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与理论.doc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与理论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朱熔基总理在2002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既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情的需要。我们处在进入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又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因此要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殊国情,既要发展需要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佳途径。只有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降低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强竟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市场变化和岗位转换的要求,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加快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紧迫。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基础,是职业教育的龙头。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意义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竟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工作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因为: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更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机遇。2002年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把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视野之中,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更加明确了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同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今年国务院又决定成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这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我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使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速增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我国加入WTO以来,先进制造业的国内外企业迅速增长,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四是城镇化的加速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机遇。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及生活服务、交通旅游等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更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带动了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巨大需求。五是中央把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农村劳动力是潜在的产业大军和城镇居民,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乃至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培养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农民。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取之不尽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来看,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且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又有相当一部分(50%)主要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当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4%,即每年还有约700百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另外,还有1500百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进行技能培训。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40%,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变。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既面临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又为职业教育发展展示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展望今后20年,职业教育又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职业教育不可错失的机遇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然要求;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一批骨干的公办、民办的职业院校,一支有事业心和战斗力的教师队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各部门、行业和人民群众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属性1、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他们靠谁培养?一靠本科院校,二靠高职院校来培养。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使职业教育担负起为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互相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有机协调。关于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周济部长指出,一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三是要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关于进一步加强职月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中,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使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2、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其性质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按职业分类,根据一定的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职业分类两个基本概念明确阐述:“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因此职业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目的性,即职业活动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二是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三是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四是规范性,即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五是群体性,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职业的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规类。工作性质,是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不同予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8大类,66个中大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我国职业标准至2003年底止,已颁布近200种。一般实行五(四)级制,分等级对职业的活动领域、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水平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在结构、模式和内容方面对职业标准进行了改革,更加适应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就业工作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应该以国家职业分类为主导,以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技能训练标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3、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如下:1)职业性,即职业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是职业的针对性,就业性。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职业性体现在:一是职业不等于专业,但是专业的综合、融合和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综合的、复杂实际问题的人才。二是职业的具体化,即岗位。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上岗、服务就业。三是要体现知识、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管理的综合性。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外,还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管理能力、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2)大众性精英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的学问”。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外延拓展,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我们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专家。从我国人才市场的实际看,就业的大众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3)产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担负着对学生和社会的职业培训,其产业性比高等本科教育更强。目前高教界对产出什么和顾客是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产品观”和“服务观”。“产品观” :其顾客是社会用人单位。但内部顾客首先是学生,只有学生满意率高和学习质量高,才能保证教育产品的高质量。“服务观” :学生是顾客。学生对服务的消费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或是人力资本增值过程,但最终的顾客还是社会用人单位。我国的高等教育产出的是人才产品和教育服务的整合。4)社会性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充分表现出地方性和行业性。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 以服务求支持,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教音机制,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关健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是地方企业,学校还要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既对社会做贡献,又为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使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高。5)学习性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把职业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周济部长也指出,我们要坚定这样一个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落实这个指导思想,必须进行“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三个转变”,就是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一是办学思想的转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方向。就业是民生之本, 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服务功能,不仅对于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要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竟争力。所以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同样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教育”,并按“订单培养”的要求进行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就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再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最后,要把打造就业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一要采取灵活学制和灵活学习形式。二要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发挥规模优势。三要坚持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并重。四要加快建立“学分银行”,推行弹性学制、学分认证制。五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两个加强”,就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第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因为职业道德的水平也体现了学校的竟争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以赢得企业的信任,可促进学校的自身的发展。第二,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产学合作(经济开发区与学校合作、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和行业、社区或企业群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实行科研成果产业化或与企业共同研发等)。二是要突出技能培这个重点保护点,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体现。如果学生技术和操作能力不高,将是制约职业教育服务工能的主要瓶颈。三是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支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教师队伍,这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二)必须遵循的原则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的指导下,高职院校还必须遵循又下原则。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需办学的原则。这是办学指导思想问题,高职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是需求驱动的教育方式。一定要从市场需求找生存发展空间。高职教育和其它教育作用不一样,它是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要与市场接轨,离开了社会需要,离开与市场紧密结合,就无从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实用人才,高职教育是通过市场来发展,只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其发展无量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从科学导向型向转变到社会导向型。通过与社会结合,用需求驱动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一定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以社会需求为主,以学科为辅,对专业设置和组织教学进行整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敢于舍去弃一些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社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同时要将企业培训的内容放到教学中去,使学生上岗就能工作。要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教材建设等必须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村经济和农民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二是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职教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相适应(三个结构适应一个结构),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质量和效益。要用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化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教育要把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点,办出特色。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的质量,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动手能力以及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三是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的原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生源、高等教育结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要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因为,社会需要工程师岗位比例不因高等教育的扩招而增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工程师岗位层次和水平在提高;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高超、手艺娴熟高技能操作人员,而社会需要大量高技能操作人员却无人响应;我们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扩招落榜生,这些学生接受高职教育后,成为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要挤进精英行列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四是强化实践的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重实践性教学的分量。理论学习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我们按精英教育的方法,课堂上理论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而他们的强项是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如何挖掘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因材施教,因此,我们要根据生源特点,着力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运用中掌握理论五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的原则。职业教育是严格执行职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证。同时要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资格证书制度的作用。六是合作办学的原则。一要产学合作。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与产业部门合作,没有产业部门的参与,自己关门办学,是达不到按需培养人才的要求的。要引进企业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把生产第一线的最新技术、最新动态教给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教学的机制。二要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的高职院校办学比我们长,有20多年的历史,有较成熟的办学经验和路子,学习他们,可促使我们加快办学进程。七是注重素质教育的原则。这是不能忽视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要正确引导,尤其要多给学生人文方面的关怀,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高职教育的组织 高职院校和专业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是学校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同时高职称评定教育也是直接产生生产力的机构。从已下五个方面了解职业与专业的涵义。1、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人类的职业分为两类:职业和专业(专门的职业或专业性职业)。专业性职业是全部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家对专业性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制度。2、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专业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按照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要求开发设计的,不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技能、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的课程来满足。因此高职教育的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都不能按学科设置,而要以职业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际、落实、实用、实践、实干、实训、实效”的原则设置。要根据毕业生未来职业岗位(群)、职业活动范围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上。3、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专业要受市场(学生生源和人才就业两个市场)供求关系制约。高职专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服务性产业,必须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把顾客要求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输入,通过培养过程的实现,使自已输出的产品为顾客所满意(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工作称职)。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强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精心培育自已的专业品牌,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竟争力。 4、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看,专业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专业教育的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评估,实际上是对高校所设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5、从学校管理的视角看,专业既是学校培养人才和学生学习的专门领域,也是一个由人员和设施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组织和实体。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按专业培养任务组织起来的、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的教学组织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它也和其它高等院校一样,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高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是教学质量的一责任人,各部门都要增强为教学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贡献的意识。(鄂教高200214号关于加强我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高职教育不同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因此,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来判定,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是学生的就业(就业率来自就业力,包括:人品人构、职业技能、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实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后做出的成绩,这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要有新的人才观,毕业生如果不能就业和创业,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就难以成才。具体的讲,高职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以下措施予以保障。一要有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二要有充足的、现代科技含量高、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三要有经费保证;四要教学手段先进,多媒体教学要达到30%;五要先进、科学、严格、规范和人性化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六要服务优良的后勤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人才是通过教学来培养的,高职教育观念的变改与体制改革,最终都应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才能收到实效。高职教育的一切改革都应围绕教学改革这个核心运行。高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已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所以实践性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它的职业性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理论教学。所以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加强和改进高职的实践性教学,要抓住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核心的核心”,突出应用性,从而体现高职的职业性;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服务于职业领域的岗位要求;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性教学。加强和改进实践性教学,必须依靠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能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成这一改革,使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一) 人才培养的规格周济部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他们既要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在工作中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高职培养人才的类型(1)技术型即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从事技术应用与运用,实施并将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产品。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智力技术和经验技术。尤其是理论技术和智力技术要求是较高、较多的。主要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2)技能型即技艺型、操作型主要任务同技术型,但只需要智力技术、经验技术和动作技术。是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技术型和技能型之间交叉多,易混淆,且工作联系紧密,这两类均属于我们培养的人才。2、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是我们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技能人才。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规格),高职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有四种类型,即分布的职业技术岗位(群)有四类。(1)专业技术岗位:工艺师、工程师、农艺师、护理师、高科技设备维护维修技术员、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员等。(2)经营管理岗位:项目经理、作业长、车间主任、建筑监理等。(3)经管业务岗位:中、高级会计师、统计师、信贷员、出纳员、秘书、导游、市场预测、成本核算、广告设计、市场策划、外汇交易、证券交易、投资咨询等。(4)智能操作岗位:飞机驾驶员、远洋轮船的大付、二付、大管轮、柔性加工线上的运行人员、集中控制室的运行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即: 职业通用技能(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技能(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求职能力。3、高职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专业教育的类型是由人才类型决定的,其基本特征有:培养目标特征、入学特征、教与学过程特征、用人部门参与特征、培养条件特征等。1)培养目标特征这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特征,是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其它特征的基础,其它特征都为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存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高技能人才,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运用,是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化和决策并转化为产品;是在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等第一线上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技术、经验技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同时对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2)入学标准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多数专业入学者,应具有高中文化基础(不是我国现行的高考标准,而是作为国民教育基本要求的标准,不同专业会有不同的侧重)和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具备基于高中文化基础之上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创新的能力。良好的高中文化基础不仅是获得现代技术和知识与能力所必需的,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较强适应性的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基础。为什么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由于技术型人才所掌握的职业技术能力,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体系。高一级职业技术能力往往要求建立在低一级能力的基础上。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入学水平不但要有高中文化的基础,而且大多数专业还要有一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职业意识”(包括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等,这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接触和环境才能养成)。3)教与学过程特征教与学过程服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集中表现为培养对象的规格,即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高技能人才与工程型人才比较,有以下特征:(1)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即适用、够用。(2)相关专业知识更宽广些,因为技术实践问题更为综合,参与因素更为复杂,所以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劳保、文字与语言表达等知识和能力。(3)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强,尤其应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4)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所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领导工作群体的能力是此类人才极为重要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领域的能力。因此一切教学工作都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如教学计划、课程及质量评价标准等都应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导向进行编制。4)用人部门参与特征与普教相比职教的另一个特征是其培养过程需要用人部门的直接参与,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也是各级职业教育的共同特征之一。)为什么要有用人部门参与?因为,技术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相当一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而不是仅靠学校教育能获得的。由于学校的教学一都是摸拟的,学生无论在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上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而且有一些重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只靠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是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许多新技术是一边应用,一边发展,不能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往往只有在实地工作地点才能获得最新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掌握这些最新实用技术和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特色。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办学伙伴关系,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过程,这样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部门的欢迎。5)培养条件特征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需要有培养条件作保证。除各类教育教学必需的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以及社会参与这些条件外,主要是师资和设备这两方面具有明显特点。师资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其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的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人才的各种素质,即使是基础课教师也要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与本课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因此,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智能储备要更为全面,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相关知识面广,“常识”丰富,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和社会的有关单位及人员交际和合作。对高职教师要求高而广,因此在实际中全体教师很难都具备,所以高职教师队伍的构成必然成现多样化。其组成,聘用较多的兼职教师(有利于解决急需,有利于保证较高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专业的变换和办学效益);聘用某些对动作技能有特殊要求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有一支精干的专任教师,他们是高职教育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深知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特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此外,必须保证专职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更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新技术、新技能)。设备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实验实训方面。现场特点。虽然学生实训要尽可能与社会实际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但学校的条件现在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技术应用特点。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应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重点不是为了理论的验证。 综合特点。技术人才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往往是多因素综合的,只有在错综复杂的场合才能锻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可反复训练的特点。因为许多能力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反复练习,所以仿真模拟设备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特别明显的作用。有时还需要一定的专用设备。4、高职学生的能力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所谓能力,是指的职业领域的能力,关于职业领域能力, 相应的职业领域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也不同运于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概念,而是职业和其它相关能力的综合概念。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此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能仅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的工作能力,而是还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技术型人才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他们具备“关键能力”或“基础能力”,包括合作、公关、组织、协调、创新及风险承受等能力,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这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由高技能人才,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总体特征决定的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而以理论技术为主。我们的学生素质和学习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理论学习较差。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我们的学生观要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只有从“多元智能”的理论出发,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成材。“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醒智能;交流、交往智能。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让不同智能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做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已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教每一个人。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就是根雕艺人,雕塑家,把一批不起眼的“树根、怪石”雕塑成有用之才,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学生观的基础。教育是为成功作准备的,而获得成功,凭借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状态,这是一个很虚的表达,但是很重要,通常被人们所忽略。状态或态度是一些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鲍比·迪波特说,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 教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觉得还应学会承担责任。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教育阶段(对世界的认识)、素质教育阶段(对社会的体验)、成功状态教育阶段(对未来的创造和成功的追求)。教育的灵魂是梦想、激情、敏感、体验。梦想:只有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激情:激情才能感动自已,感召他人;敏感:敏感才能抓住一切机遇,领略生命的美好和奋斗的意义;体验:只有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生活就是体验,在体验中学会生活,并成为强者。实现梦想、激情、敏感、体验才是精彩的人生。教师要鼓励成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灵丹妙药。同时要想到学生的情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是受情商的控制的,智商在成功中占20%,而情商占80%。只有当对学习和专业感到有乐趣、有兴趣时,才更有效率。这些既是我们的学生观,也是我们的教育观。5、特色是学院的核心竟争力要想在社会上站住脚,你必须有特殊的品质和才能。我们的学生在就业市场有竟争力,学院必须有特色。所以特色是学院的核心竟争力。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特色是高等教育,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力。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校有特色,才能丰富多彩,才能充满活力,才有吸引力。特色反映质量,体现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竟争力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办出学校特色,关键要有适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科学定位、要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理念、要建立有利于特色形成的体制和机制。 科学定位一所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基础。它是在科学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本身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学校的特色不仅是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更是在大学分层次重点建设的高等教育必然发展态势中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战略。学校的特色首先应该表现在大学服务的主体领域上,它是确定大学定位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领域的确定需要在学校的历史与现实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中沉淀、凝炼出来。定位的关键在于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个性,要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优势。学校的特色体现在学校的定位上,体现在它的战略取向上。服务领域和特色学科的确定是大学定位的两个重要方面,而特色的发展战略则是大学整体发展的核心。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为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