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pdf
-浅析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浅析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王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摘摘要要:植物景观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特别是现代园林中空间围合、景观创造等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由园林植物,特别是园林树木来营造。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同时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既要满足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关键词关键词:植物景观;园林树木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一、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作用一、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作用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衬托建筑的色调,可突出建筑的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来衬托建筑的人工质感和规则的形体。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自然的隐露作用。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使人产生深远的感觉,另外由建筑内向外观景时屋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平添无限生趣。下面以北京陶然亭华夏名亭园中的醉翁亭周边的种植设计来说明。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琅琊山,陶然亭公园于1986 年仿建,其环境按欧阳修醉瓮亭记文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之上者,醉瓮亭也”的描述进行设计。亭北-有酿泉,酿泉之北为一较开阔种植区称“醒园”。醒园植物配置种类层次还是比较丰富的。园南一条路通向水边,与亭成一条轴线。此路口为主要观景处。从此处欣赏醒园立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边一株山杏繁茂的树冠,是为前景。接着是一片较为开阔的草坪,另人感到心情豁达愉悦。接着是一条逐渐收紧的透景线,隐约直达醉翁亭。我认为这是醒园设计最为精彩处,这条V 形的透景线既完美的完成了由开阔的草坪与紧凑的酿泉间的过渡,又呼应了由水前的路亭以及亭南石刻组成的中轴。同时又符合“若隐若现”,“隐而不漏”的设计原则。之后是植于一小地形之上的油松,而酿泉之畔的那株山桃似乎成为醒园种植设计中的小高潮,它倾斜探出,恰到好处地掩住了醉翁亭一半的屋顶,使亭看上去更加轻盈。此处设计虽然独到,但我认为还不尽完美。因为从醒园北面望去,那株山桃仿佛将要倾倒,给人一种不安全的心理感受,若改植一株树型更加优美,有数枝斜向探出而非整棵树都倾斜的植物则此园会更加完美。-浅析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那条完美的透景线是由两旁精彩的植物配植构成的。东面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这组植物中最为低矮的紫叶小檗,其后为第二层稍高的黄杨,最后栽了一株油松作为他们的背景,同时也打破了小檗与黄杨多棵连植成条带装的呆板感。其实在油松后方还有一棵金银木,是为了从醉翁亭北望时同样能产生层次丰富的感觉。-草坪西面植物配置较东面为多,但总的看来也是三层。最前为黄杨,其后为一隆起的小地形,上面种植了数棵油松,最妙的是第三层,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将醒园西面作为园路树的刺槐向园内多栽了几棵,这样不仅丰富了西面植物的层次,还缓和了醒园与其西面园路的过渡,使人的视线不能被园西的大水面所吸引,起到了很好的屏障作用。在西面第一层的二三株黄杨之间留了一道缝隙,这很容易引起游人的好奇心,走进就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隐着一块勒有“醒园”隶书的青石石刻,石下环绕种植了五叶地锦和萱草,是一处精巧的景点,也是此园的点睛之笔,特别是隐于两株黄杨间的设计让人不由得佩服设计者的独到用心。-此园的色彩搭配也是很精到的,紫叶小檗的紫红色草坪的黄绿色黄杨的翠绿色油松的灰绿色刺槐的亮绿色以及隐约可见的山桃红铜色的干皮。色彩丰富,搭配和谐。在比重体量上看,虽然园西的植物比重明显比东面大,但由于园东前景的山杏华美硕大的树冠弥补了这一点,整个园子给人感觉很均衡。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上文述过的那株山桃不恰当的树型,体量也略微大些。不过整个醒园还是很美的,设计者在植物造景方面的造诣看来是极深的。二、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二、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面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不能有空间实虚之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虽然可用山岗、建筑物进行分隔,但都不如园林植物灵活机动。而且可以用乔木构成疏透的空间分隔,也可用乔、灌组合进行封闭性分隔。这也说明园林植物还是障景、框景、漏景的构景材料。-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这点以陶然亭华夏名亭园浸月亭为例来说明。浸月亭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建,取“别时茫茫江浸月”意,名为“浸月亭”,陶然亭公园1988 年仿建。-从华夏名亭园东北门至浸月亭的一段路曲折通幽有收有放,路旁植物种类丰富,搭配有趣。因为此路北即为华夏名亭园的园界,园界外可观性不强,故此段植物栽植郁闭度较高,以达到遮掩不良景观的作用。现着重分析临近浸月亭的一段。从平面看来此段路有收有放,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小广场东南有一临水平台为一主要观景点。小广场北布置了起伏的长形山丘,山丘西南角立一巨石形若琵琶,刻有琵琶行全文,故山丘名曰琵琶峰,为重点种植区,用以遮挡园界。此峰植物种植较密且主要选用常绿树种,以达到四季均有较大的郁闭度,遮挡不美观的园界的效果。琵琶石旁栽植了山桃紫丁香绦柳。用这样一些株型美观,树冠浓郁的阔叶植物布置在通向浸月亭的小路口,它们的枝叶遮遮掩掩,使道路产生通幽之感。从立面上看,琵琶峰是以一棵雪松为主,搭配了白皮松油松砂地柏圆柏等树种,其余以草覆盖的自然式植物群落。-琵琶峰的种植设计遵循了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在低矮的山丘顶部配以树形尖峭的雪松圆柏等乔木,而在山基处配矮小匍匐状的砂地柏,种植草坪,增强和衬托了小地形的起伏感。山丘的第一层是砂地柏草坪;其次是密集种植的雪松油松白皮松以及圆柏;山丘背后的园界处点缀种植了三株白蜡,作为稍远的背景来填补空缺以及营造舒缓的林冠线。这条林冠线也是比较优美的,以雪松为制高点统率全局,高低错落,既有雪松圆柏尖峭的线条,也有白皮松洋白蜡舒缓的曲线。从琵琶峰东立面看来,山丘之上的圆柏增加了地形的高耸的感觉,浓密的种植又给人感觉幽深。在色彩搭配方面,琵琶峰的种植也是比较和谐的,雪松的深灰绿色砂地柏的青绿色白皮松发暖的黄绿色远景白蜡的翠绿色以及草坪泛黄的青色搭配在一起,色彩丰富相互衬托,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另外,琵琶峰的一些细节设计也别具匠心,在琵琶峰的东面和中部都设有石阶,其实这只是一条假路而已。并不通向什么地方,只是用掩映在树木间的小路在视觉上扩大琵琶峰的地域,使琵琶峰随紧邻园界狭长一条却并不觉局促。-但琵琶峰的种植也是有些瑕疵的,主要还是郁闭度的问题,有些地方郁闭度不足,从一些角度会看到丑陋的园界。我想这有可能与园林施工质量有关吧。三、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三、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既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砂地柏紫叶小檗,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下面以陶然亭公园南门入园障景为例来说明。以下分析的景观位于陶然亭公园南门入园处,障景 在园林中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换方向的屏障景物。障景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屏障景物、改变空间、引导方向如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假山、孤赏石、影壁墙、小竹林等常用做障景。此处障景为一块近矩形有地形起伏的疏林草坪配合黄石假山所成。为入园第一景,草坪西北面为华夏名亭园,东北面为陶然亭公园中心的大水面。此处设一障景符合中国园林的传统设计方式,在功能上,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路,向东可达华夏名亭园南门,向西可至水边,将游人引向公园最重要的两个景区。从疏林草坪平面来看,黄石假山多分布在草坪东南角。在树木种植上,草坪东西两端树木栽植较密,中部疏朗。-此处树木种类比较丰富,有作地被的砂地柏,有灌木紫叶小檗黄杨紫丁香,有常绿乔木油松,圆柏,落叶乔木国槐毛白杨白蜡。从平面上看出此处景观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植物与山石的搭配;第二层为油松圆柏的近条带状种植;第三层为两株毛白杨。草坪其余部分还穿插种植着紫叶小檗黄杨紫丁香。因为种植要达到的目的是屏挡华夏名亭园和中心湖区,故草坪东西两端种植较密。-东部的植物黄石组合很好的达到了这一效果,但西部就有些问题了。从平面上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西面前景国槐,后面一层为油松和圆柏,最后为毛白杨。夏季国槐浓密的树冠起到了遮挡园墙的作用,可能设计师计划冬季国槐毛白杨树叶脱落后还有油松障景,可以说设计师想法是挺周全的,但我实地观察发现有缺陷,因为那几株油松长势实在不太好,比较低矮,冬季来临时恐怕无法胜任遮蔽园墙的工作。再来欣赏此处立面。从立面上看,体量巨大的黄石假山设在草坪东部,但整个障景看上去并没有感觉东重西轻,还是感觉很均衡,这是由于西部安排了体量相当的国槐等植物,并且还有两棵高大的毛白杨。在平衡感上设计是相当合理的,但仔细观察立面就会感觉,那株国槐安排太过靠前,导致把后面油松圆柏一同障住了,如果调整一下这几棵树的位置关系,一则会使立面更为丰富,二则也能打破第二层油松的成带状栽植。-西立面效果不错,很有幽深的感觉。此处山石与植物搭配比较成功。首先这些黄石布置的就很具艺术观赏性,有聚有散,高低错落,主从分明。这样一来植物配置就比较容易了,在东部主石下布置了砂地柏与紫叶小檗,虽然仅有两种,但达到了理想的景观效果,若植物种类太多反倒会喧宾夺主。-色彩上看,砂地柏的翠绿色紫叶小檗的紫褐色再加上背景油松等乔木的苍绿色,衬托着山石的灰黄色,挺和谐的。西部布置的小块山石看似毫无章法,仔细想来设计师还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它们聚散分明,或三块一组,或五五成群,成功模仿了自然之中的状态。还有一点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地形,其实这里是做了一些地形起伏的,但从立面看来太不明显了,没达到应有的效果,若能配合种植的设计意图将草坪东部和西部做的高些不仅则起伏的感受会得到加强,而且障景的效果也会更加完美。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意境之美是中国式园林永恒不变的追求。常常采用比拟、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例如松柏是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论宫苑寺庙,还是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等均以松柏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样,以竹比喻人高风亮节的崇高品德;以荷花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这些意想在中国园林种植设计中有很多体现。例如颐和园乐寿堂庭院。-乐寿堂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在颐和园中属地位很高的建筑,从它的庭院布局植物培植中也能感到它等级之高地位之重。乐寿堂庭院采用了完全对称式的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符合此处极高的政治地位,也是皇家宫殿园林中经常使用的布局手法。中轴线的南端是水木自清殿,其次是一块巨大的石屏名曰“青芝岫”,左右对称的布置了一盆盆景和一块有基座的湖石,成一条与中轴垂直的直线。它们北面栽了六株海棠,轴线两边各三株。路北的东西两端各栽四株白玉兰,成正方形排列,寓“玉堂富贵”之意。庭院东北西北两角各种植一棵柿树,同样是有着美好的寓意。另外,乐寿堂门前还布置有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乐寿堂作为晚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日常起居之所,采用规则式布局符合它的地位,院内植物选择也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天下太平江山永固富贵长久的个人期盼。-植物造景最重要的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既要掌握现有传统的植物种类及配植方式,还应该向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学等学科学习和借收,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苏雪痕 植物造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 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Superficial Analyzing Ornamental Plant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Superficial Analyzing Ornamental Plant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Wang DongWang Dong-AbstractAbstract:Plant landscape is an essential link in botanical garden,especiallyspace encircles gathers in modern botanical garden and landscape creationTheyall need ornamental plant and garden treesIt would have scientific nature andartistry if one wanted to create a perfect plant landscapeIt needs to satisfya adaptation rule of environment from plant,and embody plants beauty of formincluding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rough artistic composition principle,aswell as ideal condition US through appreciationKey wordsKey words:Plant Landscape,Ornamental Garden Trees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8 年 10 月 8 日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冬,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