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5255498
资源大小:16.6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概括五幅秋景图,了解所写秋天之景。 2、鉴赏景物,赏析五幅秋景图,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景物美。 3、揣摩文本,领悟秋景图内涵,体味情与景和谐统一,品味情感美。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瑞士思想家阿米1:我们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词,各自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着无数文人的无限情思。在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风景,领悟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与作者相识篇 写什么-整体感知秋景,把握感情基调 1:作者写故都的秋,但是课文的2段、13段不是写故都的秋,写了哪个地方的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诵读,抓住南国之秋的“润、慢、淡”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对于北国之秋的喜爱。 2:请找出文中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段落和关键词.(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1段。 -“清、静、悲凉”。 (2)比较阅读,把后边两个“来得”去掉,和原文哪句效果好? -原文好。有层次感,有节奏感。 (3)找同学示范,诵读。 3:文中哪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同学感情诵读14段,体味“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去换取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得舒缓深沉。 要细细体味,表达了喜爱、留恋、怀念。 教师小结:鉴赏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写的秋天之景,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为下文的景物鉴赏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与作者同行篇 怎么写-赏析秋景画面,品味作者心境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接下来我们就与作者同行,看看故都的秋有哪些景物让作者如此喜爱?1:请从原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秋的景物的段落并给每一幅画起名字。 学生交流,每幅画起一个名字。老师示例,如第三段秋花图、秋晨图。 4段秋槐图、秋树图、秋蕊图;5段是秋蝉图;610段是秋雨图;11段是秋枣图、秋果图。 2:小组合作,请从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幅画,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清、静、悲凉”。 同学交流发言,体味评析。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从着色、绘声、摹形、衬托、对比等艺术手法方面,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鉴赏景物。 目的:1、2环节是通过概括景物画面、鉴赏景物特点,引发学生对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理解,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掌握散文教学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3:在12段中找出直接表达这些景物带给作者的感受的词语和句子。 诵读12段,找到“足见,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请同学谈对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的理解。 明确: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如此的感悟,要有沧桑的人生,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心灵,细腻的情感,才能够体会这种秋天的悲凉之美。 教师小结:“沧桑的人生,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大屏幕展示。 引入梁小斌的诗歌“秋天像一条优美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4:不同的人对待秋会有不同的体验,思考讨论作者为何会有如此“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结合印发材料,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联系背景,结合经历,谈作者的主观体验。 教师小结:大屏幕展示“生计所迫,居无定所,劳碌奔波,社会动荡,痛失爱子,创作风格”等。 目的:对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感知是教学的难点,而知人论世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设计3、4环节,让学生参阅资料感知作者,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情感的复杂和变化。 第三环节:与作者对话篇 为什么写-感知审美意义,用心体悟人生 故都的秋有很多景物,作者为什么没有选繁华热闹的王府井,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也没有选雄伟壮丽的长城,香山似火的红叶,反而选取这些景物? 1.对于故都的秋,作者仅仅是在悲秋吗?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些衰败悲凉的秋景?通过阅读你认为“秋”在作者的笔下有什么特殊的意蕴? 3.“故都的秋”是表达了作者颓废的情感吗?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小小的变化,秋天的悲哀,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也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诗人沉浸其中,没有一味的悲苦慨叹,而是一种对人生的体悟,对生命的认识,感受秋天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境界。 目的:此环节通过教师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郁达夫情怀, 通过教师自己独到的感悟,言传身教,表达出教师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也是文本的学习者,引领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感悟。三、课结 教师小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含蓄而深沉,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感受自然,感悟人生,品味生命。 四、课后拓展练笔,巩固学习成果 写一写 故乡的秋。 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情景交融,运用适当的写作手法,例如从着色、绘声、摹形、衬托、对比等艺术手法,写一写“家乡的秋”,字数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