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方案(2021-2025).docx
-
资源ID:5318011
资源大小:21.6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方案(2021-2025).docx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方案(2021-2025)根据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省市、县级、乡镇级总体规划,结合市和镇实际,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承接周边市民生活、文化、娱乐转移,加快镇和特色村庄建设,拉动全村经济增长及榆林生态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情况(一)自然资源条件1.乡村概况乡村位于市西北10公里处,山路崎岖、土地贫瘠、环境闭塞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曾经是省级贫困村。现在村里还有不少红石筑的院落和房子,都记录着村子贫瘠的过往。乡村是全省扶贫工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行政村位于市西北部,距市西北10公里处,处山脚下,紧依南水北调观光带。乡村到城区约12公里,有三号、四号路直接相连,距高速出口5公里,交通及区位情况良好。目前自然村有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以农作物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2.人口情况全村总人口3487人,耕地面积2525亩,本级村组织是支部,有6个小组。全村人口中,18岁以下以学生686人,20至60岁人口有725人,60岁以上老人134人。3.主要资源境内山脉,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矿产资源已禁止开采。地质公园、火车道及装卸站台、部分石房、南水北调水渠两边等旅游资源。4.地貌特征乡村位于后镇西北方向山南部,山系嵩山余脉,以山脊为界,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倾斜状。地貌现状浅山区。5.气候土壤地处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3,年均降雨量711.1mm,无霜期217天,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山上土壤质量较差。(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经济收入:乡村内无企业,村民多以农时耕田、闲时就地务工为经济来源。其中就地务工人员约1100人左右,主要在村周边从事电瓷电器、小浴柜、卫生陶瓷等行业。在外经商70多人,主要从事电器、运输、陶瓷浴柜销售等行业。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25元。农业方面:粮食主要以小麦、玉米、红著等为主。耕地2525亩,人均0.74亩耕地。大部分土地已流转。教育卫生方面:全村有1所中心学校,在校学生共323人,有教师25人;有1个村级卫生室,有村医6名。(三)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乡村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一是村内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全村共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957户。2019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25元,与2019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0元相比,占比45.4%。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瓶颈”制约明显。截止目前,村内道路已基本修通,只有个别户门前是土路,出行困难,有文化广场1个,基础设施差,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三是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教育方面:条件设施有待完善。卫生方面:卫生环境不达标。文化方面: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脱节。科技方面:农业技术方面欠缺。信息方面:网络覆盖面不够大。四是产业发展基础差,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发展难以实现规模化,群众增收困难。由于地处山区,外出打工人数多,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接收新事物能力不强。(四)致贫原因 一是自然条件较差。乡村属典型的山地微波地型,土质差,旱季缺水;二是干旱、缺水现象严重。微波地型决定该蓄水条件差,水流走失现象严重;三是水利基础脆弱。水利化成度不高,水利设施严重老化,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四是产业底子薄,农民增收难。贫困群体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市场化意识不强,产业分散,难于形成规模化,无法进入竞争市场; 五是社会事业薄弱,就医、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突出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村容整治、素质提升、组织建设等重点,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增收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牢坚实基础。(二)工作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制定规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素质提升、生态环境等建设内容,强化资源整合、分步推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突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区域科学发展。瞄准本村贫困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聚焦扶持重点村组、贫困群体,因村因户施策。 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突出做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建设,促进本村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健康发展。部门协作,合力攻坚。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各类资金,构建政府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行业部门协同攻坚的良性格局,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始终坚持群众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建设任务乡村紧依山脉、南水北调运河穿境而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村把旅游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乡村按旅游产业发展要求,高标准打造基础设施,进行了道路拓宽、新建及两侧绿化等项目,乡村也成立了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使乡村旅游产业有了质的提升,旅游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改善交通环境,乡村已改造提升废旧矿坑,打造山脉地质公园及影视基地,目前已吸引影视栏目组、广播电视台等到此拍摄节目。乡村旅游产业已欣欣向荣。 四、增收产业发展工程增收产业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种植业、服务业。主要任务是帮助村民增收,尤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育增收。以规划为引领,开展产业发展,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1、发展乡村旅游业。根据乡村拥有山脉风景区的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聘请专业旅游项目设计单位,对山脉地质公园风景区、自然村,进行总体旅游专项规划设计,打造“千亩花海”、“骑行游”,“大地景观”,“自助小火车游”等综合性旅游为一体的山脉风景旅游区。引导群众建设“农家乐”、“特色旅游小商品店”等旅游项目,以旅游产业实现贫困户群众稳定脱贫。聘请高端专业机构对旅游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乡村、山脉村3000亩山地,发展生态农业采摘园和农场体验园;利用山坡地形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修建骑行赛道;对山脉村居民村落进行统一规划,一户一品,突出乡村原朴特色,发展农家乐;利用当地现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郑家门景观水系;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遗产修建文化旅游景点;配套建设自然村内道路和泄洪排水渠、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项目,使生态农业、文化休闲和乡村旅游相互融合发展,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能吸引市等周边游客前来游玩,日游客量为1万左右,带动30-50农户发展农家乐,做好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也能带动山区农民500多人就业增收致富。乡村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乡村面积约为60公顷,总面积约为85公顷(1275亩),规划将适当整合周边地块进行整体协调规划。 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用项目示范、能人带头、支部引领、公司支持等多种方式,促进增收产业发展和培育。村集体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 2、支持发展周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周边企业发展。新创造至少150人的就业岗位。 3、发展现代休闲农业。 (1)果树种植。激励支持在南水北调水渠两边建设果树采摘体验园,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争取达到800亩。 (2)景观作物种植。在适宜种植蔬菜的小组种植种植景观作物1000亩。 4、紧抓规划设计,突出山脉特色 ,打造中原第一村。为了使发展有目标,不盲动,在旅游局、镇政府指导下,我们经过和村民代表充分讨论,最终确定全村以山脉元素、百年铁路和文化为特色,结合离高速比较近,而且是镇境内唯一一座山的区位特点。由设计院分别做了中原第一村规划,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规划,打造乡村慢生活,周未休闲游等。 5、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开展乡村振兴发展。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三农”发展新篇章。为加快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承接周边市民生活、文化、娱乐转移,加快镇和特色村庄建设,拉动全村经济增长极我市生态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乡村共规划六个提升改造项目,分别是:(1)西部坑塘垃圾填埋场整治提升项目;(2)山脉地质公园山间小径环形贯通项目;(3)山脉地质公园景点节点生态绿化提升项目;(4)山脉文化展览馆项目;(5)乡村民宿改造提升项目;(6)乡村小型污水处理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