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十四五都市圈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5328289       资源大小:54.98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四五都市圈发展规划.docx

    十四五都市圈发展规划根据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关于培育发展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近年来,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已具备培育形成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经济实力雄厚,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运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以为中心、沿江和大通道为主干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2019年人均GDP达到11.3万元,接近高收入水平。科创优势突出,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重点实验室达到25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科技体制综合试点及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优势明显。城镇体系完备,以为中心的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正在形成,产业人口梯度分布、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城乡发展协调性稳步提高。一体化程度较高,多层次务实合作不断深化,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共建,人员资金往来更加密切。与此同时,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效率、同城化水平等与发达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城市间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支撑城市群建设,助力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接续带动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有利于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化都市圈,助力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深化、创新共建。以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各扬所长、协调共进。树立一盘棋思想,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成员城市各扬所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数字牵引、绿色共保。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打造新型智慧都市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大保护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市场主导、开放共赢。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通行的投资贸易规则,放大创新叠加效应,培育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新体制。均衡普惠、民生共享。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扩大配置范围,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让都市圈居民在同城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第三节 发展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以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联手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联动的协同创新空间网络,打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策源地,建设成为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依托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地位,联动都市圈枢纽资源,加快完善连通全球的海陆联运、航空运输和信息通信网络,加快营造一流的法治化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向内辐射中西部、向外连接全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充分发挥都市圈跨省、跨中部的合作示范作用,健全特大城市与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投融资协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高品质宜居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缩小地方发展差距,塑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营造友善向上的人文环境。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人均GDP超过15万元,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总体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际“断头路”全面消除,省际航道更加畅通,都市圈轨道交通基本成网,与各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产业创新融合协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名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批具有高端引领性的超千亿、万亿级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5%以上。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网络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显现,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多层次多领域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健全,营商环境大幅提高,协同创新、园区共建、产业分工协作、生态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重大自然灾害防御、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到2035年,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资源配置中心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同城化机制更加健全,具有影响力的化都市圈基本建成。第五节 空间格局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一极。发挥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城市创新、产业支撑、资源组织、融通辐射和服务保障能力,强化辐射服务功能,引领都市圈更高质量同城化发展。两区。指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四带。指以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的四条发展带。其中,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依托沿线中心城市密布和创新资源密集优势,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强化区域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沿江绿色智造发展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沿江港产城资源统筹与合作发展,推动沿江产业布局优化、绿色转型和高效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带,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美丽样板区。多组团。指县城、重点镇。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县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强化重点镇的人口吸引力,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市周边城镇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建设一批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专业镇。第三章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通勤能力,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共同打造“畅达都市圈”。第一节 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交通网络和枢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航道统筹规划建设,形成以为中心,以沿江通道为射线的综合交通网络;依托通道,形成都市圈外环。培育空港和高铁枢纽功能,提升沿江港口联动下游、辐射带动中上游能力,加快打造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提高海港、空港、高铁枢纽地位和客货运功能,进一步推动“三港联动”。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水平和协同服务能力。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落实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等,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南沿江、宁句等项目建设,推进沿江高铁项目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城市(镇)延伸和客运服务公交化。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统筹研究综合客运枢纽能力提升,推动轨道交通引入机场,加快建设一批区际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推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共建便捷通达公路网络。优化都市圈对外公路通道,完善省际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等高速扩容改造,规划建设高速复线公路。优化都市圈内路网结构,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改扩建。推进高速规划建设和连接成环,构建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完善过江通道布局,加快推进在建通道建设,积极推进过江隧道、大桥、过江通道等规划建设,推进研究和论证。加快实施“断头路”贯通工程,改造扩容“瓶颈路”。共建江河海联动航运中心。围绕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以下江海联运港区、江海联运枢纽。打造城内河港口集散中心。开展航道规划衔接和前期工作,打造以航道为主体高等级内河航道为骨干、以其他航道为补充的通江达海内河干线航道网络。积极推进港与中上游港口城市间外贸中转业务,加强城市间口岸合作,推进近洋航线发展,提升口岸中转服务水平。协同打造化机场群。优化空港布局和功能协调,形成以机场为枢纽,周边机场为辅助的机场体系。加快提升机场客货运功能,实施二期扩建工程,开展机场前期工作,提升航空货运功能,统筹建设一批功能协调、兼容互补的通用机场。强化机场客货运全球联结直达能力,加快都市圈城市候机楼规划建设和功能提升,推进空港大通关基地建设。提升运输服务与信息化水平。打造一体化公路客运网络,推动城市(镇)开行城际公交,全面推行联网售票一网通和交通一卡通。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推广车辆安装使用ETC通行高速公路,探索对高频次通行车辆实施高速公路收费优惠政策。全面取缔跨行政区道路非法设置限高、限宽等路障设施。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大力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第二节 共同打造数字智慧都市圈共同打造数字都市圈。加快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加速5G网络建设应用。推动网间互联带宽扩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的IPv6升级改造,建设江北新区等纯IPv6示范区,支持城市建设广域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打造无线宽带都市圈,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推动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共同争取级数据服务中心、呼叫中心、云计算中心,推进云计算中心与其他数据资源中心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千兆高速光纤网络和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全覆盖。合力建设智慧都市圈。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专业化服务,实施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共建开放互通的智慧城市建设平台,提升“我的”APP对都市圈群体的服务能力。依托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建成协同服务的都市圈城市大脑集群。协同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打造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标准统一、互联共享,实现都市圈大数据开放应用。共保都市圈网络安全。根据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实施区域无线电协同监管。全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遴选推广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参与网络通信与安全实验室建设、参与建设广域量子保密干线网。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第三节 共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统筹能源供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煤炭储运和利用设施,统筹推进沿江港口煤炭储运基地建设。优化区域油气设施布局,推进天然气管道联通,加快天然气储备调峰基地有序推进,等LNG内河储转设施建设,支持LNG运输船舶开展航运试点。探索建设都市圈石油流通枢纽,研究天然气交易中心可行性。推进沿江和天然气管道沿线地区电源点建设,加快省际联络线增容工程建设。加快压缩空气储能发电项目示范建设,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跨省投资。统筹建设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市政设施。加强跨区域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条红线”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统筹重大水利设施布局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研究实施干堤、重要支流堤防加固和崩塌河段整治工程,启动实施秦淮东河等治理重大工程,联合治理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提升重点城镇和重要堤围防洪标准。加快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实施重要水体联合调度,强化跨界湖泊水量保障,开展跨区域水利设施项目的联合审批和协同监管。加强供水安全保障,鼓励都市圈城市供水互为备用和水源地共建共享。统筹雨洪资源开发利用和灾害防范,实施江流域防洪治理等工程。推进防汛防旱指挥系统联网,共建区域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和应急调度系统。第四章 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深化都市圈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第一节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区域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和各城市产业化优势,围绕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业等产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体的全流程创新链。加强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瞄准科技前沿、面向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共建都市圈协同创新平台。强化重大科创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支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推进新兴科创名城、智慧谷、高教科创城、科创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关地方设立都市圈科创专项资金。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联合打造技术产权交易、科创板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加快高新园区、科技创业园、城市多层次双创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创投机构建立和运营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优化都市圈创新创业生态。深化区域科技体制机制,有效整合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各种政策机制、资源成果、人才团队,联手营造优质创新生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构建多元化、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环境,发挥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研发、创新成果在都市圈内部无障碍转化,建立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共享机制。第二节 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空天科技、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深化与科学院战略合作,组建水土研究院、地球演化及行星科学研究院等前沿基地。按照研究中心的标准,建设空间天文、水土环境、化学和生物医药等35个前沿科学与交叉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建设重大科技载体。加快推动地区发展,依托科学城等集聚高端科研机构和人才,争取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创平台布局。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实验设施、大学质子源、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南极昆仑站天文台、信息高铁试验装置、细胞图谱重大装置等建设。强化协同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高校院所联合组建若干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攻关团队,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鼓励校校、校所、校企间在优势学科群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优先布局重大战略项目,积极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第三节 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提升产业创新活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开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通用航空、新型显示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开展科技联合攻关,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等培育一批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载体。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辐射带动能力,支持优先在都市圈其他城市布局分院。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打造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联合设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境外实验室。明确都市圈内部高新园区、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引导创新成果和科技创业企业向最具优势和效益的园区落户。第五章 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服务经济为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第一节 共建产业体系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推动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产业布局,有序引导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合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打造区域服务业品牌。围绕金融、电子商务、航运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和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精细化转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依托沿山环湖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都市圈“米袋子”、“菜篮子”,推进环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建设。支持毗邻地区共建一批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共同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支持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农业硅谷”。推动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加快和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农业产业园,按照“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要求,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水平。共同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错位分工、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都市圈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发挥地标型产业引领作用。依托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横向整合、纵向延伸、侧向链接,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地标,培育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资源环境、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强化区域产业链引领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的旗舰型企业,推动加工组装等非核心环节向都市圈其他城市转移。增强服务带动能力。依托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物流与商务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为中小城市产业升级提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市场营销等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为周边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保险就业、养老安老服务,提升品牌商圈服务品质和辐射能力。推动南部新城、空港地区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高水平打造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有序引导传统产业功能升级与疏解。推动低效园区和楼宇等空间载体高效利用、高水平开发。支持钢铁、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共同探索推进沿江重化产业统筹优化布局的新路径。第三节 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发展重点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建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合作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经贸平台。整合沿江开发区,协同加快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和园区转移转型,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协同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成立重点产业发展联盟,鼓励行业协会交流合作。推动级开发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级开发区,支持申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第六章 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开放新优势,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共同打造“开放都市圈”。第一节 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提升开放示范能力。积极推进贸易试验区片区建设,打造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争取在服务贸易、对台金融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贸易试验区片区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协力办好性展会活动。放大软博会、智能制造会、企业家会、食品博览会、低碳大会等性展会活动品牌效应,以联合举办、互设分会场、共同宣传推介等方式,强化都市圈品牌展会活动和相关贸易投资活动协调联动,提升整体效果和影响力。加强综合服务、专业贸易等线下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共同策划和开展投资贸易配套活动。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支持确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地区新设综合保税区。支持各综合保税区在高端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对标先进水平,注重要素整合和产业配套,统筹利用好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和提升竞争新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按规定申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升合作园区发展质量。加快建设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试验区,推动生态科技岛、生态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发展。第二节 合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共同打造一流市场环境。加快建立与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外资准入,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化“放管服”。加快转变职能,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推广“不见面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探索“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推动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和审批信息互联共享。构建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推动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异地通办。加快大通关一体化。深化口岸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省域贸易“单一窗口”,推进物流和监管等信息采集。共建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开发信息化电子标签,整合生产、监测、航运、通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全链条监管。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支持在设立都市圈商事法庭等司法机构,发展商事仲裁、调解等司法替代性解决机制。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违法行为联合惩治力度。第三节 强化战略支撑作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联合“一带一路”沿线打造高水平产能合作平台,为企业在境外建设生产基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联合开展具有都市圈品牌特色的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深化人文合作。建设高水平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推进智慧城建设。加快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电商产业园和公共海外仓。引导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农业资源丰富投资共建农业合作园区。引领经济带绿色发展。共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协同建设生态人文风光带,打造生态绿岛。协同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统筹推进船舶污染防治与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着力提升化学品洗舱水处置能力并强化危险废物联单监管,深入实施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稳步提升生态岸线比例。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联合推进沿江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鼓励通过相互参股方式加强都市圈港口与中上游港口合作。强化与其他都市圈合作。强化与大都市圈互动,积极融入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功能疏解,推动新区、两省试验区与新区、试验区联动发展。促进与都市圈分工合作,探索建立设施互联、功能对接、产业互补、市场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借力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服务体系。强化与合肥都市圈协同,联动产业创新带与科创走廊,先行布局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和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探索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实现两圈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促进都市圈联动,推动在数字经济领域全面合作,推进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生态资源、生态技术、碳排放交易平台,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第七章 加快建设统一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公平市场准入,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市场环境。第一节 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效衔接,共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定向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打造一批教育培训基地。按程序复制推广人才永久居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便利服务等试点经验,推进吸引外国人才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人才共同招引和柔性使用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协调管理,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允许地方高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联合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技能人才招聘会和留学人员交流与合作大会。探索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试行第二居所和职住交换计划,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推动技术市场互联互通。建立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构建都市圈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以及专业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财政支持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清理城市间因技术标准不统一形成的各种障碍。探索建设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实现技术成果、投资需求等信息共享和股权变更、产权交易、交易鉴证等相关技术产权交易业务同城化办理。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供高质量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基础信息及各类运营、交易、维权资源整合和共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规范有序交易流转。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健全衔接机制。鼓励发展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支持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异地布局分支机构。实施“创新券”互认工程,统一科技创新券服务标准、内容和平台,建立网上注册、合同备案、创新券申领兑付一体化服务协同机制。第三节 建立统一的金融资本市场协同布局都市圈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领域协同和创新,完善信用保证体系。稳步推进信贷管理一体化,依法合规扩大发行企业债券、绿色债券、创新创业债券。推动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区域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促进商业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发展。推进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合作。建立都市圈共推企业上市的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资,打造证券市场的“都市圈板块”。全面对接科创板,搭建科创企业上市融资全方位服务平台。支持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运用模式。在知识产权已确权并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前提下,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构建土地、房产、矿产等统一的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和管理平台,统一信息批露、交易统计和项目推介格式标准,逐步实现产权要素市场“资源同城化、规则同城化、信息同城化”。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加大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程度,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金融统计数据和工作信息共享制度,加强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建立紧密的金融稳定信息交流和风险评估结果定期交流和共享机制。建立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机制,合力打击金融违法违规活动。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联合处置机制,共同维护都市圈金融系统安全。第四节 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建立都市圈市场服务平台。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试点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推动实现市场准入环节高效能治理。发挥都市圈新媒体联盟作用,及时发布共享产业合作项目与技术需求、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等信息。以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为重点,加大电子商务共享平台建设,联合创建区域产品和服务品牌。打造诚信都市圈。完善区域信用制度,探索建立交通出行、社会保障、分享经济、电子商务、税收、青年志愿者等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制度。聚焦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旅游等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建立都市圈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都市圈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信用骨干服务机构,打造区域信用服务业产业基地。建立都市圈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跨区域执法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法定检验单位鉴定结果互认。建立行业行政许可互认机制,推动食品药品等检疫检测结果互认。联合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定期开展打击侵犯高知名度商标专用权的专项执法行动。探索建立食品药品联动实时监控平台,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依托全国互联网平台,构建消费投诉协作工作机制,强化执法合作与联动协查。第八章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辐射半径,加快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给,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第一节 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健康都市圈。统筹推进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鼓励采取合作办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对口支援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开放共享。整合远程诊疗系统资源,鼓励各远程医疗中心高效对接。完善都市圈医疗协作体系和预约挂号平台,推动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和互认。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统筹规划建设信息共享、网络连通的急救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有序推动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等统一。放大建设世界体育名城效应,建立都市圈体育产业联盟,推动联合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加强筹备活动的合作交流。建设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推进健康服务产品共享,积极支持品牌康养机构、产业资本开展合作,建设康养服务业集聚区和养老养生基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协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化。依托各城市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学校资源,推动建立区域和跨区域教育集团、学校联盟,鼓励开展城乡区域学校牵手帮扶,引导名校在都市圈内开办分校,推进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建立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加快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推进师资、产学研、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加强高等教育交流,探索组建教育科研协作联盟,有序探索跨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及各类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各地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广网络同步课堂。第二节 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河代表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规划建设,共建河文化公园和河文化带,构建河记忆体系。加强古建筑保护、研究、利用,共建都市圈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制定都市圈考古工作规划和政策,联合开展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城市地下文物遗存的预防性和主动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推动古镇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开展传统文化“走出去”行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共筑文化发展高地。推广都市圈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公共图书馆合作联盟等经验,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和向都市圈居民平等开放。加强文化事业交流,推动人才联合培养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建立都市圈演艺联盟,鼓励优秀文艺作品联合创作和演出,共同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龙头企业。统筹开发利用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实施地方戏曲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当代文学提升、影视精品打造、网络文艺发展、基层文艺繁荣等文化工程。依托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联手打造和推介都市圈文化形象。共建一流旅游目的地。依托名河、名湖、名山、名城和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和大众旅游发展,共同打造一批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度假胜地,融入河文化带一体化建设格局。联合打造都市圈旅游形象品牌,依托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联合推广活动,探索推出“畅游都市圈”、“惠民一卡通”、“高铁+旅游”等产品。继续举办联合促销年会,共同办好名城会、世园会、文化旅游节、农民歌会等活动。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探索建设文旅大数据平台、旅游信息库,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旅游+”,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体育康养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旅游交通、旅游服务规范与质量标准、旅游市场管理等各领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第三节 共推高质量就业与社会保障统筹推进就业服务。建立统一的都市圈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推动各城市引才引智服务优势互补、业务平台互联互通。打造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协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跨区域转移就业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城市间人力资源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在都市圈自由流动。建立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互通信息和协同处理机制,完善跨区域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互认制度,协助办理有争议或投诉案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一体化协作执法机制,共同打击跨界欠薪逃匿和非法职业中介等违法行为。加快社会保障接轨。提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效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关系和失业保险关系顺畅转移。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鼓励各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合作。推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在区域内探索实行互认互贷。推动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业务延伸到城市“五险一金”及其他公用事业缴费领域。第四节 共建公平包容社会环境完善跨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加强都市圈社会治理合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跨界地区城市管理联动、边界联检和信息共享。共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推进重点农产品试点全程追溯,联合开展交通、消防和安全生产检查。完善民生档案跨区查询服务,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深化精神文

    注意事项

    本文(十四五都市圈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东**)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