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庭教育报告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docx
-
资源ID:52367336
资源大小:17.7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家庭教育报告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docx
初中父母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家庭教育报告教学主题: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如何对话教学对象:初中六年级学生家长教学目标:1、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高度重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 健康教育。2、引导家长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孩子交流。教学方式:演讲、例如、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教学时间:2017年9月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导入尊敬的各位家长,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家长培训I。 关心、帮助、催促孩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愿我们共同携手,让 您的孩子得到全面开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我们架起心灵沟通的 桥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共商教育教学大计!今天,我们学习的主 要内容是 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如何对话现场调查;你与孩子的沟通顺利吗?二、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到孩子逐渐长大,好多家长在欣喜之余,又隐隐地感到了些许无 奈、些许紧张?因为有一天做家长的突然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在孩子面 前下降了。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顺从,不那么易于管教了。为什么会 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您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心理学家 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 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 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 为激烈的时期。有人说:“1 2 1 7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父母衰 老二十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忧和伤 脑筋的。要当好这一时期孩子的家长,做家长的一定要了解孩子这一 阶段的特点。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 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儿个方面: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 咱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 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那么完全不同了。他 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 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 美”而沮丧。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 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 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 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 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 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 “小孩子” 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 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 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 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所有这些变化和开展都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 了的。他们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还不可能真正独立, 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 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 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 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 付。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 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两人活开工结合以上所讲内容,家长两人之间交流孩子进入 八年级以来的变化与困惑,时间3分钟三、父母更新教育理念举例: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北京,一位10岁的小男孩出走了,只带了自己积攒的50元零 用钱。他怕钱丢了,老用小手捂住,结果还是在汽车上被小偷发现偷 走了。他本来打算去找在上海出差的爸爸,没钱上火车,经过激烈的 思想斗争,他决心沿铁路线走着去找。他连哪条是去上海的铁路线都 不知道,约摸走了三四十里,天黑了,他又渴又饿又困,一头栽在干 沟里睡着了。多危险啊!幸亏遇到了好心人,与北京联系,他被接回 了家。他为什么出走呢?临走前留给妈妈的一张字条就是答案:“妈 妈,我得不了 双百',我不上学了。我找爸爸去。原来,家长对他 期望值特高,却又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高价转入重点小学,高价 请两位家庭教师,省吃俭用,受苦受累,连电视都不看,只求孩子学 习好,得“双百”,成人成才,为父母争口气。孩子出走之前,因一 次小考没考好,被妈妈打了一顿,只想一走了之。1993年,人民日报曾连续登载了关于一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 的4篇文章:女中学生父母写的望女成凤,“凤”飞娘痛,女中学 生写的请您们试着了解我-流浪女学生邢建奇给父母的一封信, 记者的报导“凤”归故里,全家团圆以及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 来-邢建奇出走的前前后后。这组文章,具体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家 长高压教育带来的苦果,告诉我们孩子们多么渴望得到父母适合孩子 特点的真爱和理解。邢建奇父母在文章中写道:“孩子出走之后,我 们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在阵阵痛苦中反思对孩子的教育确有不当之 处,真是后悔莫及。我们这两个不称职的父母为了寻找出走的女儿, 曾两下广州,四去郑州,沿京广线转了几圈,钱花完,苦吃尽。在那 拥挤的车厢,在那盛夏伏天的广州,曾几次晕倒。顿足捶胸,欲哭无 泪。愿天下父母能从我们女儿出走中领悟出一点道理来,那样对 于我们也算是一种宽慰了J上述两个孩子出走的例子多么怵目惊心啊!希望广大家长都来重 视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从许多孩子出走现象分析,孩子离家出 走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恶劣、群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外力胁迫 等。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 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其实,出走 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然而这又 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所以我们不能再拿着以前的教育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孩子,我们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个人思考】请反思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模式1、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他们从心理上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活动,但是不少家长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孩子是幼稚 的,对他们开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缺乏。 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这种心理差距是造 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早上读书记得牢,就硬要 孩子早早起来读书,而孩子却认为自己的黄金记忆时间是在晚上,双 方因此而产生矛盾。其实,有些适合大多数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并不 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觉得自然而有效,那就不须多费心 思去纠正了。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 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当然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2、消除戒心,防止与孩子的对抗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 偏听偏信,从而导致他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 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其戒心,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 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友好的关系。家长应尽量与孩子沟通, 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让他觉得家长是他 的知心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受到 尊重。三是不翻旧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坚持一事是一事的原那么, 绝不翻旧帐,更容易鼓励他上进。3、赏识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家诺尔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 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 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J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 有一种强烈的需求,那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做父母的应该跟孩子给予 孩子力量,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而大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应心 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失误的原因,鼓励他:“考得好,父母为你 欢呼;考得不好,父母为你分担忧愁。”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 大学,要经过无数次的应试,不可能一次失败也没有,更何况在以后 的工作中还会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问题不在于失败,而在于如何面 对失败。不要随便论断孩子“不行”,而要培养孩子“一千次被打倒, 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的胆量和气魄,使他们能够勇 敢地面对人生。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家长要更多地给予他们赏识、鼓励。 一般可以采用“局部攻击”的方法来进行赞赏。如对孩子自认为最美 的局部加以赞美,那么她会认为你在赞美她整个人,于是就容易动心。 也就是说,再小的优点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加中它在孩子心中的分 量,而再大的缺点也就缺乏挂齿了。4、关注孩子,引导孩子恰当地与异性交往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非常地敏感,与异性的交往中会出现紧 张、害怕甚至恐惧等情绪,这就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有一 位初中女生屡次对母亲提出要观看篮球队的训练,母亲不解,经观察 发现女儿对篮球队中的一位男生有好感,于是当女儿再次提出这个要 求的时候,母亲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有某些原因才想去篮球队的? ” 女儿答到:“是J母亲又问:“告诉妈妈,篮球队中是不是有一个很 帅的男生? ”“是J "那你是不是总想看到他? ”“是。”母亲这时露 出了笑容:“妈妈很高兴,我的女儿长大了,妈妈也要恭喜你,你长 大了!每个孩子到了你这样的年龄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妈妈像你这 么大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体验J这样一段对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其实当我们成人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即便是朦胧的感情也没有什 么可怕的,相反,孩子也会非常坦然地面对异性的交往,反而不会出 现我们惧怕的结果。所以,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能回避;成认中学生 男女交往的合法性;创设正常的男女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四人活开工结合能量层级表,四人一组讨论怎样能够帮助到 我们的孩子,时间5分钟四、沟通技巧1 .沟通五层次【活动体验一工分别以下五种方式中的任意与身边的人,注意 体验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总结】与孩子沟通更加有效的方式是什么。2 .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活动体验二工请写出孩子的优点,至少10条,觉察自己对孩 子的评判是积极正向的还是消极负面的。【反思】对于孩子是否真正做到了无条件接纳3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ABC理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波特艾里斯已经把中国的俗语“想得开” 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ABC理论, 也称晴雨ABC理论。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话作为ABC理论理念上的起 点:“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J所谓ABC, A指事件(Accident); B指信念(Beliefs),也称为 非理性信念,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 和评价;C是指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即A-C。 ABC理论那么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 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为直接的原 因,即 Af Bf C。【活动体验三】:请用ABC理论分析自己遇到的一件事情【总结】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事物看法的影响。五、结束语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家长 不能回避且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付出极大的爱心 和耐心,多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感受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 种喜、怒、哀、乐,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