后期,成为了人们普遍祭祀的对象,故广为流传。其中,“师”的地位与其余四者并列齐观,曾倍遭质疑,一些文人学者仅注重“天地 君亲”而遗漏末尾的“师明代文人沈周在他的晏起诗中说到:“水漫湖田雨漫村, 家贫只好不开门。诗书衣食外无德,天地君亲中是恩。“末句提四者而独遗“师”,“师” 者地位之低可见一斑。那“师”是什么时候被提到和“天地君亲”同样重要的地位呢?这 就不得不提及清朝时雍正皇帝的谕封孔子五代王爵。他在谕中说到:“至圣先师孔 子,道冠古今,德参天地;树百王之模范,立万世之宗师;其为功于天下者至矣。” 极力抬高孔子宗师的地位,其实也是在弘扬“师''之尊严,礼赞“师”之地位。在此之后, 雍正皇帝又说到:“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自古师道,无过于孔子, 诚首出之圣也。”首次以国家权威敲定了“天地君亲师”的秩序,并且以帝王之旨钦定了 “师”之地位,确立了“师”作为“五伦”之一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由于以上种种,“师”得 以合理合法地和“天地君亲”并行共举,成为人们争相祭祀的对象。古代帝王推行“天地君亲师”的观念,背后有其统治意图,借以巩固和加强“君''统治 地位的合法性,所以在“五伦”中,“君”居中为核心。尽管其中对“君”的信仰和崇拜在 现在看来是愚昧且有着时代局限的,属于封建时代的糟粕需要摒弃,但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