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5.2儿科治疗方法:外治法.pdf
-
资源ID:52835872
资源大小:724.9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5.2.1)--5.2儿科治疗方法:外治法.pdf
外治法儿科治疗方法1.外治法的意义外治之法,作用迅速,能在无损伤的治疗中取得快速的疗效理淪骈文略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治疗机理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患儿体质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手段按经络俞穴选择施行治疗的部位2.外治法的分类(1)熏洗法:利用煎煮中药产生的药液及蒸气熏洗儿童体表肌肤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退热或者治疗皮肤病夏日出汗后再受寒出现高热难退、无汗身痛的症状,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如果病情较重也可在此基础上再加苍术、藿香、荆芥、青蒿等促进排汗,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2.外治法的分类(1)熏洗法:利用煎煮中药产生的药液及蒸气熏洗儿童体表肌肤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退热或者治疗皮肤病麻疹发病初期,高热持续,红疹不出,为了帮助透疹外发,可用生麻黄、浮萍、芫荽、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尤其是手心和脚心,以促进麻疹病毒从体表而解2.外治法的分类(1)熏洗法:利用煎煮中药产生的药液及蒸气熏洗儿童体表肌肤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退热或者治疗皮肤病流感季节预防,可将艾叶、香茅、紫苏叶和藿香等一起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基本治疗原则:让感受到的邪气从肌表透发出来。2.外治法的分类(2)涂敷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醋或者蜂蜜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的一种外治法。临床应用:改善局部症状2.外治法的分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可用鲜马齿苋、大青叶、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口腔溃疡:可用细辛和吴茱萸粉涂敷于双侧足底涌泉穴2.外治法的分类(3)热奄包法:是将中药炒热后,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布袋中,将布包放在患病部位或者某一特定穴位,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药物加速被人体吸收的一种外治法。临床应用: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2.外治法的分类除了装有大粒的海盐之外,通常还需要加上温经通络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威灵仙,川芎、荆芥、独活,肉桂等等。临床中常用来治疗婴幼儿腹胀、腹痛和泄泻2.外治法的分类(4)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丁香、肉桂和白胡椒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等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大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2.外治法的分类(5)擦拭法:是用中药煎煮后药液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和口疮等湿疹,可以用芳香祛湿的中药藿香、佩兰、苍术、黄柏,白豆蔻等浓煎成药液反复擦拭,可以有效止痒,减少发作。2.外治法的分类(6)香囊和药袋疗法在端午节前后选用山奈、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草豆蔻、沉香、檀香、乳香、没药、薄荷、细辛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给儿童经常佩带或者悬挂于卧床上面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改善环境,防病治病的作用。2.外治法的分类(7)滴鼻法:是用辛香走窜的中药煎煮成浓缩的溶液,每次用滴管少量滴入鼻腔的一种方法。常用药物为苍耳子、辛夷花、白芷、川芎、鹅不食草、石菖蒲等。注意:滴鼻药物通常会被患儿吞进,因此个别药物不应长期使用。2.外治法的分类-其他类(1)推拿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行、通畅经络、调和脏腑、安神定志,能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有效治疗各种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鼻咽炎、厌食、积滞、泄泻、遗尿、斜颈、脑瘫等等,越是年幼小儿,治疗效果越好。2.外治法的分类-其他类(2)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厌食、积滞和疳证等病证,也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2.外治法的分类-其他类具体操作方法是:患儿俯卧,操作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脊背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复3次,捏到第3次后,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一共操作9次,在第3、6、9次需要提捏皮肤。每日1次,6日为1疗程。对有脊背皮肤感染、紫癜等疾病的患儿禁用此法。这种捏脊手法称为上捏脊,方向是自长强穴到大椎穴,适合较为虚寒的小儿,如果是平时容易出现阳热症状的儿童,在做完上捏脊以后,最后加上一个手法,自大椎向长强轻推,自上而下,三次就够了,可以有效缓解阳热症状。2.外治法的分类-其他类(3)针灸疗法:包括针法与灸法。儿科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痹证等疾病。针法一般采用浅刺、速刺,也可结合腕踝针、耳针和红外线穴位照射一起治疗。灸法常用艾条间接灸,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以皮肤微热微红为宜。临床中也可以选用艾灸盒固定进行灸治,例如艾灸肚脐,即神阙穴,可以有效治疗泄泻;例如艾灸肺俞,可以有效治疗哮喘;例如艾灸足三里,也可以达到无病防病的目的。2.外治法的分类-其他类刺四缝疗法:中医儿科学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间指节的横纹的中点,是手三阴经所经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疗疳证和厌食。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浅刺入约1分深,刺后用手法挤出黄白色粘液少许。刺四缝不一定每一个穴位都可以挤出黄白色粘液,视患儿病情来定。刺完四缝局部消毒,不需要包扎。刺四缝疗法治疗厌食和积滞即刻见效2.外治法的分类-其他类(4)拔罐疗法: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祛风散寒、舒筋止痛等作用,常用于肺炎喘嗽、哮喘、腹痛、遗尿等病证。儿科拔罐采用口径较小的竹罐、玻璃罐或硅胶罐,可以闪罐,也可以定罐,但是定罐时留罐时间较短。取罐时注意先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可自行脱落,不可垂直用力硬拔。若是高热惊风、水肿、出血、严重消瘦、皮肤过敏、皮肤感染的小儿,不可使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