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pdf
比较阅读(12 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 分)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D.无案牍之劳形1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 分)(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1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 分)答: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15.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参考答案:11.D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13.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14.C15.(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答案(八)(广西百色卷)200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解释加点的词语。(2 分)可爱者甚蕃蕃:不蔓不枝蔓: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11翻译下列句子。(4 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 分)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3 分)(六)2008 年海南省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9、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可爱者甚蕃(pn)B、出淤泥而不染(x)C、濯清涟而不妖(zh)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l)香远益清益:(2)亭亭净植植:(3)陶后鲜有闻鲜:(4)宜乎众矣宜: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2、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2 分)(八)(广西百色卷)20079、多长枝蔓 10、C 1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七)湖北鄂州市 2007 年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者(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异馥:异香。芙渠:荷花。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 分)不蔓不枝()陶后鲜有闻()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 分)也,无 一 时 一 刻,这 适 耳 目 之 观;无 一 物 一 丝,不 备 家 常 之 用 者 也。甲文:_乙文:_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 分)(七)湖北鄂州市 2007 年20长枝节,生出枝节少停止合宜,适合(2 分)21C(2 分)22(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 分)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爱莲说复习题及答案三峡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注音。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2.填空题。三峡选自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学家。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故渔者歌曰:(“,。”)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绝巘多生怪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猿鸣三声泪沾裳()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自三峡七百里中()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今义:或王命急宣 古义:,今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词句: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林寒涧肃:晴初霜旦: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解释词语含义。略无 嶂 蔽 曦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13.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三)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又作“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5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16下列加点词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沿溯阻绝 绝:.断绝.极、最 C.缺乏 D.穿过有时朝发白帝 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水落而石出者 而:.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答:绝:发:而: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日出而林霏开 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B云归而岩穴暝 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C良多趣味 实在有很多趣味D飞漱其间 在那里飞流冲荡18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 分)答:甲乙(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lIl 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歇:消散。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与:参与,引申为赞赏。1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20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1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1.qu tun jin x yn xio s sh zhn xin bn zh2.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3.真、实在 通“缺”,中断 极高的 山峰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飞奔的马 快几 消失 从、在4.如果 自从 有时 或者 即使 虽然5.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二、(一)6.毫无 峭壁 遮蔽 日光,这里指太阳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8.连和高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二 10.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11.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12.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4.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5(2 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 1 分)16(3 分)ADB(每小题 1 分)17(3 分)B18(2 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 1 分)19(1)或:有时。(1 分)(2)奔:飞奔的马。(1 分)(3)绝:消失。(1 分)(4)俱:全,都。(1 分)2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 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 分)21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 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 分22(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 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 分)(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 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 35 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 分)念无与为乐者念:相与步于中庭步: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 分)(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 分)2、B、C(每答对一组得2 分)(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 分)3、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 分)4、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 1 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 分)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 题(10 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 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一、赏析望岳一、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时间是从 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答案:远、近 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景,用_描写,表达了_。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是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是_写。答案: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答案: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 的感情。诗人自己 诗人孤独、思乡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幅图画具有 美。美的具体表现:示例一: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示例二:图画的线条美。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示例三:图画的色彩美。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这两句诗写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