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38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辨别模糊.docx
-
资源ID:52388353
资源大小:24.5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38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辨别模糊.docx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需要可下载使用!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38诗歌鉴赏之比拟阅读区分模糊【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狗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人首先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 的缘由。B.接着叙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但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内心欣 喜轻松。C.结尾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中超脱出来,从而到达忘我的境界。D.节选局部叙事、抒情相间,既表达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措述,写出诗人闲适的 情趣。2 .有人曾称赞书诗七八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 能忘”,请分析二者在情感内蕴上的异同。【答案】1. D(1)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通过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村自己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对自身责任的警 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 更为深刻。【解析】.D项,“既表达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错误,“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是诗人对自己为官期间, 百姓不能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故“宠辱偕忘的态度”表述有误。应选D。2.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意思是:惭愧啊,我的居室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有多么安康。诗 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比照,把自己所 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 深感不安。诗歌前几句描写宴饮之乐,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上久病初愈, 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然后想到自己居室华丽,却不能见到百姓安康,警醒自己 应当尽到为官的责任。“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这 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 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 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比照,十分难得。这样一种比照,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 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据此可以分析出两句诗情感的异同之处。【易错点】比拟阅读区分模糊比拟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拟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 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拟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拟具体。但是考生常犯的错误是答非所问,对 试题中要求区分的“异”没有清晰的界定。【对策】求同存异,比拟鉴赏1 .区分异同,知同辨异。比拟型诗歌阅读题应遵守的基本原那么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 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知 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 中比拟,开掘出“异”处。2具体策略。(1)内容、情感比拟。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歌的标题, 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作者境遇、心情的不同,也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意象,诗歌往往要借助意 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歌的末尾句,古人在写诗歌时常常卒章显志。(2)意象、意境比拟。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意就是作者的情感,象即诗歌中的形象,不仅包括 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 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具体语句相关,意境与诗歌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诗歌中,起 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在比拟时要做至IJ:披“象”入"意”,由"象”至“境(3)语言赏析比拟。鉴赏诗歌的语言时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 抓形容词,最后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等;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挖苦,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4)手法、技巧比拟。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拟,既要熟知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 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浑将军出寒(节选)图适将军族贵兵且强, 传有沙场千万骑, 城头画角三四声, 意气能甘万里去, 黄云白草无前后, 远别无轻绕朝策,汉家已是浑邪王。 昨日边庭羽书至。 匣里宝刀昼夜鸣。 辛勤动作一年行。朝建旌旗夕刁斗。 平戎早寄仲宣诗。(注)绕朝策: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 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参军诗,本为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这里喻报捷 之诗。1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羽书”飞至,边境形势紧急,浑将军毅然出征,表现他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A. “宝刀昼夜鸣”与“画角三四声”比照,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C.诗中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等意象,展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D.诗歌多角度写人,如“甘”正面写心理,“一年”“万里”是从时空角度描写。2.同为送别友人,这首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 B2.白诗描写边塞奇异雪景与送别场景,抒写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送诗塑造了一位族贵兵强、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浑将军的仰慕和赞美之情;借“绕朝 策”“仲宣诗”两个典故,寄寓了诗人对浑将军塞外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解析】. B项,"比照,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错误。“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的 意思是“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不是比照;而且“宝刀昼夜鸣”也不是营造了 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诗人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形象揭示 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应选B。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 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写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 雪步出帐幕,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 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送浑将军出塞中,“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 已是浑邪王。”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远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建 战功,高居王位。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 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 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 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二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 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 诗人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 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意思是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 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参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 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诗人连用两典,结语悠远,寄寓了诗人对浑将军塞外建功立业的殷切期 望。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梦中作四截句(其二)龚自珍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已亥杂诗(其一百七)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注截句,就是绝句。此诗作于道光七年,龚自珍36岁,中举十年还未考上进士。周易中卦 的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六九指阴阳、天地。这组诗作于道光十九年,作者厌恶仕途,辞官离小o2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首前两句意为诗人长久漂泊在外,虽然黄金般的年华逝去,头发变白,但真纯的童心犹在。B.第二首后两句意为诗人壮年后与世周旋,具有痴心与种种狡黠,童心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回己身。C.第一首诗虚实结合,以虚笔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月光映照下,四周花影如潮的汹涌起伏的景象。D.第二首诗运用比照的手法,通过“少年”与“既壮”的鲜明比照,突出了诗人对少年时代的怀念。3 .请比拟两首诗中的“童心”有何不同。【答案】3. A4.第一首:童心未消,在梦境中具化为比海潮还汹涌的花影,表现诗人虽求仕未果,光景窘迫,但壮志 犹存的昂扬追求;第二首:童心消逝,只在梦中返回,表现诗人历尽人事,穷于周旋后,对失却少年单纯 真实的惋惜怅恨。【解析】. A项,“虽然黄金般的年华逝去,头发变白"理解有误。第一首中“黄金华发两飘萧”指自己黄金散尽, 青春已逝,事业无成。应选A。3 .第一首诗,“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是写自己虽然黄金散尽,青春已逝,事业无成,但可 幸的是,在这六九的衰世,自己未染世俗,尚保有童心。这里的“童心”指作者的初心、人生的志向,“尚 未消”是指作者随岁月增长仍保有人生的本真,初心未改,壮志未移。第二首诗,“既壮周旋杂痴黠,童 心来复梦中身”是写已经到了壮年却要经常周旋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当中,令人懊恼;在梦中寻找那一颗童 心。这里“童心”指的是少年时代的纯真,但是在现实的周旋繁杂中“童心”已逝,所以作者只能在梦中 寻找。据此整理作答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镁,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注: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4 .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 背景。B.颔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了 铺垫。C.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 奇。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 技。5 .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答案】5. D6.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 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 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 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解析】. 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 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应选D。5 .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 金链”,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 “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 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 之而再来一个“鹤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 在一招一式的动作外表。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 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 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 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 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 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 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即事杜甫暮春三月巫峡长,岛岛行云浮日光。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注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晶晶(xi京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6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长”字,提领全诗,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昧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中的暮春似较 其他地方更长。7 .第二句写皎洁的云悠悠飘浮,因为日光的照耀更显壮丽。“云浮日光”为写雨的到来做铺垫。C.第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D.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千 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8.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本诗在意境特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答案】7. A8.意境特点:登高所写意境悲凉壮阔。前四句,诗人借急风、猿鸣、沙白、渚清与无边落木、滚滚长 江,描绘夔州秋景。即事所绘意境壮丽明快。虽是暮春时节,但诗人笔下明亮的白云、千峰的急雨和雨 后的花香、黄莺、燕子,无不展现出一幅壮丽生动的图景。思想情感:登高在重阳佳节的登高望远下,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国事多艰的愁 苦沉郁之情。即事一诗,诗人虽也借“虚无只少对潇湘” 一句抒写漂泊之感、思归之情,但更多的是乐 观不改,喜爱春色的生活态度的流露。【解析】. A项,“'长'字,提领全诗”错误,应该是“暮春”一词,提领全诗,因为全诗描写的都是暮春的景 物。应选A。7 .从题干来看,比拟的角度有两个,即“意境特点”和“思想情感”,要求考生回答的是“不同”之处。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即“意境特点”,这就需要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景,分析景物的特点,概括营造的意境 特点。登高中主要是前四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所写的景有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所写之景特点如下,风是,急,天是,高, 猿啸是“哀”,渚是“清”,沙是“白”,鸟是“飞回”,落木是“无边”“萧萧下”,长江是“不尽”“滚 滚来”,这些景象合到一处营造的意境是悲凉而壮阔的。即事中主要在前三联中写景,“暮春三月巫峡 长,晶晶行云浮日光。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所写之 景有云、日光、雷声、雨、花香、黄莺、燕子,云是“晶晶”,雨是雷声送来的千峰雨,花气是百和之香, 黄莺是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的,燕子是冒雨劳作的,由此可知看出,这首诗歌虽然是描写暮春,但 笔下之景却是壮丽明快。接着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不同。登高一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 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 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再看即事一诗,此诗 前面局部铺写夔州一带的暮春景色,明亮的白云、千峰的急雨和雨后的花香、黄莺、燕子,这些景象无不 展现出一幅壮丽生动的图景,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诗人对春色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乐观之态;当然其中 也有一丝丝的惆怅之意,如尾联“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意思是“翻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 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流露出不能往赴潇湘的惆怅情怀。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