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ocx

    • 资源ID:52467460       资源大小:93.90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ocx

    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中文摘要奉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社会的发展仅有奉献这一单纯的理论支撑是不行的,空喊空号、空做样子只会阻碍社会文明进步,这就需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将自身的奉献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奉献理论与要求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使奉献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应当重视奉献意识的养成,通过明确奉献意识的内容和意义,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基础。但是当前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由于受一些思潮的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渐扭曲,奉献意识逐渐弱化甚至被吞噬的毫无踪影,若放之任之,新时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可想而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都会造成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等一系列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及意义。首先在“奉献”内涵、“奉献意识”内涵和养成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其次确定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内容的明确提出可以避免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在内容方面出现偏离等问题,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明确了教育内容和方向。最后,从大学生个人修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个方面阐释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意义,体现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与产生影响问题的原因分析展开研究。首先,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现状,总体来说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总趋势是积极的,但不乏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影响,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次,根据当前现状及相关调查数据阐释了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教育理念重视不够、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轨、教育方式形式化以及学生排斥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家庭、学校的不良风气,这四个方面分析了致使当前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探讨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精神需求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有助于从学生自身心理层面出发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含括了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通过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奉献意识的认识与认同;三是开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校内身边榜样的感染,潜移默化学生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加之校外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有助于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实现真正外化;四是完善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激励机制建构,及时的反馈与激励有助于使学生体验到奉献意识养成上的满足感,进而吸引学生接受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五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作用,通过优化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总体环境,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关键词:大学生;奉献意识;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绪论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一)选题目的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有称颂奉献的诗词名句: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种赞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奉献一切的情怀;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陶行知先生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相守的机会,化身为白衣天使义无反顾的请战到湖北抗疫,他们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让我们感动、为我们敬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将奉献意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发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公民应具备奉献意识的本质要求任何时期都不会变。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大学生生活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各种思潮相互交杂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受某些思潮的误导,致使大学生价值观逐渐扭曲,奉献意识逐渐弱化。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比较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比较强,同时他们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相比较而言较为薄弱。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是紧迫且有必要的。(二)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分析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而分析现状并揭示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为探寻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对奉献意识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研究相比较更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厘清了有关奉献意识研究的相关材料,为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完善了奉献意识的理论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奉献意识养成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论文通过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除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外,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2、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整体而言是较高的,但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相比,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校园中仍然存在一些与文明进步相冲击的丑陋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大学生自身上,大学生本身就对奉献意识没有很深的认同感并且缺乏奉献意识。要真正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通过阐明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认知,厘清奉献与利益的关系,才能引发大学生对奉献意识的认同,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其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规定,奉献虽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无论是哪个层面都离不开奉献,倘若没有公民的奉献意识,没有每个公民自身对国家、社会的奉献,又何来文明、和谐一说。对大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奉献在人生价值实现中所发挥的作用。再者,有利于促进奉献社会的建设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奉献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只有在社会中奉献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无私的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后,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奉献意识,才能够不忘初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也是为自己谋幸福,使中国梦的实现得以可能。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奉献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从远古神话传说起,奉献就体现在人们的故事中,盘古开天辟地最后化身为世界万物,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奉献给治水事业。在其后的几千年里,奉献更多的表现为两种精神:一种是内省、忘我的精神。有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冯国超译注:论语,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196页。,也有孟子也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赵清文译注:孟子,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56页。,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另一种是对索取、利益的轻视。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冯国超译注:论语,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孟子也曾表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赵清文译注:孟子,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董仲舒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东汉)班固:汉书,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页。等等。由此看来,奉献精神在古代就是古人所推崇的人生准则,并传承至今为人们称颂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奉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当前国内关于奉献的著作大多只是专注于对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事迹的描述,真正从哲学、道德层面论述奉献的著作还比较少,对奉献意识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对奉献意识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形成,但这也为我们今后研究奉献意识提供了探索的空间。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我们倡导的是社会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存在方式,个人利益是社会集体利益的合理内容,所以,我们奉行的奉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奉献观。由此我们国家当前对奉献的研究也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当前对奉献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奉献内涵的研究在古代,奉献一词有多重含义:史记·刺客列传中“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所提到的奉献就是进献的意思;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夫馀王遣使奉献”所提到的奉献是进贡的意思。同样在现代,奉献也有多重含义,辞海中奉献的第一层含义是恭敬地交付,呈献;第二层含义是奉献出的东西,贡献。现代汉语词典给奉献下的定义是“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的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可理解为尊敬的交付、呈献,突出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崇敬。有的学者指出:“奉献就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服务以及做出贡献的行为表现。简单地说,奉献就是不计回报的给予,是一种牺牲精神” 朱芳红: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与教育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30期,第43页。有的学者谈到:“通俗意义上将,奉献是一种爱和责任,是自愿地为社会、集体、他人服务以及做出贡献的行为表现”。 赵红:韩立君:浅析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学理论2014年第19期,第174页。付有的学者指出:“奉献精神是一种主动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付洪,崔欣玉: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5期,第101页。还有学者指出:“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爱,是对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爱” 邹霞,何嘉:略论红色旅游的四种精神育人功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9期,第94页。有的学者谈到:“所谓奉献精神,就是指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个人能自觉地让渡、舍弃自身利益的一种高尚品格” 唐志龙:论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第75页。由以上观点可知,奉献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具有动态性;奉献精神是一种中精神形态,是奉献的提炼和升华,具有理论性。无论是奉献还是奉献精神,他们的实质都是自愿付出、不求回报,是国家、社会、人民所倡导向往的一种正能量。2、关于奉献的特殊主体研究关于共产党员奉献意识的研究共产党员自身的性质要求他们要讲奉献意识,所以学术界对共产党员的奉献意识研究相比较多。孙志芳立足于党员自身性质要求,从党员自身出发分析了部分党员不讲奉献的要素,提到“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 孙志芳:党员讲奉献的要素分析及提升途径,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第1页。徐霞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观研究中通过共产党员的忠诚于党、人民、国家的精神暗含了共产党员为党、人民、国家服务的奉献精神。宋镠洋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内风气以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出发,阐明了党员群体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诚心诚意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去奋斗,必须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用奉献精神引导社会风气,净化政治生态 宋镠洋: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就讲到:“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仍然要讲奉献,讲个人利益与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盛若蔚,李章军: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召开,人民日报2012年6月30日第1版。由上述材料可见,专家学者们从共产党员自身的性质、思想道德意识、党内环境建设、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角度出发论证了共产党员的奉献意识。共产党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具备的奉献意识属于最高层次的奉献意识,即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只有共产党员具有奉献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党员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为人民做示范并带动广大人民具备奉献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可能。关于军人奉献意识的研究段文灵从合理功利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功利主义的弊端,论述了军人的奉献观指出,军人应有的品质是把祖国、人民的利益视作高于一切,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阐明合理功利与不合理功利之间的界线,而人与人之间又是有差别的,这对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把握合理功利意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陈恢军在其博士论文中谈到“军人的核心理念主要是忠诚、勇敢、纪律、荣誉、和谐、奉献,正是靠着核心理念的支撑,军人们克服了重重难关,最终走向胜利,其中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陈恢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军人的行动更直接鲜明的表达了军人所具备的奉献意识,在抗震抗洪中军人的奉献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王勇、付盼奎在把握特点规律培养军事职业精神一文中论述了军事职业的艰险性中谈到军事职业就是牺牲和奉献的职业,作者将军事职业等同于牺牲和奉献未免有些片面化,但是突出了军人奉献的奉献精神。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军人的奉献精神进行论述,有精华之处也有片面之处,但是文章所体现、暗含的共同之处就是军人们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当下和平年代,他们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奉献自己的一切,战争中的他们抵抗外侵、冲锋陷阵,为国家和人民不惜奉献自己鲜活的生命,和平中的他们坚守一线,时时刻刻做好为国家、人民奉献一切的准备。同共产党员一样他们具备的奉献意识属于最高层次的奉献意识。关于大学生奉献意识的研究朱芳红指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是有三点:“一是条件的奉献与有限度的索取并存,更倾向于有效益的奉献;二是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漠,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实现;三是将奉献打上了功利化的烙印” 朱芳红: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与教育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30期,第43页。以朱芳红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奉献意识的现状是:大学生们都能准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重视集体在人生价值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奉献。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奉献意识淡薄,集体观念缺失,认同消极观点、表露消极情绪。由此学者们进行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例如虞亚君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影响大学生奉献感的重要因素有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赵红、韩立君在浅析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中指出导致大学生奉献精神偏离的原因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除了大部分学者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外,也有学者从学生成长阶段进行分析,如贺萌在其硕士论文新疆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研究中认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幼儿、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对大学生奉献精神路径分析,学者们都是从影响因素着手,有的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角度提出解决路径,有的从网络层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奉献意识,有的从集体奉献精神的角度,通过拓宽大学生集体奉献主义精神构建道路,渗透集体奉献主义思想。关于榜样人物奉献意识的研究榜样之所以能成为榜样有其特有的要素或结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突出的特色和优势,而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范例。在新中国影响最大的榜样就是雷锋。肖云忠指出:“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弘扬其蕴含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肖云忠:雷锋精神的责任意蕴及其实践意义,理论月刊2017年第12期,第103页。,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责任意识的外延上升到公益服务和奉献的高度,这也是雷锋精神的升华。高原在精神家园的“常青树”:对雷锋精神体系的建构研究中多次引用雷锋日记的话语,真实的折射出雷锋的价值追求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同时,雷锋的“傻子精神”是奉献精神的典范,表现出了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杨峻岭在试论弘扬雷锋精神在铸魂育人中的价值中指出雷锋同志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对雷锋精神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吸引了大批的人们学习雷锋精神,其中最典型、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就是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高红杰在郭明义精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中指出郭明义作为“当代雷锋”,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继承和彰显了雷锋精神,郭明义始终坚持不求回报的为党、人民、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奉献精神是其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在奉献的善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关于奉献的实现途径研究杜德省谈到针对大学生感恩奉献意识淡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感恩教育、强化感恩意识,营造感恩氛围、打造感恩校园,拓宽感恩途径、搭建感恩平台” 杜德省:大学生感恩奉献意识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山东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学理论2016年第9期,第248页。在实现途径方面他主要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校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感恩奉献教育。朱芳红在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现状与教育探析中指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植爱心助人为乐。作者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从学生的自身出发,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赵红、韩立君在浅析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中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实现途径。贺萌在其硕士论文新疆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研究中指出只有发挥社会的优化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个人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新疆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发挥得以可能。虞亚君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奉献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中也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因素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由此可见,大部分学者都比较认同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角度进行奉献精神的路径探析,认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提升离不开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努力。高红杰在郭明义精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中要用精神需求引导路径、倡导志愿服务路径、注重实现路径来弘扬郭明义精神,这对我们探求奉献精神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付洪、崔欣玉指出“要从思想入手帮助青年树立奉献光荣的理念,要从实践出发鼓青年进行奉献精神的自我培养,要从长远立意完善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引导更多的青年弘扬和践行奉献精神” 付洪,崔欣玉: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5期,第101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并加以制度保障,这是奉献精神培养路径的一个亮点。(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奉献意识”这一理论的具体论述比较少,但并不是说西方国家或者亚洲国家就不提倡奉献意识,他们的奉献意识更多体现在利他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担当及志愿服务等方面。奉献意识在利他主义中体现为:赫丝特认为“利他主义亦即无私利他,或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和幸福的无私奉献,特别是将其作为一种行为原则” Joseph P.Hester.Encyclopedia of Values and Ethics.New York:Santa Barbara ABC-CLIO:1996.31.;巴尔·塔尔认为利他主义包涵着自愿的、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质奖励且对他人有力的行为。这种利他主义就体现了舍己为人、无私利他的特征,其中最为鲜明之处在于助人者动机的纯粹性,这同我们所提倡的“奉献”有相似的特征。奉献意识在集体主义中体现为:美国哲学家安德鲁·波恩斯坦曾指出集体主义其实是利他主义的一种表现;美国哲学家杰夫·兰道提倡个人牺牲自身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加拿大作家格伦认为个人的价值的实现的前提是以在集体中、为了集体为基础,并且还要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利益,格伦倾向个人在集体中牺牲的越多价值越能实现。以上学者认为集体主义是对个体利益的否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利己主义盛行背景下,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集体主义中奉献的价值,并且提倡通过适当的放弃一定的个人利益以实现集体的利益。在日本,学生德育教育尤其强调学生应理解为社会主动奉献的喜悦,并提倡为公共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战后民主化教育前提下又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细化到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以此强调集体利益和国家精神,逐步深化学生内心的国家意识,不断提升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自觉性。新加坡的成功发展离不开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的共同价值观的内容,这也是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把国家、社会利益置于个人至上是每一个新加坡人的选择,并且大家都能为国家和社会让渡个人利益。奉献意识在责任感中的体现为:里克纳认为社会上存在人类普遍共有的核心价值,即尊重、责任、诚信、公正等;吉布斯与厄雷通过对美国各地区所包含的价值观进行整合研究,将价值观概括为:责任、尊敬他人、善良、公平、诚实、仁慈、忠诚等;泽恩·大卫认为学校传授的价值观应该包括:责任感、尊敬、关爱和信赖、文化多样性价值等 Zern D.:The attitudes of present and future teachers to the teaching of values (in general) and of certain values (in particular),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7,158(4): 505。日本在教育基本法中提出大学教育内容要“注重正义与责任、男女平等、彼此敬爱相互协作的同时,培养基于公共精神自主参与社会构建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 廉成:日本学校德育研究及其启示, 2013年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同时日本还注重教学过程中多种学科相互融合,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提升品德意识,进而增进责任感和使命感。韩国在其教育过程中也明确提出学生要在生活中具有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意识在志愿服务中体现为:美国的志愿服务精神以互助为核心,包括了利益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正如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时提到:“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种志愿精神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社区服务,学生们会利用假期时间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这就是为社区做贡献。英国的志愿服务可以使人们相互交流经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法国的志愿服务精神的鲜明特征就是非营利性,它是慈善的、没有报酬可言的义务服务。韩国的志愿服务通过放射型的教育内容落实在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包括了环境治理、慈善服务等,在政府的积极推进及学校的部分强制下,保障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使学生能在教育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身的民族精神、砥砺前进。综上可见,国外对奉献意识研究大多是通过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而学生奉献意识的养成大多是从道德教育上体现,许多国家都通过教育文件来倡导大家培养奉献意识和责任感,甚至有的国家通过法律文件来规定公民在必要时应当牺牲自身利益来维护国家利益。虽然国外对于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具体论述还比较少,但是通过国外道德教育所透露出奉献意识的价值指向对本文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浏览文献资料,对大量相关材料(包括图书、报刊、各种音像材料、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报告等)进行收集整理,借鉴最新的理论与前人取得的成果,掌握研究现状,关注最新学术动态,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笔者通过查阅了大量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奉献意识研究的论文及书籍,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整理和思考,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基础。2、分析归纳法本文从论述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归纳了大学生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挖掘和阐发完善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以便更好地完成论文的研究。3、跨学科研究法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本身属于教育层面的概念,本文将从道德伦理和心理学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将其与伦理学、心理学相结合探究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多面临的问题及实现路径,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二)创新之处本文在选题角度方面是一个创新。在目前关于奉献的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某个特殊群体或者是对奉献精神情感化问题的研究,很少有人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并对其奉献意识养成教育展开研究。本文通过理性看待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再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究其原因,通过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制度保障,旨在培养大学生奉献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奉献能力。一、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及意义奉献是一种超越时代局限性的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离不开奉献的引导,离不开大学生这一代青年人的奉献与奋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是必要的。只有明确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把握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最终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界定 对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界定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奉献、奉献意识、奉献精神等相关词语的分析,加深对奉献意识的理解,从而为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础。1、奉献的内涵“奉献”一词从词源上追溯,最初二字是单独使用的。说文解字中将“奉”解释为“奉,承也” 汤可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年版,第558页。,是敬承、敬奉的意思;“献”的解释为“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汤可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年版,第2024页。,可理解为祭祀犬牲的意思。辞海中对“奉”的解释为“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恭敬的地交付,呈献;二是奉献出的东西,贡献;三是进贡。“献”在辞海中解释为“本谓献祭”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奉”解释为“给,献给”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第635页。,把“献”解释为“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第635页。由此可见,在古代“奉”“献”二字的字面意思相近,都可理解为由下对上的一种进献,是一种无条件的给予。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奉”“献”二字逐渐演变成“奉献”一词,不同时代对奉献的理解也不一致。在战争年代,奉献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舍身忘己,甚至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奉献就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在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奉献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奉献的理解也不一致,有的人认为“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任仲平:论奉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5日第1版。,有人认为“奉献是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让渡或舍弃个人利益的一种高尚品格” 方爱东:奉献精神刍议,高校理论战线,2002(04)。等等。综上对奉献的论述可得,无论是不同时代人们对奉献的认识,还是站在不同角度的学者和专家对奉献的理解,他们对奉献的理解虽然在表面上的说辞不尽相同,但是究其本质内涵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即:在社会中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是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发自内心的主动地、自愿的、舍弃或者让渡个人利益,以保全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这是一种高尚的、无私的、利他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奉献意识的内涵及其特征马克思对将意识定义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心理学将意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上指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上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综合以上二者,我们可以将意识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以此类推,奉献意识就是将个人发自内心的、主动地、自愿的舍弃或让渡个人利益的社会行为上升到观念层面并且变成自己的价值标准。由于奉献意识与奉献精神、志愿精神、雷锋精神等含义太接近,很多学者在应用时会混淆,在此,我将对这几个词做简要区分。奉献精神与奉献意识相比,更纯粹、更系统、更精炼,因为奉献精神是在奉献意识的基础上凝练、升华形成的。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计回报的为社会或者他人付出自己的时间或者精力的一种伦理精神,是一种对生命、人类、社会的一种积极态度,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是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志愿精神的最高道德层次。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为代表的先进人物的精神,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当代奉献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当代奉献精神解读的一个方面。奉献意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无私性、高尚性、普遍性、时代性四种特性。无私性是奉献意识的本质体现,主要表现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关系处理上,它在主张我国重义轻利的传统利益观的基础上强调付出大于索取的价值选择,奉献意识不仅强调付出行为的合理性,还表明个体在付出后无怨无悔的选择,其行为动机不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而是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谋利益。马克思曾指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舍弃个人利益以确保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得以实现的行为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高尚性主要体现在奉献意识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当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利己主义盛行、人人为我的背景下,人们还能保持一颗不求回报的初心,这种价值选择时高尚的,总是将社会与他人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并将个人无私奉献的行动作为求真、向善的追求,这种行为也是就是高尚的。奉献意识的普遍性体现在人们无论生活在什么阶层、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地,虽然奉献意识的表现形式会受物质基础和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是奉献意识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不复存在,它依然以合理的形式普遍存在,奉献意识可以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可以是每个普通人的平凡善举。时代性表现为奉献意识具有其自身的与时俱进性,它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闪烁自己的光辉,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奉献意识的内容不尽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在战争年代,奉献意识可能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全国家的利益,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奉献意识就由原来的内容转变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努力奋进等。3、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在探讨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定义之前,我们需要对养成教育进行一定的了解。在我国古代便有了“养成教育”的说法,“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便体现了人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教育及环境等的多因素影响下逐渐培养形成的。养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教育的效果,养成教育重在联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养”,在“养”的过程中贯穿“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胡晓峰: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页。虽然养成教育的定义是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下进行界定的,但是对其定义的基本内涵是相似的,其本质是一种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就是以一种长期的、渐进的、全面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以达到主体行为内化的由外及内、逐步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是指社会、学校、家庭以一种渐进的、长期的、全面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的柔和式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将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将奉献意识贯彻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不是旨在让学生一味的付出,而是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勤学苦读、努力增长个人才识的基础上,释放青春激情,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大学生传授奉献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在懂得奉献的内涵、奉献的价值、奉献的意义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成为一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有为大学生。(二)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明确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由于当前对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其基本内容又是多方面的,所以本文将从整个人类领域加强共同体思想的教育、从国家领域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社会领域注重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从家庭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四个方面论述,这四方面内容并不意味着将每一领域的内容割裂开来,而是在这四个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中更加突出某一教育内容。1、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育“共同体”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其本质就是“现实和有机的生命”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999年版,第52页。;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主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真正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直到2017年在日内瓦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日益成熟,在此次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问题,增

    注意事项

    本文(新时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