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九针中大针当为火针.pdf
百家园九针中大针当为火针古人认为天下事物皆始于一,终于九,九是天地之间的全数,类经中云:“针合三才而通万变,故数亦应之。”灵枢官针中:“凡刺有九,以应九变。”灵枢中多处提出了九针及九刺,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证九针之中的“大针”当为“火针”,就此略谈管见。1九针与九刺中的矛盾九针中记述大针为“尖如挺,其锋微员”,长四寸,法生于野,源于锋针,能泻机关之水。九刺中并未明确指出大针刺法,而在刺法中多出一个燔针,针刺部位为“寒痹者,关节前后”,适应证为痹证及伴水肿者。由此可见九针中的大针没有相应刺法,而在九刺的刺中多出现了一个燔针,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针名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的记述产生矛盾。这是否是古人的疏忽呢?2“大针”实为“火针”误灵枢的成书年代久远,现在较为公认的为汉代以前,所使用的文字是刚从六国文字统一的小篆,当时的文献只能靠手抄写传播,所以误书很多。笔者从小篆中考证,“大”的写法为:“”;而“火”的写法为:“”。两字在传抄书写过程中很易混淆,古有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由此可见,大与火也是传抄中发生的错误,故笔者认为“大针”是“火针”的误书。此外,大针的形状、尺度、来源、作用均有可疑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九曰大针,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灵枢九针论中有:“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骨,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灵枢官针中:“刺者,刺燔针。”然而并没有具体指出燔针的形状、尺度、来源、作用,作为很严谨的著书是不会出现这样的疏漏,显然是为避免重复。3“大针”易为“火针”的推确如果把大针改为火针,那么,解释其形状、尺度、来源、作用便通顺自然了。源于锋针,锋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络刺之用,锋针在刺络时较锋利,短小灵活,如果用作火针,针尖在烧红后很易弯折,故其锋微员;长四寸,按李锄骨度研究中引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周尺计算,一尺合市尺 0.5973 尺,四寸则合现代的二寸四分。太长不能保证其疾刺时的灵活度和硬度,太短针烧红后热传至针柄而易灼伤施术者的手。可见火针是最适合原书中“大针”治疗病症的针具。从这些地方看,大针易为火针是合理的。4大针与燔针异名同类我们都已知道灵枢非一人一时所作,后世历代医家在传抄和继承方面也各有建树。至目前为止,笔者未见将“大针”易为“火针”者,但是,已有诸多先贤已认识到“大针”确实属“火针”之类,不名火针,而名燔针、针。如有针灸大成中:“大针一名燔针,长四寸。”针灸集成 中:“九曰大针 一名针。”针经摘英集中,九针式中没有大针,而只有燔针。5结语九针是古代医家创立的并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的治疗工具,后世许多书中对“大针”只是转载,未做任何考证,许多同仁对此亦存疑意,今笔者从大量文献中考证“大针”实为“火针”误书,因此火针应正式列入九针式中。300042天津公安医院李 岩300193天津中医学院李志道(收稿日期:1997-12-20,彭颖华发稿)飞经走气针法释义飞经走气针法首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后被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明代多部针灸专著所辑录而广为流传。徐氏金针赋中两处提及飞经走气法,其一为论三才法中“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其二为“过关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并详列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种手法。关于飞经走气的涵义,各书在转载时均无衍文,惟明吴在针方六集中独持异议,谓:“此四法之说,不出素问,摇大其道一句,谓摇大孔穴之道,令病邪出之易耳。今谓用之飞经走气谬矣。盖由摇泻孔穴,经气大虚,为麻为痒,随经而见,遂以为飞经走气耳。且经气流行无一息之停,特为病邪作祟,壅塞不通,因而为患,针家摇大其道,泻去病邪,通其滞塞,稍觉麻酸,2541999 年第 4 期中国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