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医学概要.pdf

    • 资源ID:52440514       资源大小:2.53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学概要.pdf

    中医学概要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从中国医学发展史来看,在古代它所以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了同时代的先进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哲学等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今天,中国医药学要更大发展,也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来研究它、发展它,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中医篇 中医学概要-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面对着生气勃勃,变化万千的客观世界,为了找寻万物运动的根源和总规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观察和研究。首先确立了“万物生成、变化、消灭的根源,不在上帝鬼神,而在物质自然界内部“的朴素信念认为万物的运动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继而再大胆推论和描绘了运动规律和结构模式,逐步加以系统、理论化,遂形成了阴阳和五行学说。它是我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并闪烁着辨证法光辉的古代哲学思想。从春秋战国以来,阴阳和五行学说已成为人们认识和解释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论理工具。它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术原始于经验,累积至一定程度乃上升为理论,理论的思想性则必然是当时流行的主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所以二千多年的内经中,已经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对人体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医药学所特有的理论体系。其中孕育了可贵的物质第一性和辨证推理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医,要掌握中医学术的理论内容,就必须首先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神经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它即可代表两方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经常说的“一分为二”,它的内涵,其实就是阴阳之道。我国明代大医学家兼哲学家张景岳在解释内经的阴阳概念时就指出:“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一)阴阳属性概念:事物即可一分为二,分属于阴阳,但何者属阴,何者属阳,还须有特定的属性依据,不能随便分属。正和电的分属阴阳,化学反应结果的分属阴阳一样,都有特定的分属概念。这就是阴阳属性概念。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事物的相对性,一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阴。如一年四季的更换和昼夜的更番,就是最通常的例子。二是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即阴的事物中有阴有阳,阴的事物中也有阳有阴。夜为阴,前半夜的夜色和寒气越来越深沉,故为阴中之阳:下午阳光逐见减弱,故为阴中之阴:鸡鸣后,晨义慢慢来临,故为阴中之阳。再从人体来说,表为阳,里为阴;在里的内脏本属阴,而其中五脏又属阴,六腑又属阳。以上说明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体。事物的生成、变化以至消灭,都是由于事物内在联系的阴阳双方运动的结果。至于构成阴阳双方的内在联系与运动的规律,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辨证思维,总结为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阳转化四个方面。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一)阴阳对立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昼与夜、动与静、升与降、热与寒、脏与腑、气与血等等。这种阴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并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而是互相斗争着的。且通过斗争,以维持动态平衡。在人体则表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出现失调,即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二二)阴阳互根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的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的阳,就无所谓下阴;亮属阳,暗属阴,没有亮的属阳,也无法理解暗的属阴。又如人体功能属阳,物质属阴,物质无功能则不能化生,功能无物质做基础也就不能产生作用。这说明两者在生理上同样是依存互根的。如果有阳无阴,或有阴无1阳,双方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必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的生理现象就要发生变异而出现病变。若一旦严重到“阴阳离决“的地步,则意味着生命终止。(三三)阴阳消长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不是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地在运动变化,一直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恒动之中。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和变化。以一年四季为例,由春而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秋至冬,热气递减,寒气日甚,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这是正常气候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若四季气候出现反常改变,则是阴阳消长异常的反映。从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关系来讲,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阴阳的消长,是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任何一方,或者“消”得太过,或者“长”得太多,超过了正常限度,必然破坏了阴阳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的出现。(四四)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为阴。从而事物的性质就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末“阴阳转化”应该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如仍以四时气候为例,寒来暑往,不断变更,冬寒之极,春暖必来;夏暑至盛,秋凉必至。自然界寒热暑凉的更替,也正是阴阳转化的体现。而且是一个寒热消长的量变,进而发展到寒热转化的质变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中“重”和“极”,只是指阴阳代表的事物已发展到具备了转化的可能性,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物极必反”的意思。三、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阴阳学说贯串在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它即说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又指出了诊断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一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时,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一切组织结构,即是有机联系,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以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以脏腑划分,则五脏(心、肝、脾、肺、肾)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阳。若再具体到每个脏,还有阴阳之分,如心脏可分心阴、心阳,肝脏可分肝阴、肝阳,肾脏可分肾阴、肾脏可分肾阴、肾阳等等。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二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生理活动非常复杂,以阴阳来概括,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凡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均属于阴;这些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的运动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则均属于阳。两者之间,不但互相对立,而且是互相依存。物质无功能则不能化生,功能无物质则无从活动。这种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过程。在生理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之中。所以运用阴阳对立依存、消长平衡的理论,可以概括阐述人体的生理活动。(三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病理变化,较之人体生理更为错综复杂。但同样可以运用阴阳这一概念把它概括起来,并用阴阳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理论来说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从总的方面看,是阴阳对立依存关系被破坏,人体失去正常的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造成了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人体正气和致病病邪两个方面。人体正气有阳气和阴精之分,致病病邪也有阳邪之别。阳邪致病,就会出现阳盛伤阴的热证;阴邪致病,又会出现阴盛伤阳的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出现虚寒证;阴精不足而不能制阳,则表现为虚热证。内经通过当时感性认识的积累,总结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就是运用阴阳概念和消长转化理论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分的基本规律。(四四)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因而尽管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阴证两大类。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方法,就是以阴,阳作为纲领,把疾病的部位(表、里),病象的性质(寒、热),正邪的消长(虚、实)概括在一起,以判定病证。其他如辨病的气血、津液、形神等等概念,也无不以阴阳为纲。运用阴阳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思想,去认识疾病和判断其发展的趋势。2 (五五)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即是导致各种疾病内在变化的基本因素,所以治疗疾病的原则,必然是从调整阴阳出发,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如临床上见到因阳热太过而耗损阴液者,则给予寒凉药物以治其热,即“热者寒之”。因阴寒太甚而损伤阳气者,则给予温热药以治其热之”。若因阴虚不能潜阳而阳亢者,则需滋阴以潜阳,即“阳病治阴”。如阳虚不能制阴盛者,则又须益阳以消阴,即“阴病治阳”。所谓“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就是这个道理。(六六)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药物是调节人体阴阳,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治疗疾病,除了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针以外,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才能根据治疗方针,选用适应的药物,达到调整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药物的功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升降浮沉来体现;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可以阴阳来概括。1 1、气、气 气有寒、热、温、凉四种气有寒、热、温、凉四种。温、热属阳,寒、凉属阴。阳盛的热证,就要用寒凉的药物以清热;阴盛的寒证,就要用温热的药物以祛寒;阴虚的虚热证,就要用凉性滋润的药物以养阴;阳虚的虚寒证,就要用温热的药物以补阳。2 2、田味有酸、苦、咸、辛、甘五种、田味有酸、苦、咸、辛、甘五种。酸味、苦味、咸味的药物,一般有涌泄的功能,属阴;辛味、甘味的药物,大多具发散的功能,属阳。3 3、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浮的药物,主上行而向外,故属阳;沉降的药物,主下行而向内,故属阴。中医学概要-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肇源于“五材说”的五行,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便进而对这五种物质的特性、相互关系、运动和变化等加以抽象推演而形成五行学说。它强调了整体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我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见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和左转的“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目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战国晚期更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祖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日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日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日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就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的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在医学领域里,把自然界和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和病理现象也作了系统的归纳。这种联系,是从我国处于北温带的地理自然环境特点出发的。古人认识到,春季多东风,其风柔和温煦,万木萌发,大地苍青;夏季酷热,多南风,烈日炎炎,好似赤火,动植物得到充分长养;秋季燥凉,西风扫落叶,犹如金戈挥舞,一派肃杀之象,田里庄稼收割,大地脱下绿装;冬季严寒,北风凛冽,千里冰封,动植物都闭藏起来,此时昼短夜长,阳光微弱,使人有暗黑的感觉。农历六月夏秋之间,是一年里由生长向收藏转变的正中,潮湿闷热,很少刮风,是农作物重要的成化时节;而农作物生长成化的根基是土,黄河流域的土呈黄色。根据其特点,故在夏秋之间另立“长夏”一季。以上这样的联系,确实有着非常朴素的科学道理。(二二)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模式。相生,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又称“母子关系”。如以3似火为例:生我(火)者为木,故木为火之母。我(火)生者为土,故土为火之子。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个方面。如以土为例。克我(土)者为木,我(土)克者为水。所以五行中任何一行都与其他四行发生“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联系。这就表明,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 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所有部分的状态,同时也受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在其任何二“行”之间,由于存在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总是处于不平衡的运动之中。然而从五行整体看,生和克却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平衡。再从五行中每一行来说,由于即有生我、克我,又有我克、我生,在总体上也呈现着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筑在运动基础之上的。五行学说,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运动如四时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运动,动植物的生长壮老已,都在直观形式上,大量地呈周期循环,无不是一个头尾相接的圆圈。因此古人深深以为“循环”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遂把事物内部结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看作是个循环性运动,而综合模拟成一个循环式动态平衡规律。五行相生与相克是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平衡协调下的生长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生克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制化”关系。它推动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的过程。五行间的生克关系,如果失去协调,便会引起事物的反常状态。相克的反常包括“相侮”两种:相乘,有乘虚侵犯的意思,属于过度的相克。它与相克顺序上虽然一致,但是克制的力量超过了常度,因而会破坏事物内部的平衡协调。相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属于反方向的克制。它违反了相克的顺序,反过来克制其“克我”者,所以也叫“反克”或“反侮”。相生的反常称为“子母相及”,也叫“子母相犯”,包括“母及子”和“子及母”两种母及子,指由“母行”影响到“子行”,它与相生的顺序一致。如土行影响到金行(土为金母,金为土子)。子及母,指由“子行”影响到“母行”,它与相生的顺序相反。如火行影响到木行(火为木子,木为火母)。总之,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维持了整体的平衡和稳定;五行相乘、相侮及子母相犯则破坏整体的平衡和稳定。相生、相克属于正常;相乘、相侮和子母相犯则属于失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领域里,首先以五行属性来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用相生、相克来说明五脏间的生理关系。1、五脏的生理特性,在临床上观察到肝有喜条达、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与春季草木萌芽生发的现象相类似,春季在五行属木,故将肝归属于“木”;心有主血脉,推动气血温养全身的生理特点,与夏季天气炎热,万物生长在现象相类似,夏季在五行属火,故将心归属于“火”;脾有主运化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特点,与长夏气候潮湿,万物茂盛的现象相类似,长夏在五行属土,故将脾归属于“土”;肺有喜清肃而主降的生理特点,与秋季气象清肃,万物收敛的现象相类似,秋季在五行属金,故将肺归属于“金”;肾有藏精而主水液的生理特点,与冬季水寒冰冻,万物收藏的现象相类似,冬季在五行属水,故将肾归属于“水”。2、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归属五行后,五脏的联系,也就成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1)相互资生关系:肾精滋养肝血,使之保持充沛(水生木);肝藏血以济心,充养血(木生火):心阳温脾,使之健运(火生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养肺(土生金):肺司肃降,通调水道,助肾主水(金生水)。(2)相互制约关系:肺气的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的升发太过(金克木);肝的疏泄作用,使脾之运化免于雍滞(木克土);脾对水液的运化转输,可制止肾水泛滥(土克水);肾阴上济心阴,以防止心阳亢盛(水克火):心阳的温煦,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火克金)。从五行生克的整体来看,任何两“行”之间,并不是单向联系,而是存在着双相的调节线路,或与反馈机制相似的形式;五脏之间也由于这种反馈机制起到平衡调节和相互影响等复杂运动和变化。(二)解说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不仅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可用以解说五脏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又叫“转变”。如生理情况下肝(木)依靠肾(水)滋养,称作“水能涵木”,及至出现病理而肾水不能养肝时,即称“水不涵木”;本来肺的肃降,可以制约肝的升发太过,但在某些情况下,肺不仅不能制约肝而反为肝火所伤的病理现象,称为4“木火刑金”。同样类推,肝病导致脾病,称作“木来乘土”;肺病导致脾病,称作“子盗母气”;肝火和心火常能相互影响,称为“木火同气”。诸如此类,可用五行的关系来概括地阐述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五行在诊断上的运用,主要根据五脏与五色、五味以及脉象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的联系,来推断病情或作出诊断,在某些情况下,确有一定帮助。如面色青,喜欢酸味,脉象弦的,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诊断为心病;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多属“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属“水来乘火”;肺脏病人,面色萎黄,可属“土不生金”。五行学说即认为五脏制化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概述人体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时,也就从五行系统结构的整体观念出发,除了针对病变本脏进行处理外,必须考虑其他有关脏器,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转变。历代医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而制订出不少治疗原则,并被临床所习用,在一定范围内确实有它指导实践的意义。如肾阴虚而肝阳上亢,则可采用“滋水涵木”的治法,实际内容是用滋养肾阴以潜肝阳;肺气虚弱而兼有脾胃虚弱,可采用“培土生金”的治法,实际内容是采取健脾的方法以治疗肺虚的疾病。此外如“益火生土”、“扶土抑木”、“壮水制火”、“金水相生”、“培土制水”,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都属于根据生克制化关系所制定的具体治法。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里,主要从五色、五味取象比类的归类方法,将药物的色、味和五脏配合起来,形成了一项药物归经和知识。如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这些对于指导临床的药物运用有一定意义。小结小结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并闪烁着辨证法思想的光辉。它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深远影响。中医学起源于实践。内经的作者们把临证累积的医疗经验,成功地运用音阳五行学说,总结整理而上升为理论,奠定了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以朴素直观的形式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些重要原则,并大胆描绘出人体系统的结构模式,系统总结了诊断治疗的丰富经验。它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至今天犹有指导临床的价值,其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贯串了这种朴素的对立统一思想和原始的普通系统论观点。第二章人体结构和功能第二章人体结构和功能中医学概要-第二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第一节 脏腑脏腑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方面的知识,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构造和功能作用,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这方面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首先通过解剖途径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史尸体解剖的记载。当时,不仅对于人体外部作了细密的观察,而且通过解剖技术对人体内部器官也有了很多研究;甚而对某些器官的形状、大小、容量、构造等都有较为精确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人体消化道的观察很是详尽;发现了心、肺、脾、肝、肾、膀胱、胆、脑、骨髓和女子胞(子宫)等器官和组织,并了解到它们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与外部器官的关联。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补充,得以逐步完善。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尽管我国解剖学的知识渊很早,但解剖学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中医学认识人体的另一途径,即在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基础上,长期以来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芬析比较人体正常生理国功能和反常的病理变化,逐步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因此,在论述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部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5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一节脏腑第一节脏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包含有人体内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内容,在临床辨证与治疗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仪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它们虽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 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一、五脏一、五脏 (一一)心心(附心包附心包)1、主血脉 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2、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如果心有病变,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6 3、开窍于舌 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痹阻,舌质紫暗。心的严重病变,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可出现舌强、语謇等。附心包附心包心包又称心包络,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属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邪入心包”实际上这是属于心的病变,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二二)肝肝 1 1、主藏血、主藏血 肝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人体活动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即调节供给之。所以唐代王冰说:“肝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的注释)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咯血、呕血、月经过多等症。2 2、主疏泄、主疏泄 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机调畅,则精神舒畅;而人的精神情志舒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属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可见情志不舒、心情抑郁、两胁胀痛等症;属于肝气偏亢、升泄太过的,称之为“肝阳”“肝火”,可见性情急燥易怒、面目发红、头晕耳鸣等症。这是肝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的说法。关于协助消化方面;消化职能主要由脾胃来担当,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气郁结,失于正常疏泄,除见两胁胀痛外,可出现嗳气呃逆、脘腹胀痛、大便失调、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称之为“肝脾(胃)不调”。若影响到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还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疸等症。此外,妇女月经的正常与,与肝疏泄功能个关系也很密切。肝气条达,则月经通调,周期、经量正常。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可发生月经不调,见经行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少,乳房、小腹胀痛,胸闷胁痛等症。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只有肝气的调畅,才能使肝脏很好地调节血量:否则,肝失疏泄,往往会影响到肝的藏血,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另一方面,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从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3 3、主筋、主筋 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一种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一种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由于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如果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濡养,就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等症。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为“肝风”。此外,指(趾)甲为筋的延伸,其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4 4、开窍于目、开窍于目 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它相联系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它相联系。目之所以产生视觉功能,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因此它直接反映肝的功能状况。若肝的阴血不足,就会产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目睛上吊、目斜视等。(三三)脾脾 1 1、主运化、主运化 运化,是消化和运输的意思运化,是消化和运输的意思。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以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将机体所需之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以滋养需濡润各组织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泄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布时,又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潴瘤在疾患。反之,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的作用,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所谓“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就是对脾的这种生理功能特点的概括。如果脾气不升,甚或下陷,则可引起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证。7 2 2、主统血、主统血 统统 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常道,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这是脾气作用的一个方面。因此,脾气旺盛,则血有所统制而能正常运行;若脾气虚而不能统血,则血离脉道而出现出血的证候。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出血为多,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这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3 3、主肌肉、主肌肉 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因此,凡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肌肉就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由于人体的主要运动是四肢的活动,而四肢的活动,除与筋、骨关联外,主要依靠肌肉的伸缩运动,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4 4、开窍于口、开窍于口 脾开窍于口,脾开窍于口,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等方面,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等方面,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脾主运化,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常有口淡、口腻、口甜等异常感觉。此外,唇为脾的外候,口唇色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四四)肺肺 1 1、主气主气,司宣肃司宣肃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说肺主气的功能。对于全身的气机有主帅作用。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后,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再经肺气的宣发作用而充养全身,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行使呼吸功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的这一功能,是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的体现。肺的宣发与肃降,是肺的气机升降运动的两个方面,也即肺主气的生理活动形式。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肺的宣发功能正常,肺气有宣有肃,宣降结合,使气体正常出入,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果肺功能障碍,宣降失常,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的病理变化,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若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无力、气短、语声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2、通调水道、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乃调节之意。通,即疏通;乃调节之意。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一定调节作用,称之为“通调水道”。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由于肺气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别是到皮肤,从汗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调,就可导致水液潴瘤体内,发生水肿、尿少等证候。3 3、主皮毛、主皮毛 皮肤皮肤(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统称皮毛,统称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暖肌肤,润泽皮毛,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暖肌肤,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合调节汗孔开合。如果肺气虚弱,不能很好地宣散来卫气,输津于皮毛,可出现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证。4 4、开窍于鼻、开窍于鼻 鼻是肺脏呼吸气出入的通道,故称鼻为肺之窍。鼻是肺脏呼吸气出入的通道,故称鼻为肺之窍。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肺气通利,则鼻道通畅,嗅觉正常。正由于鼻内联于肺,所以鼻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因而外邪袭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五五)肾肾(附命门附命门)1 1、藏精、藏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其来源有二:一是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的,为“先天之精”;一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为“后天之精”,具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即生之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和培育,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二者结合,贮藏于肾,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成长,有齿更、发长等生理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开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经来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机能趋向成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发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强。但在进入老年以后,肾的精气逐渐衰少,性机能就随之减退,以至消失,形体也渐衰老。所以,肾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不足,就会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在小儿表现为生长迟缓、智力不全,成人则为早衰和生殖功能的障碍等。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阴是人体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因此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肾阴和肾阳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温养的作用。肾阴与肾阳之间被此制约,互为依存,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对于全身阴阳的平衡协调重要作用。所以中医很重视肾的生理作用,称之为“先天之本”。肾阴与肾阳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引起肾阴或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前者是以阴虚而生热象,后者是以阳虚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学概要.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