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
资源ID:5426617
资源大小:177.6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专题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总结】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答题思路:该地区××、××、××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影响大气的成分,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题思路:当某区域××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区域的××等要素产生一定影响。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2.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应用方向主要内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典例示范】【典例1】(2021·河北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典例2】(2021·宜昌二模) 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一般认为融雪漏斗由土壤温度和积雪融化条件的空间差异造成,林冠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温度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大致相同。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某地胡杨林冠形状和林冠下融雪漏斗形状图。 材料三下图为林冠下漏斗区和林冠外积雪区土壤(距离地面5 cm)温度对比图。(1)胡杨林冠的生长方向与风向密切相关。根据胡杨林冠形状推测当地盛行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2)据图分析该融雪漏斗的形成原因。(3)说明融雪漏斗的形成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典例3】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者发现,生长于高密度群落内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数量会逐步减少,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中。我国某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该自然保护区山地南坡的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在树高和冠幅直径两项指标与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见下图,图甲、图甲为乔木群落的相关指标,图乙、图乙为灌木群落的相关指标)。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区内()A.乔木群落的林分密度大于灌木群落B.灌木群落的冠幅直径大于乔木群落C.乔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小于灌木群落D.灌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小于冠幅直径(2)该自然区内,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引起林分密度出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降水C.土壤肥力D.海拔高度(3)研究区附近人工种植的杨梅林与天然乔木群落相比()A.林分密度更高B.树高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低C.冠幅直径更小D.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高参考答案【典例示范】【典例1】(2021·河北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草原,该区域植被的差异主要是水分的差异所致。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土层厚,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和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第(2)题,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后,一方面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山坡遭到毁坏,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弱,土壤水分减少,所以使林地土壤干燥化。第(3)题,植被合理配置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形区的水热条件的差异种植不同的植被类型。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应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差,应主要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典例2】(2021·宜昌二模) 根据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一般认为融雪漏斗由土壤温度和积雪融化条件的空间差异造成,林冠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温度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大致相同。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某地胡杨林冠形状和林冠下融雪漏斗形状图。 材料三下图为林冠下漏斗区和林冠外积雪区土壤(距离地面5 cm)温度对比图。(1)胡杨林冠的生长方向与风向密切相关。根据胡杨林冠形状推测当地盛行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2)据图分析该融雪漏斗的形成原因。(3)说明融雪漏斗的形成对当地植被的影响。【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胡杨林冠的生长方向与风向密切相关”,由于迎风一侧受到风的影响,树冠受袭击而损坏,而背风一侧生长茂盛,由图中林冠形状可知,林冠东西较长,说明东西两侧无明显的风力作用,北侧的林冠相对小一些,南侧略大,说明该地盛行风向为偏北风。第(2)题,由材料可知,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而林冠下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温作用强,融雪时间早,林冠外土壤有机质含量小,土温较低,融雪较晚,从而形成融雪漏斗。第(3)题,融雪漏斗形成后,胡杨周围的雪融水沿树干下渗,使土壤水分条件改善,胡杨树所在地区气候干旱,缺水严重影响植物生长,融雪水的汇集为胡杨早春干旱时期生长提供了宝贵的水分,也加速了林下植被的生长。答案:(1)偏北风(西北风)。该树冠北侧短、南侧长,(东西侧长),说明受强烈的偏北风(西北风)的影响,北侧树冠受损(蒸发强烈生长条件差)而向南侧生长。(2)由于林冠的遮蔽作用,林冠下积雪厚度较小,更易融化;林冠下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温度更高,积雪更易融化。(3)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为胡杨春季生长提供充足水分,同时利于林下荒漠植被的生长。【典例3】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者发现,生长于高密度群落内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数量会逐步减少,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中。我国某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该自然保护区山地南坡的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在树高和冠幅直径两项指标与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见下图,图甲、图甲为乔木群落的相关指标,图乙、图乙为灌木群落的相关指标)。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区内()A.乔木群落的林分密度大于灌木群落B.灌木群落的冠幅直径大于乔木群落C.乔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小于灌木群落D.灌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小于冠幅直径(2)该自然区内,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引起林分密度出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降水C.土壤肥力D.海拔高度(3)研究区附近人工种植的杨梅林与天然乔木群落相比()A.林分密度更高B.树高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低C.冠幅直径更小D.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高【解析】(1)选D,(2)选A,(3)选B。第(1)题,读图可知,乔木群落的林分密度小于灌木群落。灌木群落的冠幅直径明显小于乔木群落。因此乔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要高于灌木群落。灌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低于冠幅直径。第(2)题,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越大,对林区阳光的阻挡作用越明显,使林区的光照不足,林分密度小。林区的降水、土壤肥力、海拔高度对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的大小作用不明显。第(3)题,受经济效益的驱动,为了保证杨梅林更好地生长,人工种植的杨梅林层次单一,林分密度较低,因此冠幅直径更大。树高和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很低。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