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传染病学总论.ppt
封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封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邵振团邵振团2016年年7月月传染病学-总论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第二节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条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条件第五节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学学习目的目的一、温故而知新一、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矣。”二、二、举一反三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复也。”三、学以致用三、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不能专对。虽多多,亦奚以亦奚以为?”主要是把理主要是把理论与与实践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感染感染。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病等感染人体而产生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病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的疾病。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或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寄生虫?引起的,可由引起的,可由人传人人传人?或或动物传人?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一)隐性感染(一)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二)病原携带状态二)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急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 慢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三)(三)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有:疟原虫(疟疾)、结核杆菌(结核)。(四)显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杆菌)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易再感染发病。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HBV。(五)病原体被清除(五)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所清除。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病原体被清除感染建立隐性感染 (无症状)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不是传染源 重要传染源痊愈携带者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携带状态感染谱感染谱人体死亡死亡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侵袭力侵袭力毒力毒力数量数量 变异性变异性病原体人 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不同的病原体有其特殊的入侵部位,适当,病源才能繁殖。机体内定位,靶器官病变-肝炎,肠蛔虫病在肠内定居。排出途径,单一或多种,时间长短不一。肠道菌痢,呼吸道白喉,多途径:脊髓灰质炎粪便、飞沫。乙肝血液、分泌物等。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溶解,鼠疫炎症致组织坏死。毒素作用,霍乱肠毒素腹泻。免疫机制,麻疹病毒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破坏免疫细胞。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发病阶段都出现体温高于正常,即发热。第三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图传染病流行图易感者易感者携带者携带者患者患者获得获得免疫者免疫者死亡死亡传传染染源源病人病人病人病人动物动物动物动物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生长繁殖排出排出排出排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病原原体体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节肢动物等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 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因素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尘埃传播:TB、炭疽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1.传播广、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2.季节性明显 冬、春3.儿童多见,抵抗力低4.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和易感者比例等有关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2.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3.停用/净化水源后,爆发/流行可平息1.有接触疫水历史2.有季节性和地区性3.处理疫水或加强防护可控制发生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特征:1.有吃某污染食物历史,不吃不发病2.易形成爆发 3.停止食用,即可平息4.持续时间短接触传播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性病、狂犬病等2.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特征:1.多散发2.与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有关3.流行过程缓慢,无季节性4.控制对策:加强管理 严格消毒 注意卫生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1.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2.生物性传播:蚊子、跳蚤流行特征:1.地区性、季节性2.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3.有职业、年龄分布特点 4.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传播 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原因:1.器械消毒不严格2.药品、生物制品污染3.血制品污染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在产前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1.经胎盘传播:风疹、乙肝、腮腺炎、AIDS2.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 3.分娩引起的传播:淋球菌、包涵体、疱疹病毒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偏远地区的人常无免疫力,对许多病易感病原体变异可使非易感染者成为易感者(如流感);随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变成易感者。经过免疫接种或隐性感染后可产生抵抗力而成为不易感者。1 1、病原体病原体 :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2 2、传染性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3 3、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在人群中连续传播,表现为流行、大流行、暴发、散发;季节性和地方性。4 4、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发病后可产生特异免疫,不再患该病。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二、临床特点(一)(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规律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 1发热与热型发热与热型 发热的规律即热型,主要有:稽留热体温40左右,日差1以内;如伤寒。驰张热日温差大于2,最低体温不正常;很多传染病可以以此热型出现(重症TB)。间歇热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如疟疾。波浪热逐渐升到高温后渐退,正常,低热数日后又重新升高。如布氏菌病。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重复高热,再退,如此反复。如回归热。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性(流感)斑疹2 2发疹发疹-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病种不一,疹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病种不一,疹型、出疹时间、顺序、消退情况均不一样。出疹时间、顺序、消退情况均不一样。丘疹疱疹荨麻疹皮疹出现的时间皮疹出现的时间一般一般规律出疹是律出疹是 -第一日水痘第一日水痘 -第二日猩第二日猩红热 -第三日天花第三日天花 -第四日麻疹第四日麻疹 -第五日斑疹第五日斑疹伤寒寒 -第六日第六日伤寒寒可按可按“水、水、红、花、麻、斑、花、麻、斑、伤”的次序的次序记忆按按谐音的音的记忆法:法:“水仙花,莫悲水仙花,莫悲伤”麻疹始自耳后、麻疹始自耳后、发缘,继而面部,再躯干四肢而面部,再躯干四肢猩猩红热从从颈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到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到发际、口腔黏膜、口腔黏膜天花的疹子多分布于面部和四肢天花的疹子多分布于面部和四肢伤寒寒则在胸、腹部出在胸、腹部出现,且数量稀疏,且数量稀疏流行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出脊髓膜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风疹、幼儿急疹主要分布在躯干疹、幼儿急疹主要分布在躯干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三)临床类型三)临床类型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亚急性、慢性 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轻型、典型(普通型)、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轻型、典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重型、暴发型。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综 合 分 析第五节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诊断三大要点一:诊断三大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有无与传染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内)有无与传染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内)发病地点是否为疫区或到过疫区发病地点是否为疫区或到过疫区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患传染病史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患传染病史发病季节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发病年龄职业职业有无向下传染病例有无向下传染病例诊断三大要点二:诊断三大要点二:临床资料临床资料病史及症状病史及症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等)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等。诊断三大要点三:诊断三大要点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多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多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尿常规: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便常规:便常规: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便或混有粘液。原则:治疗患者 控制传染源方法: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心理治疗 病原治疗:清除病原体,根治和控制传染源 如吡喹酮血吸虫病、囊虫病 氯 喹疟疾 灭滴灵阿米巴病 抗毒血清白喉、破伤风 抗生素伤寒 对症治疗 第六节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策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策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加强传染加强传染病监测病监测预防为主预防为主传染病的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全球化控制加强人加强人群免疫群免疫改善卫改善卫生条件生条件加强健加强健康教育康教育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五早对病人的措施: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的处理对接触者的处理 医学观察:对接触者每日视、问、查医学观察:对接触者每日视、问、查 留验:限制接触者于某处,再医学观察留验:限制接触者于某处,再医学观察 一、管理传染源一、管理传染源医学观察医学观察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病人被隔离病人被隔离病人被隔离病人被隔离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措施措施:登记、管理、随访登记、管理、随访 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2-32-3次次 阴性阴性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深埋受感染的动物深埋受感染的动物深埋受感染的动物(一)隔(一)隔 离离二、切断传播途径二、切断传播途径(一)隔离一)隔离 隔离是把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隔离是把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暂时避免和人群接触,指定的传染病院或隔离单位,暂时避免和人群接触,积极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对传染性物品进行消毒处积极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对传染性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措施。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措施。(1 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2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3 3)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4 4)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5 5)接触隔离:橙色标志)接触隔离:橙色标志(6 6)昆虫隔离)昆虫隔离(7 7)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1 1)严密隔离)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均需采取严密隔离。主要措施为:1.住单人房,门窗关闭,病人禁止出隔离室;2.原则上严禁探视,如有必要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及戴手套等;3.病人用过的敷料及分泌物、排泄物集中消毒处理。(2 2)呼吸道隔离)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适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脑、麻疹、腮腺炎、水痘、百日咳等等。结核、流脑、麻疹、腮腺炎、水痘、百日咳等等。主要措施有:主要措施有:1 1病员应住单间,尽量使隔离病员应住单间,尽量使隔离 病室远离其他病室病室远离其他病室2 2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病人离开病室需戴口罩病人离开病室需戴口罩3 3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 隔离衣。隔离衣。4 4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 毒液喷洒,每天毒液喷洒,每天1 1次。次。(3 3)肠道隔离)肠道隔离适用于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的适用于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等。灰质炎等。隔离措施,隔离措施,1 1不同病种病人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病人之间不得互相交换不同病种病人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病人之间不得互相交换物品。物品。2 2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应戴手套。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应戴手套。3 3病人的食具、便器应各自专用,病人的食具、便器应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呕吐物或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均应消毒后处理。排泄物均应消毒后处理。(4 4)接触隔离)接触隔离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等。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等。主要措施有:主要措施有:1 1病人住单间病室,不允许接触他人病人住单间病室,不允许接触他人2 2接触病人时需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工接触病人时需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工 作人员的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接触病人。作人员的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接触病人。3 3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 品,如被单、衣物、换品,如被单、衣物、换 药器械均应先灭菌,然药器械均应先灭菌,然 后再进行清洁、消毒。后再进行清洁、消毒。4 4被病人污染的敷料应装被病人污染的敷料应装 袋标记后焚烧处理。袋标记后焚烧处理。(5 5)血液)血液-体液隔离体液隔离 适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感染适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主要措施有:主要措施有:1 1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2 2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3 3若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若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病人前也应洗手。护理另一病人前也应洗手。4 4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 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 或喷洒。或喷洒。(6 6)昆虫隔离)昆虫隔离适用于由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适用于由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疟疾、斑疹伤寒等。疟疾、斑疹伤寒等。根据昆虫种类采取隔离措施:根据昆虫种类采取隔离措施:、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病室应有蚊帐、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病室应有蚊帐、纱窗等防蚊设施,以防蚊子叮咬后传播给他人。纱窗等防蚊设施,以防蚊子叮咬后传播给他人。、斑疹伤寒、回归热病人:病人入院时应彻底清、斑疹伤寒、回归热病人:病人入院时应彻底清洗、更衣、灭虱等,方可进入病房。其衣物须经灭洗、更衣、灭虱等,方可进入病房。其衣物须经灭虱处理后由家人带回。虱处理后由家人带回。(7 7)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又称又称“反向隔离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免疫缺陷病人。的患者。如免疫缺陷病人。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压压压压力力力力蒸蒸蒸蒸汽汽汽汽灭灭灭灭菌菌菌菌(物物物物理理理理)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含氯消毒剂(化学)含氯消毒剂(化学)含氯消毒剂(化学)(二)(二)消毒消毒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 对对可可能能受受到到病病原原微微生生物物污污染染的的场场所所和和物物品品施施行行消毒。消毒。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对对现现有有或或曾曾经经有有传传染染源源存存在在的的场场所所进进行行消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类分类 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三、保护易感人群三、保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免疫预防:主动免疫:接种疫苗、菌苗 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免疫球蛋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锻炼身体,注意营养,讲究卫生,改善防治条件。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限限制制或或停停止止集集市市、集集会会、影影剧剧院院演演出出或或其其他他人人群群聚聚集集活动。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四、紧急措施四、紧急措施小结: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