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争创建筑强市的意见.docx
-
资源ID:53551712
资源大小:42.1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住建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争创建筑强市的意见.docx
【住建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争创建筑强市的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争创建筑强市的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率先建成建筑强省的意见(苏政发201158号)精神,促进全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创建筑强市,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构建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比例合理的建筑业结构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实现建筑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主要目标1“十二五”期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翻一番,建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到2015年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增加值达3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建筑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8%以上。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底,全市超200亿元县(区)1个,超50亿元企业达到1-2家,超30亿元企业达到4-5家。2培育出一批高资质建筑企业,到2015年底,力争特级企业1家,一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下同)企业达50家,二级企业达350家,三级及劳务分包企业达600家,高资质占比由现在的24.7%提高到40%,全市建筑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左右。3创建一批省级“建筑强县”和“建筑之乡”,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1个省级“建筑强县”、2个省级“建筑之乡”,建筑业从业人员发展到28万人以上,使建筑业成为拉动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二、推动转型升级步伐(三)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扶持企业发展,用3-4年左右时间培育1家特级资质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一级资质企业,带动全市建筑业全面升级。今后4年中,建筑企业资质由一级晋升为特级的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当年建筑业总产值首次超30亿、50亿元的本地企业,且在本地年缴纳税费达2000万元、增速在全省建筑业平均水平以上,分别给予企业团队3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筑企业年产值超20亿元、4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市政府分别命名为淮安市建筑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市施工企业主创“鲁班奖”的奖励50万元、本市企业参建的奖励20万元。主创其它全国性专业奖项的,每项奖励10万元。(四)扶持发展专业企业。调整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加快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引导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方向拓展,支持建筑业企业进入重要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施工领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场的专业施工能力,力争用4年左右时间,实现专业企业在数量、等级和门类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对今后同时取得甲级设计资质和晋升填补我市空白的一级专业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五)鼓励企业拓展外部市场。鼓励本地建筑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在2012年-2015年期间,本市建筑施工企业承接外市建筑工程单独核算并在我市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同级政府奖励给该企业。对“十二五”期间外埠总产值名列全市建筑行业前10位的,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明星企业”。(六)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市、县(区)政府要加大对建筑产业的科研投入,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对企业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对建立省级研发中心的企业,根据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九条意见(淮发201221号)文件执行,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施工工法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由市政府专门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2项以上“扬子杯”工程的项目经理,在评定高级职称时予以破格推荐。对获得省级工程质量奖、省级施工工法和1项“扬子杯”或3项“翔宇杯”以上的项目经理,在评定中级职称时予以破格推荐。(七)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要学习借鉴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加大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扶持力度,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费用,按规定可在税前列支。力争2015年全市一级资质企业推广应用项目管理信息化,10家以上企业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2-3家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特级资质标准要求。(八)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建筑企业以大、中型工程为平台,装备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和设备。企业引进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可享受工业企业相同的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达到人均2万元。(九)推进建筑企业总部经济建立和建设产业园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块建设、集约资源”的原则,规划建设建筑业产业园,并给予土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在淮建设总部。力争通过3至5年的时间,在建筑产业园或政府指定区域,建成建筑业企业总部大楼若干幢,使其成为资源集聚、科研办公、信息技术、金融商务、酒店(会所)等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助推淮安城市总体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三、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十)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建筑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工作,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完善网上诚信记录及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建筑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管理人员、建造师(项目经理)等执业人员的个人信用档案。加大对中介机构,建设单位诚信自律的规范管理。建立并推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担保制度,特别是业主支付担保制度和建筑施工企业履约担保制度。(十一)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创新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不得以低于工程成本价中标。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并按合同约定,对于获得优质工程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奖励施工单位一定比例的优质工程经费,创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工程的,分别给予项目中标总价2.0%1.0%的奖励。在我市范围内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工程的施工承包企业和负责施工获奖项目的建造师,可自获奖之日起两年内在投标时给予加分。建设单位或招投标代理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定,设置统一标准,代理机构不得任意设置施工单位业绩、评优标准,不得擅自提高企业和建造师资质等级要求。不得设定由特级资质企业或获鲁班奖企业作为招投标条件,对违反规定、擅自提高相关等级标准,故意设置针对性条款的有关单位及个人要严肃查处。(十二)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建筑市场中介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自律公约,规范自身行为。有关审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要在计费方式改革、规范工程发包各方主体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各行业协会要在市场维护、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加强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持公平竞争,健全自律机制,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十三)健全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发改部门应加强建设资金的审核,资金不到位或无资金保证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建设主管部门应强化项目开工前资金到位的检查与核实,项目资金不符合规定数额的不得办理开工手续。按合同约定,凡工程款有拖欠的项目,有关方面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无业主和企业双方签字确认的工程款结算支付等方面的资料,不得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前一项目工程款未结清的,后续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到期故意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恶意拖欠工程款的行为,从合同约定竣工之日起按未支付工程款总额计算银行利息。总承包企业与劳务企业必须签订规范的劳务合同。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的,要按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四、营造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十四)加强组织协调。市政府成立市促进建筑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市建筑业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修编,协调解决建筑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建筑业年度发展目标的制订和落实,组织实施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制订领导包挂联系大企业方案,建立重点培育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统一负责全市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兑现。(十五)规范行业收费和检查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和变相集资等行为,落实大企业收费缴费登记卡制度。凡未列入缴费登记卡的收费项目,一律视为违规收费,企业有权拒缴。严禁将应由建设单位或其他部门交纳的费用转嫁给建筑企业的行为。政策不允许收取的各种保证金、押金等一律不得收取;政策允许收取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对信誉好的诚信企业可缓交或少交。严格控制各种名义的检查活动,确需进行的检查(法规规定的执法检查除外),须报市促进建筑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十六)规范建筑企业税费管理。市财政、住建、地税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建筑企业税收征缴办法,在符合有关法规的前提下确保行业税负全省最低。实行税收分类管理,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建筑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2012年-2015年期间,对建筑企业年度纳税前10名且超过上年度税额20%以上的,其超额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50%一次性奖励或一次性返还给企业。大力扶持本地新办和升级建筑企业,在我市新登记注册的建筑企业,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2年按50%奖励给企业。(十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市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建筑业发展,推行企业股权抵押、在建项目贷款等手段,支持企业长远发展与建筑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对建筑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和全面服务水平。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金融部门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着力解决建筑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建筑企业承接高端工程和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经建设主管部门核实,可适当提高授信额度。优先支持冲刺特级资质的重点企业,经建设主管部门推介把关,相关金融机构可有条件按特级资质标准给予授信。(十八)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根据建筑业从业人员特点,进一步开放培训市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各级人社、住建等部门要加大建筑业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特殊技能的人才。每年为建筑企业新增80-100名高级工程师、300-500名工程师。加大建造师报考、培训力度,力争建造师考试合格率每年增幅不少于15%。各级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把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统筹考虑专项培训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名建筑业从业人员免费培训,并取得岗位证书。加快建筑业高技术人才引进。通过市场手段,采取载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引进来淮工作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按照淮政发2008149号和淮人才20112号文件规定予以扶持。建筑企业引进的博士生、硕士生,有突出贡献的经市人才办认定后,5年内分期共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补助。(十九)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为加快全市建筑业发展,培养壮大一批高资质建筑企业,借鉴省内兄弟市的有关扶持政策,市财政设立建筑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以后逐步增长,由市财政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资金。此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研究。(二十)完善落实奖励措施。本政策意见与市已出台的相关扶持奖励政策有重复的,单个企业或同一项目当年获多个奖项的,按从优但不重复原则给予享受。各项奖励、补贴资金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由受益财政负责兑现和承担。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并设立建筑业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