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研究.doc

    • 资源ID:52488503       资源大小:115.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研究.doc

    摘要摘 要商业银行应该延续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在国内也引起了诸多讨论。不过就国外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来看,不管原来是怎样的经营模式,其最终的演变结果都是成为混业经营模式。这种综合性银行,除传统存贷业务以外,还开展了证券、保险、期货等其他业务。当下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外资的注入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逐步实现混业经营模式是国内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最优解,可以最有效的扩大利润、分散潜在风险,提升银行应对各种竞争和困难的能力。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间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也引发了更为激烈的竞争,此外又由于物质资源的丰富,使得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就使得包括信息、金融等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成为了新一轮的竞争焦点。从银行内部出发,开展多项业务可以为顾客提供便利,使其能够在一家银行中完成自身所需的业务办理,极大的迎合了当下顾客综合化、个性化的需求,此外,业务范围的扩大还可以带来范围经济,并且可以降低费用支出,有利于银行的发展。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选择混业经营模式能够使银行的管理费用分摊到更多的业务中去,变相的降低了成本。顾客的所有业务需求均可以在一家银行中得到满足,使得顾客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增加了顾客黏性,降低了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有利于建设大数据库。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正在逐步转向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遭遇了金融危机,这使得人们对于混业经营产生了疑问。需要明确的是,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在进行转变时需要更加的谨慎,以应对其中的突发状况。这需要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管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模式。本文从加强混业经营监管、促进银行经营模式改变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当下如何将混业经营的模式变得更加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混业经营; IIAbstractAbstractShould commercial banks continue to operate separately or in mixed operations has caused many discussions in China.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regardless of the original business model, the final evolution result is to become a mixed business model.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deposit and loan business, this comprehensive bank has also carried out other businesses such as securities, insurance, and futures. 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further accelerating, and the inje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makes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fierce. Gradually we realize that the mixed operation mode is the optimal solution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which can effectively expand profits, diversify potential risks and als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cope with various competitions and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has deepened, and it has also led to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due to the richness of material resources,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is has made the service industry, including information and finance industries, a new round of competition. Starting from the inside of the bank, a number of businesses can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customers to complete their required business processing in a bank, which greatly caters to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customer's integr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In addi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business scope can also bring a range of economies, and can reduce costs and expenditur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nks. As competi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erce, commercial banks need to continuously increas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choosing a mixed business model can spread the management costs of banks to more businesses, reducing costs in disguise. All the customer's business needs can be met in a bank, which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stomer and the bank closer, increases the customer's stickiness, reduces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two, and also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large database. At presen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re gradually turning to the mode of mixed oper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commercial banks have experienced financial crisis, which makes people have doubts about mixed operations. What needs to be clear is that mixed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r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development, but more prudent needs to be made in the transition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This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exploring a business model that suit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mixed 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hange of bank business model, and discusses how to make the mixed operation mode mo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ow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supervision; mixed operation;21目录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第一章 绪论51.1选题背景和意义51.2文献综述5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5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分析62.1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概念和特点62.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演变62.3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72.4我国商业银行模式往混业经营转变的原因分析82.5本章小结9第三章 商业银行实施的金融监管政策分析103.1混业金融监管模式的对比分析103.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政策发展概述113.3当前金融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123.4国外商业银行监管政策的对比分析123.5本章小结14第四章 关于如何改善混业经营金融监管政策的研究154.1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监管的必要性154.2改进银行内部管控机制,搭建大数据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154.3建立完善的统一金融监管制度体系164.4本章小结17结 论18致 谢19参考文献20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坚实,经济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欣欣向荣,其金融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面分业经营的局面逐步被突破,金融混业的现象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对于实际运营中的带有混业经营特点和具有多重风险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我国金融监管在当下实行的分业监管政策下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对目前金融监管制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是符合实际需求的。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实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考虑当前我国混业经营的发展程度,打造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监管机构,发掘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制度,逐步推进并完善,向统一监管转变。1.2文献综述刘毅,于薇(2010)5认为美国的混业经营模式发展存在的潜在风险加剧了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倾向于中国商业银行延续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邱文栋(2011)1详细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模式的含义和变迁过程,指出混业经营的科学性以及如何全面推进监管制度。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比分析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特点,理解国内银行模式的发展历程;第二,明确我国商业银行当下经营模式和不足之处;第三,分析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监管模式特点作为参照;第四,针对以上三部分的分析,归纳总结中国商业银行监管政策应该怎样改进提升。本文主要采用发展历史概括纵向对比、不同国家横向比较相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分析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分析2.1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概念所谓经营体制,实际上是对经营范围的一种体现,它是指商业银行中规定了金融业务、监管方法的相关制度。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两类,主要分类的依据就是经营范围、监管模式。其中,分业经营是指仅开展货币业务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其他的证券、信托等业务则是分开来营运,将不同类型的业余独立出去,以分散风险,保存自身。而混业经营模式,随着实际发展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即业务的混合和控股权的混合。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依旧是多元化经营模式,就其核心来说,是业务多元化、经营自由化。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融合程度加深,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2.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演变我国最初明确分业经营的这一营运模式,是在1995年。该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首次进行了相关规范。此次制度的制定顺应了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满足了其发展的需求,起到了规范市场、进行全面监管的作用,使得我国金融业得以顺利有序的发展起来。就拿1998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来说,由于我国提前进行了市场规范,进行了经营模式的改革,使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面前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实力。不过,随着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分业经营体制已经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分业经营体制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世界商业银行中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为了我国的金融行业获得良性发展,也为了跟上其他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在慢慢的推进对分业经营模式的改革,逐步转换为混业经营模式。首先,我国放宽了对证券、基金公司的相关规定,允许它们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并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说明。随后,也是在1999年,相关部门又放宽了对证券公司的要求,允许其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都在一步步的推进相关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又于2001年提出,商业银行在经过相关审核批准后,可以进行金融衍生业务的办理,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明确,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来进行相关规范。虽然依旧是分业经营体制,但是实际上已经在向混业经营迈进,以上的种种改变都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这些条例都为金融业企业进行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依据与底气。直到2003年底,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在原有“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股票、非自用不动产”这一条规定后,加上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可以看出,在此次法规修改时,我国就在为接下来进一步推进混业经营来做准备。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早已展开。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中信实业和光大集团这两大金融控股公司的不断壮大。中信集团中,金融业务是其重点,其中控股的子公司中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范围,每家子公司的经营领域均不尽相同,总的金融业务在公司资产中占比最大。光大集团中的构成有银行、证券、信托等不同业务开展的十几家涉及金融行业的子公司。除此之外,鲁能集团也是走了控股的路线,他先后入股了华夏银行和交通银行,紧接着又收购湘财证券、英大信托和金穗期货成为其名下的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了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各项业务的大型集团。2007年上半年,中国民生银行、中电财和天保公司三家企业联合出资,共同在天津设立了民生金融,该公司可以说是首次将各不同业务集于一身,即混业经营中的业务混合,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了证券、信托等方面。由此可以发现,自从政府开放政策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极其快速,尽管现行的还依旧是分业经营,但是不光金融控股集团出现,同时各金融机构的经营领域开始出现交叉,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这几大主要业务领域的划分开始不这么明确,自银行开始,各金融机构开始慢慢跨界。由此可以看出来,分业经营尽管在初级阶段适应发展需求,但是在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为满足市场需求和自我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就会慢慢开始尝试转向混业经营的模式发展,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2.3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尽管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逐步转向混业,并已经开始慢慢摸索发展,但由于基本政策法规还是以分业经营为主导来制定的。因此我国在对混业经营进行监管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下的制度在实际管制时出现了诸多漏洞:(1) 监管体系存在监管真空由于我国当前的监管体制还是处于针对分业经营的状态下,因此对于混业经营进行监管时,便出现了监管真空与监管过度的现象。由于监管制度的设立与分业经营相匹配,使得各部门进行监管时也是按业务分类后进行管制的。面对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出现了各政府部门对于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经营的部分交叉监管,即凡是相关部门都对此进行管制,使得这部分被过度监管,同时由于各部门口径不一,也造成了机构管理的不便,比如“养老金”事件,各部门的说法不一,造成了一定时间的混乱。另一方面,由于业务范围扩展,导致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业务,而这些创新性的业务却没有一个划分标准,导致了各部门都不理不睬,形成了监管不到的灰色地带,这进一步使得金融市场乱象丛生。(2) 商务银行不同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各商务银行由于信息来源渠道、顾客信息数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彼此之间的信息数量及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再加上中间信息传递时的损耗,使得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而这种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是由于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平台。而这样一个完善公开的信息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监管,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避免金融风险。(3) 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的缺失这里的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市场风险。一般来说,市场风险涉及了多种方面,比如政治、经济、社会等,而这些风险由于是外部引起的,所以金融机构本身无法进行消除,因此它又可以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具体来说,系统性风险是整个外部系统造成的,包括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等,就单个的金融机构来说,无法对系统性风险作出什么反应,只能从宏观的层次入手,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辖。此外,由于该风险的固有特性,对它进行监管时就会显得尤为困难繁杂。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意识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的重要性,缺乏对其监管的系统性手段2。这就使得当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时,政府部门很难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无法降低风险的伤害,也不能控制其扩散。2.4我国商业银行模式往混业经营转变的原因分析就目前来说,国内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完全支持分业经营的状况了。随着我国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各方在竞争中不得不想办法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使得混业经营的发展势在必行。此外,国际之间的融合进程越来越快,融合程度越来越深,这也变相促进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只是实际发展中的改变,在理论意义上也是如此。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对于金融行业相关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经济体制更趋于市场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对分业经营能够分散经营风险的理念产生怀疑,同时,人们开始将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安全。而实际发展又切实证明了,当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分业经营的体制开始不利于行业发展,抑制了创新。除此之外,人们在实际经营中发现,实行分业经营与实行混业经营,这两种情况下的金融风险相差无几。这就使得各国开始慢慢转变为混业经营,这也就成为了当下全球的发展趋势。随着混业经营开始发展,可以比对出以前的分业经营模式将资本与货币市场分割开,束缚了金融机构的发展,抑制了行业的创新能力。所以,逐步转向混业经营是我国当下金融业的发展目标之一,虽然我国相关制度等基础条件还不完备,不过我国一定会顺应时代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便陆续推出相关的政策制度来解除对金融机构的限制,在维持以往稳定的同时,慢慢开始讲求经营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不游离于世界金融发展的框架之外,慢慢推进我国金融混业的改革,全面推进新的监管政策,是接下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首要任务。2.5本章小结本章阐述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概念、特点,另外还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为什么要朝着混业经营模式转变,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初步确立中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方向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商业银行实施的金融监管政策分析第三章 商业银行实施的金融监管政策分析3.1混业金融监管模式的对比分析 监管是指由政府部门进行的监督管理活动,金融监管也是如此。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保护其安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监管对象也就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务。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国情不尽相同,有些还差异很大,所以各国在制定金融行业的监管制度时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可以大概总结为以下三种:(一)统一监管模式它是将金融行业内各大业务的监督机构合并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监管委员会,不再是独立的各项监管机构。因此,它也被称作综合监管模式。像英国的金融服务局、意大利银行、荷兰银行等,都是统一的监管模式。3现在世界上施行该模式的还有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等,算得上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监管模式。它自挪威、瑞典开始兴起,最早出现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这种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1997年改革后建立的监管体制,将监管权限集中于一个机构,这也成为了该模式的特征。这种模式同样有好有坏,一方面,一个机构进行监管避免了多个机构同时发声,免除了各部门口径不一的情况出现,也避免了监管不到位、留下了真空地带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形成规模优势,降低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与浪费,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仅有一个机构发声,使得权利过大,没有其他牵制,这就极容易出现官僚主义作风,也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二)分业监管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模式就是将各个业务领域分开进行监管,是一种专门针对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它将整个金融行业按照金融业务进行划分,分为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在每个领域内分别设置一个专门机构来履行监管的责任。就当下世界范围内的监管状况来说,这种分业模式还是较为普遍的,我国目前使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此外,美国、法国等也是采取了这种模式,拿加拿大来说,目前由加拿大银行、银行总监察局和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等一起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其特征也极其明显,那就是由政府组建不同的监管机构,并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监管权力,进行各行业的审慎及业务监督。这样一来,各个机构只需要负责自己监管的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将行业细分也有利于出现专业化优势。同时,权力分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清正廉洁,大大提高了公平性,为整个金融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各监管机构之间相互牵制,还可以激发它们之间的竞争,能够使整个监管环境焕发活力。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着自己的劣势,设立多重机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增加了监管成本,除此之外,各机构之间口径不一也会引起市场动荡,并且还容易出现监管过度或是监管真空的情况。(三)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随着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壮大,其相对应的监管模式也应运而生。不完全统一监管就是针对金融混业模式出现的,是对上述两种监管模式的融合改造。它以监管的机构、目标不完全统一这两项标准来进行统一分类。其中又发展出来了两种不同的监管模式。一种是以巴西为典型代表的牵头监管制度,这种模式是在众多的监管主体之间,选取一个牵头监管机构,制定有效的协商制度,并由这个牵头机构来负责协商。另一种则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双峰式”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则是根据监管目标来组建两种机构,一种是多所有的监管主体进行审慎监管,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种则是按照不同的金融业务分类,分别进行监管。这种模式比上述两种其他模式较好的地方在于,它在保持了监管规则的统一性的同时,还保留了权利的分散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除此之外,它还有利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相互进行协调,避免了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成本。综合以上三种监管制度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相比较来说,弊端最少的是第三种监管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一定的难度,联系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在当下的金融业发展阶段,统一监管模式是较为适合我国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我国还是一个政策与市场协调共存的国家,按照监管目标来进行权力的划分与赋予,为将各方资源整合到一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采取应对措施时的统一高效。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各机构之间传递信息、相互协调、商议措施等等一系列时间成本,这是分业监管远远比不上的。尤其是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这种大型事件时,统一监管更便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把控。此外,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创新性业务不断涌现,这时候更需要统一的监管制度来进行管制,而不是很有可能出现真空地带或者过度管制的分业模式。因此,统一监管模式更加有利于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这会是未来监管模式的改革方向。3.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政策发展概述我国近代以来的金融监管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年)在这一时期,尽管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但是当时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为主体,金融运作的空间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开端,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金融业发展不起来,也就使得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微乎其微,还是依靠生产计划,这样一来,风险也是由政府来进行承担的。(2)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9781992年)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时期不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在这一阶段基本上达成了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并且开始出现竞争。同时,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监管体系。(3)分业监管时期(1992年至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相继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自此,我国开始进入 “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4并且国家开始逐步放宽政策,向混业经营的方向转变。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可以明显感觉到我国在相关立法方面加快了脚步,并且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整个体系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3.3当前金融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国家放宽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限定以后,创新性业务不断涌现。这些外在情况都开始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已开始不适应我国的金融业现状。具体表现为监管手段单一,内容不全面等等。总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不畅、监管成本较高。我国现阶段中并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统一的信息平台。尤其是在金融行业的背景下,独立的监管机构之间联系不深,彼此之间的信息来源也不同。这就造成了获得信息的成本、来源、质量等各方面均不相同,并且还存在着交流时信息损耗的问题。没有一个公开透明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大大拉低了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面对风险时的反应速度,影响了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2) 分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制度建设滞后。我国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国家放宽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限定以后,创新性业务不断涌现,新的市场不断被开拓,这些都对相关管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老旧的法律法规开始不适用于当下阶段,更不用说在国际监管的框架内了。尤其是我国对于系统性风险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和管理,这也使得分业监管变得不合时宜。(3) 监管机构协调性差,存在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当前国内共开设了四家监管机构,尽管它们彼此之间分工明确,权力不同,但是由于业务拓展,出现了不知被谁管的问题。而且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并不算好,这也拉低了监管效率。设立多重机构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增加了监管成本,除此之外,各机构之间口径不一也会引起市场动荡,并且还容易出现监管过度或是监管真空的情况。所以,将权力进行统一,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发展趋势。3.4国外商业银行监管政策对比分析1.美国金融混业经营及监管情况(1)从1863年-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美国金融业还刚刚开始发展,是混业经营模式,其监管模式也是早期的混业方式。(2)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从中分析原因,吸取经验,从此进入了分业经营、监管的阶段。(3)20世纪70年代到1999年:和平的环境下,全球都处于发展浪潮中,国际上,金融创新开始大量涌现,众多新产品、新业务被创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行业内部的各领域开始出现融合的态势,并且开始扩展新市场。此外国际上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种种原因之下,美国之前施行的分业制已经开始抑制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阶段,美国尽管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但是也处于摸索阶段,经历了多次的法案修改之后,直到1999年才确立GLBA法案,这标志着美国分业经营管理时期的结束。(4)1999年至今:自从GLBA法案以后,金融业蓬勃发展,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呈现出喷井式的增长,再加上金融监管的放松,直接导致了 “次贷危机”。为了进一步控制混业经营相关风险,美国于2009年又通过了新的改革方案。将市场稳定、审慎监管、商业行为监管作为首要目标,以此为依据对相关监管体系进行了调整。并且考虑了消费者以及投资者的相关问题,对金融行业进行了全面的管制。2.欧盟金融混业经营及监管情况(1)1985-2001年:莱姆法路西框架前的基础阶段欧盟在解决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时,提出了 “相互承认”、“最低限度协调”两项基本原则,这使欧洲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协调。并且这两项原则被确认为欧盟金融监管的基础性原则。之后的第二号银行指令提出,在银行领域内实行单一银行执照以及母国控制原则,以此来确定了金融业一体化的法律基础。1999 年,为了配合欧元的启动,欧盟委员会致力于规范金融业的各个方面,使其能够协调统一,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欧洲金融业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统一规定,相关的监管制度也不例外。(2)2001-2009年:莱姆法路西框架后的显著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欧盟建立了莱姆法路西框架。这个框架自此成为了欧盟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依据。这一框架承认了各国的立法、技术、风俗等基本国情之间的不同,并且按照这一基础现状指明了监管程序的四层工作思路。以该框架为基础,欧盟监管体制得以完善。(3)2009-2010年:危机监管改革后的深化阶段2007年自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同样对于欧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开始思考自身的监管制度是否存在问题。这直接促进了欧盟金融行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这次的改革中,重点是加强金融监管、深化欧盟内部的协调机制、促进监管一体化。 (4)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泛欧金融监管改革协议2012年,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成立,开始负责欧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监管。在风险委员会之下,又有三个监管局分别对银行业、金融交易和保险业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体系一直延续至今。3. 国外金融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欧美各国的金融体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经营及监管体制转向混业型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模式能够更好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它是分业经营所无法比拟的,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而我国目前还是沿用分业经营监管,不过我国也在慢慢放宽对金融行业的相关管制,开始尝试逐步转向混业经营。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在接下来可以选取全能型监管模式作为体制改革的方向。3.5本章小结本章认为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改变,是金融业的自己的选择,这种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随着我国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性业务不断涌现、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等环境的变化,目前的金融监管制度已经开始暴露出弊端,这种与行业发展的不适极大的影响了双方的运作效率。第四章 关于如何改善混业经营金融监管政策的研究第四章 关于如何改善混业经营金融监管政策的研究4.1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监管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有着贸易往来。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国际规则才能够良好进行。金融行业也是如此,若是我国想要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那就意味我国必须在世界规则之内,否则就无法好好的“走出去”。这要求我国在制定金融监管制度时,必须与国际制度接轨。此外,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必须要与本国的实际国情相适应,这意味着我国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来进行改革。为了中国商业银行持续稳步发展,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们需要设立长期和短期目标:(1)短期目标:首先要能够保持住现状,然后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开始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我们应该明确,尽管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是就整体状况来看,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分业经营还是较为适合的。因此,将我国的监管机制补充完善才是当务之急。不过在进行改革时首先要保证稳,因此需要逐步推进,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协调。5另外也要根据国外经验及成果,严格防范金融风险。(2)长期目标:构建统一监管模式。这是一个需要分阶段一步步完成的任务,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金融行业的分业特征还比较明显,但是也已经开始出现了业务的扩展和融合。以从长远来看,我国是需要进行金融行业的全面改革,将分业转变为混业经营、监管。一方面,一个机构进行监管避免了多个机构同时发声,免除了各部门口径不一的情况出现,也避免了监管不到位、留下了真空地带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形成规模优势,降低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与浪费,节约了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只有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才能够进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护,从整体上把握行业的发展, “抗衡”国际金融集团6。不过,这个目标需要逐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要注重当下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特征。4.2改进银行内部管控机制,搭建大数据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 就当下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运营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控制效率低下。所以,针对商业银行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内部监管制度的完善及有效施行,以便强化银行内部监督。此外,由于现在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大数据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成为了可能。搭建一个网上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内部的科学化管理运作,还给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实时监管提供了很大便利,尽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银行若是想要能够真正的加强内部控制,还需要制度上的改革。所有的变动,都需要制度来进行允许与规范。就拿商业银行中实行的效率原则来说,需要首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对经营结构与人员构成进行重新组建,裁掉冗余人员,将一些效率低下的部门进行拆分合并,并且重点注意一些耗资较多的部门,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并购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但是以上这些措施都是需要制度先行改动,才能够按依据来实行。比如说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将管理人员的权责划分的更加明确,并且详细规定违反结果,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可以以股权或是其他方式,把企业效益与

    注意事项

    本文(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