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经常学基础知识.doc

    • 资源ID:54357055       资源大小:7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常学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 经常学基础知识1、什么是经济学? 我国古代就有“经济”这个名词,意为“经国济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一切治国方针,范围很广。在现代生活中,也使用“经济”这个名词,仅指节约,含义较窄。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是由希腊文o,ikos(家产)和n,emein(管理)合成的oikonomia演变来的,自日本用汉字译成日文“经济”以后,也被我国普遍采用,它的原意是指家产管理,现在泛指人类一般谋生活动。人类为了谋生,需要各种物品(Goods),其中包括劳务(Services)。数量稀缺,需要通过劳动或其他代价才能取得的物品,称为经济品,有正的价格;数量丰富,不需要任何代价就能够取得的物品,称为自由品,没有价格;人类不但不需要,而且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去掉的物品,称为废品,有负的价格。在谋生活动中,人类都希望最有效地利用稀缺的经济品,以一定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或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一定的效益,这是人类一切谋生活动的经济原则。因此,所谓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人类有效地取得和利用各种经济品的一切活动。经济按交换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按交换范围的不同可分家庭经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国家经济、世界经济。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相对来说经济资源却是有限的、稀缺的,因此人类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充其量只能达到最大满足,为此,人类必须进行选择,“尽我们所有的,做我们最好的”。经济学的含义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人类现在和将来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西方经济学认为,要实现经济资源的最大节省,就需要解决投入、产出、分配、就业和增长这五个方面的基本选择问题,并把这五个问题的研究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产出、投入和分配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关,国此微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它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所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首先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或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的经济行为;其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再其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市场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在这一种简单的模型中,基本的决策单位是厂商和家庭。微观经济学认为,在竞争市场上,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力量,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价格,引导着厂商和家庭的选择行为(见下图)。简单的市场经济模型商品或劳务市场要素市场(劳动、资本、土地)厂商家庭供给需求需求供给3、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宏观经济学研究就业和增长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通常被分成三大部门:居民(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在开放的经济中,还要考虑对外部门。居民是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所有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居民提供生产要素给企业,从而创造出产品和劳务。作为交换,居民从企业获得收入(工资、利息和利润),并用所得之收入购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物质流和货币流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便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支付环流。如果打算了解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就必须首先研究这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核算。在西方国家,国民收入核算是通过建立国民收入产值账户来体现的。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西方国家产品流量与收入流量的官方统计。由于这一账户为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架构,西方宏观经济分析一般都以对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的研究为起点。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主要由产值账户和收入账户两部分组成。账户的产值方面记录一国本期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账户的收入方面记录该国要素所有者本期获得的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利息等。4、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现代西方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1) 古典经济学阶段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研究的原因(简称国富论),并由此建立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2)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古典经济学因为其理论的矛盾,对现实中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逐渐陷入危机。19世纪70年代,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一种抽象的经济理论,强调决定物品价值的是主观的边际效用。从此以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主流派强调需求和效用的作用,主要使用边际分析方法。这种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3) 现代经济学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陷入了长期的危机。正统的边际主义现代经济学强调的是经济中的均衡倾向。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自发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政府的干预最多只能通过货币量的变动而影响物价总水平,不会影响实际的产量和就业量。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深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划时代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部著作中,凯恩斯对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作了系统的理论说明,否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假定,为西方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这一套理论引起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为开端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为各种不同流派、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甚至反对“凯恩斯革命”。概括说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两派的重大分岐集中在市场体系的稳定性问题上,并由此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各自不同的政策主张。现代凯恩斯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或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剑桥学派(或称为凯恩斯左派、后凯恩斯主义者)。前者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暗含的假定是,经过很好训练的政府官员能够利用“微调”经济政策,把私营部门的经济不稳定性减低到最小限度。后者是把凯恩斯理论看成反对新古典派经济学的基石,并试图使凯恩斯理论与更早的古典派传统理论连接起来,以便削弱新古典派思想意识的整个结构。这就是新剑桥学派正积极发动的在西方经济理论方面进行的“凯恩斯第二次革命”。此外,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又出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称为非均衡分析派。这派的一批青年学者正力图修补易受抨击的凯恩斯理论的那些缺陷。现代古典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了货币数量论的“复兴”,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或称为货币学派),它重新强调货币效力和货币政策作用的极端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一批年轻的经济学者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式中,形成“新货币主义”或“货币主义第二号”,称为“理性预期派”,又叫做“新古典派宏观经济学”。原来的货币主义者还承认总需求政策可以被用来影响短期的产出量和就业水平,可是现在的理性预期派却断定,即使在短期内,总需求政策变化也不可能影响产出量和就业水平,因而实行需求管理的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政策是无效的。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又出现了所谓“供给学派”,它重新肯定萨伊定律,否定凯恩斯定律,强调微观经济政策对增加潜在的产量供给和降低失业的重要性,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主张让市场机制完全地、自由地发挥作用。5、凯恩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有什么不同?凯恩斯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是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为基础,坚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简言之,传统经济学是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但凯恩斯则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证: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是投资水平显著下降的结果,大量失业反映了总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状态。因此,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概括而言,凯恩斯理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考虑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所以,凯恩斯拒绝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的假定。第二, 着重短期分析。凯恩斯说过,“从长期看,我们全都死去了!”因此,他的理论便由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注重最优的资源配置问题的解答而转到关注对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第三, 强调有效需求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短期变动的重要意义。因而凯恩斯提出“收入-支出理论”,与30年代前在资本主义世界曾盛行的“货币数量论”相抗衡。第四, 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2)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凯恩斯却回到了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他不迷恋于无数的相对价格变动,而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他强调,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是投资部分。为使就业、收入理论和利息、货币、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纳入宏观理论结构,在方法论上,凯恩斯还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于一体,从而克服了传统经济学运用实物部门和货币部门的“二分法”进行分析造成的不一致性。(4)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而积极主张政府应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具体说来,他提出如下三个最重要的政策:第一, 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的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传统经济学总局 是强调财政预算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当大规模失业存在的时候,那么预算出现赤字并非坏事,为减少失业,更应增加赤字,而不是降低赤字。第二, 降低实际工资或货币工资,不会必然创造更多就业(这是传统经济学积极主张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而可能招致相反效果。第三, 货币政策如不借助财政措施,总是不可能终止大规模失业。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甚至西方报刊不断宣称,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繁荣和失业率不高而进入了“凯恩斯时代”。6、“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学中如何定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低发展和不发达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处境。世界银行把发展中国家划分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使之与发达国家和高收入石油出口国相区别,划分的标准逐年变动。以该行发表的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为例,低收入国家指198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25美元及以下者,中等收入国家指198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26美元及以上者。要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还必须从质的规定性作出考察。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性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一、低下的生活水平;二、低下的生产率水平;三、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四、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较为严重;五、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六、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为成功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自己制定适宜的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还需要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都是工业欠发达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是主要工为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主导地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与消费品工业达到平衡。7、什么是资源配置?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经济学中所讲的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资源(如矿藏、森林、河流等),而且包括已经人类加工的物质财富和人本身,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资源配置的必然性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一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社会分工的复杂性。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逐步发展和扩大,需要把资源分配到社会生产的不同方面。二是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无限扩张的趋势,但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经济学的最基本出发点,就是如何把有限资源合理地、有效地配置到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分工的不同方面,以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因此,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做到:一、使资源能顺利流向生产组织完善、布局合理的高效部门和行业,保证资源效益的最佳发挥。二、使各种资源配置形成的供给总量和供给比例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总量和比例,防止生产过剩和比例失调。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两种。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共同占有,自然社会把整个社会变成一座在社会共同体控制下的大工厂,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中央的指令性计划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货币、价格、利润只是作为经济核算的手段;通过从上到下宝塔式的层级制行政体系来运作。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就是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配置资源与计划配置资源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的短。从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要求来年,计划经济长在比例,短在效率;而市场经济正好相反,长在效率,短在比例。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的理想状态。所以,20世纪的计划经济国家先后走 了市场趋向的改革之路;市场经济国家开始探索计划的引入,建立起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结合都只能以其中一种为主要的基础性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的实践碰到了种种困难,特别是当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计划经济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因此,只能选择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此外,还有资源配置的自然方式,即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它是与小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资源配置方式。8、什么是市场?其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有哪些? 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方的市场是指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种市场,交易的双方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如百货商店、集市等就属于这种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以及其他形式来沟通买卖双方的市场。市场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1) 按流通区域,市场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2) 按竞争程度,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3) 按流通环节,市场可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4) 按市场对象的特点,市场还可以分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服务市场等。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 市场主体。指在市场上参与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个。它一般包括三种人,商品生产者(企业)、消费者和为买卖服务的中介人(机构)。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调控者,也参与市场交易活动。(2) 市场客体。指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对象,即各种商品和服务。(3) 价格。价格是市场的基本要素。市场价格是市场晴雨表,它的变化,反映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因此,它对供求有调节作用。(4) 市场的供给与需求。(5) 市场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因此竞争是市场的重要因素。市场有多种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1) 配置社会资源功能。社会资源是发展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这就意味着投入这一部门的社会资源少了;反之,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就意味着投入这一部门的社会资源多了。市场供求的这种变化,通过价格的涨落来引导生产者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或改变生产经营方向,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把社会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2) 激励功能。市场实际上是生产经营者竞争的场所。通过价格、质量、服务等多方面的较量,具有优势的经营者可以得到较多的收益,没有优势的生产者只能得到较少收益甚至亏损。市场的这种情况,对每一个生产经营者来说都具有压力,要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生产经营者就得全力以赴,不断改善生产和经营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更新、更便宜的商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 调节功能。市场的调节功能,是通过市场规律的作用而实现的。当市场的供求出现变化时,价格也会出现变化。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引导生产者转移生产资源,减少供过于求的商品生产,增加供不应求的商品生产;另一方面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增加或减少对某商品的购买。可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使供求趋于平衡。(4) 评估功能。市场的评估,其实质是社会对经营者经济利益及信誉的确认。经营者生产的产品,是否为社会需要,在多在程度上需要,这些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到确认。9、什么是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指有关机构(政府、立法机构、行业协会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或沿袭下来的由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必须共同遵守。市场规则有两类:体制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体制性规则主要由一系列承认和维护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所构成,用以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及收益不受侵犯。运行性规则主要是国家制定的关于市场活动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等,主要内容包括进入市场的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主体关系的准则。市场规则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 市场进入规则。所谓市场进入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商品等)进入市场的规定,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规范市场交易对象和范围等,以此保证市场活动的正常运行。(2) 市场竞争规则。所谓市场竞争规则是指以法律形式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包括: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并出售商品;能平等地承担各种税负。为了保证平等竞争的实现,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保护公平竞争的规则,用以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以保证市场活动的开放性和平等性。(3) 市场交易规则。所谓市场交易规则是指市场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它是确保市场秩序,实现交易方式规范化和公开化的重要原则。如交易必须公开,除涉及商业秘密以外,一般的交易活动都要在市场上公开进行;交易必须公平,一切交易都必须在自愿、等价、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严禁欺行霸市和强买强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市场的税收、信贷、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这就需要有一套国家通过市场进行调控的相应的规则。这样,国家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10、什么是市场机制?什么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是市场机体内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资源方面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向企业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二是调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根据市场机制所反映的市场状况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当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能给企业带来较多利润时,企业就把资金和劳动投向这种商品生产。相反,如果这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时,企业就会缩减生产规模,甚至把资金和劳动转向利润较多的生产部门,从而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独立性如何。企业必须是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利益实体。这样的市场主体才能对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而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发挥。(1) 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正是这种联系和变动,促使供求趋向一致。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有:一、调节生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为了占领市场,重要的手段是在价格上以廉取胜。要降低价格,经营者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这就会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对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促使他们把资金投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从而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宏观经济效益。二、调节消费。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的规模,使消费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三、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国家将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作为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据;另一方面,国家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推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指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夺自身经济利益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自身的生存,必然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行业内部、行业之间展开各种竞争,包括产品、价格、服务等各种竞争。这些竞争能刺激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导生产要素在行业之间转移,优化资源配置。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要因素。(3) 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的规律性。在市场体系中,一方是企业向市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形成商品供给;另一方面消费者以一定量的货币购买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商品,形成商品的需求,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是供求关系,它是生产与消费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当商品供大于求时,社会要求减少供给或增加需求;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社会要求增加供给或减少需求,从而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由于受多种因素尤其是价格因素的影响,这一平衡只是暂时的、大体的。因此,供求关系总是依照从不平衡到平衡、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客观规律运动着。11、什么是市场体系?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从交易的对象来看,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市场(或称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从某种意方上说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劳动力市场则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场所。所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在支柱。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某类市场发育不全、发展滞后,就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能。例如资本市场,资本是商品运动的“血液”,是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起点。所以,资本市场是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先导,它的发育状况、运转效率直接关系到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营运状况。反之,其他市场的发育和运行状况,也会制约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2、什么是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交换关系的总和。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也先后进入市场,以商品形式进行流通,从而构成了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并与商品市场的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整体的市场体系。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缺少这个关键,市场主体行为就不会合理,市场机制的功能也难以实现。生产要素市场是把企业活动全部纳入市场,摆脱行政干预,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必要外部环境。生产要素市场是商品经济发育到自身的成熟阶段-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没有生产要素市场,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13、什么是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交换的场所。生产资料市场的主要特点是:(1) 生产资料市场上的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企业是生产资料市场的主体,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和购买者。(2) 生产资料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换是中间产品的交换。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后,把它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经过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以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3) 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一般来说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4) 生产资料需求相对稳定。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因而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在现代市场中,生产资料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资料市场扩大了,生产规模也会扩大,生产能力也会相应的扩大,因此,发达的生产资料市场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 调整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生产资料在市场流通中,产需直接见面,有利于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益。(3) 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发达和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组织网络、合理的交易方式和相应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使之达到最佳配置。14、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就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上流通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一般说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也增加;反之,随着工资的下降,劳动力供给也减少。但由于各国劳动力资源情况有很大差别,劳动力供给最终要受其资源的限制。其次,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企业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每增加一个劳动力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收入。只有当这种可能的收入大于每增加雇佣一个劳动力所需的成本支出时,企业才会增雇劳动力。当然,在实际的劳动力需求市场上,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工会组织比较严密,力量较强,也使企业难以按照上述原则解雇工人。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1)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劳动者受国家、民族以及地理条件、运输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地地域性很强。(2) 具有流动性。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劳动力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3) 具有相对稳定性。(4) 具有双向选择性。15、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手段,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开放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满足市场需求。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商品,建立联系。市场成为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枢纽,市场机制对由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问题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市场经济能够促进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商品经济说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要通过市场买卖的交换来实现,市场经济则说明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因为只有商品经济的存在,才会有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当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才会覆盖全社会,从而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形式。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形成,从不发达到高度发达的过程。与此相联系,市场的发育、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市场经济也要经历一个从萌芽到形成,从不发达到高度发达的发展过程。16、什么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哪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主要有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三者彼此相联系,其中价值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格应与价值相一致,但这种情况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因为,价格虽然要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市场存在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对比关系,即供求关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调节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生产者会根据价格变动主动扩大或缩小某一商品的生产规模,使一部分社会资源转移到其他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中去。(2) 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价值规律,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因此,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收入;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是社会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出现亏损。正是由于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刺激着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3) 使生产者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经营条件不相同,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相同。那些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并被淘汰。这样,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7、什么是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什么作用?竞争规律是指市场的各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获取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而进行竞争的关系。竞争是由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在市场上,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关心的是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希望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实现更多的商品价值;商品的购买者,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希望通过支付货币来换回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这样,卖者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与买者之间,必然不断在商品价格和质量等方面展开争夺。竞争的手段包括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主要有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和广告宣传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规律有两个主要作用:首先,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生产中,每个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在竞争中,通过不断的比较,迫使生产者只能将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商品的社会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离开竞争,商品的价值难以确定。其次,竞争的压力迫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生产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8、什么是供求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什么作用?供求规律是指市场上商品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以及二者同商品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供给是指社会为市场提供的商品总量,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商品的价值总额。供求规律是受价值规律制约的。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引起价格的变动,如果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相等,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就趋于一致;如果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商品的价格就会低于价值;如果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价值。同样,市场价格的变动也会调节供求状况,降低价格就会增加需求,减少供给;提高价格,主会增加供给,减少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规律的作用是使供求不断地从不平衡趋向平衡,当供求不平衡时,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者和消费者调节各自的行为,促使供求重新平衡。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我国现在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下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收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20、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一年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即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实质上是扣除中间投入后“增加值”的总和,它不但包括了非物质性服务,而且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土原则计算,不管什么人,凡在本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都要计入,所以有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会流向国外。(2)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原则计算,所以只要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产,都要计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经常学基础知识.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