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教学提纲.doc

    • 资源ID:52329651       资源大小:173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教学提纲.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国学经典与教育第一章论语选读一、原文选读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所受环境影响习染不同,才拉远了差距。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二、学习提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语,即言语,言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与章原来没有标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东汉经学家赵岐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清末满族学者唐晏称论语“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2.启发诱导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3.学思结合孔子一向强调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4.学以致用孔子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5.学而时习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6.诚实谦虚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第二章学记选读一、原文选读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有佳美的菜肴,不经过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经过学习不知道它的奥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4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因此君子对于学习,心怀学习之志,不断地进修学业,休息时,游观时(也不忘学习),能够这样,才能巩固学习而又亲爱教师,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因此即使离开师友也不违反师道。5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萌发就注意防禁叫做预防;在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6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坏事发生了然后加以禁止,就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上学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而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搞乱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偏狭浅薄而见识不广。不尊敬朋友就违背师教。闲逛不学好就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就是造成教育失败的原因。7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既懂得教育兴盛的方法,又知道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的老师。因此君子教育学生,加以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把话说透。诱导而强不牵着学生走,就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能启发学生思索。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而又勤于思索,可以称为善于教育了。8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容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9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老师的语言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妙,少用比喻而明白易晓。可算是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10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君子懂得了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1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解树节坚硬处,时间长了,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开了。不善于提问的人正好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撞钟,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声,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声,待钟声从容鸣响而散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恰恰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识的道理。12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预先记诵书本的内容(以备学生提问),这样的学问不足以做老师。必须待学生提问而后加以解说,或者学生的才力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加以解说;解说了仍然不能理解,就暂时不讲解也是可以的。二、学习提要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论述相当丰富、精辟、深刻。学记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认为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一部教育专著。一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总结了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几条重要的教育思想:1、“豫时孙摩”原则: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扦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适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顺序,“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学记从正反两方面对照分析了“豫时孙摩”的含义,大大加强了论证的力度。2、“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四个方面的过失,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见异思迁;或浅尝辄止。该原则的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过失,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过失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3、“藏息相辅”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活动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课外活动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这一经验也是很可贵的。二学记中闪烁着教学艺术的光辉1、启发诱导(善喻的艺术):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开导学生而不要完全说透。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2、问答的艺术。首先,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其次,如何回答问题。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二是要求从容问答。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有深刻的意义。三学记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素质的提升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章大学选读一、原文选读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多多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后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而后能心静不躁,心静不躁而后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而后能达到最美善的境界。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时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于格除物欲,物欲格除而后良知到来,良知到来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自身修养好而后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统一地都是要把修身作为根本。3、“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治学要像加工骨器象牙那样切磋;修身要像加工玉、石那样琢磨。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如同厌恶恶臭,如同喜好女色。这就叫做自求快意满足。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7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此君子自己具备的,而后才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而后才能禁止他人。8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的盘铭说:“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二、学习提示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是为朱熹大学章句。后世一般认为“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大学”为据郑玄注为“博学”,即广泛地多多地学习之意。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目的论: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培养和完善过程,是一个社会政治伦理从内化到外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的政治又是一个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过程,教化的过程。(二)教育的实质论: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三)教育的过程论:修己治人大学所提山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程序,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术讲论的根本宗旨:"修己治人"之道。这正是儒家学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己"与"治人"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相统一的精神在具体的人的培养过程中的体现。"修己"是教育自己,"治人"是教育他人。"修己治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治人"是"修己"过程的自然外化,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而对于所治之人来说,又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修己治人"之道的核心。(四)教育的理念:主体价值的自我教育观大学所阐述的教育范畴,基本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三大纲领的起点是"明德",这个"明德"是从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推衍出来的。大学正是由此而提出了一个从自己做起,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为基础的、推己及人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纲领的。从"八条目"来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起点和基础。“格物”即格除物欲,人虽天性本善,但因后天性受环境物欲的影响,因而会丧失掉部分良知,必须格除物欲才能招致良知而后才能意诚、心正、身修。这说的正是以存心养性为起点的自我教育,最后由内而外,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五)教育认识论大学从“格物”的实际教育着手,到理想境界的“天下平”的实现的过程,在前后连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条目”)里,实际存在着教育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1认识阶段。大学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认识开始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要使人与整个人类的环境和谐并进、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2情感阶段。“诚意”和“正心”讲的都是道德情感的培养问题。情感是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产生的,是对事物的态度和意向。3.力行阶段。大学把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作为人的教育过程的完成阶段。因为在儒家学者看来,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治",是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贯穿着力行的原则,它们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篇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把社会的政治过程和要求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教育过程联系起来,既注意了社会化要求,也基本符合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思想内部矛盾发展转化的过程,是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总之,大学作为一种教育与政治相统一、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哲学思想,并没有具体论及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但是,其中蕴含着对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的方法论,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和借鉴。第五章韩愈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师说选读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儒道,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那人是明智的!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术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进学解选读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2.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原毁选读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就乐于做好事做好事。3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善事儿。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身的收获就很少。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二、学习提示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文以载道”,发起“古文运动”,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体文。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在教育方面,他做过两次国子博士,一次四门博士,一次国子祭酒。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师说、进学解、原毁等著作中。(一)韩愈论教师的“道德”修养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光复“师道”。师说论述了教师的职责、师生关系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一是关于教师的职责、任务。首段开宗明义,点出“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二是关于师生关系。每个人都应该虚心向自己所不精的学科带头人和所不熟悉的行业专家学习。三是关于教师的标准。韩愈认为教师要以“道”和“业”为基本标准来衡量,谁“闻道”在先,谁“术业有专攻”,就可以称为老师。认为教师既要忠于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解惑。总之,韩愈所说的“师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与使命,在于“闻道”和“专攻术业”的职业素养,在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不耻相师”的胸襟。(二)韩愈论教学艺术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如下:1勤学致知: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也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2广泛涉猎,刻苦钻研:韩愈在进学解中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并精要概括了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用事实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进学”必须身体力行,身先士卒。3不计毁誉,勤于治学。进学解从剖析自己入手,分析自己学习、言论和作文的缺陷,惊醒学生要债务额对待自己,不要过多的考虑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功名利禄,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而是要不计毁誉得失,努力学习。从学习和个人修养上看,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值得深思与借鉴的价值。(三)原毁与教师及其教学原毁疑问的意图是为了探求诽谤、诋毁产生的根源的,必然就涉及到一个人对如何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而且是从“君子”的高度来评判的。在今天看来,此文不外乎说的是人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但如果换个角度,从教育、教师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来体会,就会引发一些思考: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对待同行,如何对待学生。第六章王守仁传习录选读一、原文选读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3、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从拱把粗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把树浸死了。4、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教学生读书,贵在量力而精,则不让其厌学,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中,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就会达到知行合一,逐步变得智慧起来。二、学习提示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浙江余姚人,是宋明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如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等,值得学习借鉴。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一)传习录阐释了王守仁的“主体性”教育观,总结提炼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强调对道德理性、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主张提高人的道德意识,培养人对道德的选择、判断能力,唤醒人的良心(良知),让其觉醒。王守仁强调的“知”,不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超经验的内心体验。他强调的行”,也不是指生产和社会实践,而是指个人的道德修正行为。“知行合一”就是将道德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有关道德修炼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将心中的“良知”和自己的“良能”,引伸到现实道德领域,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即“心即理”。(二)王守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提倡建立“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出了较高的师德修养。他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意见,而且。如他在滁州讲学时,就呈现了“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震山谷,诸生随地请正”(阳明年普)的场景。由于王守仁和学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深受学生喜爱,他死后,有千多学生从各地赶来掉念,足以证明其高尚的师德,让学生敬佩。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师生地位平等,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三)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教学要“量力而精”。他还提倡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他还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要“自得于心”,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第七章黄宗羲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明夷待访录·学校选读1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设立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然而,古代圣王设立学校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养士,还一定要使治理天下的方式方法都出于学校,这样设立学校的意图才算完备。2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所以,养士只是学校的功能之一,学校不是仅为养士而设立的。明儒学案选读8.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教师通过学习、钻研自己总结出来的学问就是学习的要义,也是学生能很快入门,激发他求知欲望的关键所在。普天之下的学问无穷无尽,尚且不能用几个字进行限定,又怎麽能够让我的思想受到约束呢?所以教师讲学贵在阐明宗旨,如果不能阐明宗旨,即使讲得再好,也是像没有头绪的乱丝。学生学习却不能获得教师讲学的宗旨,即便读书也就会像汉代张骞初次赴西域联络大月氏那样无功而返。9.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学问的真谛就是自己能真正用得上。凡是依靠门户,依样画葫芦的学习者不是随大流的人就是把做学问当作混日子的人。真正做学问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甚至会对前人所见持相反的看法。学习者就应该研究那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一味去附和别人,就像用水去帮助水,哪里是在做学问啊!10.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11.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也哉!所以真正领悟宗旨是很难的,做学问的人应该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地便说自己已经领悟到了啊!12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先生学习勤奋努力,是多次熬更守夜,辛辛苦苦换来的。17.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大意】道理没有固定的体系,学习贵在适用。18.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有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领悟,大的疑问就会大悟,若没有疑惑,自然就不会有所领悟。19.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20.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天下之最难致者,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对于天底下最难弄懂的事情,单凭一个人去求索是无法有收获的,如果有许许多多的人一同去探究就不会没有收获。天下最难招集的东西,要想在一时半会搜完是不可能的,若长久地坚持下去就总有搜完的时候。21.发先儒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教学提纲.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