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打造“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教学内容.doc
-
资源ID:52390150
资源大小:209.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品德论文:打造“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教学内容.doc
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品德论文:打造“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打造“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说教多于实践,致使品德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作为教师,应该要分析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探微当下的教育现状,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关键词】品德课堂形式平等生活交流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在一定主题的教学内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度,取决于是否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将教学的客观影响内化到自己的主体结构之中。然而,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在农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孩子的心目中,品德课是一门可上可不上的学科,课堂参与度不高,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打造“心”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呢?现在我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整理。一、灵活多样的形式,激活“心”体验,让课堂“精彩纷呈”现状:形式单一在品德课中,经常有行为习惯、生活情景的辨析。课堂上,教师常以提问的形式,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对不对?”“好不好?”“该不该?”看似热闹的场面,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参与到课堂上来,只是一味机械地回答。我的思考与对策:现在的学生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独立意识、逆反心理较强。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的课堂教学,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上下功夫。灵活多样的形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参与的唯一形式并不是只有“答问”,除此之外,学生可用动手实验、表演、游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我会学习时,可采用辩论形式;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时,让孩子们根据自己选定的家乡美景自由组成小组,动手去搜集资料,在课堂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大家带领大家欣赏家乡的美景,当了一回真正的小导游;教学我是小学生时,采用学生自我介绍的形式;教学遇见危险我不慌时,采用让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采取了“大明讨说法”(一)“电视热线报导”、“大明讨说”(二)“咨询法学博士”活动的形式二、师生平等的对话,点燃“心”激情,让课堂“琴瑟和鸣”现状:情态被动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组讨论时,学生是你一言我一语,看似讨论得很激烈。但是,当教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容提了一个问题,课堂马上变得一片安静了,一个个都等着别人来说。若把上课比做是拍戏,那教师是这部戏的导演和主角,教案是剧本,学生就是戏里的配角,在这部戏里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主体地位。所谓积极参与的好学生不过是一个好的配角,不参与的学生则是一个不合格的配角。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相反,却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老师需要我参与。我的思考与对策: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教学认识过程是认识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才能是有效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敢说,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就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的否定,而是要耐心的听取,积极的引导。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应该是“我要学”、“我想知道”的主观情感,在彼此的互动、主动地参与中体验“齐翻杨柳枝”的快感。在教学诚信真可贵这一课时,阅读了小故事后,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说说在生活中碰到过失信于他人的事情吗?学生一个个都沉默,或许是不想在老师面前丢面子,或许不想让同学们小瞧自己,都没有说出心中的那点小秘密。要让学生在这么多人面前揭自己的丑,是有些勉为其难。看来还是得我自己做个自我“反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疏忽的时候。我向学生讲述自己小学时的一件失信与人的事,学生听后,一个个敞开心扉,讲起自己的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既然失信与人的事已经发生了,那我们该如何补救呢?学生各抒己见,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办法。是的,只要我们努力,还是可以做一个“有信义”的人。这样也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多的快乐。三、现实生活的接轨,满足“心”需要,让课堂“推波助澜”现状三:远离现实教材以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为线索,选择了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联、切实需要又乐于学习的内容,引导儿童进行综合的学习和思考。教材的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却给农村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教材中有些单元的主题远离农村生活,涉及的领域是农村孩子闻所未闻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参与,无话可说。比如“这是我们的社区”这一单元中,首先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功能,没有相应的生活背景,对于书上呈现的一些公共设施及作用也较为陌生。因此在上到该单元的“情景剧”:一天,爸爸出差了,只有你和妈妈在家。一早起来,妈妈发烧了,你该怎样借助社区的相关公共设施解决问题?学生感到茫然,无从说起。我的思考与对策: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用教材时,要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来关注社会生活,从而赋予新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也就是说,既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活水”,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针对教材中有一些不切合农村学生生活的单元,教师可适当地转化主题,进行一些农村特色的专题讨论。例如在讲到社区时,我就将社区的话题转入到新农村建设。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有的说我们村刚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园,里面有很多我从没见过得健身器材,可好玩了;也有的说我们村的老年活动室可大了,爷爷奶奶最喜欢去那里了;还有的说我们村越来越漂亮了,造了很多别墅呢,还给老房子穿上整齐的外衣原本一堂无话可说的课就变得生机勃勃了。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热情激活了,敲到好处地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四、言为心声的交流,实现“心”碰撞,让课堂“情辞飞扬”现状四:言不由衷品德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很容易犯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毛病,往往揣摩老师的意图或道德标准来迎合老师的标准答案,没有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课堂上说的与课后做的并不一致。我的思考与对策: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局限于课本,有时需要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辩论的氛围中敞开心扉,情辞飞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从而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如在教学诚信真可贵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因为下了雨,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雨,运动会改期。”张磊噘起嘴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一个学生说:“张磊说得不对,因为下雨,王老师才让运动会改期举行.。”我正准备予以肯定,这时,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张磊说得对,王老师答应大家的事,没办到,就是不讲信用。”这下,教室里可热闹起来了,各说各的,面对教室的争吵情景,我趁机根据他们的意见,把他们分成了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正:我们刚才学了诚信真可贵一课,王老师既然答应了就应该说道做到,否则,他就是不讲信用。反:因为天气下雨,地面滑,王老师才决定运动会改期举行。正:可课文中讲宋庆龄奶奶那么大年龄,天气又不好,还去看望小朋友,她都能说道做到,言而有信,王老师为什么做不到呢?反:如果开运动会,因为地面滑,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出了事、受了伤,怎么办?王老师是因为考虑到同学们的安全才决定改期举行。反:王老师并没有说不开,而是改期举行,这是为了同学们着想呀!要是你受了伤,怎么办?学生在辩论中全体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唇枪舌剑,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行为,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器,无论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到实际学习中。总之,只有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才有利于学生的个体特长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内化。参考文献:【1】发展性教学论裴娣娜辽宁人民出版社【2】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综合)【3】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1期【4】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