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国化[图].docx
-
资源ID:53556298
资源大小:142.8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国化[图].docx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国化图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总额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平台期,全球化瓶颈渐显。2018 年以来,美国发布多项对华关税政策,将华为等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鼓励制造业回归美国,同时也促使中国国内半导体等产业加速发展。 一、产业现状 价值量来看,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近 90% ,不仅消化国内庞大需求,更出口七成国内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过去十余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球分工红利、智能终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比重由 2003-2007年的 21%增长到了 2013-2017 年的 44%,增速可观。2010 年时,HOVM 四家中国手机厂商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占 0.6%份额,2019 年已提升至 41.7%,地位提升显著。目前需求方面,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消费国。 生产方面,中国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生产、出口国。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3.71 亿台,中国出货 12.27 亿台,占比高达 89.5%,排名前五的厂商中,中国占据三席,分别是排名第二/第四/第五的华为/小米/OPPO。消费电子生产能力更远胜消费能力,17/18/19 年中国地区智能手机销售量占出货量比重分别为 31%/30%/31%,约七成国内出货智能手机用于出口,满足世界范围电子产品需求,在全球消费电子贸易中占举足轻重地位。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在消费电子产业链前端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国产化程度较低,但在产业链中后段已占据核心地位,面板、摄像头模组、触控屏、声学等组件全球领先,智能手机组装环节占据大半市场份额。 安卓产业链的国产化程度高,北美客户供应链中国大陆工厂占比亦近接近 50%。中国安卓终端品牌看重本土化代工厂,在华为、小米公布的供应商名单当中,中国厂商比重均达一半以上,并且贸易摩擦推动国内厂商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未来国产化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北美客户产业链中后端分布中国厂商,供应商占比/工厂占比分别为43%/47.67%,对中国依存度较高。 供应商占比来看,中国厂商在供应链中占比过半,2019 华为全球 342 家供应有商中,来自中国的供应商共有192家,占比 56% 。2018小米51家核心供应商中,40 家比来自中国,占比78%。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产业链中国化 1、经济腾飞带来庞大需求,市场发展潜力吸引外商布局。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消费潜力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得以释放,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90 年以后的 20 年间中国 GDP 占全球比重由 1.6%提升至 9.2%,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结构优化,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提高,2012 年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消费国。然而国内手机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不高,原始积累不足,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仅提供结构件等低附加值产品,终端品牌发展亦刚刚起步,供需之间存在缺口。庞大的终端消费市场极具吸引力,海外厂商为拓展中国市场注重在华厂商布局。 2、改革开放加快外资引入,为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奠定政策基础 随着西方进入创新经济时代,产生大规模外包生产需求,同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先后提出“市场换资本”、“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自此外国企业在华版图迅速扩张。1992-1997 年间外资引进空前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由 1991 年的 115.54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1997 年的 644.08 亿美元。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进一步敞开国门,2000-2017 年间在华投资企业数量从 20.3 万家增长至 54 万家。中国在 2013 年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并且无论作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目的国还是对外投资来源国,中国都已经跻身全球前两位。敞开国门政策为中国引进发达经济体资本技术带来契机,为融入全球产业链奠定政策基础。 3、人口红利期劳动人口比例攀升,为外商投资设厂带来成本优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而年轻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商设厂,加深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融合程度。中国在1962-1975 年经历了一轮婴儿潮,新生人口数均值达到 2628 万人,1963 年人口出生率达4.3%,为建国以来峰值。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正当青壮年,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从实至行改革开放至2010年间劳动力年龄人口(15-64 岁)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 1978年的 57.75% 提升至 2010年的 73.27% ,正值劳动力充足的人 口红利期。与之对应的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外商来华投资设厂,发达经济体的生产产品与设备由此引入,促使中国逐渐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技术进步促进行业体量提升、结构优化,中国已具备电子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竞争优势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国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原始积累,随着国家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已具备竞争优势。产业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体量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不断提高,2018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例已超过 12%。并且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功能件、结构件等低附加值环节向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附加值较高环节升级,以集成电路、显示器件为主的电子器件行业收入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提升至 14.95%,2018 年计算机、电子器件和电子元件三个行业出口规模达 4722 亿美元,同比+12.6%,对行业出口金额增长的贡献超过 70%。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体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使中国形成规模庞大、品类完备的电子产品供应链,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优势加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 三、未来展望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老龄化阶段近临近+人口红利趋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优势仍在但差距正收窄。为解决人口迅速增长问题,中国于 1980 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举措明显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也改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带来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长期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国 中国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于2010年见顶,为73.7%,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于2013年见顶达9.9亿人。中国将分别于 2023年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 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 14%)、超级老龄化社会(65 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 20%)。目前中国已逐渐陷入劳动力短缺状态,预计未来趋势仍将持续。随着大量消耗劳动力的制造业大规模扩张,基础性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走高,劳动力数量却逐渐减少,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自 2004 年以来持续上升,2018 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为2008 年的 3 倍。201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每小时工资为 5.78 美元,而墨为西哥和越南的数字为4.66/2.91 美元,分别是中国的80%/50%。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趋弱、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部分正值人口红利期的国家转移。虽然中国制造的优势仍然存在,但与别国的差距正在缩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尽管全球化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各国带来经济效益,近年来出于国家安全和政治考量,贸易保护主义渐有抬头之势。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美国发布多项对华关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促使全球贸易与生产格局发生变迁。2020 年新冠肺炎更是引发对逆全球化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全球化的产业链在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出脆弱性,引起各国对产业链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美日政府发言人均提出支持产业回国的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回流之势,各国着手建立更完整、独立的产业链短期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