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物象的意蕴及作用课件23张.pptx
-
资源ID:5415044
资源大小:107.77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物象的意蕴及作用课件23张.pptx
小说阅读中物象的意蕴及作用 语言、人物、环境和情节被视为小说的四大要素。其实,小说,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如鲁迅作品中孔乙己吃的茴香豆;药里的“血馒头”;莫伯桑项链中的假项链;契诃夫变色龙中那条“咬人的小狗”;老人与海里的“鲨鱼”。这些“小零件”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或心理意绪的描述展示倾向的小说里,孤立地看,似乎微不足道,但这些自然存在物一旦进入作家的艺术构思,在特定的艺术情境里,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我们把这些“零件”称之为“物象”。 小说行文中恰当地借助物象描写,可以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文章更优美,更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1、物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具或道具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物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具或道具。作为工具或道具,物象对塑造人物形象起映照、衬托或装饰作用。鲁迅笔下的阿Q,头上戴的绍兴一带的毡帽,如果换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鲁迅语)。在物象的衬托下,人物心灵的细微颤动得以合盘托出。这是因为在特定的艺术情境里,物象是一个介入了人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的社会存在。作为一个“精神沉入物质”的物化了的社会存在。在特定的艺术情境里,一个极其平常的物件,往往纠结着人物复杂的社会关系,映照着特定历史时代各类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2、物象是组成情节的线索及至纽带 如果说,小说不可以没有人物,那么,小说也不可以没有情节。因为“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情节和物象一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一则“纠结着人物复杂的社会关系,映照着特定历史时代各类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当作家结构作品时,物象自然常常成为组成情节的线索,以至成为情节的纽带。如项链,故事情节围绕着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贯穿全文。项链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是全文的线索。3、物象是对文学作品结构起组合和转化作用 文学作品系一整体,由功能不同的各因素构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形成文学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物象作为结构的因子,它受结构安排统驭。“条理和安排起了作用,使平常的事物能升到辉煌的峰顶”。由于结构的作用,物象才能够从有限上升为无限,从实际本身上升为神圣本质,具有美学价值。但当物象一旦成为结构的有机组成,它又会积极发挥其美学功能。结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物象就是促成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中介物。用来治病的“人血馒头”,在鲁迅小说药中,既是明暗两条线索的交接点,又映照着华、夏两主人公的命运形式。从革命者夏瑜的献身精神,华老栓一家的麻木,到刽子手康大叔的残忍,都在这面聚光镜(人血馒头)中留下自己的形影内容。同时,这个蘸着革命者鲜血来为落后群众享用的“人血馒头”,又是小说主题的象征物(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者用它把“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鲁迅语)联系起来,以惊人的洞察力大声疾呼地向时代和革命提出了一个问题:“革命何以失败了,怎样才能医治群众的愚味而使革命的鲜血不致白流?物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中介,其在结构起的作用即在于组合和转化。4、物象是题旨和思想倾向的象征,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无穷的联想,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意蕴和回味不尽的韵味 物象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它凝聚作品的结构力时,抒写既不脱离具象,又诗一般地超越具象,实体大于观念,形象大于思想,给题旨的多元多义性开辟了无限的艺术天地,使作品内涵丰富,具有高容量。物象之所以具有有这种审美价值,是由于它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艺术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作家运用语文进行创作时,往往言不及意,语言不表达情感于万一;创造一种“深文隐秀,余味包曲”(刘勰语)的艺术境界,直接的正面描写,有它无能为力的地方。而物象正能起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艺术表达效果。如老人与海里的“鲨鱼”象征困难,也象征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强化小说主题“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高考物象题型的解题思路 物象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之一。高考主要考查物象在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首先,我们得清楚高考中常见的几种提问方式,这样我们可以逐一熟悉它的备考方向,有针对性的来解决。常见的设问方式:1.小说以“xxx(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小说多次写到“xxx(物象)”,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3.“xxx(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21新卷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2020新卷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2017卷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其次,我们得掌握规范答题方法,这样我们可以更精准地答题,得高分。 答题思路:物象本身涵义环境作用人物形象作用情节结构作用表现主题作用艺术表达效果作用。物象本身涵义就是物象往往是某种精神和思想情感外化物,在解答其作用前,一定要先闸明其本身特点、内涵和审美价值。如老人与海中鲨鱼象征困难,象征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物象的环境作用指的是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提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既是实写,又是虚写,用“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喻喻黑暗的社会政治,写出了人物所遭受的险恶境遇。物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核心考点之一,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如老人与海中鲨鱼的凶猛,反衬出老人的坚强旁敢。物象对情节结构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如项链物象表现主题的作用指的是它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或对怎样揭示主题起到怎样关键性的作用。如项链,作者通过项链的丢失给一对小资产阶级夫妇带来的一连串不幸遭遇,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纸醉金迷、摆阔斗富的社会风尚和贫富的巨大差距这一社会现实,作者利用项链亦真亦假的处理向我们揭示了有钱阶级的虚伪的人际关系和中下层人民梦幻破灭的必然。物象艺术表达效果指的是有些物象作用在标题或开头或线索或结尾,能够起到怎样相应的艺术表达效果。2021新高考卷中“门”这个物象主要出现在文本开头、中间、结尾。2020年新高考卷中“板凳”这个物象主要出现在开头和中间。归纳物象的作用1.“自身作用”:指的是物象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具有象征、暗示意味。3.“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4.“情节结构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在一篇小说中,物象反复出现,能够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5.“点题作用”:指的是物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最后,我们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物象在文中起的作用,而不能笼地回答,更不能只是在说套话。 这就要我们先要区分物象类别与特征。物象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环境类,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物象,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二是日常物品类,像项链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再者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上下文分析。另外要注意题干关键词。并不是所有小说的物象都具有六个方面基本作用,有时题干中关键词会揭示我们我们人哪些方面回答。 总之,物象是高考小说阅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考察题型。只要我们能够认清它的概念和作用,进而知道它的解答思路,并且能够结合文本规范答题,避免一律套语作答,那么在高考中对付它就游刃有余了。依据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小说中多次写到鲨鱼的作用。答:鲨鱼象征困难,象征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鲨鱼的凶猛,反衬出老人的坚强旁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强化小说主题“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必修三老人与海物象本身的意义物象与人的联系物象与情节的关系物象与主题的联系 2021新卷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代表着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51.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第二处的“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第三处的“门”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2021新卷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在王木匠的故事中,“门”指的是“石门阵”,其灵感来源于南教场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此门击退了鬼子,保护了百姓(物象本身涵义)。而在故事中鬼子们的眼里,“门”后有他们想要侵占的各种事物,是他们攻克的最后一道防线(物象本身涵义)。“门”表现了王木匠对“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的向往,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憎恶、对和平年代的期盼和对战争定会胜利的信心(物象表现主题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重要物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出文本的“门”出现在哪里,然后需要明确此事物的浅层含义,也要结合“门”出现的位置、文本主题、背景等分析其深层含义。组织答案:第一个“门”是王木匠故事里的“石门”。“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代表着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物象本身涵义);第二个“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物象表现主题的作用)。第三个“门”是文章结尾处王木匠的心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这里的“门”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物象表现主题的作用)。 2020新卷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在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物象对环境的作用)。“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物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干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物象本身涵义)。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有删改)2020新卷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答: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的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的场景相符(物象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物象对环境的作用);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跟从父亲的心理(物象对次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含有一定寓意(物象本身涵义):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组织答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在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物象对环境的作用)。“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物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就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干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物象本身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