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df

    • 资源ID:5249815       资源大小:4.39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df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马汉麟 第 1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于是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1,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为名者多至不可数,而却少见有以羲和为尊讳的。足证明中国文化还是同以月亮为代表的阴性文明更能亲和。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难矣。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 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 的七天。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的日历上,还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3,昏以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5。木星古名岁星,径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7,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8,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第 2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9,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东、北、西、南的顺序至关重要。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世尊:)妙生,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尔,世尊。 (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尔,世尊。 在这里,顺序变成了印度的东、南、西、北,而不是中国的东、北、西、南。是不是因为一居亚欧大陆之北而一处其南?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10。月离于毕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11,等等。 古人对于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12,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箕斗二宿同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宿四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簸箕形,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13,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至于乐府诗里所说的青龙对道隅14,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不必叙述15,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的。左传昭公元年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第 3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 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以上述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八个星宿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份。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份的星空区域了。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这里不一一细说。 现在说一说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是中国的说法,大熊是西方的名称。面对同一个天空,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正如面对同一个人体,西方人只能解剖出 heart(心)、liver(肝)、spleen(脾)、lung(肺)、kidney(肾),而我国先民却从中看到了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的五行生克。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现在说到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份,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例如星纪有斗牛两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余皆仿此。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换句话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16: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的处所。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其用意和我国古代的十二次相同,但起讫界限稍有差异,对照起来,大致如下表所示: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等等。这两点,后面谈到历法时还要讨论。 第 4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 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上述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这里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时又是所属心宿的名称。又如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于这三次。左传僖公五年鹑火中,孔疏说鹑火之次正中于南方,又说鹑火星者谓柳星张也,可以为证。 十二次是与十二节气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以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明末以后开始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但把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 下面谈谈分野。 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19,这种看法,便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甲20;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乙21: 表甲 表乙 宿 国 宿 州 角亢 郑 角亢氐 兖州 氐房心 宋 房心 豫州 尾箕 燕 尾箕 幽州 斗牛 越 斗 江湖 女 吴 牛女 扬州 虚危 齐 虚危 青州 室壁 卫 室壁 并州 奎娄 鲁 奎娄胃 徐州 胃昴毕 魏 昴毕 冀州 觜参 赵 觜参 益州 井鬼 秦 井鬼 雍州 柳星张 周 柳星张 三河 翼轸 楚 翼轸 荆州 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以列国的,如表丙所示22: 表丙 次 国 次 国 星纪 吴越 鹑首 秦 玄枵 齐 鹑火 周 诹訾 卫 鹑尾 楚 降娄 鲁 寿星 郑 大梁 赵 大火 宋 实沈 晋 析木 燕 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例如论衡变虚篇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迷信。但是古人对于星宿分野的具体分配既然有了一种传统的了解,那么古典作家作品在写到某个地区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庾信哀江南赋说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说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说扪参历井,就是在分野的意义上提到这些星宿的。 第 5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 描画恒星的位置及其组合的图画,称为星图。就其描画方式而言,可分为示意图和写实图两大类型。在我国,现在传世最古的星图是河南出土的龙虎北斗示意图,距今已 6000 多年;而最古的写实星图则是西安西汉墓出土的二十八宿天象图,距今也 2000 多年了。在西方,传世最古的星图是古埃及依西斯神殿里的示意星图,其时代约在公元前 1 世纪;而写实星图则直到 14 世纪末、15 世纪初才出现。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于某些异乎寻常的天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础上,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例如日食,被认为对最高统治者不利,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礼记昏义也说: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这是把日食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又如彗星(一名孛星,枪)的出现,被认为是兵灾的凶象,所以史书上常有记载。甚至行星运行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例如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五谷昌盛,而荧惑运行到这一星宿,这个国家就要发生种种祸殃,等等。占星家还认为某某星主水旱,某某星主饥馑,某某星主疾疫,某某星主盗贼,注意它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就不一一叙述了。 古时天文词意与今大异。易彖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系辞上: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可见古之天文意指天象。 这是天文的第一义。稍晚的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天文三十一家: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这是天文一词的第二义,实际即相当于现代学术分类中的astrology(占星学),而不是astronomy(天文学)。 注释: 1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2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3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4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5见诗经小雅大东。 6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第 6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 7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座的 、 两星。 8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 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 9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官。 10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荧惑守心见论衡变虚篇;太白食昴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1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12见诗经小雅大东。 13此从毛传。 14见陇西行。 15但是织女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而是指天琴座的 星;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而是指天鹰座的 星,牛郎所牵的牛才是牛宿。 16这表是根据汉书律历志作的,各次的名称、写法和顺序都根据汉书律历志。 17诹訾,读为。 18字加有着重点的是各次的主要星宿(这是参照淮南子天文训)。 19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例如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20表甲是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作的。 21表乙是根据史记天官书作的。 22表丙是根据周礼保章氏郑玄注作的。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熟谷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1,全年总共 354 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 365 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 11 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就是这个意思。 第 7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3。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5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6。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7。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 365 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8,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9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10。 我国人民为了方便记忆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二十四节气歌,下面这一首流传较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 8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8)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11。试以汉书律历志所载的即二千多年前的天象为例。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交大寒,等等。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12: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日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尧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所以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14。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15。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淮南子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节气之重要,古人发明节气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鱼虫,以及人体内部功能的变化,在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那一天,不是渐变,而是顿变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大街上的阔叶树上的叶子,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天里,纷纷落下的。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16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17。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第 9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18。初三叫做(f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19,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20。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21,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22,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23,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24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25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26。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第 10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 列表对照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还有一个重要的计时系统,那就是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分一昼夜为若干刻,在漏壶的箭上刻成等份,以作为较短的时间单位。古代长期施行的是一日百刻制,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足见百刻制起源之早。但也曾发生过几次改变。首先就是西汉曾改为百二十刻制,其次是梁武帝受佛教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梁末还推行过一百零八刻制,但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施行,旋即恢复百刻古法。直至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百刻制才真的走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刻小时小时日刻日,就是从那时固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阳平秘,身体泰康,有很深的意义。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ng)月27。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28。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29,如此周而复始30。至于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 770 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31。左传襄公三十年于子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32。 第 11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 再说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33,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如左图所示。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34。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35,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就是作为太岁年名的摄提格,是说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36;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这样说来,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与天文紧密相关联的。其实,天时地利,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时是由天来决定的,而利却要从地里获取。 下面列表说明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配法和前述六十甲子相同),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其余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尔雅释天载有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39:上文说过,十二个太岁年名和十二辰对应。为便于查阅,再作简表如下:所以如果用干支来更代,阏逢摄提格可以称为甲寅年,旃蒙单阏可以称为乙卯年,等等。这些年名创制之初是为了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的,但是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用它们来纪年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所以就废而改用六十甲子纪年了。后世有人使用这些古年名纪年,那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下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清初作家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其实是说在己酉年。他的曝书亭集里的古今诗系年,也用这些年名。我们阅读古书, 应该知道这种情况。 第 12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2)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41,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么干支。一般历史年表所记的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关于纪年法我们就说到这里。 最后谈谈三正(音 zhng)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下表以月建为纲,说明三正之间月份和季节的对应: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42,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43,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44。春秋成公八年说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现象载入史册,显而易见,这是指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东风解冻,无冰应是正常现象,无需大书特书了。又如春秋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所漂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很难索解了。由此可知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其时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相信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45。在春秋和左传里,同一历史事实,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记的时月每有出入,甚至同属左传所记,而时月也互有异同,这可以从三正的差异中求得解释46。例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记载为秋,宋人取长葛47;春秋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左传记此事于僖公四年十二月。可见左传所依据的史料有的是用夏历。 在战国秦汉之间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说什么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等等以表示受命于天。当然这并不可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 104 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 第 13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3) 附带谈谈一些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这是正月初一日。 人日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努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连昌宫词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48。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 牛织女星。中元七月十五日49。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50。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行为。 第 14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4)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5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52,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53。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腊日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椰今年腊日冻全消。又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我国佛教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谓之腊八节。古印度人习于煮羹粥,据说,释迦六年苦行之后, 正是由于接受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羹粥,才恢复体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所以腊八节就有了用精美果蔬杂合煮成可口又滋补、民间喜食的粥糜的传统。关于腊八粥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是初八日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上述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 注释: 1这是因为月相变化的周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间,现代测得是 29.53 日。 2注意:尧典这里说岁,不说年,这是用岁表示从今年某一节气(例如冬至)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使之和年有分工,年表示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所以周礼春官大史说正岁年以序事,岁年并举。 3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4仲春,旧历二月。 5蟪蛄(hug),一名寒蝉。旧说,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寿命不到一年,所以说不知春秋。 6见杜预春秋序。旧说春秋犹言四时(诗经鲁颂宫郑玄笺),错举春秋以包春夏秋冬四时(杜预春秋序孔颖达正义),似难置信。 第 15 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5) 7例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图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等。 8每个节气占 15.22 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节气占 1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df)为本站会员(景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