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课件.ppt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Labor Economics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石 琳琳第一章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概论劳动经济学概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经济学研究的任务1、2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满足人们需求的有效资源是稀缺的如何使稀缺的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以获得最大的产出 劳动经济学呢?劳动经济学呢?曾湘泉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达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1.3 1.3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1.3.1 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的含义 我们把劳动或人的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我们把劳动或人的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资本论劳动力具有五个含义:劳动力具有五个含义: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劳动力人口的划分劳动力人口的划分社会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非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军队服役人员2、在校学生3、因病提前退休人 员或丧失劳动能 力的人员4、家务劳动者5、无所事事的人员法定劳动年龄法定劳动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法定劳动年龄指年满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退休年龄一般指男60周岁,女干部身份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运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配置。1.3.2 1.3.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企业劳动力 工资 劳动力商品供求运动,决定着就业规模和工资水平1.4 1.4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1)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2)和劳动力需求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1.4 1.4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3)劳动经济学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脱离不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相关制度。制度会影响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尤其在我国转轨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1)市场性因素。市场性因素。指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2)制度性因素。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影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 (3)社会性因素。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因素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两大学派新古典学派制度学派第二章第二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2.1.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含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需要需要边际生产率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支持支持是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是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三个特征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2.1.2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劳动力需求的分类按需求按需求范围范围企业需求企业需求是劳动力需求的主体是劳动力需求的主体行业需求行业需求是本行业中企业劳动力需求总和是本行业中企业劳动力需求总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一个市场中所有行业劳动力需求总和是一个市场中所有行业劳动力需求总和按要素按要素可变性可变性短期需求短期需求资资本存量不本存量不变变,惟一可,惟一可变变因素是因素是劳动劳动投入投入量量长期需求长期需求企企业业的一切生的一切生产产要素都是可要素都是可变变的的 2.1.3 2.1.3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市场上有众多的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市场上有众多的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资源完全自由流动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为零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为零劳动力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质量劳动力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质量2.1.3 2.1.3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条件组织目标的假设条件生产性组织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生产性组织的目标:利润最大化非生产性组织的目标:服务最大化,满意度最大化非生产性组织的目标:服务最大化,满意度最大化生产技术的假设条件生产技术的假设条件短期:技术不变短期:技术不变长期:技术可变长期:技术可变2.2 2.2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一.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利润公式:=R-C=QP-(Lw+Kr)2.2 2.2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劳动投入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当劳动投入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前提:前提:1.短期短期 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注意适用注意适用条件条件增加1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边际产量或边际产品MP。增加1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定义为边际收益P增加1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量,进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定为边际产品收益MR=MPP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产品收益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产品收益MR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MCMC=W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R-C =R-C=R/L-C/L=MR-MC=0CR总总收成入本R C固定成本A利润L*L2.3.1 2.3.1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基础知识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基础知识(1)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为为生产一定的产量生产一定的产量Q所所需的资本与劳动的组需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合)不能相交凸向原点(边际 技术替代率递减)密集性离原点越远,产 量越大斜率为负KLQ1Q2KL等产量曲线Oab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MPL=TP/LL=TP/MPLMPK=TP/KK=TP/MPK即两个可变要素即两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的边际产品之比2.3.1 2.3.1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基础知识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基础知识(2)等成本线)等成本线:C=Lw+Kr(构成总成本的劳动与资本的构成总成本的劳动与资本的不同组合不同组合)斜率为两种要素价格比斜率为两种要素价格比 (w/r)要素价格已定,成本扩要素价格已定,成本扩 大,成本线外移,大,成本线外移,距离原距离原 点越远,成本越高点越远,成本越高一种价格变化,成本线一种价格变化,成本线 便发生变化(若便发生变化(若r增加一增加一 倍;倍;w增加一倍)增加一倍)KL等成本线OQ0EL*K*C1C2C3LKAB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小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小由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切点决定2.4 2.4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原则:原则: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公式:MPL/W=MPK/R或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e1bLe1LbW1Le2W0LKe1bLe1Lbe2Ke2Le2Q1Q0Ke1e2DL规规模模效效应应替替代代效效应应 由劳动力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析可得: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即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OOLD1D2产品价格和资本价格不变,且W=W1,企业生产均衡点为a,要素需求为(L1,K1)。当W1提高到W2,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调整分两步:首先,K1不变,劳动力需求减少到Lb,原则是MR=W2,;其次,再用资本替代劳动,原则是MPK/R=MPL/W.LbL1LbW2L2W1eDLD1D2D3cW3a 第三章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劳动力供给,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3.1.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质量质量数量数量知识、技能、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素质经验、身体素质决策主体愿意并能够决策主体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的假设条件:劳动力供给的假设条件:主体的目标假设:效用最大化(劳动时间和余暇时间)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3.1.2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反映一定范围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附加性劳动力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市场,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状态,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状态,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3.2.1 3.2.1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意程度,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意程度,或者说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是一或者说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于使用价值。种心理感觉,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于使用价值。效用效用基数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序数效用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可以用基数(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可以用基数(1、2、3)表示,可以比较,并且可以加总求和。基数效用论采用的表示,可以比较,并且可以加总求和。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只能用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序数(第一、第二)来表示,并且只能比较不能相)来表示,并且只能比较不能相加。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加。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时间的效用时间的效用劳动者消费的物品劳动时间闲暇时间希望减少,但收入会减少希望增加,但收入会减少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闲暇劳动收入3.2.2 3.2.2 无差异曲线和收入约束线无差异曲线和收入约束线劳动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同。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异曲线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替代边际替代率率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线的形状不同 。个人可支配时间个人可支配时间H H个人把所有可支配时间用于个人把所有可支配时间用于劳动所获得的由市场工资决劳动所获得的由市场工资决定的劳动收入定的劳动收入Y Y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个人在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个人在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斜率:工资斜率:工资率或闲暇的率或闲暇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 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主体均衡理论主体均衡理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闲暇与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分析工具主体均衡的分析工具闲暇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和收收入无差异曲线和收入约束线入约束线(右图右图)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均衡的条件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即:W=MRSW=MRS 主体均衡主体均衡3.2.3 3.2.3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WMRSWMRSWMRS一小时机会成本的心理效用与一小时实际闲暇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相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起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工作时间的变化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H/Y0)使闲暇时间减)使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少,劳动时间增加。替代效应替代效应 (二)工资率变化与替代效应(二)工资率变化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应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应用1、替代效应(工作时间增加)收入效应(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量工作时间减少量当工资率上升,工作时间增加,则供给曲线斜率为正2、替代效应(工作时间增加)收入效应(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量均衡工资率时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在此种情况下为劳动力的买方市场,他们会要求降低现有的工资水平。虽然劳动力供给方不愿意看到工资水平的下降,但由于劳动力供给超量,竞争激烈,劳动者不得不接受劳动力需求者的要求。而工资率的下降会使劳动力的供给量下降,需求量增加,供求之间的差额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平衡状态。w1w2L0WLw0DVMPSE0WLw0DVMPSE0当工资率均衡工资率时,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从而形成劳动力的卖方市场,劳动力供给方对于劳动力价格具有支配力量,他们会要求提高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的需求方虽然不愿意,但在需求过量、竞争激烈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劳动力供给方的价格要求,从而使得工资率上升,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和供给量的增加,供求差额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均衡状态。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2)w1L0WLw0DVMPSE0WLw0DVMPSE0当工资率=均衡工资率时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均衡。w0为均衡工资率,l0为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3)L0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虽然静态均衡分析可以准确描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某一时点的状态,但是,它却无法描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一定时期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根据现行工资率所做出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决策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时滞才能得到执行。在考虑了时间因素后,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下一个时期(t+1)的劳动力供给实际上是本期(t)工资率的函数。那么,均衡也随之形成与时间序列相关的流动状态,即动态的均衡。(一)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一)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n首先,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首先,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以t t表示,执行或实现该决策的时间为下期,用表示,执行或实现该决策的时间为下期,用t+1t+1表示,从表示,从t t到到t+1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给决策不变。n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即率,即w(t)=f(D(t)w(t)=f(D(t)。n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即量,即S(t+1)=f(W(t)S(t+1)=f(W(t)。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假定需求弹性不变1、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1)n劳动力供给曲线s与劳动力需求曲线d相交于点e,此时均衡工资率为We,均衡就业量为Le.如果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说明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陡峭。如果工资率低于或者高于均衡工资率,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波动,进而又会引起下期工资率的波动。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4)n如此反复循环下去,在这样的循环变动之中,工资率的波动与就业量的波动趋近于均衡点,最终趋向于均衡工资率We和均衡就业量Le。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收敛型蛛网”,它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通过供求自发地调节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A2、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1)n劳动力供给曲线s与劳动力需求曲线d相交于点e,此时均衡工资率为We,均衡就业量为Le.如果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说明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如果工资率低于或者高于均衡工资率,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波动,进而又会引起下期工资率的波动。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4)n如此反复循环下去,在这样的循环变动之中,工资率的波动与就业量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不稳定条件”。实际中,不太会出现3、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1)n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既不是收敛型的,也不是发散型的,而是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重叠,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被称为“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2)n由于工资率和就业量既不会恢复到均衡位置,也不会远离均衡点,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中立条件”。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概念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概念n某个产品的需求量要超过供给量,也就是说供求双方某个产品的需求量要超过供给量,也就是说供求双方的数量并不相等,但是,这种状态又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数量并不相等,但是,这种状态又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供求的双方很难去改变。这种稳定的状态实的状态,供求的双方很难去改变。这种稳定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是它和古典均衡理论所讲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是它和古典均衡理论所讲的均衡解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的均衡解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非均衡非均衡”或者或者“非瓦尔拉斯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提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提出 2020世纪世纪4040年代末和年代末和5050年代初。但是,直到年代初。但是,直到19711971年,美国经年,美国经济学家济学家P.B.DoeringerP.B.Doeringer和和M.J.PioreM.J.Piore出版了出版了内部劳动力市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人力资源管理场与人力资源管理一书,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才被第一一书,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才被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在这部著作当中,作者次明确提出并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在这部著作当中,作者指出有两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一类是工匠、手艺人等零指出有两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一类是工匠、手艺人等零工活动的市场,另一类是存在于组织中的劳动力市场。毫工活动的市场,另一类是存在于组织中的劳动力市场。毫无疑问,前者通常是无疑问,前者通常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组织,无纪律”,他们直接受市,他们直接受市场力量的调节,而后者除了在初始雇佣时受到外部市场供场力量的调节,而后者除了在初始雇佣时受到外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以外,其有关劳动配置、工资决定等等活动都求关系影响以外,其有关劳动配置、工资决定等等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通过管理规则或惯例来进行的,而与外部市是在企业内部通过管理规则或惯例来进行的,而与外部市场无关。现实中,有近场无关。现实中,有近80%80%的劳动力都是处于这种企业内部的劳动力都是处于这种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市场中。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是企业内部的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总和,是企业内部的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长期雇佣合约为主的劳动就业关系。的、以长期雇佣合约为主的劳动就业关系。第五章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实物工资:用人单位用实物的形式计算和支付给实物工资:用人单位用实物的形式计算和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货币工资:用人单位用货币的形式计算和支付给货币工资:用人单位用货币的形式计算和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者的劳动报酬。5.1.1 工资的分类工资的分类名义工资:未经名义工资:未经价格指数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经过实际工资:经过价格指数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表明名义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以表明名义工资的实际购买力。(1 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依据雇员的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小时,天,周,月)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小时,天,周,月)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2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依据工人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支付工量)和计件工资率支付工资的形式。资的形式。5.1.2 工资的形式工资的形式 福利的分类非经济性福利保险福利过节费节日礼物加班费免费班车免费午餐带薪休假集体旅游安全的工作环境弹性工作时间心理健康咨询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经济性福利p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紧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紧密相关密相关p法定性法定性p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福利的基本特征福利的基本特征工资职能工资职能补偿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效益职能5.2 工资职能工资职能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1 1)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维持生存工资理论(2 2)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3 3)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4 4)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5 5)人力资本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6 6)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整体增长,社会收入差异也逐渐扩大,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低、中、高三类社会收入群体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纺锤型”结构: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太大,高收入群体也有扩大的趋势,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相对较小。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弊端十分明显,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必然激化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各种工伤事故和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深受社会舆论的谴责;社会对少数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腐败以及靠非法手段致富的特权阶层也都深恶痛绝,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要求收入分配回归公平合理的呼声。为什么要进行工资水平控制 相对于“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而言,“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1)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2)中等收入者多,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合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经济发展;(3)中等收入者多,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较高,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社会成员的素质,加快经济社会文明进步;(4)“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使社会成员的整体收入差距缩小,有利益防止社会群体矛盾尖锐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工资水平控制的方式工资水平控制的方式一、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一、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就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收入政策就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工资总水平的政策。工资总水平的政策。权威性劝说政策权威性劝说政策二、最低工资制度二、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度概念及起源最低工资制度概念及起源是国家为保证劳动力资源再生产的需要,以一定立法是国家为保证劳动力资源再生产的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程序规定的、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包括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和包括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条例等的总称。条例等的总称。最低工资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低工资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19世纪末和世纪末和2020世纪初产生于新西兰等国。世纪初产生于新西兰等国。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实行,最初目的旨在消灭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实行,最初目的旨在消灭“血汗工资血汗工资”和保护妇女、童工的利益。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和保护妇女、童工的利益。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最低工资制度。制定了最低工资制度。三、三、高端工资水平控制高端工资水平控制 从宏观分配政策上来看,并没有对个人最高工资收入的限从宏观分配政策上来看,并没有对个人最高工资收入的限制,但是可以通过累进的工资税、遗产税和其他个人所得税,制,但是可以通过累进的工资税、遗产税和其他个人所得税,对于高额收入者征收高比例的税收。对于高额收入者征收高比例的税收。工资差别的原因工资差别的原因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技术装备程度的高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技术装备程度的高低;人工成本比重;有无垄断收益;高技低;人工成本比重;有无垄断收益;高技能员工比重。能员工比重。等级等级 1 产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24 产业(企业)劳动力供求状况产业(企业)劳动力供求状况3产业(企业)工会化程度产业(企业)工会化程度工作环境差工作环境差精神紧张精神紧张风险责任大风险责任大工作乐趣很少工作乐趣很少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主性社会地位低微社会地位低微需要经常加班或者工作地点需要经常加班或者工作地点不方便不方便稳定性差的工作稳定性差的工作也称补偿性工资差别(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指同质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环境不同的劳动时,要对某些职业支付较高的工资,以弥补不同职业的非金钱的差异。排除行业和区域垄断因素,形成这种差别的往往和工作的性质和条件有关。劳动负效应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负效应补偿性工资差别 1 23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职业收入的变动性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职业收入的变动性差别、稳定性差别)差别、稳定性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补偿性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职业、收入的稳定性)(职业、收入的稳定性)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不同学历收入的差异)(不同学历收入的差异)竞争性竞争性工资差别工资差别 垄断性垄断性工资差别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competitive wage differential):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个人素质、劳个人素质、劳动效率的差异动效率的差异 个人勤奋、努个人勤奋、努力的不同力的不同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不同投资不同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它是指因某种制度性因素,或劳动力的某些自然特征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特殊矛盾,从而使某些职业的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但受外力限制(如工会、国家行政权力甚至社会经济体制的限制),其他劳动者又无法进入这个职业就业,从而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原有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导致垄断性工资收入形成的这种外部原因也可以称为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都可以归结到市场发育不全和市场失灵。通过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有针对性地消除造成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外部因素,便可以逐步地在相当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垄断性工资收入来源。而要消除这种歧视性政策所导致的垄断性工资收入,就必须从经济体制上入手,开放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相对隔离状态。非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非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 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但由于这种劳动力在质量上的自然特征或其质量要求,使得对这种劳动力的补充很难实现,从而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这种垄断性工资收入也可以叫做租金性工资收入,这些职业的劳动力供给几乎是无弹性的,因此为使用他们而付出的价格,如同地租一样,不是取决于他们本身的劳动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租金性工资收入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是文体影视“明星”们的收人。比较合理的政策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对这一类垄断性工资收人课以重税并强化管理。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工资Ww1we劳动力数量LSD2D1e1e0自然垄断性工资差别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收入差距程度收入差距程度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措施措施2 25 53 34 41 1拔低拔低扩中扩中立法立法限高限高实施两大战略实施两大战略 1 1、“限高限高”:完善税制系统。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对遗产税、赠予税、消费税等税种加紧研究并适时出台;规范垄断收益分配;采取规范办法将企业的垄断收益收归国家财政,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制定工资指导线。2 2、“拔低拔低”:通过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金标准等,提高保障水平和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促进就业等措施,不断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3 3、“扩中扩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供产业基础;提高知识阶层、专业人员的报酬,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 4、“立法立法”:建议通过加快收入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建立收入的监测、预警体系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银行、财务、审计、税收等监督调控职能,让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5 5、继续、继续“两大战略两大战略”: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第七章第七章 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充分就业就是在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只要解。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人员的就业问决了非自愿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题,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就业结构分析就业结构分析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成和联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配第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劳动力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二、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相对就越大;反之,亦然。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期末从业人数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00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城镇调查从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人数+100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即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界定自然失业率的界定自然失业率存在的原因自然失业率存在的原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造成的失业寻找工作时寻找工作时造成的失业造成的失业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季节变化季节变化造成的失业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1、概念:、概念: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找工作时的失业)。2、摩擦性失业的特点:、摩擦性失业的特点:A、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2030岁人员最高)B、失业期限较短3、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u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u信息不完善u 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救济金,社会福利对就业速 度影响)4、解决对策、解决对策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表现: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或者称为非自然失业。它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1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 2)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 (3 3)混合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 (4 4)预期型通货膨胀)预期型通货膨胀 凯恩斯的观点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萧条时)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发生了通货膨胀,一定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过度引起的,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只适用于只适用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情况,但不符合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情况,但不符合战后各国的实际情况。战后各国的实际情况。60年代以来,失业和通货年代以来,失业和通货膨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