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pdf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版)(实用版)编制人:_审核人:_审批人:_编制单位:_编制时间:_年_月_日序言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thank you!In addition,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essays,such as speeches,contracts,agreements,documents,planningplans,summary reports,resume templates,experience,work materials,teaching materials,other sample essays,etc.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第 1 页 共 20 页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 5 篇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难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第 2 页 共 20 页(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4)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5)性、生物的进化,这成为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 导课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于是关于生物起源、进化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 200 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 10 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 5 亿10 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师讲述: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拉马克关于进化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是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 18 世纪初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改变了,生物的生第 3 页 共 20 页活方式也要跟着变,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有的器官则由于长期不使用而萎缩退化了。师讲述:在 19 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放映录像:非洲草原野牛四季生活及生殖过程,重点放映迁徙路径大河时,许多野牛个体被淹死或被鳄鱼吃掉的情景。师引导:学生根据录像及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总结归纳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师引导:指导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因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有限,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例如:鲤鱼在繁殖季节,雌鱼会产许多卵,雄鱼也会产下大量的精子,但是能够形成受精卵是少数;受精卵形成后,在孵化的过程中个体弱小的幼鲤又会被淘汰掉,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个体。(2)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幸存并会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而不利变异个体则很容易地被淘汰掉。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变为显著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第 4 页 共 20 页(3)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基础上,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1.种群的定义师:举例:(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1)与(4)属于种群。第 5 页 共 20 页师生归纳: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2.种群的特点(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2)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师:种群为什么是进化的单位呢?出示资料:大熊猫的生存从进化上看,大熊猫己经历了小大小的兴衰历程,从分布范围看,它已由厂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 万平方公里缩小到 1万多平方公里,数量不足 1000 只,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 20 多块岛屿状孤立地带。由于大熊猫的分布是呈岛屿状的小种群,每个种群的个体数不足50 只。难免导致它们近亲繁殖而使其丧失遗传多样性,最终导致种质较差的小种群逐一灭绝。加之大熊猫食性单一,若遇大熊猫主食竹周期性地开花枯死(约 60 年一周期),必然导致大熊猫因食物匮乏而饿、病死亡。3.基因库、基因频率生:阅读教材 P65,找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师生归纳: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的基因在种群的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第 6 页 共 20 页师举例:我们知道多指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绝大多数人表现为正常。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绝大多数人表现正常。师生归纳: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生质疑:怎样才能知道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呢?我们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师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 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 AA、Aa、aa 的个体分别为 30、60和 10 个,问其中 A 基因频率为多少?a 基因频率为多少?解法一: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就 AA、Aa、aa 来说,每个个体可认为含有 2 个基因,则 100 个个体共有 200 个基因:A 基因频率=(230+60)200=60%a 基因频率=(210+60)200=40%解法二: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体频率与 1/2 杂合体频率之和,则:A 基因频率=30%+(1/2)60%=60%B 基因频率=10%+(1/2)60%=40%从上述可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l(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 1)。生质疑: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是否一直不变呢?让我们观看一个课件。生观看:用 CAI 课件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从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中期,浅色型桦尺蠖和黑色型桦尺蠖所占比例发生剧烈第 7 页 共 20 页变化的过程。1850 年以前该地区的桦尺蠖以浅色为主,黑色个体很少。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发生了改变,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色型达到了95%左右,浅色型由余下了 5%左右。师生归纳:由此可见,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改变的。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结论:生物进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四教学目标巩固1.自然选择题学说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2)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这是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因此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5)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达尔文在北大西洋东部以马德拉群岛上发现有550 种昆虫,其中有 200 种昆虫的翅已退化,不会飞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第 8 页 共 20 页A.生存斗争的结果 B.食物中缺乏翅生长的物质C.定向变异的逐代积累 D.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3.从某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 1000 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 BB、Bb、bb 的个体分别为 300 个、600 个和 100 个。(1)在这 1000 个个体中,B 基因有;其基因频率为。(2)在这 1000 个个体中,b 基因有;其基因频率为。答案:(1)1200 60%(2)800 40%4.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答案:C5.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佳的生存机会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答案:B6.自然选择是指()第 9 页 共 20 页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答案:C五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由于其具有局限性,所以人们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 2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第 10 页 共 20 页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2.相关的实验准备。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4.课时分配 2 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 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2.2 提出问题第 11 页 共 20 页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媒体演示课本 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2.3 制定并实施计划2.4 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提出改进意见。2.5 表达交流、2.6 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概括出消化的概念。(四、消化的全过程3.1 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思考、回答问题。3.2 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3.3 演示课本 P33 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4 插入课本 P35 第 1、2 题和 p34 技能训练。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第 12 页 共 20 页(五、营养物质的吸收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引导学生分析课本 P33 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4.1 小肠的特点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4.2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六、小结、课后练习4.1 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4.2 布置课本 P35 练习第 3 题。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3.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5.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第 13 页 共 20 页6.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7.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呼吸系统的模型。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1.新课引言通过思考生活常识,弄清婴儿第一声啼哭的科学道理。2.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生活常识,通过生活经验(婴儿啼哭)引出每一个人自生下来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呼吸。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3.1 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成统的组成。3.2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3.3 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资料,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4.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呼吸道的作用。5.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内部结构是有限的等问题。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特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第 14 页 共 20 页是有限。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6.1 提问: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内部结构特点,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6.2 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7.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8.呼吸道的作用 咽的作用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进行角色扮演,说出自身的体会,通过身的体会,意识到边吃边说的危险自我教育,逐渐养成“食不言”的好习惯。演示幻灯。8.观察会厌软骨模型,9.喉的作用提出问题:嘴巴是不是发声器官,了解喉是发声器官,知道应当注意保 引导学生思考喉的作用。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巩固练习 讨论课后练习题。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 4空气质量与健康第 15 页 共 20 页教学目标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教学重点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学准备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课时分配 2 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2.1 资料发布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第 16 页 共 20 页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2.1.2 阅读课本 P5253 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资料分析2.1.4 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2.1.5 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2.2 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2.1 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第 17 页 共 20 页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小结和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课后探究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课后活动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中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 5根朝哪边长教学目标:第 18 页 共 20 页探究:知道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具有向水性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知识: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大胆设计对比实验,通达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情感:在设计对比实验中,愿意与人合作、交流,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具有向水性的特性,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意识。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猜测大胆设计对比实验。教具准备:刚发芽的菜豆、锯末、浅盒、盛水容器、棉线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展示植物根的生长实例(或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猜测,导出探究问题。二、实验设计1、实验假设,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时,根是否总会向着水分比较多的额地方生长。2、设计方案,提出要求:实验方案要科学合理,处理好刺激方向和根运动方向的位置关系。方案设计要便于操作和观察,注意实用性、实效性和可重复性。第 19 页 共 20 页3、合作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叙述实验过程。自我评价实验效果。(2)合作研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根据实验设计,探讨改进及创新实验的方法。(4)实验评价。三、总结延伸(四、五天后)1、交流观察记录,发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2、实验的结论和推测是一致的吗?3、植物的根有向水性,在生长的过程中还会向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请接着实验观察。向对比实验中一个盒子中放入适合植物生长的肥料,另一个盒子中则不放,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盒子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