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
-
资源ID:5295047
资源大小:64.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生活中的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
七年级数学11.1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更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不等式学习建立在学生对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等已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函数的知识基础。确定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函数学习的难点,学牢学活不等式知识尤为必要。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体现了世界统一性原理,广泛见诸于生活。等式表征了相等关系,不等式表征不等关系便成为了必然,将生活情景和不等关系抽象化,是数学的优势和任务,不等式和函数等就是抽象物化。不等式学习,具有承前启后、融通诸知的作用和地位,需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不等式,是不等式单元第一课时,揭开了全章帷幕,教学要引起学生“窥探”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课堂窗口看到世界的图景涌进数学的殿堂。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字母表示数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不等式有了初步感知,但局限在“数”的范围内,还需要向“字母”更一般化的方向拓展。 2.生活基础: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既为不等式的建立提供了生活素材,解释了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又倒逼学习者寻求一种数学模型来刻画之,为学生的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动因。 3.能力基础:具有一定的观察生活和语言分析能力,能从描述生活的语句中,抽象出不等关系,具有类比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标预设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2经历由具体问题建立不等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模型,感受类比的数学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用不等式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难点:准确理解实例中的关键用词,如:“最”“非负数”等设计思路与理念数学生活化和学习探究化是本课主要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就是遵循理念而行。数学来源于生活,不等式是对生活中不等关系的刻画,从情景引入到例题教学再到巩固练习,所选素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或数学生活,其中数学生活又是对实际生活的抽象升华。采取主动呈现生活背景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两种方式,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采取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等式是刻画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是否存在一种刻画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呢?学生回忆“、”,可以顺利地进行新知学习探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1:猪小戒和他的妈妈、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kg、60kg和80kg春节期间,去公园游乐场玩跷跷板,猪小戒和妈妈玩时,谁会向上跷?若猪小戒和妈妈坐一头,爸爸坐在另一头时,谁会向上跷?情景2:一辆轿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是a km/h,已知公路对轿车的限速(不超过)是100 km/h,那么你如何表示a与100的大小关系?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安排两个生活情景,第一个是跷跷板,来源于学生的娱乐活动,学生容易有“代入感”,增强学习主动性;第二个来自日常生活,交通限速标志随处可见,学生们也不陌生,情景没有“违和感”,又隐含了遵守交规的道德法治教育。二、感受生活请用数学式子表示下面数量之间的关系:(1)某种袋装牛奶中,每100克牛奶含x g蛋白质,y g脂肪,非脂乳固体z g,这种牛奶的营养成份含量如下表:(2)一辆48座的客车载有游客x人,到一个站又来2个人,车内仍有空位(3)一个边长为am的正方形桌子的面积大于1m2(4)m(m0)的倒数不大5设计意图:感受生活环节,设计了四道题。与情景题相比,显然更抽象化一点,但是并不脱离生活。第1题,取材自大家常喝的牛奶,大家并不陌生,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的乐趣。第2题是一道生活问题,但是加入了数学计算,数学味更浓了。第3题取材自几何图形,丰富了不等式的存在背景,第4题则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实现了不等式情景由具体生活向数学生活的转变提升。三、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像a100,x2.9,y3.1,z8.1,x248,a21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设计意图:教学时,引导、呈现等式概念揭示样态,询问学生可否类比等式的定义,给出自己的新定义。本环节,可以训练类比学习的能力,体会给出定义的数学规范意识。四、简单尝试想一想:如何表示下面气温之间的关系?某城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2,最高气温是6,该市这天某一时刻的气温是t试一试: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1)20; (2)2a3a; (3)3x5; (4)(a1)20;(5)svt;(6)x22x3设计意图:“最高、最低、不超过、不低于”等词语包含的不等关系,对应着何种符号,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呈现常见的天气预报情景,显得亲近而不突兀,使得探究充满温情。接着安排了一组辨析题,是对概念学习的检测,聚焦是否含有不等号,把难度降解了。五、例题讲解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1)甲的体重是x kg,乙的体重是y kg,甲比乙的体重轻;(2)某校八年级有学生m人,七年级有学生n人,八年级学生数比七年级学生数的2倍还要多设计意图:苏科版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这里安排了两个列不等式的例题,是出于帮助学生树立规范化的列不等式的意识。所选例题不是情景题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简单的不等式的形式辨别,而是在前基础上的有限度的升华,体现在所列不等式或者是纯字母的不等关系,或者增加了倍数关系,形式与运算都作了小幅度变化提升。六、应用反馈1选择适当的不等号填空:(1)2 3; (2)-23 -3;(3)-a2 0; (4)m2+2m-2 -3(5)若xy,则x y2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1)x的4倍小于3;(2)y减去1不大于2;(3)x的2倍与1的和大于x;(4)a的一半不小于73理解下列具有“最”字的实例,写出不等式:火车提速后,时速v最高可达140km/h;小明身高h m,他班学生最高的为1.74 m;某班学生家到学校的路程s km,最远是4 km设计意图:例题之后,安排一组应用反馈习题,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还可以方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新知的效果。反馈题分为两大组,一是比较两个不等式,五道习题难度逐层加深,融合了非负数、相反数、完全平方等知识,既是对新知的检测,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融会贯通的,不能人为割裂。第二组反馈题是列不等式,关系简单,也考查了“最高、最低、不大于、不小于”等关键词,列较复杂的不等式是后面的学习任务,不能人为增加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设计意图:课堂小结采用师生共同小结,学生为主的方式进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所必经的环节。课堂小结既要帮助学生发现学会了什么,还要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困惑,包括没有理解和消化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学生滋生的未至的困惑。常常有困惑的学生是创新灵魂的易感人群,能够滋生困惑的课堂是培育创新精神的美好家园。作业布置1.课本书后练习2.思考: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表示数5的点距离不大于4。(2)上题中,如果a为整数,试写出a的值。设计意图:完成教材后对应习题是考查、巩固新知的基本要求,但是创新精神的培育还需要不断向更高更难的方向迈进,为此本人设计了一道思考题,题目的背景知识就是七年级上学期的数轴和绝对值,一题两问、梯度明显,借助数轴又能将难度降解,难而有度,探究有路。板书设计课题: 生活中的不等式 1.不等式意义:像a100,x2.9,y3.1,z8.1,x248,a21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符号:、(不小于、最小)、(不大于、最大) 2.例题板书 3.启示: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采用类比方法学习新知。设计意图:板书内容包括知识和思想方法两方面。知识包括定义和例题,提纲挈领,便于记忆,便于学习。思想方法总结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的渗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识扎根心底,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自然会慢慢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