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式阅读作文教学——“民俗风情”.doc
北辰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授课类型“民俗风情”自主探究式阅读作文教学书香怡人-读书篇 前言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千百年来,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俗风情,沉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五月五日吃粽子,赛龙船,纪念屈原;八月十五吃月饼,拜嫦娥,一家团圆;九月九日过重阳,插茱萸,携酒上山;年三十晚包饺子,鞭炮响,全家守岁是否,每到那个节日,你都会情不自禁想到某个思念的人?是否,某个风俗,让你念念不忘儿时的时光?是否,你曾经读到某些民俗风情类的文章时,会怦然心动,犹如书写自己一般?带着你的回忆和美好一起来“悦读”吧! 导读: “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A)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 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B)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想想,祖母说的是帮人的快乐啊。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整体感知:把握情感:作者说牛皮纸包着的月饼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此之外,这月饼里到底还包含了什么“滋味”让作者难以忘怀? 牛皮纸里包着的月饼,这是童年中的一个甜甜的回忆。这里包含着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有童年的天真与顽皮;也有家人的善良与淳朴;也有着浓厚的乡村情谊。初步赏析: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A. 请比较第段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原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改句: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很浓的香甜香甜的月饼味。 A处示例1原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表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表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语言顺序和原句不用,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示例2原句运用短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变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变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为长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其他例题及参考答案(建议教师根据孩子不同情况酌情筛选)1.梳理情节:本文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叙事线索,文章可以这样概括:(2分)店主包月饼( )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 )店主包月饼祖父买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祖母 送月饼2. 题目写的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那开篇为何先从包装精美的月饼说起?(3分) 开篇先写包装精美的月饼,由此引出下文对儿时牛皮纸报的月饼的回忆。(1分)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包装精良,却不合家人口味,最终被扔掉,与儿时的牛皮纸的月饼的令人垂涎形成对比(1分),突出对牛皮纸月饼的怀念之情。(1分)3. 结尾处邻家的两个孩子“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如果你就是这两个孩子其中一员,回到家乡,见到“祖母”,你会说些什么呢? 答案示例:阿婆,我们忘不了儿时的月饼,在那段贫寒的岁月里,是您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分给别人,感谢您让我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过节,快乐长大。5.请赏析文章第段中加点词语“舔”的表达效果。 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写出了我们把月饼分成碎屑,用舌头舔着吃的动作,说明在祖母的教育与影响下下,我们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变现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的心情,突出了月饼的美味以及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喜爱,表现童真童趣。导读:厦门春卷又名春饼(厦门人则叫薄饼),是福建厦门传统的汉族小吃,传统节日食俗。用面皮包着各种菜肴食用,作料主要是笋、豌豆、豆干、蛋丝(在没有海苔或紫菜的情况下可以放)、虾仁、肉丝、海蛎及胡萝卜等。吃起来脆嫩甘美,醇甜可口,营养丰富。对于厦门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小吃那么简单,从春卷的制作过程,制作传统来看,这都浸透着厦门人对于“家”的浓浓情怀。 春 卷 舒婷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厦门和泉州虽同属闽南,春卷体系又有不同,一直在相互较力,裁判公婆各执一词,于是各自发展得越加精美考究。即使在厦门工作了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隆冬时节大街上小吃摊都有的卖,仿佛挺大众化的。A其实,萝卜与萝卜须,吃起来毕竟有很大区别。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却也不肯召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原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B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春卷皮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酱,往一侧铺张脱水过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去汤水堆成长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问先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曾经到一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我一一列账备料。我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再去时,她们得意洋洋留我午饭,说是今天有春卷。我一看,原来是厚厚的烙饼夹豆芽菜,想想也没错,这也叫春卷,福州式的。C春卷在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摹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到了泉州,进入婚娶阶段,蔬菜类炖烂是主食,虾、蛋、海蛎、扁鱼等精品却另盘装起,优越条件均陈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数。流传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惨淡经营,草草收兵,锅盔夹豆芽,粗饱。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传统闽南家庭的家务多由女性承担)。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侍候此物上真是不值,下定决心讨厌它。我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我们更是偷懒不得。大姨妈的“春卷情结”影响了我们,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半夜起来灌醋揉肚子干呕的。每每发誓,轮到我当家,再不许问津春卷。不料我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我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我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D只好重拾旧河山,把老节目延续下来。幸亏我没有女儿。可惜我没有女儿。 整体感知:作者最后庆幸“幸亏我没有女儿”,却又叹息“可惜我没有女儿”。这似乎十分矛盾,但又在情理之中,结合选文及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此的理解。 制作春卷,很辛苦;春卷实在美味,忍不住吃多了,难受;传统女主内,没女儿,女儿就不用,因此说“幸亏我没有女儿”;但是这种美味以及其中包含的浓浓的家庭温馨却因没有女儿,有可能不能延续下去,实在是“可惜”,因此两者并不矛盾,都表现了作者对春卷对家的浓浓的爱初步赏析: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结合选文进行评点。(教师可提示孩子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例一:A句用萝卜与萝卜须做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精心制作的正宗厦门春卷和小摊上出售的春卷的天壤之别。其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正宗的厦门春卷的喜爱和自豪之情;例二:B句“主角绝不苟且”形象刻画了春卷的矜持,“锣鼓渐密”,“帘幕欲卷”,“食指微动”细致描写了大家对春卷的极度期待;例三:C句用恋爱与厦门春卷做比,巧妙地将恋爱时期的心理特点与厦门春卷的精工细作的特点相对照,描摹细致,富有情趣;例四:D句把春卷比喻成旧河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制作春卷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之隆重,表达出作者对春卷“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欲罢不能的复杂心情。 (高中篇) 导读:“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从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意蕴的探究、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等角度出题。) 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初步赏析:作者写到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2)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3)这样对比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高中篇) 导读:当一个美好、纯朴、情感的节日这在渐渐演化为奢靡、庸俗、单一物化的节日,如果不加制止,它还会激发了人们潜在的一种仇富心理,把贫富差异的矛盾外化。 冯骥才 中国传统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 冯骥才 说到节日,应该说老百姓是非常在乎节日的。一个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自己的生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我们有国家和传统两种节日。国家的节日有,国庆、党的生日、劳动节等等。比如国庆节要体现国家的精神,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情感。国庆节就是要彰显国家精神、全民表达国家情感,但现在我们的“国庆”已经“看不到”国家,这是一个问题。 过节要体现节日精神。 国家的节日是法定的,传统的节日是慢慢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高潮。我国的五千年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天人合一”。大自然以春夏秋冬为一年,它既是生产的一轮,也是生活的一轮。所以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决不只是吃喝和送礼。比如说,春节,旧的一轮走了,新的一轮来了,在这个时候要除旧迎新。在迎接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人民总是要把内心对未来的向往,对人间团圆、和谐与幸福,对生活的各式各样的渴求,都放在年里,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优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说,节日的本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情感的生活。比如现在,一些人跑到城里工作,生活得不错,物质条件较舒适。到春节来临时,乘车、乘飞机再难,为什么也得赶回家,去见爹妈乡亲?因为感情的需要。在那个日子里乡情、亲情、友情、故乡、故土、故人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吃,人们当然要吃得好一点,因为过去吃得不好。过年吃得好一些,好把平常对生活的理想变成一种现实,享受现实也更享受理想。至于送礼,说句实话,谁也不在乎礼有多重,压岁钱多少也不重要,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人情的载体,礼轻意重。今年,我在牛津大学对中国的留学生说,你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吗?在除夕之夜,如果你们回不了家,给爹妈打电话的时候,连声音与平常打电话的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分外亲切。为什么?那是你身上中华民族文化的“DNA”在发作了。在传统的节日里,实际上是我们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表现与爆发。我说过一句话:节日,是不需要政府和国家花一分钱,老百姓自己去增加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日子。 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 两节将临,刹奢靡之风,扬清抑浊,非常必要。不然这几天应该是大花钱、花大钱的日子,“月饼战”应该就要打响了。去年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中秋节的前一天,是送礼的高峰。我当时从东城到西城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我在车里面就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 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近些年被愈演愈烈的奢靡之风糟蹋了,变了味儿了。从我做文化工作来讲,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糟蹋。反对奢靡之风,必需反省我们的价值观,因为这种坏风气还是从扭曲的价值观中来的。前年全国政协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问我:“什么是国家价值观?”我说:“国家的价值观不能由我说,应该由国家来说。我只知道什么是不能写进国家价值观里的。反正有一个字是不能写入国家价值观,这个字就是钱字。”会上有一位委员说:“我不同意你这句话,我们国家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不够。”我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而价值观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终极的追求。”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上,坏的风气就一定会起来,从政风官风到民风世风,甚至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下降。我觉得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官员的价值观。当一个美好、纯朴、情感的节日这在渐渐演化为奢靡、庸俗、单一物化的节日,如果不加制止,它还会激发了人们潜在的一种仇富心理,把贫富差异的矛盾外化。所以,刹住它绝对是正确的,从知识界到社会各界和老百姓都十分赞同。 (节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9月11日)整体感知:从原文看,说说“节日精神”的内涵。(教师也可从文章的论证思路、意蕴探究方面出题) 参考答案:(意思对即可)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中国传统节日有深厚的民族精神的蕴含,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初步赏析: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节日内涵被偷换”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想吃粽子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在很多人眼里,粽子也仅仅成了一种普通食物,与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关联有点淡化。B从过去的走亲访友拜年,到后来的电话、短信拜年,如今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又多了微博、微信等拜年途径,拜年方式越变越多。C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老百姓之间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长辈要给“压岁钱”,因为“礼重所以情意重”原因,送少了怕被认为情意轻。D“中秋佳节”期间,包装精致、豪华,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的“贵族月饼”乃至“天价月饼”频频出现,这是有其社会背景的,物质财富增多,经济发展使一些家庭有了经济基础来购买。参考答案:B 阅读之我见-自主探究篇阅读之我见牛皮纸包着的月饼春卷老北京的胡同中国传统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写作特色(语言运用、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立意等)共同点你最欣赏的一篇及原因经典拜读-解析篇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我国,酒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一种情怀。如高兴的酒薛宝琴对菊中“弹琴酌酒喜相酬,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愁苦的酒范仲淹苏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悠闲的酒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凄凉的酒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还有一种酒,叫做春酒。提问:一读春酒,读出趣味(春酒之乐)。课文中有许多细节,以小孩子的心理和口吻,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体会作者为何感到快乐,难以忘怀。 春 酒 琦 君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衙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我的课堂笔记:提问: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或者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我的课堂笔记:提问:二读春酒,读出民风(春酒之俗)。课文在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家乡的种种习俗,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这些民风表现了乡亲们什么特点,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我的课堂笔记:提问:三读春酒,读出情感(春酒之情)。春酒包含着童年的乐趣,包含着淳朴的民风,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 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我的课堂笔记:试着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我的课堂笔记:择善而从-仿写篇 上面佳作中的写作手法你学会了吗?试着模仿一二,完成下面的提纲再开始你的漫漫习作路吧!仿写导语: 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美食,你的家乡一定也有一些有趣的风俗。也许,她是儿时过年时奶奶做的香香的糍粑;也许,它是中秋时召唤着天南地北打拼的家人团聚的那一轮明月;也许,是端午节时跟着母亲一起包粽子的温馨;也许,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思念的一抹家乡的味道。请以“家乡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提示:“味道”可以指美食,也可指风俗特色。) 不写提纲不作文(10-15分钟)作文题目: 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我的写作“小心机”: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第 人称;表现手法 结构安排:共 段开头(第一段): (略)第 段-第 段: (详/次详/略)第 段-第 段: (详/次详/略)第 段-第 段: (详/次详/略)第 段-第 段: (详/次详/略)结尾(最后一段): (略) 千锤万炼-修改篇原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