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doc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云南省会泽县金钟镇翠屏小学 李 妍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最有效的办法,可见, 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是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力所能及地担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科普资源,拓展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既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的要求,又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关键词 现代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科学素养 正 文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能用科学的态度、方法解决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需要,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聚集于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对科学教育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科普资源,拓展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既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的要求,又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而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确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过了实践的考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是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知识的渗透,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不断发展,从而提高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培养新生的科学素养作一个肤浅的探析。一、紧扣教材,教育学生爱科学。语文阅读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到各种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就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说,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介绍科学家故事的,这些课文有的讲述了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有的讲述了他们研究科学的故事。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科学家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这一切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指导着学生的行为。除此之外,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如常识性课文海底世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云雀的心愿介绍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和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科普类文章恐龙、航天飞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介绍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归纳起来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分析和运用好教材,对能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不能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也不能牵强附会,节外生枝。正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认真吃透和把握教材,善于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科学教育,做到一箭双雕。在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时,教师要首先树立科学意识,平时多关心科技的发展状况,多了解、学习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把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教给学生。要使学生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才干,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是局部的、浅显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似的,但决不能是似是而非的、或是错误的。二、注重指导,启发学生学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对科学兴趣的激发更为直接。因此,我把一些科普文章的内容转化为小学语文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见缝插针地把有关科学知识传授于学生。我在教学恐龙时,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关于一些恐龙的知识,于是学生知道了恐龙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等。但关于恐龙的知识书本上介绍的非常简单,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完成。比如说:恐龙生活的年代有哪些特点?你知道哪些恐龙的名称,它们有什么特点?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这些知识往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查找交流,使学生对恐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如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中,除了介绍气象卫星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还有哪些种类的卫星?有什么作用?如果您想发明创造卫星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既完成了语文学习任务,又获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三、引导实践,鼓励学生用科学 寻找科普资源, 培养科学素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更担负着重任。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结合实际,才能使教学不流于形式,才能触及学生的感观,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以实践论原理为指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教、想、学、做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思,是提高科学教育实效,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最优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科学”转变为“做科学”,提供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如:图片、摄影、幻灯、音乐,加上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探索、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体验。直观的画面,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情感之弦必然会被拨动。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深入地走进课文,寻找文中蕴含的科普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例如有介绍探索宇宙奥秘的课文:低年段的我叫“神舟号”问银河,富有童话气息,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中年段的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通俗的语言,拟人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力量;高年段的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让学生立下遨游宇宙、探索宇宙的远大理想。有的课文为学生解答科学之谜:在天火之谜中,学生跟着富兰克林捕捉到了闪电,破除了千百年的迷信传说等。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放眼于社会,使学校科学教育与社会、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涉足社区,走进大自然,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使学生懂得了科技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同时对语文学习也是一种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开展有科学特色的语文活动。科学知识内化于心,外现于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时光最易把人抛,绿了芭蕉,红了樱桃”尽管时间的流逝,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秋伤春之情,可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依然在努力,在不停地鞭策自己,因为我坚信: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只要倾注爱心,锲而不舍,朽木亦可雕也。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攀登的人,山中有路;敢于远航的人,海里有路。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我的切身体会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 ,定能不着痕迹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曾荣获曲靖市教育局颁发的二等奖,并发表于云南省会泽县科技论文集)二一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