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5402898
资源大小:15.1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docx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一、基本原则(一)行为所用,测评助学。坚持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二)整校考核,达标发展。坚持整校考核、重在达标、发展为本。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制度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三)预设成果,结果导向。坚持整校预设培训成果,逆向思维,分解任务,按时完成研修任务和成果收集、打磨和推广。二、考核内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三年规划修订、学年度校本研修方案和学科组(教研组)活动方案的制定及落实情况、信息化教学研训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以及教师微能力通过率等。(一)三年规划修订、学年度校本研修方案和学科组(教研组)活动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管理团队要在进一步准确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以及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理论,瞄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办学特色,修订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三年规划,制定本学年度校本研修方案和学科组(教研组)活动方案,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校本研修计划,围绕成果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制度,确保学校提升工程2.0培训规划得到有效落实。(二)校本研修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和教师微能力选择的合理性和发展性。根据本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和规划目标,制定本学年度校本研修方案。学校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规范30个微能力中选取8-10个微能力作为校本研修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要涵盖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两种或者以上的环境。学科组(教研组)要从学校选择的8-10个微能力中选择3-5个微能力供学科组(教研组)教师选择。教师选择3个微能力进行学习(要从学科组或者教研组选择的3-5个微能力中选择2个微能力,另外1个微能力由教师自由选择,不受学校和教研组选择微能力点的限制)。学校要指导本校教师选择三项微能力,每个教师选择的微能力至少要涵盖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三两种学习环境中的两种,以及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两个维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活动,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教师个人已选学过的微能力不再列入本学年学习。(三)校本研修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和创新性。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在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确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8-10项微能力为考核重点。教师根据所选的微能力,参加三项微能力(至少覆盖两个维度)考核。通过教师自评、校级考核小组考核、平台考核、区级考核小组复核等,确定学校教师的微能力合格率。(五)教育学区示范引领和互帮互学情况。教育学区要组织要以研训活动为契机,以微能力提升为重点,在教育学区成员校之间开展示范引领活动。学校在教育学区内的示范引领、幅射带动和学习借鉴的效果等情况列入对学校的考核。(六)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情况。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STEAM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方面进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情况。(七)校内培训资源建设情况。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与优质课大赛、区级基本功竞赛、教师微能力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相融合,遴选能破解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优质培训资源,校内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引领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八)能力提升工程2.0课题研究。学校积极申报以成果为导向的能力提升工程2.0课题,并实施高质量研究助推本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九)提升工程2.0成果产出情况。学校预设成果产出,积极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强成果的萃取和凝练,有高质量的丰富成果产出。(十)能力提升工程2.0宣传和成果推广情况。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过程中,注重及时报送信息,加强宣传和成果推广。三、考核实施(一)重点考核“整校推进”的实施效果。教师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测教师互学互评区校校本应用考核”的路径。校本自测是指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教学特点或自身的岗位职责,借助一定的平台工具,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确定的标准,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诊断。教师互学互评是指教师完成60学时(其中线下实践30学时)后,向校本实践考核小组提交成果证明,在成果提交前,须依据要求,对他人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校本应用考核是指由学校组建考核专家团队,对教师提交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考核。(二)教师的能力考核侧重于评估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教师提供的证据应符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要严格证据的有效性,凡提供的证据未包含教师本人的影像的或不能确定是教师本人制作的,应视为无效证据。在组织能力考核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应用证据进行综合评分。得分在80-100分的,可评为优秀等次;得分在60-80分的,可评为合格等次;得分在60分以下的,应为不合格等次。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由区教委统筹,教师进修学校与有关科室、教育学区、中小学校联合组建校本考核专家团队,具体负责学校的校本应用考核工作。四、考核管理要以校本应用考核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做好校本应用考核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以校本应用考核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手段,通过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督促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校本应用考核校本应用考核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