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52914360
资源大小:43.3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2课《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注释】聊:姑且(这里指随便) 贼:毁坏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1)射者中,弈者胜: (2)杂然而前陈者: (3)执而鞭之: (4)汝既不田: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3. 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 ,乙文体现在 。(2分)4. 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2分)(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注释】共:共同(享受)。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1)杂然而前陈者陈: (2)宴酣之乐酣: (3)有风飒然而至者至: (4)庶人安得共之安: 2.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玉之言,盖有讽焉。3. 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余浸:支流。 岩阜:假山。 芡(qiàn):水生植物。 富:丰饶的物产。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2)佳木秀而繁阴 秀:_ _(3)修竹森然以高 修:_4)以为陂池 以:_(5)饮少辄醉 辄: 2.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 _(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译文:_3.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春季:_ 秋季:_4.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A:_ B:_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此:指滁州。掇:拾取,采取。上:皇上。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佳木秀而繁阴。( ) 树林阴翳( )遂书以名其亭焉( ) 掇幽芳而荫乔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只划一处)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5.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你如何评价这种政治理想?6.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7. 【甲】文中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描绘出“山间之四时”,【乙】选文中哪几句也描绘了四季景色?(2分)8. 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3分)(五)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812题。(12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防悟,都中乃得免。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注释】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翔踊:物价飞涨。 王都中: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粜:卖出粮食。 比:等到 鬻(yù):卖。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杂然而前陈者 ( ) (2)宴酣之乐 ( )(3)射者中,弈者胜 ( ) 4)饶去杭几二千里 (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C.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将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都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案:(一)1. (1)下棋(2)摆放(3)用鞭子抽打(4)种田2. (1)句意为: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句意为:因此老百姓都勤劳耕种。3. 与民同乐重视农耕,保护农业生产4. 示例:为人民着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公平,公正;两袖清风。(二)1. (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2. (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2)宋玉这话,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内吧。3. 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三)1.(1)情趣 (2)茂盛 (3)长 (4)把(5)就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4分。每句2分,第二句的翻译意思题意符合即可。)3.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每空1分,意思题意符合即可。)4.A 江湖 B 山林 (2分)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分。意近即可。)(四)1草木茂盛 遮盖 命名 花2. 喝醉的时候能和大家一起欢乐, 清醒的时候能够写这篇文章的人就是太守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3.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霖 开 四 时 之 景 /无 不 可 爱4.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5. 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评价略6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1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13滁州山水(风景)优美;政事简单;百姓生活富足;民风安闲;百姓愿意与他同游同乐;社会太平安宁。(答对任意三点即得满分)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每天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以此与民同乐,这是刺史的应该做的事,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来给这个亭子取名。(五)(1)(1)陈:摆放,陈列(2)酣:尽兴地喝酒(或“喝酒喝得高兴”)(3)弈:下棋(4)去:距离(或“距”、“离”、“相距”)(2) D(3)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4)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或“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 宴酣之乐(或“众宾之乐”)C. 太守之乐(或“与民同乐”)(5)选段【甲】中百姓随欧阳修一同游乐(1分),选段【乙】中百姓情愿卖妻儿为王都中抵罪(1分)。两个选段都写百姓的反应,侧面表现两人心系百姓,以民为本,深受百姓爱戴(1分)。(意对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