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总结】胶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工作总结.docx
-
资源ID:53563897
资源大小:43.6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社总结】胶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工作总结.docx
【人社总结】胶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工作总结胶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工作总结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围绕就业、保障、维权三大任务,抓管理、解难题、搞创新,用强有力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应对金融危机,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指标,为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是保障民生,而保障民生的关键就在于促进就业。2008年共安置城乡劳动力3.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1.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1%,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一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推行“一站式”、“零距离”、“精细化”服务,强化就业岗位缺口分析,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开发出了一批非正规、非全日制、过渡性扶持岗位,拓宽了就业困难人员的选岗渠道。全年478家单位进市场招工,提供岗位1.4万个,介绍就业成功5797人。积极开展“就业春风行动”,成功举办了两场大型城乡供求洽谈会,组织企业220余家提供岗位2.1万个,达成就业协议7400多人,有效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二是大力扶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通过放活信贷服务,建立创业扶持基金,搭建自主创业平台,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为我市自主创业工作探索出了一条“贴息贷款促创业带就业”的新路子。全年共为6500户发放贷款2.6亿元,其中农民6251户,贷款金额2.49亿元;下岗失业人员249户,贷款金额1100万元。切实解决了群众自主创业的资金难题。5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来青岛调研时,我市就扶持全民创业工作做了典型汇报。三是实施好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针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自愿式、订单式、项目式培训,落实好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费补贴等各项政策,促进城乡“双零”家庭成员尽快实现就业。同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双零”家庭成员和“4045”弱势群体就业,全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30个,安置“4045”等就业困难人员396人,基本实现了城乡“双零”家庭的“动态消零”。二、城乡职业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与就业相统一,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2.5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414人。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各镇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突出创业本领培训,实现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由二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方向转变;调整培训计划,培训重点向边远镇、库区移民村和失地农民转变。坚持送政策到镇村、送服务到现场、送教师到课堂,不断拓宽培训工种范围,提升培训层次,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供全程服务。2008年举办了27个专业87个班次的培训班,职业资格培训4210人,专项技能培训2204人,确保了农民凭技术增产增收,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二是扎实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在职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胶南市企业在职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通过“企业培训、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在职在岗职工技能培训。2008年共组织22家企业3328名员工参加了技能培训,为加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技术活力。三是稳步推进全市创业培训、失业培训。按照“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原则,把鼓励自主创业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指导规范培训基地建设,组织有关单位举办好创业培训班、失业培训班。2008年共组织失业人员职业指导2877名,技能培训698人,创业培训512人,创业成功率高达72%,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再就业能力。四是劳动力预备制培训成果显著。技工学校从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入手,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成为合格技术能手。对符合条件学生都及时办理了劳动预备制培训手续,足额发放培训补贴,保证了政府优惠政策全面落实。2008年招生470人,毕业697人,对口就业率达98%。在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技校学员取得了高级钳工前3名,中级焊工前5名的好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技术拔尖人才。既凸现了学校雄厚的教学实力,又彰显了“金蓝领”培训品牌。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围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在强化扩面征缴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较好工作业绩。一是企业社会保险全面推行“五险一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参保险种的通知,对以灵活就业人员模式缴费的企业进行规范清理,全部投缴五项社会保险,构筑了五险均衡发展新格局。今年以来,为444户企业增补生育和失业保险,惠及职工12877人,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首次突破10万,达到11.05万人。通过推行“网上征缴”、“网上银行”和劳动管理所代办模式,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费5.2亿元,比2007年增加1个亿,其中养老保险费3.42亿元,主要征缴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二是调整了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在我市社保基金征缴呈现一定规模,基金支撑能力日益增强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社保政策,让职工享受更多的实惠。连续四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为我市9073名退休职工增补了工资,人均养老金达到1048元,涨幅达40%;提高了生育保险诊疗费标准,顺产报销提高至400元;在定点医疗机构生育报销提高至850元,平均提高200元;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适当降低了企业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减收保费510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全年受理工伤案件942起,处结900起,时效结案率100%,拨付工伤待遇1151万元,工伤保险分散企业用工风险功能更加彰显。三是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工作有新突破。机关保险办奋力争先,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于2008年11月在青岛五市中率先出台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政策,为全市范围内建立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为确保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有足够的基金支付能力,按照市文件要求,重点抓好了对乡镇和市直部门社保费上缴的考核工作。修订完善了办公室内部社会保险费包干催缴考核办法,坚持“月考核、月兑现”制度,将征缴任务量化分解,责任到人,直接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为离退休人员统发规范补贴48414人次,共计2257万元。征缴社会保险费2.86亿元,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1.86亿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应支尽支。四是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上新层次。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前提下,下调了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金起付线,适当降低了参保人员自负比例,提高了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和医保等待期人员的报销额度,为参保患者降低经济负担570余万元。医保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实现了与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管理网络化,强化了对基金运行状况的及时监控和管理,充分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在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逐步扩大了新型农保覆盖范围。2008年又有三处镇(街道办)的8个村纳入保险范围,使全市参保村庄达到106个,实现了被征地村庄全覆盖的目标。截止2008年底,参保总人数达到3.9万人,征收保险费3300万元。自05年以来累计为适龄人员拨付养老待遇900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了“减震器”、“安全阀”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六是在青岛五市中率先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2008年度政府实事之一。作为牵头承办单位,深入政策调研,制订了胶南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协调教育、卫生等11个部门和各镇(街道办事处)开展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参保缴费等工作。截至年底,全市参保3.3万人,参保率达72.19%,征缴保费778万元,启动后已经为全市208人报销医疗费48万元。该项“民心工程”的实施,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全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无缝隙覆盖。整个启动过程扎实稳妥,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新突破围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推进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贯彻实施为重点,加强劳动执法和仲裁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落实责任分工,畅通信访绿色通道。为适应劳动保障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认真实行一个窗口接待人民来访。统一接待职工群众来访、投诉、申诉,完善了信访、仲裁、监察三位一体的信访体制。此外,建立了信访案件周报告制度,坚持每月调度信访工作。全年共接待劳动政策咨询4082起,处理申诉、投诉案件2218起,达到了无青岛市以上个体访、无市以上集体访、无信访积案的“三无”标准。二是严格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本着“查处一起案件,规范一家企业”的指导思想,对劳动监察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规范指导,建立案前协调机制,快速处理简单案件;建立查处分离机制,分步处理复杂案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建立案件全面查处和网格监控机制,加大对企业工资发放、社保费缴纳的监控力度。2008年共受理群众投诉案件1529起,为劳动者追回工资、押金等1075万元,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222万元,依法对68家违法严重、拒不改正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真正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纠,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三是积极应对案件增长,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继实施,使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多,仲裁院坚持做到分类办案,对于能够协调处理的案件,协商处理;对于案件事实清楚的案件,做到简案简办。对于案件复杂的案件,实行案件会审,避免出现案件久拖不决现象,使劳动者的合法诉求尽快得以实现。全年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918起,累计处结871起,按期结案率达100%,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225万元,为用人单位挽回损失84.45万元。四是做好劳动合同法学习贯彻工作。分市、镇(街道办)、企业三个培训层次,按照自上而下、分层分批、系统安排的培训模式,采取解读法规文本、案例分析、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劳动合同法学习培训,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舆论氛围。举办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劳动合同法培训班1期,企业负责人和劳资管理人员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1500多人次。五是建立企业用工监测和裁员报告机制。为准确及时掌握金融危机对我市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的影响,保持社会稳定,根据市领导要求,在全市建立了企业用工监测和裁员报告制度,按周监测报告企业经营和用工状况,做到一周一报、动态监控、提前介入、及早处理,全力避免企业大规模裁员,尽最大限度将劳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五、机关内部建设呈现新气象始终坚持将理顺规范服务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营造出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工作氛围。一是伸出援手积极参与抗震赈灾。汶川地震发生后,局党委积极组织赈灾行动,在摸排我市的川籍务工人员、开辟川籍务工就业绿色通道、维权直通车的基础上,广泛组织赈灾捐助活动。干部职工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全系统共捐款11.5万元、捐衣捐被400余件。通过赈灾,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为抓好队伍建设注入了内在的动力。二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局党委始终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立足点,相继修订了关于建设服务型机关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作风建设工作的目标要求、考核办法及责任追究。制定下发了财务监督、办公电话使用、公务接待、汽车使用、水电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了劳动保障系统作风建设和效能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氛围。三是积极推行工作日志制度。科室负责人将工作人员的每天的工作记录下来,方便机关干部相互监督、交流学习。通过工作日志,不仅反映出同志们工作的态度,还反映出其工作的能力,也对消除懒散拖拉的坏习惯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从运行情况看,主动找活干的人多了,工作推诿扯皮的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意识、效率意识明显提高。此外,各劳动保障管理所紧紧围绕全局工作重点,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等种种困难,自我加压,奋力开拓。全年共完成社会保险扩面9304人,收缴社会保险基金9554.7万元,代管档案新增8574份,收缴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费533.6万元,各项工作任务均超额完成。工会、妇委会、共青团以及信息宣传、财务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方面也都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总体来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大环境每况愈下,国内经济实体效益普遍下滑,给劳动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全体干部职工都能够统一思想、顶住压力,共克时艰,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充分肯定和继续发扬。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城乡统筹就业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基金征缴难度增大,社保政策需要有针对性调整,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就业促进法的深入贯彻实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劳动保障执法维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是我们下步工作的着力点。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重点,以稳定就业局势为核心,着力抓好就业环境、保险启动、在职培训、自主创业工作,创新完善城乡统筹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监督维权体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