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最近终于有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读书时,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其文娓娓到来,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时通俗易懂、异常亲切,而读后也时常感觉到一种不谋而合与心领神会,甚至恍然大悟。在读书时,我常常会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被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的成长不遗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这本书首先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让他们有时间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课堂安排一定要张弛有度才行。书中说了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新内容,回答得也很好,甚至还可以举一反三。可是今天上课时,却发现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已经有些模糊了,个别的可能已经把教材全忘了;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会觉得很吃力。而在昨天上课时,明明都掌握的很好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那么如何运用于实践呢?这就需要老师针对新学的知识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所谓的“实际作业”就是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进行探索、思考、验证,从而牢牢的掌握知识。其次比较吸引我的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对于后进生我一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智力问题,而非教育问题。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只是从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弃恶从善一样难,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也不是很赞同。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彻底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书中提到的那个“费加”是一位令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学生,也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没有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终于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能有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一定非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所学的应用题,不要用要求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这样只会让他们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给予他们适当的夸奖与鼓励,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有所成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书中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产生很多相应的思考,一种欲罢不能的动机驱使你去品读下一条。这本书的每一条建议都和我们的教师休憩相关,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教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许就是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吧。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为人的高尚,为教的执着,以及做学问所显示出来的那份厚重。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成为有用之人。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好书不厌百回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