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浅谈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做法讲课教案.doc
-
资源ID:52332252
资源大小:415.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做法讲课教案.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科学论文:浅谈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做法-小学科学论文教师“下水实验”,靠近你只为了解你浅谈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做法【摘要】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验,但实验的科学性、严禁性往往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要想使科学实验教学能顺利开展,教师一定要课前亲自体验实验过程。只有在课前把教学中要操作的实验做过几遍,并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尽量排除不良因素干扰,才能保障课堂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精心选择实验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验材料,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实效,才能有效地为科学教学护航。本文提出教师“下水实验”的观点,以期通过教师亲身体验,寻找对策,提高科学教学效率,实现“提质”目标。【关键词】教师实验教学下水实验合理选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而探究式的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推理等一系列科学体验,在实践中理解科学概念,学习科学知识。因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学习科学必须重视实验。实验科学的先驱、意大利的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我们的科学教师大部分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但科学实验课是受不定因素影响较多的课型。在学生的实验中经常出现预设以外的问题,导致实验难以下正确的结论,并产生模棱两可的错误结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例,透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难做”的现状,提出教师“下水实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教学扫描,现状堪忧(一)科学教师非“班科出身”虽心有余却力不足新课改的推进,要求越来越多的老师投身于小学科学教育,特别是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一旦施行,小学一、二年级也将开设科学课,就急需一支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但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科学老师都是原来没接触过科学的语数老师兼任,加上部分学校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往往安排一些教学能力较弱或需要照顾的老教师来任教科学课程。而这些老师虽说是教科学,可大部分却也都是“骑驴找马”凑合着应付。【案例1】在新学期安排每个年级科学教师的时候,由于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因而依照惯例依旧是数学老师兼任,于是有老师开始担忧:“真的是不敢教,不会教。现在科学都要统考,我们这些老教师本来就不怎么懂,又不能如年轻教师上网可以查询,课件可以制作。科学课又强调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获取真实数据,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实验该如何正确操作。让我们教就怕耽误了学生啊”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有些实验连自己也不会做,实验教学成为一大难题。其实现在在学校承担主要任务的大部分科学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都是语文或者数学教师兼任,所以对科学的解读也不一样,当然在科学知识的正确落实过程中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更别说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别说注重科学的实验教学了。(二)科学实验材料搜集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要求实验材料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具有探究价值,因此实验材料的合理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科学性。而学生自带的实验材料有时不齐全、有时又没有结构性,再加大部分小学不像中学,有专门的实验员,小学科学教师既要忙于备课批改,课前又要准备材料,课后又要收拾实验材料。因此,很多教师自己也没有、没空亲身体验实验,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低下,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案例2】在执教六下的“微小世界”一单元时,教师要让学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与镜片的曲率有关,也就是与镜片凸起程度有关,然而学具袋中的两把放大镜基本上差不多,无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影响放大倍数的实质原因;在“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节中,由于时令与书本内容安排不相应,只能通过观察昆虫的标本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各种身体结构特征,然而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实验标本供学生观察,只能按照书本学习常识性的知识。由于材料准备的不充分,学生没有切身实践的机会,只能望文兴叹。(三)科学实验变化难料隔靴搔痒苦不勘言【案例3】在一节冷水和热水的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连续观察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且讲解了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点后学生开始实验了。大部分小组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计时、记录,小组成员能各司其职。时间在浓郁的探究气氛中流淌。汇报开始了,问题出现了。多数小组测量水温下降结果都是没有规律的,降温速度忽快忽慢。还有的小组测得的水温是匀速下降的。老师着急了,拿过学生的实验记录表一看,也正如学生所说。这可怎么办?我们都知道,热水降温的速度在没有外因影响的情况下一定是先快后慢的,可学生不知道,实验结果也不支持,实验结论就无法得出。最后,教师只得说:“事实上,热水降温的速度是有规律的,是先快后慢的。刚才同学们的实验结果不正确,可能是我们在实验操作中不规范,这个问题我们课外再去探究。”虽然老师给了孩子们一个正确的认知,但面对老师所说的解释有的学生盯着水和温度计仿佛想再研究一番。当预设和生成不一致的时候,如果老师在课前做一做这个实验,也许就可以避免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场面,不至于出现以上的尴尬,至少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四)科学操作评价贫乏无形削弱学习动力新课程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有些教师就草草了事,根本没有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也不会比较分析实验成败的因素,更别谈给予适当的评价了。这样无形中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掌握也没有做及时的引导。以上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难做”的现状亟待改变,那么如何提升科学实验的效率呢?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二、对策探寻,提升效率(一)规范师资配备,提升教师素质1、合理配置资源上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小学专职科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学校领导应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创设机会让教师多研讨,多实践,多交流。积极组织新任教的科学教师参加各级别的教材培训、校本培训;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随时随地培养新教师。2、加强自身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边学习边教学,发挥不怕困难苦钻研的教学精神,学习科学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方可为人师。教师自己做下水实验就是一个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二)教师“下水实验”,为科学教学护航1、“下水实验”,明确规范操作无规矩不成方圆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这就明文规定我们,每一个教材上的活动一定要亲自体验。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特意给学生做了如下要求:首先教育学生科学实验时的用具,不是玩具,学具袋里的科学学具不能用来玩耍。其次,老师准备的实验器具要摆放得当,摆放有序。在操作前,通常都会亲自操作示范,理清实验要素,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取要求,听清要领后再动手。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就会有条不紊,使操作由“乱、散、慢”变为“静、齐、快”。2.“下水实验”,只为合理选材反复推敲始妥贴(1)“下水实验”为备材,保证实验教学的科学验证。科学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三大特性是:一、尊重事实、尊重数据。二、严谨求真。三、形成一定层次的概念。这三个特性都要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在学生实验中落实。在案例3测量温度的实验中,如果教师自己能在课前先把课上的实验完整操作几次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其实热水的起始温度不一样,温度下降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以1分钟或者2分钟为一个时间段,热水降温速度的区别是很小的,只要观察时稍一走神,绘制出的曲线图可能就是一条均匀下降的直线,那么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有经过多次实验才能在对比中发现,当起始温度在90度左右时,在10分钟内水温下降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发现这一现象,并提供给学生适合探究的热水,实验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2)“下水实验”为试材,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一些实验器材用到一定的时候,它的损耗比较大,是必须更换的;有些实验器材是需要经常维护的,如果实验前没有仔细检查的话,就可能在实验时出现问题,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在教学摩擦起电时,发现有时候无论怎样去摩擦,就是擦不出火花来。最后才发觉,实际上像用毛皮、丝绸与橡胶棒、玻璃棒摩擦做静电实验时,必须保持毛皮、丝绸的干燥。而春天的空气比较潮湿,受了潮的毛皮、丝绸是很难摩擦起电的。教师要在课前把毛皮、丝绸拿到太阳下晒,或者用吹风机吹。又如,有的教师在上指南针一课时,发现旋转架上的小磁针还没有指示南北方向就停了下来,或者小磁针指向南北方向的极相反。这时就要用磁性较强的条形磁铁的两端分别在小磁针相应的两端沿同一方向擦几下,重新磁化小磁针。如果教师在上课前下水实验便能及时发现这些隐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3)“下水实验”为选材,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探究。有结构的、良好的材料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自身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在做教学准备时,精心选择合理的实验材料是科学教师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功课。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比较液滴的活动中,用到了玻璃片,要得出在玻璃片上水滴有点瘪,油滴更瘪的结论。教师只要事先“下水实验”过,就会发现在普通的玻璃片及镜面上实验得到的结果与教材上的结论正好相反,只有选择钢化玻璃,才能得到与教材上相一致的结论。一些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在准备材料时会经常准备一些相似或者可以增加实验效果的材料,期望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体现材料的结构性,殊不知这些材料有时会适得其反,反而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2004年省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执教水的净化一课,在用加热的方法净化水的环节中:将过滤后的水滴在加热的玻璃片上,让学生观察水蒸发后玻璃片上还会留下白色的物质,从而认识过滤后的水也并不是纯净的。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在课堂上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当老师介绍完方法之后,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这时响起一连串的劈啪声,大部分小组的玻璃片都碎了。原来学生在实验时都是把玻璃片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水滴在滚烫的玻璃片上了。如此一来,接下来的教学也就杂乱无章了。这位老师课前没有考虑玻璃片代替蒸发皿的可行性,没有思考如何保证玻璃片不破碎,因为她没有亲自试一试,没有做下水实验的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下水实验,精心选择能在最大程度上达成教学目标的实验材料,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探究。(4)“下水实验”为挑材,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前提前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对现有的实验材料作必要的改进,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实验材料的准备有时候并不在多而在精。通过下水实验,我们可以选择简约化的活动材料,同时改进材料,让每一种材料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用最少的材料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如在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课,教材上是采用两个一次性杯子倒置,再在上面绑上塑料直尺,在直尺上测几块磁铁相吸叠加或相斥叠加后的磁力大小。我们在材料准备时发现,塑料直尺的厚度要一致,否则将直接影响对比实验的公平性。以往这些材料均是学生自带的,但这样一来直尺的厚度就不一样。如果教师统一购买材料,又让科学教师劳命伤财,着实不可行。能不能找到一个既简便,又能满足实验要求的办法呢?通过找多种材料反复试验,最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法子。我们在一次性纸杯的杯体上挖掉三个面,然后倒置,在杯底上放上磁铁,在下面吸回形针来测磁力大小。改进后的实验材料简便易得,减少了经费开支,既降低了材料准备的难度,又很好地控制了对比实验的不变量,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三)“下水实验”提炼操作过程,合情激励1“下水实验”熟悉规范操作技能,及时评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但我们不能因为少数学生得出结果而“万事大吉”,而是要检查了解还有哪些学生没有完成好,原因是什么,若发现不正确的还要及时指正。也只有教师有切身体验,才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举一反三,及时更正,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究,投入实验。2“下水实验”提炼器具使用精髓,一点即通在科学实验操作中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结论。在教学中,应避免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切勿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以免出现“教师的脑,学生的手”这样“喧宾夺主”的现象,即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性地动手摆一摆,表面上是学生在操作,实质上并未达到操作的真正目的。形式是次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体现科学实验的教学内涵。期待百思不解,借器具一点即通的境界。教师“下水实验”,为科学实验教学护航。科学课的首要任务是要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了解学生将要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下水实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参考文献】1.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教学沙龙,科学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期。3.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4.王洁,改进科学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