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教案.doc

    • 资源ID:52673459       资源大小:6.52MB        全文页数:10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教案.doc

    01全册教案23九年级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陕西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附中4第第一一课课时时课课题:题:第十章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纳米及其相关应教具准备教具准备: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二、进行新课(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1、引导认识宇宙之大、引导认识宇宙之大引导阅读课本引导阅读课本图 10ll 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引导阅读课本图 10。1-2 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进一步衬托出宇宙的巨大。2 2、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指出教师指出: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想想议议想想议议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1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52 2、分子体积很小。、分子体积很小。原子的半径大约为 10-10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 1015个原子!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 10.14 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3 3、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介绍一些扩散现象,以理解分子的运动4 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举例说明举例说明:铁棍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 两块玻璃之间如果有水,两块玻璃会吸在一起。(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 1700 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 250 倍。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结合课本图 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四)原子结构(四)原子结构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 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 10.1-8、10.19)。(五)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五)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纳米(nm)1nm=10-9m三、小结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四、巩固练习:非常讲解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课本 P8-1、2、3、4和优化训练6第第二二、三、三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二、质量二、质量课课时:时:2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天平的使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准备:教具准备:教师演示用具:铁锤 1 把,大铁钉 1 个,托盘天平 1 台、砝码 1 盒。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问:这个铁锤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铁)这个铁钉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铁)这两个不同的物体都是由铁组成的,但同学们看它们所含的铁的多少一样吗?(不一样)因此我们经常需要对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进行描述,引入一个物理量叫质量。那么什么叫质量呢?质量的大小又是如何测量得呢?我们今天来看第二节质量。二、进行新课二、进行新课(一)质量(一)质量1、概念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请学生观察课桌和凳子。提问: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课桌和凳子哪个的木材多?铁锤、铁钉、课桌、凳子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不同;课桌、凳子含有木材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2、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单位之间的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请学生观察课本 p9小数据“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成人的质量、大象的质量、鲸的质量”。7板书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二)质量的测量(二)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测量工具-天平天平学生说出常用的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杆秤、案秤、台秤、磅秤、电子秤等。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1)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 10.22 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a)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零刻线在哪里?量程多大?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教师指出教师指出: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d)天平的使用让全班同学阅读课本 10 页天平的使用方法。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板书:天平的使用)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11 页想想做做三、随堂小结三、随堂小结:四、巩固练习四、巩固练习8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完成优化训练102第第 四四 课课 时时课题课题:质量习题课质量习题课课时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进一步熟练天平的使用;熟悉有关习题的解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天平的使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略,例题及练习题见优化训练P3P4,非常讲解P17P219第第 五、六五、六 课课 时时课课题题:三、密三、密度度课课时时:2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密度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教具准备教具准备: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 200 克)和砝码 1 套,刻度尺 1 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引入新课引入新课(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二、二、进行新课进行新课(一)探究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猜想: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 V 为横坐标,以质量m 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10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讲解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二)密度定义(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教师指出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 米3、1分米3、1 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三)密度的公式(三)密度的公式密度密度=质量质量/体积体积=m/v讲解: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教师指出:要注意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四)密度的单位(四)密度的单位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1gcm3=103kgm3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会查密度表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三、随堂小结三、随堂小结四、随堂练习四、随堂练习:非常讲解P15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完成优化训练10311第第七七课课时时课题:课题:密度习题课密度习题课课时: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进一步加深理解密度的概念,熟悉利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公式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略。有关例题及习题见优化训练P5P67、8、9、11、12,17;非常讲解P162、3、例 2,P172,P18例 3、1、例 4,P221、例 7第第 八、九八、九 课课 时时课课题题:四、四、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课课时时:2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密度的测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准备教具准备:【量筒,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铁块,天平及砝码】28 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二、进行新课二、进行新课12(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 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4视线与液面的下表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可采用“悬垂法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三)【探究探究】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1、以盐水为研究对象(1)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明白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实验原理:=m/v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 m1;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记录体积为 v;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记为 m2由公式=m/v=(m1-m2)/v 计算密度。(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3)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13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积。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数据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数据: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m1(g)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m2(g)量 筒中 盐 水 的体积 v(3)盐水的密度(g/3)2、以形状不规则的铁块为研究对象测铁块密度的实验数据测铁块密度的实验数据:铁 块 的 质 量 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3)铁块和水的总体积 V2(3)铁 块 的 密 度(g/3)3、思考如何测一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关键是搞清如何测体积,因为塑料块会漂浮在水面上。具体办法如下: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体积为 V1;将塑料块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完全压入水中,记录体积为 V2;则 V=V2-V1三、随堂小结三、随堂小结四、巩固练习四、巩固练习:非常讲解P26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完成优化训练104第第十十课课时时课题:课题:复习第十章复习第十章课时: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系统复习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注意理解易错知识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复习天平的使用,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测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个知识点(学生回顾,写出本章知识框架)二、强调本章易考、易错知识三、处理优化训练上的习题有关例题及习题见优化训练P9P107、8、11、12、16、17、18、2314第第十十一一课课时时课题:课题: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运动和力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一、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教学教学难点: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一)、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学生活动】1、讨论课本图 11.11 所示的运动。2、再列举一些运动的例子。如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流动的水,房屋、桥梁、树木随地球自转、公转等。【师生活动】提出问题: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处于什么状态?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的根据什么?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过渡语】一辆汽车从两个小孩面前驶过,其中一个小孩说:“汽车跑得真快呀!”而车上的乘客问司机:“我动了吗?”,司机却说:“你没动”。那么车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呢?你认为小孩和司机的观点谁的正确?请大家讨论。15(二)、参照物参照物学生讨论结果:他们都对,因为小孩和司机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地面作标准,尺子、课本和课桌又是运动还是静止呢?引导得出参照物的概念:1 1、参照物:、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板书)(板书)教师引导提问:我们说课桌处于静止状态,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地面等)只能以地面为参照物吗?(不是)还可以以什么为参照物?(人、墙壁、别的课桌)那么只能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吗?()总结: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即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任意性。一个物体被选作为参照物,就假定假定它静止不动。实际中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总是选择一些特定的物体为参照物,即参照物的选择具有特殊性特殊性。一般说某物体处于什么什么运动状态是以地球、地面、地面上一切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这时候可把参照物省略不提。2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板书)一起分析图 11.13 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学生分析:图 11.14 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甲:宇航员以地球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乙:加油机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受油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丙: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电梯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物体是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三、随堂小结三、随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参照物的选择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特殊性。4.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16四、随堂练习四、随堂练习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A.水B.桥C.人D.地面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3、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止的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4、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业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汽车的运动情况是。(要求至少答出两种情况)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课本 P26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 优化训练-P11(运动和力-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7第第 十十 二二 课课 时时课课题:题:二二、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速度的计算教学教学难点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 100 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 5000 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小明和小马谁跑得更快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讨论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取相同的运动路程,比较运动的时间长短;2、取相同的运动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长短。(一(一)、速度、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概念: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v=s/tv=s/tS S-路程-米(m)t t-时间-秒(s)v v-速度-米/秒(m/s)公式变形:s=vtt=s/v比值计算:112212vs svt t3、单位:米/秒(读法:米每秒)符号:m/s 或 ms-118千米/时符号:km/h关系:1 m/s=3.6 km/h引导阅读-小资料:(1)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2)了解一些运动的速度例题:P27(略)强调:解题规范格式;解题前统一单位;代入数据(包括单位);得出结果。(二)、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 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v=s/t强调:s 是指总路程;t 是指总时间,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算出的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如何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四、随堂练习四、随堂练习1、单位换算:20m/s=;54km/h=2、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 v=s/t 可知物体的(B)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以上说法都对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4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65,则两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D)A.32B.53C.58D.9104、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 s=vt。在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 s 和时间 t 关系的图像,由图上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P30-1、2、3、52、优化训练-P12(二、运动的快慢)s/mt/s甲乙19第第十十三三课课 时时课题:课题: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课时:课时:2 2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具准备教具准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停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复习:1、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s/t)2、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路程和时间)引导提问: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呢?想想议议:观察图 11.3-1,AB 长还是 CD 长?观察图 11.3-2 中两个圆,那个面积更大?【学生活动】一名同学闭着眼睛,估计一分钟后自己睁开眼睛。看对时间的估计准确不准确。引导学生理解凭感觉对长度、时间、温度等的判断往往是不可靠的,要得到准确的值需要进行测量。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一(一)、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dmcmmmmnm注意注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2、测量长度的工具: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其他测量工具:直尺、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引导总结】发现学生操作问中存在的题后,指出: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20学生讨论(1)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位置、是否磨损)(2)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要和所测长度的一端对齐对齐。(3)读:眼睛正对观测点,视线与尺面垂直垂直。精确的测量要估读一位,估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合作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4、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如头发的直径:约 75 微米;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100 微米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m(原来高度,最新结果还没出来)【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5、误差:(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的工具;测量原理测量的人(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原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注意注意:将错误的测量值去掉多次测量取的平均值有效数位要和测量值保持一致(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二(二)、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1)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2)【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刻度尺的使用:(1)看(2)放(3)读(4)记3、误差:(1)减小误差的方法;(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时间的测量:21四、随堂练习四、随堂练习1、小明同学测量了一些数据,但忘了写单位,请你补上合适的单位。(1)张华同学的身高为 174.0;(cm)(2)硬币的厚度为 2.0;(mm)(3)人的头发直径为 78。(m)2、如图所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图中视线是正确的,正确的测量结果为。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约是()A0.181kmB0.181mC0.181dmD0.181cm4、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36.1mm,30.2mm,36.2mm,36.0mm,35.9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30.2mm,36.1mm)【补充】【补充】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1、化曲为直法:如: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测圆柱体的周长;2、滚轮法:(化直为曲法)如:测量操场跑到的长度;3、组合法:如: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4、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优化训练-P14(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测测量)ab22第第十十四四课课时时课题课题:四四、力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具准备教具准备:条形磁铁、斜槽、小钢球、橡皮筋、弹簧、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那么什么是力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一)、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课本 P37图 11.4-1观看插图及教学课件,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注意:力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2)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3)速度和方向同时改变。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 N 表示举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匀速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一个质量为 5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 500N。(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力的大小)(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力的方向)(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力的作用点)23或以不同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力开门、关门为例。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三)、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力的图示:(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 11.4-4 及图 11.4-5,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引导得出:(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产生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必然是一个受力物体;另一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必然是一个施力物体。(3)产生作用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三、随堂小结三、随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随堂练习四、随堂练习1、(2005无锡)如图 1 所示,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方向运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1);(2)。2、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桶B地球C绳索D手3、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用力弯锯条,锯条弯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4、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C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课本 P39-1、2、3、52、优化训

    注意事项

    本文(202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青****9)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