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txt

    • 资源ID:52475031       资源大小:122.25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TX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txt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同步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_与_之间的交叉学科。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来体现的。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等基本的心理特性。5教学环境包括_和_。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_、_以及空间布置等。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预测和_的作用。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四、论述题1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2试述学与教的过程及相互影响。3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A 4B 5D二、填空题1学与教 2心理学教育学 3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4敬业精神教学风格 5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6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7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 8解释控制三、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四、论述题1(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5)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6)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2(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4)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3(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教育心理学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提供多种方法。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3)帮助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同步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 B性格 C自我D品德2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是:(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3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4心理的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5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努力 C性格特征 D倾向性特征6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A认知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方式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8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9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11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西孟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C比纳·推孟量表 D维克斯勒量表13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需要14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二、填空题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_。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_和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_和_。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再到_的过程。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_和_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_和_而造成的。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_和_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8智商(IQ)等于_与_之比乘以100。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_和_相互作用的结果。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_和_。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_、水平差异、_的差异。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_、年龄差异、_等。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_。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_和_两个方面。15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_与_。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_与_。三、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简述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6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简述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主要表现。8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9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D 5A 6A 7C 8D 9A 10C 11D 12B 13C 14B二、填空题1心理发展 2心理特点主导活动 3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4社会自我心理自我5作出计划解决问题 6认知方式认知能力 7加工组织 8智力年龄实际年龄9先天禀赋后天环境 10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11类型差异表现早晚 12性别差异种族差异13稳固的态度行为方式 14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15外倾性内倾性 16反应时间精确性三、简答题1(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1)观察的自觉性逐步增强。(2)观察的精确度不断提高。(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1)有意识记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进一步发展。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5(1)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并趋向稳定。(2)自我意识具有交错性。(3)自我评价能力日趋提高。6(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同伴群体。(4)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7(1)场独立与场依存。(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8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9(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4)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四、论述题1(1)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2)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2(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认知发展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赞可夫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赫尔3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A指导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接受法4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5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斯金纳 C托尔曼 D桑代克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刺激一反应理论 B认知发展理论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7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9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lo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称之为:(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动作技能1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维果茨基 c赞可夫 D斯金纳12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二、填空题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_和_两种类型。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_、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态度五种类型。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和_。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_和_两大类。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_和_。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_和斯金纳的_。7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学习规律有效果律、_和_。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_和_。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_和_。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_,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说及奥苏伯尔的_。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与_。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与_。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4简述程序教学要遵循的主要原则。5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四、论述题1评述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2试述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3评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4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 2 C 3 C 4 B 5 A 6 A 7 A 8 B 9 C 10 C 11A 12A二、填空题1正规学习随机学习 2智慧技能动作技能 3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心智技能操作技能 5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尝试错误说操作条件作用说 7练习律准备律 8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9正强化负强化 10完形一顿悟说有意义接受学习说 11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12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三、简答题1.(1)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2.(1)学习的内容不同。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学习形式与心理机制不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学习的目的、动力不同。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1)以掌握书本的间接经验为主。(2)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日的、有计划、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3)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形成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过程。4.(1)教材分为小步子。(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4)尽量低的错误率。(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5.(1)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2)学习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四、论述题1.(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4)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5)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2.(1)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4)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5)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6)提倡发现学习。3.(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3)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slll力范围之内的。(4)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对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但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4.(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5)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6)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7)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8)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第四章 学习动机一、单项选择题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3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 )A学习兴趣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目的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之为: (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6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称为: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7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 )A认识动机 B成就动机 C赞许动机 D交往动机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9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布鲁纳 D维纳二、填空题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_。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和_。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_、_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和_。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和_。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和_。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_、成败归因论、_。8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_、审美和_的需要。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_和_。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_、_和自我强化。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_。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_和_。l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_。三、简答题1简述动机的功能。2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哪几种内驱力组成?3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4简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指导意义。5简述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6简述教师如何应用评分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7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谈谈教师为什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谈谈学生对学习结果的不同归因对以后学习行为的影响。第四章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掸题1C 2A 3B 4D 5B 6A 7B 8D 9A二、填空题1动机 2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4高尚的动机低级的动机5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6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7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认知创造 9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10直强化替代性强化11成败经验 12直接发生途径间接发生途径 13.问题情境三、简答题1(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2(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2)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3)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是学习的外部动机。(4)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属于外部动机。3(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根据学习动机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4(1)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2)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5(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6(1)注意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7(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3)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四、论述题1(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问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3)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4)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5)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2(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另一个层次的需要,它们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3(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是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使之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4(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样,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5(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四个因素。即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维度;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2)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3)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如果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4)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激发下一步的活动动机。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一、单项选择题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问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5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二、填空题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_。2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_。3垂直迁移表现在_和_两个方面。4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_与_。5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_在迁移中的作用;一种是强调_对迁移的影响。6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和_两种。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_、一体化、_。三、简答题1简述迁移的作用。2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3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四、论述题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为促进迁移而教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C 4D 5C二、填空题1学习迁移 2迁移 3自下而上的迁移 自上而下的迁移 4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 6促进阻碍 7结构化网络化三、简答题1(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原有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4)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3(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四、论述题(1)精选教材。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2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3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生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4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5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6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7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8下位学习又称:(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9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 (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10上位学习又称:(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11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12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称为:( )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表象13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1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1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16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使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1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18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二、填空题 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_及其_。2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_和_。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_和_两种水平。三、简答题1简述如何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3简述遗忘规律。4简述合理进行复习的要求。5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有哪些?四、论述题1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2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3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4运用记忆规律,谈谈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 2 B 3 C 4 I) 5 B 6 C 7 C 8 A 9 B10 B 11 D 12 C 13 B 1 4 C 15 A 16 B 17 C 18 A二、填空题1信息组织 2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3感知表象 4概念命题 5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6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7符号学习命题学习 8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9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10直观概括 11实物直观言语直观 12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3正例或肯定例证 14反例或否定例证15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16瞬时记忆长时记忆 17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18先快后慢19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20变式 21组块 22审题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三、筒答题1(1)强度律。是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2(1)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3)观察后,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或报告。3(1)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4(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5(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2)课题的性质。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去解决的课题容易。(3)智力活动方式。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心理状态,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四、论述题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缺点是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仅凭模象直观容易产生认识错误。(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缺点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2(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姗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运用实物直观的效果较好。(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采取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问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4(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3)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4)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外部动作方式,称之为:( )A心智技能 B演讲技能 C驾驶技能 D操作技能2人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称之为:A绘画技能 B创造技能 C心智技能 D操作技能3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4技能的形成,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6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不平衡现象 B不协调现象 C停顿现象 D起伏现象7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练习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种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10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之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11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1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13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14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二、填空题1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_和_。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_、操作模仿、_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_和_两个方面。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_ 、原型操作和_。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和_。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_的_活动方式。7智力技能也叫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_的_活动方式。三、简答题1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2简述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3简述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4简述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5简述操作技能形成中练习曲线的共同趋势。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2试述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 2 C 3 D 4 D 5 C 6 D 7 C 8 D 9 C lOD 11A 12B 13C 14D二、填空题1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2操作定向操作整合 3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4原型定向原型内化5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 6合乎法则操作 7合乎法则智力三、简答题1 (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2(1)动作品质。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3(1)动作品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2)动作结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4(1)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3)动作控制。动作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4)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5(1)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2)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即练习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4)存在个别差异。四、论述题1(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对于复杂的技能应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阶段,掌握局部技能后,再过渡到完整、复杂的技能。(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2(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3(1)分阶段进行。因为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5)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 学习策略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方法 c学习策略 D学习行为2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人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3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4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5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能力 c元认知控制 D元认知计划二、填空题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_、_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2学习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_和_。3常用的组织策略有_、利用图形、_。4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图形有:_、流程图、_、网络关系图。5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_和_。6元认知策略包括_、_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7_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8元认知具有的三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_、元认知体验与_。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_、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_。三、简述题1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2人在识记一篇文章时,一般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识记效果好,而中间部分的识记效果较差,请说明原因。3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4如何高效利用最佳时问?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7简述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8简述元认知知识的主要内容。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2试举例说明常用的复述策略的方法。第八章 学习策略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D 4A 5A二、填空题1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列提纲利用表格 4系统结构图模式或模型图5一览表双向表 6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7元认知 8认知过程认知行为 9元认知学习方法三、简述题1(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2(1)由于存在着干扰现象。(2)开头识记效果好是因为没有前摄抑制,结尾识记效果好是因为没有倒摄抑制;而中间部分既有前摄抑制,又有倒摄抑制。3(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4(1)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2)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3)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4)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5(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6(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7(1)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示每个步骤和含义。(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3)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8(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学习者首先要对自己或他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认识。(2)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材料的性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材料的呈现方式、逻辑性等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认识。(3)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优点和不足、应用条件和情境以及效力的认识。四、论述题1(1)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陈述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3)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盼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2(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6)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7)排除相互干扰。(8)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9)多种感官参与。(10)复习形式多样化。(11)画线。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单项选择题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 )A原型 B定势 c变式 D问题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3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4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明确问题 D分解问题5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6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7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8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11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1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1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二、填空题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_、认知性和_。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_和_。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_和_四个阶段。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_和_。5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_和_两种。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_、变通性、_。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_、智力和_。8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_、自我设计训练和_。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三、筒述题1简述问题所包含的基本成分。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简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习惯的策略。5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6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7运用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应遵循哪些原则?四、论述题1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举例说明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塑造策略。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 2 C 3 D 4 C 5 A 6 C 7 A 8 D 9 B 10A 11B 12D 13B二、填空题1目的性系列性 2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3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算法式启发式 5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6流畅性独创性 7环境个性 8推测与假设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9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三、简述题1(1)给定的条件。(2)要达到的目标。(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2(1)目的性。(2)认知性。(3)系列性。3(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同着。(4)原型启发与联想。(5)情绪与动机状态。(6)个性因素。4(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5(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6(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7(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四、论述题1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1)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2)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策略一般有:保护好奇心;解决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二、填空题1态度的结构包括_、_和行为成分。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和_。3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_、形成_。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_三种。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_指引和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_和道德_两个方面。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和_。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_、习俗和_三个水平。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和_。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和_。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和_。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_和_的特点。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_、认同、_。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_和_。三、简述题1简述态度的内涵。2简述品德的内涵。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5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四、论述题1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4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5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B 2 A 3 D 4 A 5 A 6A 7 B 8C 9B 10B 11C 12D 13D二、填空题1认知成分情感成分 2心理特征倾向 3道德认识 4道德观念道德信念 5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7行为技能行为习惯 8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9前习俗后习俗10惩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 11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 12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13自律性言行一致 14依从内化 15认知能力社会关系三、简述题1(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2(1)品德形成的后天生。(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4(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学校及学校教育。(4)同伴群体。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5(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1)说服。(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等。四、论述题1(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2(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3(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4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5(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2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 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3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焦虑 B紧张 C情绪低落 D注意障碍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 )A泛化恐怖症 B单纯恐怖症 C广场恐怖症 D社交恐怖症5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 (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谈话法 D自述法6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 D自我监督训练7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8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二、填空题1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之为_。2强迫症一般包括_和_。3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_与_。4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_和_。5认知测验主要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_、_。6为了提高会谈效果,需要运用的专门技术主要有倾听、_、询问、反映、_、面质。7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_、评估性会谈、观察法、_等。8在用观察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常用的记录方式有_、评定量表、_。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_、_和肯定性训练。1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_、_两个方面。1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_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_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12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_、尊重、_。13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还表现在_、拒绝和_。14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_与_。三、简述题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2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3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4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5简述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6简述抑郁症的表现。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根据实际,分析一例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并提出具体的矫正措施。4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系统脱敏法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5试述代币疗法的优点。6举例说明如何实施代币疗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C 4B 5A 6B 7C 8D二、填空题1焦虑症 2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3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4认知测验人格测验5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6鼓励澄清 7心理测验自述法 8项目检核表轶事记录 9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 10学会调适寻求发展11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 12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 13请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4评估性会谈影响性会谈三、简述题1(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5)情绪正常、乐观、稳定。(6)人格结构稳定协调。2(1)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的依据。(2)是检验心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3(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4(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消退法。(6)处罚法。(7)自我控制法。5(1)学校的统考和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2)家长过高的期望。(3)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4)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5)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6(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四、论述题1(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3评分说明:只要说对一种心理障碍的名称,得2分;描述了表现得2分;分析了原因得2分;提出的措施恰当得4分。4(1)系统脱敏法是条件反射法与肌肉放松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具体步骤为:治疗者与求诊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求诊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惧事物同时放松,等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惧事物分级表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3)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时,掌握的要点有:第一,帮助求诊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要求求诊者积极配合,坚持治疗。第二,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参照时,要求求诊者不发生任何回避行为或意向。因为回避能强化恐惧的心理生理反应。第三,每一次治疗后,要与求诊者进行讨论,对其成功加以赞扬,以强化求诊者适应性行为。5(1)可以及时进行强化。预期行为发生后,往往很难给予立即的实物强化,代币可以弥补这一时间上的延搁。(2)任何时间都可以用代币来对预期行为进行强化。(3)使用代币可以无需问断地进行强化,从而弥补了有时候弥补行为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并按顺序进行,而又不可能将实物强化物分割成很多部分来给予的缺陷。(4)使用代币所需要的条件相对较少,从而有利于其他强化作用的发挥。(5)获得实物奖励,可能使获奖者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强化的作用,而代币可避免饱足感的产生。(6)代币可满足获奖者对实物强化的不同偏好。(7)弗斯特等人发现,将多种强化实物结合,其作用可以累加。因此,采用可换取多种实物的代币,较之单一的实物强化,其激励作用更大。6(1)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2)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如代币的用途等。(3)让求诊者相信代币的作用。(4)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动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扣回代币等。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A学习目的 B教学目的 c学习目标 D教学目标2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A目标分类 B目标表述 c任务分析 D任务执行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4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5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 (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教学6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 ( )A个别化教学 B指导性教学 C合作教学 D情境教学二、填空题1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_、情感和_三大领域。2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_、分析、_和评价等六个层次。3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_、_五个等级。4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动作技能目标可具体分为知觉、_ 、操作、准确连贯和5行为目标是指用_和_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_和_两个方面。7教师组织安排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按_和按_两种。8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_、_、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9教学策略主要有以_的教学策略、_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策略。10提出掌握学习的心理学家是_。11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_、组织教学过程和_三个方面。三、简述题1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2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3简述任务分析的作用。4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哪些具体因素?5简述教学策略包含的内容。6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7简述布鲁纳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8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四、论述题1试述加涅的教学事项理论的主要内容。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掸题1D 2C 3B 4A 5B 6A二、填空题1认知动作技能 2应用综合 3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4模仿习惯化 5可观察可测量 6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 7领域原则功能8·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 9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10布卢姆 11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三、简述题1(1)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2)有助于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3)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2(1)行为主体即学习者。(2)行为动词,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3)行为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4)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3(1)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2)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3)能够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逐级实现各种子目标的逻辑顺序。4(1)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如全班、小组自学)。(2)学生学习特点(如阅读、非阅读、视听偏好)。(3)教学目标性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4)教学媒体的特性(如静止图像、动画、文字、口语等)。5(1)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2)教学方法的选用。(3)教学媒体的选择。(4)教学环境的设置。(5)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6(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7(1)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2)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材料难度要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8(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辅之以操练和练习。(4)允许学生以自己速度进行。四、论述题1 (1)引起学生注意。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条件。(2)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作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5)提供学习指导。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学生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6)展现学习行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而学习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如果要想确定教学之后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那就要让学生展现其外显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2 (1)分工合作,是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作合理安排。(2)密切配合,是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问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每个人。(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能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为此,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处事的基本社交技巧。(5)团体历程,是指由团体活动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2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A服从 B依从 C从众 D模仿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二、填空题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_的过程。2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学生和_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3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教学和评价具有_和_的功能。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_和_三种类型。5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6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之为_。7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_和_。8课堂结构包括课堂_与课堂_。9课堂情境结构包括_、课堂常规的建立和_。10课堂教学结构包括_、_及教学过程的规划。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_和不成文的_。12学校里的群体可分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_和个体在相互交往中基于个人的好恶、兴趣爱好等形成的_。13人际交往的工具可概括为_和_。14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_。15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_问题行为和_问题行为。16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_、_和_三种类型。17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_、行为过度和_三种类型。三、简述题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2简述群体的特征。3简述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4简述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阶段理论。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7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内群体的凝聚力。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C 4A 5B 6D 7C 8B二、填空题1人际关系教学目标 2教师课堂隋境 3促进维持 4消极的对抗的 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6合作7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8情境结构教学结构 9班级规模的控制学生座位的分配 10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11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 12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13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14人际关系 15扰乱性心理16行为型人格型情绪型 17行为不足行为不当三、筒述题1(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2(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到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4(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5(1)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6(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7(1)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的错误;管理的失范;教学的偏差等。(2)学生的身心因素。表现在:第一,一般男生的问题行为特别是外显性的问题行为多于女生;第二,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其产生问题行为;第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四、论述题1(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2(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肯定与鼓励学生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3(1)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先入为主策略是指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先人为主策略主要关注于确立行为的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2)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说来,课堂行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3)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A教学测验 B教学评价 C教学测量 D教学鉴定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3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4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标准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5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标准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6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事务记录8模拟测验在多次实施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9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10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二、填空题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_、_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2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形式是两维表,一般纵栏表示_,横栏表示_。3依据教学评价的实际,教学评价可分为_和_。4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_和_。5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_和_。6依据评价的严谨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_和_。7考察测验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_、效度、_。8教学评价内容包括_、情感和_三方面。9对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包括_、_。10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_和_两类。11在教学评价中,评分标准一般分为_和_两种。12专家和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称为_。1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在具有_、_和可比性。14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_或_。三、简述题1简述教学评价的步骤。2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3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4简述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四、论述题1为了提高自编测验的有效性,在编制测验前教师应做哪些工作?2论述合理评分的过程。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D 4A 5C 6A 7C 8A 9B 10D二、填空题1课程教学方法 2学习结果课程的内容或范围 3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5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6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7信度区分度 8认知技能 9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10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1 1绝对标准相对标准 12标准化成就测验 13客观性计划性 14区分程度鉴别能力三、简述题1(1)确定评估11标。(2)搜集有关的资料。(3)描述并分析资料。(4)形成价值判断。(5)作出决定。2(1)导向功能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鉴定选拔功能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激励改进功能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是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3(1)依据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时机,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诊断I生评价。(3)依据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4(1)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2)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3)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四、论述题1 (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2 (1)全面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2)系统地记录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4)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5)以成就为依据,避免其他特征的评价的影响。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A系统性 B结构性 c预见性 D实效性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A兴趣 B爱好 c忠诚 D热爱3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A专业知识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相关学科知识4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苦难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学技术及课堂管理技能称为: ( )A本体性知识 B学科性知识 C专业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5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 ) A教育机智 B教育创新 C教育威信 D教育管理6对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有预见性并:( )A以教材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考试为中心 D以目标为中心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 B情景 c学生 D教材8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定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 )A教学反馈能力 B自我教育能力 c自我完善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二、填空题1教学素质是指以人的_为基础。通过_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2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_,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_。3教师适宜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_,合理运用规则和惩罚,能充分发挥_。4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_、课堂教学过程和_。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_和_两个方面。6根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成长可分为_、关注情境和_三个阶段。7我国学者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_和_两种类型。8对任务指向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_、教学反馈技术和_。9教学监控过程包括_、自我校正、_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三、简述题1简述教师正确学生观的内容。2简述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3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4简述专家与新手比较研究的步骤。5。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课时计划差异的表现。6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7简述教师为什么要参加教育科研。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2联系实际谈谈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A 4D 5A 6B 7C 8D二、填空题1先天禀赋师资训练 2忠诚友好协作 3民主的管理风格教育机智 4课前计划课后评价5师范教育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6关注生存关注学生 7自我指向型任务指向型 8教学策略现场指导技术9自我检查自我强化三、简述题1(1)正确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2)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和可塑性。(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2(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知识结构。(3)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3(1)敏锐的观察力。(2)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3)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4)把握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5)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4(1)选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和新手。(2)给专家和新手提出一系列任务。(3)比较专家和新手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5概括说来,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1)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突出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而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2)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某个时候发生;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作一下演练。(3)专家型教师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不能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4)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5)在备课时,专家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6(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7(1)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与相互联系,提高按教育规律办事的自觉性。(2)可以更新或改变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教育观念。(3)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新动态,学习有助于改进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可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欲、成就欲,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内在动力。四、论述题1(1)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浓厚的兴趣、先进的价值观、良好的性格。(3)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和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4)深厚的知识基础。包括高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5)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教学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进行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6)具有适宜的教育行为。包括民主的管理风格、合理地运用规则与奖惩、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的作用。2(1)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2)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3)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往往一上课就开始讲一些较难的和使人迷惑的教学内容,而不注意此时学生还未进入课堂学习状态。(4)专家教师将课堂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5)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6)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7)在对学生发出的非言语线索上,专家教师常利用这种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新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也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情间的联系。3(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校风可使学校成员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得到统一,对个人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并能防御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所以,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培养监控能力的实质在于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因而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心理学途径。(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txt)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