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1.18脊柱CT检查技术.pdf
1.脊柱外伤:挫伤、骨折、关节滑脱等。2.椎间盘疾病:椎间盘退行变性;脊椎及附件骨质有无增生硬化,椎间隙是否增宽或变窄,椎间盘有无真空现象,有无膨出、突出或脱出及其分型。3.脊柱发育变异:脊柱有无弯曲,如先天性侧弯畸形、后凸畸形等。4.脊柱感染性疾病:包括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如脊柱化脓性感染、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5.脊柱良恶性肿瘤:椎体血管瘤、软骨瘤、骨髓瘤及转移性肿瘤等。腰椎结核伴椎旁脓肿1.解释检查全过程,消除受检者的紧张情绪。2.知悉检查目的和意义,确定检查部位及扫描方式。3.去除影响X线吸收的物质,如膏药、金属异物等。4.借助辅助棉垫、绷带及器材等固定体位,颈椎扫描避免吞咽动作,腰椎扫描双足屈曲,不配合的受检者,可给予药物镇静。5.对比剂增强受检者,应详细询问病史,确定有无对比剂过敏史及禁忌证。6.做好受检者及陪护人员的辐射防护。扫描体位1.颈椎及椎间盘:仰卧位,头先进,标准人体解剖位,人体冠状及矢状面置于检查床及主机架定位线中心,两肩尽量下垂,下颌微仰,颈部两侧采用棉垫固定,瞩受检者勿做吞咽动作。2.胸椎及椎间盘: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抱头,人体冠状及矢状面置于检查床及扫描机架定位线中心。3.腰椎及椎间盘: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抱头,人体冠状及矢状面置于检查床及扫描机架定位线中心,双腿屈曲35-40并固定。4.骶椎:仰卧位,足先进,人体矢状面对准查床中心,定位水平线低于人体正中冠状面3-5cm。扫描方法:脊柱CT检查常规做横断面扫描,通过重组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扫描野:20-180cm,重建层厚:椎体及附件为3-5mm,椎间盘为2-3mm 采用骨重建算法和软组织重建算法。椎体选用螺旋扫描,椎间盘选用螺旋与非螺旋扫描(扫描线平行椎体上、下缘)。扫描范围 颈椎:从鼻根平面至颈静脉切迹平面。胸椎:从颈静脉切迹平面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腰椎:从剑突平面至耻骨联合上缘平面。骶椎:从脐与耻骨联合中点(第5腰椎)平面至尾椎下缘2-3cm平面。胸椎扫描定位像包含颈椎或腰椎,由颈椎或腰椎确定胸椎椎体数。椎间盘CT扫描定位像:扫描线平行于椎间盘外伤及退行性,椎间盘病变及脊柱发育变异等,一般平扫即可,不需增强检查;对于感染、血管性病变及良恶性肿瘤,需要常规增强。1.对比剂浓度及用量:非离子性对比剂,成人用量2.0 ml/kg,儿童用量不超过1.5ml/kg。2.注射方式及流率: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3.0-3.5ml/s,加生理盐水30ml。3.脊柱增强时间脊柱感染及良恶性肿瘤等情况,开始注射对比剂后40-45秒扫描,静脉期 60-90秒,延时期90-120秒;对于血管性病变,可采用团法追踪法,阈值设置为100-120HU,监测层面选择脊柱病变所对应的供血动脉和静脉属支。椎体及附件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骨窗窗宽为1200-1500HU,窗位为500-700HU,软组织窗宽为300-350HU,窗位为40-45HU;椎间盘采用软组织窗显示,其窗宽为250-300HU,窗位为35-40HU。将容积原始数据,骨、软组织函数分别重建,以MPR(CPR)、VR及MIP等后处理分别重组,MPR可显示脊柱冠状,矢状及任意斜面图像,显示病变周围关系,确定有无侧弯及后凸畸形等,CPR可显示病变不在同一平面邻及受侵关系;VR可显示椎体及附件的立体构象、精确定位骨折及骨折片的对位对线关系,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MIP可显示脊柱动静脉与病变情况以及有无动静脉畸形等。对脊柱肿瘤或复杂骨折病人,利用二维、三维重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和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情况很有临床实用价值。1.外伤脊柱检查,特别是颈椎、胸椎及腰椎上段检查,小心摆位,必要时先初步固定再检查,防止二次伤害以及截瘫风险。2.对于侧弯及后凸受检者,位置不易固定,为避免运动伪影,应尽量采用辅助设备,使受检者处于舒适位置,必要时可采用侧卧位及俯位扫描。3.椎体螺旋扫描范围尽量包括一端具有特征或易于辨认的椎体。4.椎间盘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重建,为降低噪声,增加密度分辨率,在辐射防护许可范围内,在扫描时适度增加管电流或扫描时间或减小螺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