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中考第二轮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课内重点篇目阅读理解》教案.doc
-
资源ID:52740345
资源大小:2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新课标版中考第二轮复习冲刺《说明文阅读课内重点篇目阅读理解》教案.doc
人教新课标版中考第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课内重点篇目阅读理解教案【考纲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体会、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4、能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5、具备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知识点梳理】(一)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周密、通俗。说明的语言风格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一是按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二是按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两种。(三)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8种:1举例子2分类别3列数据4作比较5下定义6打比方7画图表8作诠释(四)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考点分析】透视近年来的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都以前沿科技和生态视野、环境保护类为主,而且都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特别是与学生实际认知相近的科技类文章。主要考点有: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5、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6、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与解说;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8、对文章中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典例详解】(南充市08中招试题)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段,完成15-19题。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问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15.概括选文第段的主要内容。答: 16选文第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用原文句子作答)。17选文中“这出悲剧”指的是 18.品味“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中“又”“也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19.请你写一句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答: 解析:第15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熟读语段,结合段每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力求简洁凝练。第16题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的考查,这段话以青海湖和月牙泉为例,用具体的数字进行介绍,说明了“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第17题要结合上下文来具体作答,“这出悲剧”指的是昔日的仙湖罗布泊,如今变成了荒漠。第18题是对说明文词语的品析,“又”说明不是一次有这样的行为了,“也都”说明了这种悲剧的制造者人类的罪孽深重,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痛惜,对这种行为的痛心。第19题属于能力拓展题,可结合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平时的积累来作答。参考答案:15.说明胡杨林在靠近罗布泊一带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16. 举例子,列数字 “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17.罗布泊变成了戈壁滩。18.表明了作者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心。19.示例:前人种下一棵树,后人得到一片荫。【方法指津】1、以科学的态度与客观认真的精神,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文章内容。要快速抓住文中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信息,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与说明中心。2、对生态视野类文章要抓住形成这一生态现象的条件、原因、结果或洞悉其中的奥妙所在,还要弄明白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情感倾向和态度。3、对前沿科技类的文章一定把握住文中所出现的科技信息,认识所出现的新的概念和陌生的技术术语,按试题要求进行解释、概括、整合等。4、对按照说明文的特点设计的有关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的试题要结合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和原文进行,利用原文的有效信息作答。5、对富有个性的“活题”,一定要按照试题目的要求去展开思路,发挥自己联想与想象能力,把平时吸收的信息用起来,表述时要简洁概括。6、对提建议、设计类的试题务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要合情合理,注重实用性、有效性、科学性、人文性。【精题演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相关问题。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1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不隔”指的是_;“界”指的是_,“未界”指的是_。2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3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这一特征(用本段语句回答)。4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参考答案:1、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2、墙上、墙根(墙角、墙前)。 3、举例子。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层次丰富、景致幽深;自然和谐、富有情趣。【09考题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生物入侵者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1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竞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 之“虫”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归咎:(2)束手无策: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品读后,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何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2分)文中通过介绍“生物入侵”的现象,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不良后果。请写出这些不良后果。(2分)再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2分)最后。请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_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材料(1):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材料(2):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作为一种观赏花卉植物从南美引入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因为它的繁殖力强而且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昆明滇池由于它的滋生,水域面积为之缩小,鱼类从68种下降到30种,航道受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无法将之捞尽;许多地方也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效果极微。_参考答案:1(1)归罪 (2)比喻没有办法。2答题要点:(1)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造成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4)说明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准确; 举例略。3能联系材料和选文,谈出自己对外来生物物种迁移的认识,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答案示例: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一现象不容忽视,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相应措施,如建立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扩大宣传,引起人们的重视等,力争将这种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