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x

    • 资源ID:52490160       资源大小:89.41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x

    目录1引言11.1问题提出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11.2.2实践意义22文献综述22.1道德认同概述及研究22.1.1道德认同的概念22.1.2道德认同的相关研究32.2自尊概述及研究32.2.1自尊的概念32.2.2自尊的相关研究32.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及研究42.3.1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概念42.3.2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42.4道德认同、自尊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52.4.1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52.4.2自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52.4.3道德认同与自尊的相关研究52.5以往研究的不足63研究设计与方法63.1研究目的63.2研究假设63.3研究方法73.3.1研究对象73.3.2研究工具73.3.3数据处理74.结果74.1道德认同、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检验结果74.1.1道德认同研究结果84.1.2自尊研究结果94.1.3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94.2道德认同、自尊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24.2.1道德认同、自尊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124.2.2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34.2.3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34.2.4自尊对道德认同的影响145讨论145.1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特点145.2大学生自尊的特点155.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155.4道德认同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165.5自尊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165.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76结论、建议、展望176.1结论176.2建议176.3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展望18附录19调查问卷19致谢22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方晓曼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类社交媒体软件呈井喷式增长,人们越来越依赖各类社交软件。本文从道德认同和自尊两个角度入手,探讨这两者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的是随机取样,通过微信平台发放问卷星和线下发放纸质版问卷的方法,选取了广东省489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所采用的量表是自尊量表、道德认同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以此来研究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自尊水平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性别、年级、是否子女及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外显因子和大学生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各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大学生道德认同和自尊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中,道德认同和自尊都够正向预测网络亲社会行为关键词:大学生自尊;道德认同;网络亲社会行为The Influence of Moral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rosocial BehaviorByXiaoman.fangMarch,2020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e, all kinds of social media software are growing rapidly, and people rely on all kinds of social software more and m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 This study randomly selected 489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the network altruistic behavior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moral identity scale as measurement tool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 self-esteem, moral identity and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grade, whether or not children, and place of birth,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moral identity and the factors of Internet prosocial behavior.3.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on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moral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are enough to predict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self-esteem; moral identity;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1引言1.1问题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媒体工具。互联网衍生的媒体工具对人们影响很大。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不再拘泥于线下空间。网络为人们构造了一个网络社会,人人都可以跃升成为网络社会的创造者。一说起"网络"这个字眼,许多新闻报道就会将"网络"与"霸凌","诈骗","人肉"等负面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诚然,网络社会是存在欺骗、敲诈等负面行为的存在,但是这绝不是网络社会的全貌。在网络空间中也有许多善意的亲社会行为,小到举手之劳,解答网友的疑惑,大到网上众筹,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网络环境存在着对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如获得他人的赞赏、自我认同和互帮互助等。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性,使得网络亲社会行为更容易产生。且因为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激励机制,使得人们更加乐于去帮助别人。这些反馈机制将使得个体获得助人的快乐并且不断深化道德认同情感,内化道德观念。但是认知决定行为,网络环境中个体对自我道德的认知以及个人道德约束也会影响网络行为,近些年发生的"网络暴力""网络欺凌"正是个体道德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约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自尊作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是评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一项研究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报告表示,使用网络社交的次数与个体的自尊水平有关,即使用次数越多,自尊水平越高。这是因为高自尊群体乐于借助网络的力量去寻求更优质的人际关系,对自身价值又强烈认同感,坚信自己可以给他人正面影响,因此高自尊个体使用网络去社交更为频繁。高自尊个体其适应陌生环境能力和应变能力也相对较强,而许多低自尊个体则比较容易表现出攻击、社交恐惧等行为。这些不良的个人体验会减弱个体对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品质的认同。故此,笔者将研究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根据最后的研究结果对大学网络德育提出相关建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到此为止,国内研究多集中于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两者间的关系,而对于三者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在道德认同和自尊的影响下,网络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的亲社会行为又有什么不同呢?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上网时长,而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周上网总时间为10-20h,每次持续上网时间为1-3h。故此选取大学生群体来研究网络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自尊和道德认同这两者角度着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网络亲社会行为内部的影响机制。为他人研究网络亲社会行为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新的方向以及思路。1.2.2实践意义培养青少年助人为乐的道德意识,并且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感和自尊水平,为塑造网络社会良好的环境打下夯实的基础。由于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中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热情而又容易冲动,网络价值观念体系仍然不够牢固,辨别是非的理性判断能力尚未形成,很容易因为网络舆论的情绪煽动性词汇和断章取义的语句失去理智,从而做出网络攻击性行为。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为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方面提供方向以及建议。2文献综述2.1道德认同概述及研究2.1.1道德认同的概念道德认同是指道德观念和个人认同的统合程度1。道德认同可以被界定为"道德的自我重要性",即德性对个体自身的重要程度2。外国学者认为,在社会环境中,道德认同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体系中的道德氛围对个体的影响。反映了个人内心对道德品性的真实想法和看法,是个体维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和谐一致性的重要纽带,这种需要让个体把道德品质内化,并将推动个体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道德认同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重要维度。其中,内隐指的是道德品质在个体认知里的重要性程度,而外显指的是个体是否期望将这些道德品质被外界感知,并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3,综合前人的研究,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认同程度。2.1.2道德认同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关于道德认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学者们分析了大学生在线社区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的认可是中等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传统道德却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大学生们更加认同法治、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严己宽人、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不是特别认同。丁盛芳通过道德认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浙江省80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较高,但象征化的道德认同的得分显著低于内化的道德认同。2.2自尊概述及研究2.2.1自尊的概念自尊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已有许多,但是关于自尊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对其有明确的定论。最早研究自尊的心理学家是外国学者詹姆斯。詹姆斯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胜任力"为核心,在该基础上,个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价值。他认为自尊与个体的现实成就以及期望有密切的关联,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国外的学者和詹姆斯一样,也认为自尊是个人自我评估的结果。自尊包括一系列对自己能力、技能、未来发展的评估4。 从各种学派的角度出发,国内学者对自尊的概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以及理解,但普遍认为,自尊是人类本身对自身的理解,是对自身价值感的独一无二认知,是个体在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基于对自身学习生活评估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一种体验。尽管学者们对自尊概念的解释很多。但笔者综合了学者们对自尊概念的解释,自尊包括了个体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的情绪体验。自尊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自尊与个体所处环境社会地位的高低,家庭氛围以及个体的自信程度都有密切的关联。综合以上,本文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其中包括了自我评价以及对由自我认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2.2.2自尊的相关研究自尊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很关注的课题,国内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人口统计变量学中,自尊也存在差异,女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自尊水平。国内学者叶婷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对孤独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在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明,大学生社交媒体网站使用力度通过自尊水平从而影响孤独感水平。在知识星球、知乎等在线开放性论坛网站中,大学生会通过各种正面的行为如助人行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赞同和认可,以此得到正反馈,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在社交网站得到网友赞同、认同的大学生们,同时也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2.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及研究2.3.1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一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合作、分享等,它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的关系5。而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且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6。通过笔者对其研究看来,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认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结果。而网络亲社会行为和现实生活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太大差异,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个体通过网络媒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比如解答网友的疑惑、为网友加油打气等助人行为。与现实的亲社会行为相比,网络亲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跨空间性匿名性隐秘性,由以上特点可知,网络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的亲社会行为相比,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网络亲社会行为更加注重个体的网络道德感。2.3.2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虽然互联网覆盖人群很广,但大学生仍是使用互联网的活跃人群。所以针对网络亲社会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学生仍然是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国内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资料以及前人研究仍然不多。国内心理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在网络的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与青少年道德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初一到高一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情感和认知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而网络道德是指导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规范观念和行为规范,所以也具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的基本特点,它包括道德意向、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因此可见,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认知和网络亲社会行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2.4道德认同、自尊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2.4.1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在相关文献关于道德认同定义的阐述中,道德认同代表了个体对道德水平发展成熟度,对道德认同感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个体道德水平发展的现状,更是关系到社会构建和谐环境的基础。曾肖强认为道德认同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道德行动机会,尽管道德认同可以激发道德行为,但是道德行为也可以发展和巩固道德认同,从发展的视角看,德行与认同互为因果、相互促进"1。在社会学领域中,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一种道德的行为。有国内一项针对初中生的研究表明,初中生道德认同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亲社会行为7。2.4.2自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对自尊相关概念的阐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研究都表明自尊是自我系统重要成分之一8。根据相关研究的最终数据结果表明,个体对自身价值感的认知是决定了个体会在有求助者的环境下是否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9。但有学者却提出不同的观点,一项针对高职生的研究表明:选取高职生作为被试群体,自尊心高的学生在实验中出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自尊水平是负相关的关系。10用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交互决定论:人的因素、行为、环境因素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低自尊的个体来说,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度和认同感较低,所以他们更迫切地通过表现出一些亲社会行为来获得社会赞许,从而提升对自己认同感。故此,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相比高自尊个体,他们表现的亲社会行为就越多。2.4.3道德认同与自尊的相关研究根据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自尊心强的个体更容易适应社会,而低自尊水平的个体通常会有导致影响自尊水平的不利因素,如社交恐惧感。这可能是,在社会经历中,高自尊个体经历并接受了很多接纳以及鼓励,这些接纳与鼓励会提升高自尊个体内心对道德认同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意味着,自尊可能与道德认同呈正向关系,高自尊个体对自己价值感认可度很高、体验到许多社会接纳经历时,内心就会更多地表现出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在一项针对初中生的研究当中,自尊和道德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1。但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自尊与象征化道德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3。2.5以往研究的不足国内学者对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近几年来关于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认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关于这两者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学者危敏、攀富珉等心理学研究学者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总结如下:(1)国内关于道德认同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初中生。不可否认,初中阶段是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是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划分的话,大学生们正处在后习俗水平。该阶段的人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好公民。因为法律法规是维持我们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但在维护社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时,个体做事又会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社会伦理去办事。在网络空间中,个体的道德认知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十分有意义。(2)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更多局限于现实生活的亲社会行为,关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少。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各种社交网站的诞生如雨后春笋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多地迁移到了网上,因此,研究网络亲社会行为来了解其影响机制十分有必要。3研究设计与方法3.1研究目的了解道德认同和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道德认同量表、自尊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研究,来探索道德认同、自尊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性,进而了解道德认同和自尊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2研究假设假设一:在人口学统计学变量上,大学生自尊、道德认同和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假设二:道德认同、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能够正向预测网络亲社会行为。3.3研究方法3.3.1研究对象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采用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微信平台发放线上匿名问卷。随机选取班级,提前告知学生该项研究具有保密性,不会泄露个人信息,以此减少被试顾虑。在教室内发放纸质版问卷。问卷一共发送了489份,筛选36份无效问卷,剩余433份问卷是可作于研究的有效问卷。3.3.2研究工具(1)道德认同量表(MIS)问卷共包括10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显性和隐性。使用李克特的5分评分方法,得分越高,道德认同感就越高。本研究总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770,两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680和0.722。表明信度和效度良好。(2) Rosenberg自尊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0以上,教师评价的标准效度为0.80。量表要求被试者陈述量表中的10个项目是否符合自己情况,并使用四个级别来评估自己。分数越高,自尊的程度越高。 (3)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该问卷由26个项目组成,涵盖了网络共享,网络提醒,网络支持和网络指导四个维度。该量表要求被试者直接报告该量表中描述的网络行为的发生频率,并使用4级评分方法。分数越高,网络利他程度越高。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量表Kronbach系数为0.94,每个维度的Kronbach系数在0.80-0.88之间。3.3.3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22.0软件。4.结果4.1道德认同、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检验结果4.1.1道德认同研究结果4.1.1.1道德认同的总体描述道德认同总体描述数据,结果见表4-1。道德认同均分为3.84,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为3.79,3.89,分维度的的得分上,外显均分低于内隐。表4-1道德认同总体描述描述统计量(n=433) M SD 内隐 4.18 0.67 外显 3.51 0.66 总分 3.84 0.57 4.1.1.2道德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对道德认同以及维度的分数如下,对其分数的差异性笔者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4-2。由表可知,大学生道德认同还有外显维度在大一至大四学生得分差异性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内隐维度分数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1)。笔者经过事后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内隐维度的得分上,大四学生道德认同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p<0.01)。而在外显维度上,年级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表4-2道德认同年级差异 大一(n=78) 大二(n=67) 大三(n=127)大四(n=161) F LSD事后检验 M SD M SD M SD M SD 内隐 4.41 0.64 4.13 0.67 4.22 0.64 4.04 0.68 5.799* 大四<大一*外显 3.54 0.62 3.37 0.66 3.51 0.64 3.56 0.68 1.379总分 3.97 0.57 3.75 0.56 3.86 0.53 3.80 0.60 2.306 注:* p<0.014.1.1.3道德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生源地差异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及其内隐和外显两个维度在农村、城市、城镇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如下。由表可知,大学生道德认同总分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LSD事后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道德认同总分上,城镇学生道德认同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在维度上,内隐和外显在生源地差异上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表4-3道德认同生源地差异 农村(n=225) 城镇(n=117) 城市(n=91) F LSD事后检验M SD M SD M SD 内隐 4.13 0.67 4.27 0.66 4.15 0.67 1.762 外显 3.46 0.65 3.63 0.69 3.47 0.65 2.766总分 3.80 0.57 3.95 0.59 3.81 0.53 3.082* 农村<城镇* 注:p<0.054.1.2自尊研究结果4.1.2.1自尊的总体性描述从均值、标准差对自尊进行给予描述,结果见表4-4。由表可知,大学生的自尊均分为2.9分,均值的95%置信空间为2.4,3.4。 表4-4自尊总体性描述 描述统计量(n=433)M SD 自尊总分 2.9 0.43 4.1.3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4.1.3.1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性描述从均值、置信区间、标准差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亲社会行为及其4个维度上的具体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5。从上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网络亲社会行为均分为1.86。维度得分排名分别是:网络支持>网络提醒>网络分享>网络指导。表4-5网络亲社会行为总体性描述描述统计量(n=433)M SD 网络支持 2.03 0.59 网络指导 1.71 0.58 网络分享 1.79 0.49 网络提醒 1.91 0.63 网络亲社会行为总分 1.86 0.51 4.1.3.2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为了分析在校园中,男学生和女学生在网络亲社会及其4个维度的具体得分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笔者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6。从上表可知,男生和女生在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得分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除网络支持无差异以外,男生在网络指导、分享、提醒这三个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表4-6网络亲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男生(n=153) 女生(n=279)M SD M SD t网络支持 2.07 0.61 2.00 0.58 1.208*网络指导 1.88 0.64 1.61 0.51 4.412*网络分享 1.86 0.54 1.75 0.45 2.107* 网络提醒 2.08 0.67 1.80 0.59 4.439*总分 1.97 0.57 1.79 0.47 3.332*注:*p<0.05,*p<0.014.1.3.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维度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为了证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网络亲社会行为以及4个分维度得分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笔者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4-7。从表可知,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在对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得分差异上是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的(p<0.01),网络亲社会行为得分: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网络指导、分享、网络维度的得分上,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p<0.05,p<0.01)表4-7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独生子女(n=83) 非独生子女(n=349)M SD M SD t 网络支持 2.17 0.61 1.99 0.59 2.407*网络指导 1.86 0.60 1.67 0.57 2.671*网络分享 1.93 0.48 1.76 0.48 2.825* 网络提醒 2.03 0.60 1.88 0.64 2.092*总分 1.99 0.51 1.83 0.51 2.742* 注:*p<0.05,*p<0.014.1.3.4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其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在网络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4-8。从上表可知,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在网络亲社会上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针对该差异性数据进行事后检验证明,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网络提醒分维度的得分上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的。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大四学生显著低于大二学生(p<0.05)。表4-8网络亲社会行为年级差异 大一(n=78) 大二(n=67) 大三(n=126) 大四(n=161) F LSD事后检验 M SD M SD M SD M SD网络支持 2.10 0.58 2.16 0.67 2.0 0.61 1.97 0.55 2.133网络指导 1.76 0.53 1.83 0.67 1.67 0.61 1.65 0.53 1.887网络分享 1.83 0.43 1.74 0.44 1.81 0.53 1.77 0.50 0.667续上表4-8 大一(n=78) 大二(n=67) 大三(n=126) 大四(n=161) F LSD事后检验 M SD M SD M SD M SD网络提醒 1.97 0.59 2.05 0.68 1.91 0.65 1.80 0.61 2.915* 大四< 大二*总分 1.91 0.48 1.95 0.55 1.85 0.54 1.80 0.49 1.702 注:*p<0.05,*p<0.014.2道德认同、自尊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4.2.1道德认同、自尊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见表4-9。由表可知,道德认同总分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总分以及4个维度得分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其相关系数在0.152-0.223之间。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与道德认同的外显维度呈现了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279,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道德认同总分和自尊水平总分(p<0.01),两者相关系数为0.326。自尊总分与道德认同的内隐和外显维度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在0.224-0.332之间。自尊总分和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总分呈现显著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183。自尊总分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网络支持、网络提醒、网络分享和网络指导的维度上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117-0.202之间。表4-9 相关分析 自尊 内隐 外显 道德 网络 网络 网络 网络 网络亲 认同 支持 指导 提醒 分享 社会行为 自尊 1内隐 0.224* 1外显 0.332* 0.450* 1道德 0.326* 0.853* 0.850* 1认同 网络 0.168* 0.109* 0.272* 0.223* 1支持网络 0.202* 0.025 0.272* 0.174* 0.793* 1指导网络 0.173* 0.028 0.231* 0.152* 0.712* 0.699* 1提醒网络 0.117* 0.039 0.224* 0.154* 0.787* 0.785* 0.613* 1分享网络 0.183* 0.056 0.279* 0.196* 0.924* 0.918* 0.829* 0.902* 1亲社会 注:*p<0.05,*p<0.014.2.2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道德认同和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10。由表可知,道德认同解释网络亲社会行为为3.6%的变异量。该数据结果表明了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的作用。表4-10相关分析1预测变量 因变量 R R² R² F Beta t 道德认同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 0.196 0.038 0.036 17.208* 0.196 4.148* 4.2.3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述关系表明,自尊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关系,于是笔者决定更一步明确这两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机制,对自尊和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11。由表可知,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0.031,即自尊能够解释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为3.1%的变异量。表明自尊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表4-11相关分析2 预测变量 因变量 R R²

    注意事项

    本文(道德认同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