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之二程序文件.docx
-
资源ID:5274514
资源大小:137.54K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之二程序文件.docx
XX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 序 文 件(依据GB/T19001-2008、GB/T24001-2004和GB/T28001-2001建立)程序文件编号: 版 本 号: 修 改 状 态: 受 控 状 态: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程序文件目录文件编号程序文件名称版/次对应要素页码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XX-B1文件控制程序3/04.2.34.4.54.4.51-1XX-B2记录控制程序3/04.2.44.5.44.5.32-1XX-B3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3/07.2.14.3.14.3.13-1XX-B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3/07.2.14.3.14.3.14-1XX-B5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控制、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3/07.2.14.3.2/4.5.24.3.25-1XX-B6信息交流控制程序3/05.5.34.4.34.4.36-1XX-B7管理评审控制程序3/05.64.64.67-1XX-B8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3/06.24.4.24.4.28-1XX-B9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3/07.24.4.64.4.69-1XX-B10采购控制程序3/07.44.4.64.4.610-1XX-B11工程供方控制程序3/07.44.4.64.4.611-1XX-B12施工(生产)过程控制程序3/07.5.1/24.4.64.4.612-1XX-B13施工机械与设备管理程序3/07.5.1/24.4.64.4.613-1XX-B14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3/07.5.34.4.64.4.614-1XX-B15产品防护及交付控制程序3/07.5.54.4.64.4.615-11程序文件目录文件编号程序文件名称版/次对应要素页码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XX-B16环境管理运行控制程序3/07.4/54.4.64.4.616-1XX-B1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运行控制程序3/07.4/54.4.64.4.617-1XX-B18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3/08.34.4.74.4.718-1XX-B19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3/07.64.5.14.5.119-1XX-B20顾客满意调查和评价控制程序3/08.2.14.4.34.4.320-1XX-B2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3/08.2.24.5.54.5.421-1XX-B22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3/08.2.44.5.14.5.122-1XX-B2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控制程序3/08.2.34.5.14.5.123-1XX-B24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3/08.3/8.54.5.34.5.224-12文件控制程序 XX-B1第0次修改文件控制程序文件号:XX-B1版本号:3 修改号:第0次修改编 写审 核批 准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文件和资料的编制、审核、审批、发布与更改的职责和程序,以保证各个使用文件的场所都能使用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标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合同文件、工程技术文件以及质量计划的控制。2 职责2.1 总经理负责对管理手册的批准。2.2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程序文件和工作文件的批准,以及对管理手册的审核。2.3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各主管副经理负责对分管范围程序文件以及工作文件、记录表格的审核。2.4公司体系管理办对管理体系文件归口管理,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号、收发和管理;负责体系手册的编制。2.5 公司办公室负责行政文件、上级指示、相关单位来文、档案资料的控制和管理2.6 公司总工室负责工程技术文件的归口管理,负责指导、检查相关部门对工程技术文件和质量策划的管理。2.7 公司经营部负责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的归口管理。2.8 各部门负责组织分管范围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表格及相关文件的编制和管理。3 程序3.1 公司文件和资料大致分为五类a、b、c、d、e(受控文件): a、管理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表格等。 b、技术性文件:技术标准、施工验收规范、图纸、设计变更、大样图、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方案、施工工艺、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1-1 c、外来文件:与公司策划和体系运行有关的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条例、标准、规范、办法等,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管理办法、规定,建设、监理单位的各种制度、办法、要求等文件。d、工程合同、订货合同、采购文件等。e、行政文件。3.2 各部门、单位应根据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罗列出本部门的受控文件,填写受控文件清单,并确保在使用处获得的文件为有效版本,失效文件及时撤出,需要保留时,应加注标识防止误用。3.3 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3.3.1 管理手册由体系管理办组织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3.3.2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表格,编制后由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核并征求与执行文件有关部门的意见,经会签认可后送体系管理办公室,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发布。3.3.3 公司体系管理办按管理者代表批准的发送名单发放体系文件。其他各类文件由文件审批人或部门/单位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发放范围。文件的“发”与“收”填写文件资料收发登记表并专人保管,以便追溯。3.3.4 文件破损、遗失应书面向体系办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办理补领手续。3.3.5 体系文件分受控与非受控版本,非受控版本供顾客或其他外界组织使用,不加盖“受控”印章,公司不负责更新。受控版本加盖红色“受控”章标识,并不得私自翻印和外传。3.5 文件的更改3.5.1 公司内部运作及外部法律、法规、标准变更时,应及时更改相应的文件;3.5.2 公司结合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对体系文件进行检查、评审,当涉及文件更改时,应履行审批手续,必须通过原发文单位同意。经批准更改的内容,填写 “文件更改通知单”分发给原发送单位和部门。3.5.5 文件经多次局部更改后,原编制文件部门可考虑换版,版本号以数字1、2、3表示,并按本文3.3款办理换版的审批和印发手续,重新出版。3.6 文件的编号3.6.1 行政文件的编号:与管理体系有关的行政文件分别由各部门、单位按红头文件统一编号、登记。1-23.6.2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环境管理方案等由编制单位统一编制流水号以便登记。3.6.3体系文件的编号a)管理手册的编号:XX- 发布年份,如2009 管理手册代号:A 公司代号:XX公司的中文缩写 例:XX-A-2009 表示2009年编的管理手册,代号为A;b)程序文件的编号:XX- 程序文件顺序编号 程 序 文 件 代 号:B公司代号:XX公司的中文缩写例:XX-B1 文件控制程序,编号为B1c)工作文件的编号: XX 工作文件顺序编号 工作 文 件 代 号:C 程序文件顺序编号程序 文 件 代 号:B 公司代号:XX公司的中文缩写例:XX-B1C1 表示1号程序文件第一号工作文件1-3d)记录的编号:XX - B/C D 记录顺序编号 记录代号 程序/工作文件顺序编号 程序/工作文件代号 公司代号:XX公司的中文缩写例:XX-B1D1 表示1号程序文件第一号记录; 工作文件的记录编号与程序文件记录的编号相同,例:XX-C1D1。3.7 各部门/单位应确保在使用处获得的文件为有效版本,失效文件及时撤出,需要保留时,应加注标识防止误用。3.8 外来文件由与其相关的部门主管人员进行审核确认后方可使用,除非其为法律规定。对外来文件的发放、更新按常规文件管理要求进行。3.9工程技术文件、外来技术文件的管理办法按“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文件管理规定”执行。3.10 对于媒体承载形式为电子文档、图片等的文件在保证以上审批、发放、更新等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其具体特点落实必要的备份、杀毒等工作,若属于无纸化办公或网上发布的需要,相应批准、访问的权限依文件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附:各种代号列表如下公司代号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GYTABCD4 相关文件4.1 XX-B1C1 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文件管理规定4.2 XX- B5 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控制、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5 记录 5.1 XX-B1D1 文件资料收发登记表5.2 XX-B1D2 文件更改通知单1-45.3 XX-B1D3 受控文件清单记录控制程序文件号:XX-B2版本号:3 修改号:第0次修改编 写审 核批 准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程序通过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记录进行控制,以验证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及为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所产生的记录控制。2 职责 2.1 体系管理办是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记录的归口管理部门。2.2总工室、工程管理部负责指导、监督各施工单位做好施工记录,并监督各单位施工记录的管理。2.3 办公室负责记录的归档、保管、借阅、处理等管理工作。2.4各部门、单位负责填写、编制各自范围内的记录,并按期收集、整理、归档。2.5 项目部负责本项目的记录的填写和管理。3 程序3.1 记录的分类与形式记录分为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和项目施工质量、环境、安全记录。记录的内容、格式应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记录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声像或电子文档等形式保存。3.2填写要求a)所有记录分别由各责任部门和人员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进行填写; b)记录应如实反映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的实施、验证和评审情况; c)记录应及时、内容完整、准确,字迹、图样清晰,实事求是,具有可追溯性,涂改时须划改,签上更改人的姓名和日期。2-1d)记录不能用铅笔填写,保存期限超过三年的必须用签字笔或钢笔填写。e) 电子文档必须备份,以防损坏丢失。3.3 记录的归档和管理a)各部门、单位指定人员负责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前的保管,并应编制本部门/单位记录清单。b) 每年一月份将上年的管理体系运行记录进行清理,需要归档的移交公司办公室归档。不需要归档的,由形成部门(或归口部门)自行立卷保存,保存期三年。c) 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技术、质量记录,在工程竣工交付后三个月内或根据顾客要求,由项目部按合同要求移交给顾客。自存备查的工程记录,由项目部在工程实体移交后13个月内,把工程竣工的文件材料、竣工图整理好送公司总工室审核,审核合格后向办公室移交归档。d)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安全记录,在工程竣工13个月内将记录整理好送公司工程管理部存档。e)保存的记录应存放在文件柜内,存放整齐、标识清晰。存放地点必须保持清洁,注意防火、防潮、防鼠、防蛀。f)所有归档的记录,均由归档部门填写办公室下发的科技/文件材料移交清单,以供检索。3.5 记录的借阅与查阅3.5.1 与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有关的记录可供查阅,如需借阅,需经保存部门负责人同意。3.5.2 接受第三方审核时,合同规定允许查阅记录的只能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查阅合同规定的记录内容。3.5.3 随时向第三方体系审核人员提供有关记录。2-23.6 记录处置对于保存期满的记录,由原保存部门领导在确认失去保存价值,经归档部门负责人批准后销毁,销毁人在销毁清单上签字。4 相关文件4.1公司档案管理制度汇编(另立卷)5记录5.1 XX-B2D1 记录清单5.2办公室下发表格科技/文件材料移交清单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文件号:XX-B3版本号:3 修改号:第0次修改编 写审 核批 准1 目的与适用范围 目的是识别、评价公司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内部管理及施工过程中能够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管理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2 职责2.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的批准。2.2 体系办公室负责公司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组织工作,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的汇总、登记和更新。2.3各部门、项目部、厂负责识别、评价与更新本单位的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清单、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一览表,经本部门、单位领导批准后,报公司体系管理办公室。3 程序3.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1)以本公司的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2月份在设定目标、指标前进行;(2)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环境评价时;(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追加、涉及到新项目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以及相关方要求等情况下,可适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3.2 环境因素识别3.2.1 各部门、单位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要考虑本部门、单位的全部活动、产品及服务。3.2.2 环境因素识别步骤(1)确定本部门、单位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2)识别产品、生产过程及服务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3)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并从中确定重要环境因素。3-13.2.3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1)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2)相对应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XX-B3 第0次修改(3)公司相关方的要求及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4)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及多种类型。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且预期的作业与程序。异常状态:指预期的,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到未来的环境问题。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新材料的使用、工艺变化、产品服务、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的多种类型a 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如施工扬尘或粉尘的排放。b 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如生活污水、清洁水、施工污水、油料和化学品的排放。c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物,如生活垃圾和施工垃圾的废弃。d 土地污染,如油品、化学品的泄漏。e 能量和释放热、辐射、振动,特别是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打桩产生和夜间施工的噪音。f 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如夜间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g 水、电、煤、气和原材料及自然资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h 废物和副产品。i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3.2.4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结合本公司实际,主要采用过程分析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识别环境因素。3.2.5识别的步骤(1)体系办公室负责组织各部门、单位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工作。3-2(2)各部门、单位依据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和确定的活动、产品、服务的过程对本部门、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排查,并通过过程分析和现场观察形成本单位的环境因素清单。3.3环境因素的评价3.3.1评价方法(1)各部门、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分基准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初步按评价因子分别评分: a) 因子包括: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影响程度,法规的符合性、恢复能力、公共及媒介关注程度等,分值取各个因子分值的和;b) 评价准则:对环境因素调查评价清单中的环境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个或多个评价因子分别进行打分,根据评价的项数n,取各项评价因子评分值之和即n =A+B+C+D+E+F进行评价。若n3n或单项为5分时即为重要环境因素具体评分依据环境影响评分基准的各项标准进行。(2)有下列情况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a) 违法或超标;b) 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的紧急状态;c) 法律法规或相关方特别关注。3.3.2评价步骤(1)各部门、单位根据上述方法进行环境因素评价,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清单,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形成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其影响一览表,由各部门、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报公司体系办公室。(2)公司体系办公室汇总各部门、单位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其影响一览表,形成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其影响一览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3.4环境因素的更新在法律、法规变更或追加,涉及到新的施工项目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以及相关方要求等情况下,各部门、单位按照上述程序及时更新环境因素。3.5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对登录在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一览表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应作为整个体系的管理重点予以充分关注,可通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明确运行/控制要求、作为重要岗位需求及监视测量重点等手段来加以控制。4 相关文件4.1 XX-B3C1 环境影响评分基准 5 记录5.1 XX-B3D1 环境因素调查评价清单3-35.2 XX-B3D2 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一览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文件号:XX-B4版本号:3 修改号:第0次修改编 写审 核批 准1 目的与适用范围 通过辨识与评价公司及业务范围内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别出重大危险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适用于公司场所及施工业务范围相关的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2 职责2.1 公司工程管理部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贯彻、实施、指导、监督、检查工作,负责重大危险源清单的审定。2.2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的审批。2.3各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初步确定相关的重大危险源,确保控制计划得到有效实施。3 程序3.1 总则3.1.1 危险源的分类,有两种:a)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详见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险源分类与代码的规定。b)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详见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和卫生部、总工会、原劳动部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本公司综合采用两种分类办法。3.2 危险源的辨识4-13.2.1 原则a)危险源辨识应依据本程序3.1.1条款的分类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标准,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及行业特点,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情况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也应从物理、化学、生理、心理、生物、行为等方面来辩识危险源。b)进入现场的人员(含内部及外部人员)、相关方的活动均应辨识。c)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分析,防止遗漏,特别是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源要特别关注,不仅分析正常生产、施工操作时的危险源,更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XX-B4 第0次修改3.2.2 辨识3.2.2.1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公司所有的活动及办公/施工现场,从办公区、工作区域布置、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源,列表登记,综合归纳,从而列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种类危险源及其分布状况的综合资料。3.2.2.2危险源辨识和评价采取“自上而下,主管部门人员负责,相关人员参与配合”的方式进行,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划分作业活动调查、辨识危险源,形成本单位的危险源清单。3.3风险评价3.3.1 对一般因素,较易判断的行为性违章违规,采取直接是非判断评价,评价结果分“轻微、可接受、不可接受”三种程度。3.3.2 对其他情况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程度:D=LECD危险等级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a )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评价(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发生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极不可能02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1实际不可能4-2b)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评价(E)分数值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c)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评价(C)分数值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少的财产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d) 危险等级划分(D)分数值危险程度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20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3.4危险源承受程度的确定3.4.1 “不可接受”程度和D=L×E×C320分的属重大危险源。下列情况为不可接受,直接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a)不符合职业安全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4-3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但无适当控制措施。3.5 风险控制3.5.1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予以策划,如:制定目标、管理方案;落实运行控制;准备紧急应变;加强培训、提高职业安全健康意识;通过监控机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等。3.5.2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要求:1) 对于已确定的风险首先考虑消除风险;2) 对于因资金、技术等原因一进难以消除的风险,应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3) 最后考虑采取个体防护措施。3.6各相关部门和二级单位按上述程序,参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填表说明进行评价,将结果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初步确定重大危险源清单,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审定后报管理者代表审批下发,原单位、公司工程管理部备案存档。3.7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的更新程序3.7.1各部门/单位每年二月前应重新辨识与评价与之相关的危险源,无更新时应做好已进行辨识的证明记录。3.7.2 当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相关方提出合理要求、公司技术改造、技创新或新开工工程项目或项目运作发生变化等情况可能造成危害变化时,由涉及部门或项目部在一周内按上述程序要求及时更新危险源并报工程管理部。3.7.3各部门/单位负责保存本部门/单位的危险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相关纪录,并保持记录的更新。4相关文件4.1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险源分类与代码4-44.2 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4.3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4.4 XX-B4C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填表说明5 记录5.1 XX-B4D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5.2 XX-B4D2 重大危险源清单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控制、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文件号:XX-B5版本号:3 修改号:第0次修改编 写审 核批 准1 目的与适用范围 用来确定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规定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评价的职责、时机和方法,以确保合规的一致性。 适用于对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关的国家的、地方的、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和合规评价的管理。2 职责2.1 体系办负责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归口管理。2.2 总工室负责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获取和识别,参与遵循情况的评价。2.3 工程管理部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获取和识别,参与遵循情况的评价。2.4 各部门、单位负责获取、更新、识别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将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参与遵循情况的评价,并制订本部门、单位合规的相关措施。2.6管理者代表审批合规性评价的报告。3 程序3.1 与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 国际公约(需要时) b) 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及要求; c) 工程所在国、省、市、地方法规和相关规章;d)其他要求,包括:与有关机构达成的协定、和顾客的协议、行业标准、规则、规范及要求、非法规性指南、自愿性原则或业务规范、自愿性标准或产品护理承诺、行业协会的要求、公司及上级组织对公众的承诺、本单位的要求;5-1e)有关的许可和执照,包括:产品生产许可证、环境许可性、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3.2 获取的方法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控制、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 XX-B5第0次修改5-2各相关部门应经常与省级、地(市)级建设、水利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消防、总工会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同行业保持联系,获取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最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还可以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互联网等渠道予以补充,以保持对法律和其他要求变化的及时跟踪。相关各部门负责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并填写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到体系办。3.3 选择、确认3.3.1 体系办确认所获取的各类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的适用性,每年二月份制定公司的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总览表,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3.3.2 项目部根据工地所在地相关方要求,对需新增用于该项目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自行获取和识别,并报公司体系办。3.3.3 各部门、单位应对收集到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进行识别,并将具体内容传达给员工及相关方。3.4 评价3.4.1公司定期组织评价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遵循情况。其内容与3.1所列内容相同。3.4.2体系办每年年底组织对本公司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遵循情况的进行评价。3.4.3各部门、项目部负责人在每年12月中旬根据本部门平时收集的资料的合规情况检查记录。对照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检查本部门、单位合规的情况并进行初步评估,形成合规性评价记录报送体系办。3.4.4体系办根据各部门、单位的评价记录,结合公司年度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编写本公司年度的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遵循情况的评价报告,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批。3.4.5在评价的过程中如发现有不符合,应按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纠正,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3.4.6评价的报告和记录由体系办归档保存。3.5 更新体系办负责每半年进行一次组织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有效性的确认,当上述文件更新或增加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对已失效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必须在本部门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总览表的相应位置中进行更新、失效及其日期的标识,并将失效文件及时撤出。4 相关文件4.1 XX-B1 文件控制程序4.2 XX-B24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5 记录5.1 XX-B5D1 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总览表5.2 XX-B5D2 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变更表5.3 XX-B5D3 合规性评价记录5-35.4公司合规性评价报告(无表式) 5.5 XX-B6D1 信息联络处理单信息交流控制程序文件号:XX-B6版本号:3 修改号:第0次修改编 写审 核批 准1 目的与适用范围为了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及反馈有关信息,作好信息的管理,特制定本程序。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以及与外部各方的信息交流。2 职责2.1 管理者代表负责本程序的归口管理2.2工程管理部负责统筹公司对内、对外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2.3 经营部负责市场变化、顾客有关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理。2.4 办公室负责对其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2.5 党群部负责组织内部员工参与内部协商与交流。2.6 各部门、项目部负责工作范围内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以及对应相关方信息的收集。3 程序3.1 信息交流的内容3.1.1 外部信息主要包括:a.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抱怨或要求;b.适用的法律、法规的变更信息;c.QES方针及有关信息通告相关方;d.监测测量结果的信息;e.认证与监督检查的信息;f.相关方的投诉信息等;g.紧急事故情况下的外部沟通、汇报。3.1.2 内部信息主要包括:6-1a.QES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XX-B6 第0次修改b.重大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及相关信息;c.职责和权限的信息;d.培训信息;e.产品质量、顾客满意、体系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信息;f.不符合、纠正与预防信息;g.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信息;h.相关的法律及其他要求变更的信息;i.紧急事态及应急的响应信息;j.QES事故及其处置信息;k.工作场所及员工体检检测结果;l.涉及场所、设施、材料、方案等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m.员工对作业场所不安全、不卫生的抱怨;n.员工参与风险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o.员工参与商讨影响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p.员工了解谁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员工代表和指定的管理者代表。3.2 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无论内部或外部的、外部信息,对顾客关注的问题和对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的信息,相关责任部门要特别加以注意,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并应记录其处理决定。紧急信息的传递具体执行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3.2.1信息的传递方式信息可采用口头、电话、会议、文件、报表、板报、意见箱、网络、电视、刊物及其他可利用的通讯和宣传工具。6-23.2.2 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a工程管理部、办公室、党群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负责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总工会、监督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等监测、检查结果及反馈信息的收集,根据分管范围传递到公司相关部门及项目部。当监测或检查结果出现不符合情况时,按照相关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处理;b各相关部门、项目部按其业务范围将收到的信息呈报分管经理后做出相应的处理;c外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参观、访问由相应部门、项目部接待安排,并将结果报分管经理;d当相关方提出了有关意见或申诉时,由接待部门将原因填写在信息联络处理单,传递与相关部门,由责任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并按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办理后,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并将处理结果反馈予相关方。当涉及多个部门时,可由对应部门以信息联络处理单的形式传递给体系办组织处理;3.2.3内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a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的规定收集并传递日常正常信息,公司的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等通过文件形式向全体员工传递,办公室、党群部通过会议、墙报、内部通讯等形式向全体员工宣传质量意识、环境意识、职业健康安全知识;b党群部通过收集日常及会议上员工反馈的信息,向相关部门反映,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回复,维护员工权益。员工代表参与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决策的协商,将有关决议通过文件或职代会向员工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