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pdf

    • 资源ID:52439437       资源大小:2.38M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pdf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化学必修化学必修 2 2 教案教案蔡本松蔡本松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内容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 1-20 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表 1微粒质量/kg相对质量电性和电量/C质子10-271.007+1.60210-19中子1.67510-271.0080电子9.10910-311/1836-1.60210-19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 2.进行新课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核外电子的质量:10-31kg炮弹的速度 2km/s,人造卫星 7.8 km/s,宇宙飞船 11 km108m/s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自学检测:完成表 2表 2电子层序号1234567电子层符号电子能量电子离核由到,电子能量由到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思考与交流:看表 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表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各电子层的电子数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KLMNO2氦He210氖Ne2818氩Ar28836氪Kr2818854氙Xe281818886氡Rn28183218P8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8(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 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电子。练一练:1请分别画出 9 号氟元素和 15 号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根据核电荷数为 118 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你知道其中的规律吗?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表1118 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设疑:原子序数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递增规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核外电子数律子数排布呈现1211 22规律性变310化,那么,1118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是否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呢?2 2.进行新课进行新课二、二、元素周期律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交流与讨论:下表是 118 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表2118 号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符号(12)21HHe-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原子半径 nm元素符号(311)原子半径 nm元素符号(1118)3Li4Be5B6C7N8O9F10Ne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原子半径 nm1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具有相同的原子,其半径随的递增而。设疑:你对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是怎样理解的?你的解释是: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讲解: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 P5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表3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12123强弱判断依据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根据实验:完成表格表4 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现象反应物NaMg与 水 反与冷水反应应与热水反应与盐酸反应-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Al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与水或酸反应强弱趋势问题: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试判断金属性强弱变化规律。你的结论是: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规律呢?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表5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14Si15P16S17Cl单质与氢气高温磷蒸气与氢加热光照或点燃时反应的条件气能反应发生爆炸而化合气态氢化物化学式Si H4P H3H2SHCl最低化合物价4321气态氢化物热稳定不稳定不稳定受热分解稳定性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6,根据 1117 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表5,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规律。表6原子序数为 1117 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1234567化学式NaOHMg(OH)2Al(OH)3H4SiO4H3PO4H2SO4HClO4最高1234567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两性酸性强碱中强碱弱酸中强酸强酸强弱氧化物更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3元素周期律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至今已经发现了 100 多种元素,人们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其编排起来,得到了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而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以又将元素周期表称之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直观地反映了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2 2.进行新课进行新课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交流与讨论:交流与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种元素?元素周期中,纵行称之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族?1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第 1 周期(共种元素)第 2 周期(共种元素)_(个)第 3 周期(共种元素)周期第 4 周期(共种元素)(个横行,个周期)第 5 周期(共种元素)_(个)第 6 周期(共种元素)(个)第 7 周期,目前发现种元素)_族主族(个;用表示)族副族(个;用表示)(个纵行,_个族)第族(个,共列)_族(个,共列)练一练:找出氯、硫、钠、铝,氖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所在的周期和族),-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分析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的关系。除氖元素外,其他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有什么关系?氯、硫、钠、铝,氖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氯:第周期、第族;硫:第周期、第族;钠:第周期、第族;铝:第周期、第族;氖:第周期、第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关系是:。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下表是 A 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的难易程度和热稳定性,根据表中所提供信息,探究下列问题。A 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和热稳定性元素FClBrI气态氢化物H2与 F2混合,H2与 Cl2混合,H2与 Br2混合,H2与 I2混合,形成的难易程在冷暗处剧烈光照或点燃加热时发生化加热时化合,度化合并发生爆时发生爆炸合同时又分解炸组成HFHClHBrHI热稳定性很稳定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1你认为 A 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变化有什么规律?2试分析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有何变化?问题解决:1 A 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加,金属性,非金属性。2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2 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练一练: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族周期12B3AlSi4GeAs5SbTe6PoAt7问题解决:用虚线画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界线-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在图中 4 个箭号旁的方框中分别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写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符号(放射元素除外)。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那么,元素周期表有何应用呢?3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指导阅读:阅读教材 P9 页内容,总结一下元素周期有何应用,并完成下列问题。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测元素的,预测其;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找到,如等;在过渡元素(和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第二单元微粒间的作用力【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启发【教学用具】PPT 等【教学过程】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什么?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问题: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思考、交流、发言。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板书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无限制的靠近?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说明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 Na、K、Ca、及 F、Cl、O、S 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 NaF、K2S、CaO、MgCl2、Na2O 等。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阳离子的电子式:Na+Mg2+Ca2+阴离子的电子式:F-Cl-O2-S2-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CaO、MgCl2、Na2O、K2S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学生思考、交流、发言。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 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 100 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课后思考题: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二、共价键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分析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板书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练习练习:的形成过程。讲解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板书板书:三、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讨论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小结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列表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作业作业:板书设计:二、共价键三、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列表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现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从同素异形现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2、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以金刚石、石墨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纳米管道的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人类已发现的元素仅百余种,可它们却能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这是什么原因呢?【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C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区别?【展示】金刚石与石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差异性。【归纳】同素异形体定义:。强调:实例:。【讲述】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列表比较】物理性质硬度熔沸点导电性金刚石石墨【思考】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在硬度和导电性有差异?【介绍】明星分子“足球烯”【思考】足球烯结构和金刚石、始末、纳米管道有何不同1、。2、。3、。【设问】Na 和 Na+是同素异形体吗?【讲述】除了 C 元素有同素异形体外,O、S、P 元素也有同素异形现象【板书设计】一、同素异形现象1.同素异形体:2.强调:同种元素 不同结构(性质不同)可以相互转化3.实例:金刚石与石墨氧气与臭氧红磷与白磷-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现象】【课题二】同分异构现象【课题二】同分异构现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以同分异构现象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2、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3、运用活动与探究方法,学习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同分异构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学生依照碳原子成键的可能方式动手实验,探究原子的不同连接方式和连接顺序,观察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位置,将会对分子的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各种同分异构现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同素异形体的定义:。2常见的同素异形体有、。【知识梳理】依据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价键规律,请你思考一下你可以拼成几种分子式符合C4H10的结构?请-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用结构式表达出来。(可不填满也可再加)【课堂活动】P20制作分子结构模型【归纳总结】1同分异构现象:。2同分异构体:。说明1:概念中的“结构”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主链碳数不同碳链异构支链(或官能团)位置不同位置异构官能团不同类别异构。说明2:分子式相同,式量必相,但反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式量相同,并不表示分子式就一定相同。举例说明。说明3:分子式相同,组成元素质量分数必相同,反之则不一定成立。举例说明。说明4:同分异构体的最简式必相同,但最简式相同,则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说明5:同分异构体的熔沸点比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因为支链越多,分子就越不容易靠近,分子间距离越远,分子间作用力也就越小,熔沸点越低。3写出你所了解的同分异构体的名称及结构式:【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有机物一定为同分异构体C金刚石和石墨是同分异构体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种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小结】“三同”的比别: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描述对象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同分异构体【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不同类型的晶体】不同类型的晶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以不同类型的晶体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2、认识不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不同类型的晶体的结构、构成微粒、物质性质不尽相同各有特点。3、认识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与物理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培养学生自觉的在事物的实质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相关晶体的结构、构成微粒与物理性质【教学重点】相关晶体的结构、构成微粒与物理性质【教学难点】相关晶体的结构【教学难点】相关晶体的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定义2晶体的定义:。【知识梳理】1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分为和;-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原因是_ _。2构成晶体的微粒有。【板书】一离子晶体1)定义:。2)在 NaCl 晶体中 每个 Na+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个 Cl-离子,每个 Cl-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个 Na+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是;在 NaCl 晶体中是否有 NaCl 分子存在?;3)注意:一个晶胞中离子的四种位置、晶胞里的离子、晶胞面上的离子、晶胞棱上的离子、晶胞顶点上的离子4)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一般说来,离子晶体硬度,密度,有较的熔点和沸点;(为什么?)离子晶体的导电。二分子晶体1)定义:的晶体叫做分子晶体。举例:_ _。判断的方法:看晶体的构成微粒是否是分子。2)物理性质分子晶体具有较的熔沸点和较的硬度,如 CO 的熔点为199,沸点为。(为什么?)分子晶体导电性。3)常见的分子晶体卤素、氧气、氢气等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4)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在二氧化碳的晶体中,每个二氧化碳的周围有个二氧化碳分子三原子晶体1、定义:。2、构成微粒。作用力。-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3、原子晶体物理性质的特点:A.熔、沸点 B.硬度 C.溶解性4、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在 SiO2晶体中,每个 Si 原子和个 O 原子形成个共价键,每个 Si 原子周围结合个 O 原子;同时,每个 O 原子周围和个 Si 原子相结合成键。【回顾】金刚石、石墨的晶体结构四金属晶体及其特点【小结】三种晶体的比较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微粒专题二专题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第 1 1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2、认识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3、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有快、慢之分。例如,爆炸、铁桥生锈、奶的变质、溶洞的形成。结合这些例子说明人类需要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提出问题怎样比较和判断反应的快慢?请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并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小烧杯,各加入 25ml 蒸馏水、无水酒精。取两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酒精的两只小烧杯中,观察、比较和记录发生的现象。-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作用力熔沸点事例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通过观察可得,蒸馏水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无水酒精剧烈,钠较快消失,产生的气泡十分剧烈,使钠在水面迅速游动,而金属钠在无水酒精中只是缓缓放出气体。教师补充讲解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来比较两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还说明反应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是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快慢,例如只判断金属钠与无水酒精反应的快慢,该怎么办?交流讨论归纳小结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种或几种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但是要判断一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应当看该反应反应物单位时间里减少的量或生成物单位时间增加的量。由于反应都在一定的容器或一定体积的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容器或溶液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位是 mol/(L.min)或 mol/(L.s)交流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而外界条件也是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来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应速率,又是怎样影响的?实验探究演示实验 P42 2-5,2-6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归纳小结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外因: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思考与交流1、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第 2 2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2、通过对“提高煤的燃烧效率”的讨论,认识控制外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和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件与之有关的事曾经引起了化学家极大的兴趣。(炼铁高炉尾气之谜)。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反应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上述实验说明反应并不完全。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反应都是可逆的,如氯气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氮气与氢气的反应等。教师提问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能完全消耗,存在着一个反应程度的问题,请分析当-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速率、物质的浓度两方面来分析)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可逆反应有两个方向,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将保持不变,反应达到最大的限度。教师讲解当反应的条件改变后,若正、逆反应速率不能保持相等,反应原有的限度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的改变都可能改变反应原有的化学限度。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选择和控制反应的条件,使化学反应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预期效果。问题解决为什么增加高炉的高度不能减少 CO 的浓度?(1)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 CO 的浓度?问题解决因为改变条件要改变反应进行的快慢,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还可能改变反应进行的程度,试分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总结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影响因素及研究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际意义。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设问-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学生举例、说明归纳小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设疑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思考与讨论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反思、交流与评价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演示实验 思考与讨论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启发的是什么?小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设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教师讲解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 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小实验误差。总结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和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形成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2、理解可逆反应达到一定的限度时 V(正)=V(逆)。过程与方法:经历化学反应限度、实验对该问题的再认识,理解形成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可逆反应的概念2、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的形成-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可逆反应达到一定的限度时 V(正)=V(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内_ _或_ _ _来表示。2、影响化学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