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1页).doc
-
资源ID:5367824
资源大小:14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1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学校:城北小学 班级:63 教师姓名:张仁瑶 制定日期:2006/2/11教材分析一、 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圆柱、圆锥,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比和比例,小学阶段主要知识的复习四个部分。圆柱等立体图形是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简单的统计图表是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比和比例主要是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例,学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反比例等归后安排了总复习,对小学阶段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的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编排特点上有以下特点:1、突出重点,加强操作,认识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继续进行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加强分析统计图表的训练;3、突出比和比例的概念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4、加强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二、 全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1、 圆柱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是重点,体积概念的理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圆锥体积是难点。2、 识图是统计图表单元的重点,绘制统计表是难点。3、 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4、 小学阶段知识的事理、复习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三、 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2、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3、巩固和深化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正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3、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情感目标:1、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2、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细致的良好习惯。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非智力因素情况分析(学习动机、习惯、兴趣等)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勉强完成;还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觉得的家长要我要学习,是老师要我学习;另外还表现在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思上进,偶有抄袭现象发生。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六(3)班共有学生52人,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本班差生原因分析:差生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作业敷衍了事;2、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受思维的局限,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3、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惰性思想严重;4、家庭因素:家长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措施自身素质提高措施:1、 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丰富自己;2、 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3、认真阅读各类教学杂志,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措施: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3、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转变差生方法及措施:1、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2、 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3、 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并进行“一帮一”结队的活动,师生共同帮助他们提高。4、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教学研究重点42002学年第十二册数学教学进度安排学校: 班级: 教师姓名: 制定日期:2006/2/11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12.142.17上学期试卷分析22.202.24圆柱和圆锥的体积32.273.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复习、单元测试43.6 3.10统计图表、53.133.17单元测试、比的意义和性质63.203.24比例尺、比例的意义和性质73.273.31正比例、反比例84.34.7期中考试94.104.14比例应用题104.174.21比例应用题114.244.28复习、单元测试125.15.5五一长假135.85.12总复习145.155.19总复习155.225.26总复习165.296.2总复习176.56.9总复习186.126.16总复习196.196.23总复习206.266.30期终考试十二册数学单元计划学校:城北小学 班级:63 教师姓名:张仁瑶 制定日期:2006/2/11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前后联系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1. 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体积。2. 发展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重点:圆柱的特征以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难点:体积概念的建立,圆锥的体积计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基础上教学的,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到认识立体几何图形是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为初中学习 作准备。2简单统计表和统计图1. 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简单知识,看懂并会分析统计数据,学会绘制简单的统计表,在教师帮助下绘制的统计图。2.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受到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识图,绘制统计表。难点:绘制统计图。前几册教材和日常看到过的一些统计图表,掌握数据整理和绘制单式统计表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学习好这些知识,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下基础。3比和比例1.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2. 使学生能应用比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或实际距离;3.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解比例;4. 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能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有关应用题。重点:比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正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简易方程,用算术方法或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知识,为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打下基础。4总复习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数的知识,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 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 掌握几何初步知识和有关计算,发展空间观念;4、 掌握核计的初步知识,能绘制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有关统计图。重点:有关数的知识,基本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和整理,形成系统化,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数 学 备 课 笔 记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1 )教时 课题圆柱体的认识页码P1-3作业本P1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的特征,了解各部分名称。2、 通过认识圆柱。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建设。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各部分名称。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圆柱体模型。教后随笔学生教学过程基本训练:一、计算下面形体的表面积1:棱长是2分米的立方体。2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新授:1导入:讲台上放着粉笔盒、铅笔盒、墨水盒、茶叶罐、口红按长方体和圆柱体分类。我们在以前已认识过圆柱。2这一节课要进一步研究圆柱的特征。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二、展开:1:圆柱体特征的认识:演示:取出圆柱体的模型,先把圆柱体两个底面取下,燃后将侧面取下,再按下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和侧面平放展示在黑板上2操作归纳:学生拿出模型操作,将图形平放在课桌上。3: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边看边操作边讨论)(1) 两个底面有什么联系: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它的长、宽分别就是圆柱体的什么?(2) 圆柱体的两个底面、侧面、高各有什么特点?(3) 量一量圆柱体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4)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三个特征1、 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2、 侧面展开一般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体的高。试一试1观察下面的形体,哪些是圆柱体?再指出圆柱体的地面和高2指名回答:一亘白头发和一张图形的纸片是不是一个圆柱体?3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认识思考:(1)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2)这个长方形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个地方?4、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三:巩固练习:1、 基本练习p21(13)2、 数学作业本21页四:课后小结:这一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新的学习体会?设计意图通过物体的分类使学生直观感知圆柱体。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圆柱体,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数 学 备 课 笔 记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2 )教时 课题圆柱表面积计算页码P4-5作业本2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和难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教后随笔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必要的巩固复习,是学好新知的前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家庭作业:练习一第4、8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查资料的能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推导圆柱的公式。练习立足于教材,遵循由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于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兴趣数 学 备 课 笔 记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3 )教时 课题练习一页码6-7作业本3课型复习教 学 目 标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容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渗透极限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重点和难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推导模型教后随笔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解答下面各题(1) 圆的半径是2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2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多少?2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长方体、立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都可以用公式V=SH进行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必要的巩固复习,是学好新知的前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二、 探索新知1公式推导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圆柱是怎样转化成长方体的,让学生去发现两柱体之间的联系。(2)操作研讨:演示操作,讨论:拼成的长方体跟圆柱体有什么异同点?异:长方体变成圆柱体。同:体积、底面积、高都相同。(3)比较归纳在自学、操作、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圆柱体体积=圆柱底面积×圆柱的高V=SH2公式应用(1)例1读题,学生独立解答,板演、反馈,说说列式依据与应注意的问题。(单位)类似题练习:书本第23页试一试,第24页1,2,3题.()例读题,问:你会做吗?请你试做。同桌讨论解答的方法.(书本上的24厘米改成品20厘米)请同学板演计算的过程,并说明列式的依据.同学之间评.类似题练习:书本第24页第4题. (3 ). 深入练习,书本第24页第5题. (4 ) 实际应用:测量生活中常见圆柱物体:茶叶罐、搪瓷杯,学生自由选择。量底面直径和高,并计算它的体积.三、 课堂总结回顾学习全过程,知道求圆柱体积所需要的条件。质疑问难。四、 布置作业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查资料的能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推导圆柱的公式。练习立足于教材,遵循由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于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兴趣数 学 备 课 笔 记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4)教时 课题圆柱体积计算页码22-24作业本11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3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容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渗透极限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重点和难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推导模型教后随笔教学过程五、 复习导入1 解答下面各题(1) 圆的半径是2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2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多少?2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长方体、立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都可以用公式V=SH进行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必要的巩固复习,是学好新知的前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六、 探索新知1公式推导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圆柱是怎样转化成长方体的,让学生去发现两柱体之间的联系。(2)操作研讨:演示操作,讨论:拼成的长方体跟圆柱体有什么异同点?异:长方体变成圆柱体。同:体积、底面积、高都相同。(3)比较归纳在自学、操作、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圆柱体体积=圆柱底面积×圆柱的高V=SH2公式应用(1)例1读题,学生独立解答,板演、反馈,说说列式依据与应注意的问题。(单位)类似题练习:书本第23页试一试,第24页1,2,3题.()例读题,问:你会做吗?请你试做。同桌讨论解答的方法.(书本上的24厘米改成品20厘米)请同学板演计算的过程,并说明列式的依据.同学之间评.类似题练习:书本第24页第4题. (3 ). 深入练习,书本第24页第5题. (4 ) 实际应用:测量生活中常见圆柱物体:茶叶罐、搪瓷杯,学生自由选择。量底面直径和高,并计算它的体积.七、 课堂总结回顾学习全过程,知道求圆柱体积所需要的条件。质疑问难。八、 布置作业 作业本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查资料的能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推导圆柱的公式。练习立足于教材,遵循由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于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兴趣数 学 备 课 笔 记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教时 课题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页码P10-11作业本P5课型新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具准备教后随笔教学过程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