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pdf

    • 资源ID:52443330       资源大小:941.84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pdf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2 2 教案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2 2 教案教案 1 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Na2O2 与 H2O、CO2 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二、说学情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三、说教法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四、说学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3.引导学生学会由 Na2O2 的性质,分析用途。五、说教学过程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引入阶段】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探究阶段】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 Na2O2 作用生火。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 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 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 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 CO2、H2O 与 Na2O2 作用生火。过渡:但是,CO2、H2O 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实验验证解决悬疑 1:探究 CO2 与 Na2O2 作用是否能够生火。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 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 Na2O2的棉花。结论:CO2 与 Na2O2 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 O2 的分析,推出 Na2O2 与 CO2 反应的产物有 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 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过渡:CO2 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实验验证解决悬疑 2:探究 H2O 与 Na2O2 作用是否能够生火。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结论:H2O 与 Na2O2 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 O2 的分析,推出 Na2O2 与 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 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 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Na2O2 与 H2O 的反应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 能灭火引出新知 Na2O2 与 H2O、CO2 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总结归纳】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 Na2O2 知识的整理。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 Na2O2 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小诗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练习强化】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A.溶液仍为无色B.溶液最终为红色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2.用双线桥法表示 Na2O2 与 CO2 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课后巩固】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 Na2O2 更精彩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课本:P31 页一、填空题:1 二、选择题:1.2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 Na2O2 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 Na2O2 更精彩”。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六、说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2 2 教案教案 2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 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的观点。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 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教材接着通过对 19 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教法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 CO 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 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 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影响的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影响的条件”教学建议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新课的引入: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1.重点讲解浓度对的影响(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 3-l,对比第 1 和第 4 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其他几个问题: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 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2 2 教案教案 3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的有关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情感目标:结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 2molSO2 与1molO2 反应能否得到 2molSO3?【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所研究的问题。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 与 O2 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 2molSO3。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的概念。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的概念的实质。【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 与 1molO2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回忆,思考并作答。【板书】一、状态1.定义:见课本 P38 页【分析】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原因:v 正=v 逆(同一种物质)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准确掌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问】有什么特点?【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讨论并小结。平衡特点: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动(动态平衡)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B)数值上 v(NO2 生成)=2v(N2O4 消耗)(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公式:a=c/c 始100%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的意义。3.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例 1 445时,将 0.1mol I2 与 0.02mol H2 通入 2L 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 生成。求: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引导学生分析:c 始/mol/L 0.01 0.05 0c 变/mol/L x x 2xc 平/mol/L 0.0150+2x=0.015 mol/Lx=0.0075mo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mol/L-0.0075 mol/L=0.0425mol/Lc(H2)平=0.01-0.0075=0.0025mol/Lc(HI)平=c(HI)始+c(HI)=0.015mo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的计算。【小结】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 0。(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 2 02molCO 与 0.02100%=4.2%mol 水蒸气在 2L 密闭容器里加热至 1200经 2min 达平衡,生成 CO2 和 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 CO 的转化率。c(CO)=V(CO)t=0.003mol/(Lmin)2min=0.006mo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3)综合计算例 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 N2 和 H2 以体积比为 13 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 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 100mol N2,求平衡后 N2、H2、NH3 的物质的量及 N2 的转化率。思考分析:方法一:设反应消耗 xmolN2n(始)100 300 0n x 3x 2xn(平)100-x 300-3x 2x(mol)x=40mol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60moln(N2)平=300mol-3xmol=180mola=40/100100%=40%方法二:设有 xmolN2 反应n1 2 2x 2x 2x【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C)生成 n mol H2 同时生成 2n mol HI(D)v(H2)=v(I2)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 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 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平衡时 NH3 的体积分数为:n(平 NH3)/n(平总)100%=n(平 NH3)/(n 始-n)=2x/(400-2x)100%=25%x=40mol(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附:随堂检测答案 1.(C)2.1.31107Pa(129.4atm)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温度对的影响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蓝色 绿色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在试管中加入 0.1 M 的 溶液 5 毫升,再加1 M 溶液 2 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 3 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仪器和药品1.学生用:烧杯(50 毫升)、滴定管 2 支、量筒(10 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3 M 氢氧化钠溶液、3 M 硫酸溶液、0.5 M 氯化铁溶液、0.1M 硫酸铜、1 M 溴化钾溶液。2.讲台上公用:1 M 铬酸钾溶液 0.5 升、1 M 重铬酸钾溶液0.1 升。探究活动(二)浓度对的影响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 呈黄色,重铬酸根 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提问:(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1)含 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 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 溶液的颜色相同。(2)再加入 溶液,由于 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 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 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操 作现 象解 释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