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pdf
-
资源ID:52500618
资源大小:152.5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召公谏厉王弭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pdf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教案教学设计学设计教学目的及要求: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 9 个词语的意义和 4 个词的义项。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1、召公谏辞的分析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2 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第一课时第 1 页 共 5 页序:背诵上一课一、简介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 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教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下面三个问题:第 2 页 共 5 页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2、请其他同学纠正。3、教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六、完成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一段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谤王道路以目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第 3 页 共 5 页二、分析第二段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第 4 页 共 5 页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五、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2、比喻生动形象;3、详略得当。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