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pptx

    • 资源ID:5462764       资源大小:4.83M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pptx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KAO GANG YAO QIU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01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02NEI RONG SUO YIN内容索引矫正易错强记长句03重温高考演练模拟04课时作业05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结构:由 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4)功能:进行 。答案知识梳理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答案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实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营_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自养腐生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_分解动植物的_地位生态系统的_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答案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基石答案(2)相互关系 和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走出对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4个误区特别提醒错误说法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如结核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正确的说法是生产者主要包括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特点:起点是 ,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_个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 者。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 级别 级别1。答案生产者消费消费者营养级5食物答案(2)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 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 植物,也可能被 肉食性动物所食。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 的渠道。营养结构多种多种多种营养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都是植物;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5)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答案2.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判断(1)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3)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每种生物都限定在同一营养级上()(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答案(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6)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答案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据图分析: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鹰与鼬的种间关系为 。6捕食和竞争答案(2)此食物网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什么?提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哪种影响大一些?提示后者影响大些。提示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养型生物”“生产者”, 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蓝藻等)和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捕食异养或寄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 其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腐生异养型生物” “分解者”, 其是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的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等)。重点剖析(2)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1)根据图1构建食物链信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往往越多;营养级较低者,先出现波峰。食物链:丁乙丙甲。(2)根据图2构建食物网信息:能量逐级递减;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20%内),则很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食物网如图所示:(3)根据重金属、农药的含量构建食物网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g/kg鲜重)0.003 70.003 60.0350.0360.34信息:重金属(农药、一些难于降解的物质)随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甲、乙中重金属含量差别不大,所以处于同一营养级,同理,丙、丁处于同一营养级。食物网如图所示: 。命题点一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定及相互关系的分析1.(2018邢台二中高三模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命题探究答案解析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A错误;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B错误;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C正确;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D错误。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丁为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光能通过甲输入生态系统B.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有甲和乙C.碳元素在乙与丙之间以CO2形式传递D.丙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答案解析解析依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光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A项正确;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甲和乙,B项正确;碳元素在乙和丙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项错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D项正确。命题点二食物链(网)的有关图文分析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答案解析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最高营养级结束。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昆虫青蛙蛇、水稻昆虫麻雀蛇、水稻麻雀蛇,A项正确;一些有毒物质(如DDT)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富集,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进行的,所以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C项正确;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数量增加,这不属于反馈调节,D项错误。4.下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解析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总量先锐减后急升最后趋于稳定;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A项正确。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变动的分析方法(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其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科学思维(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知识梳理答案输入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_传递途径:_形式:有机物中的_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_热能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化学能化学能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能量流动的过程答案(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甲. ,乙. ,丙. ,丁. ,戊.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2)据图分析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通过自身 以 的形式散失。被 同化。残枝败叶等被 分解。未被利用。答案呼吸作用热能下一营养级分解者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指 之间 的比值。(2)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两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约为 )。(3)研究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答案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单向流动10%20%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对人类最有益1.有关能量流动过程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3)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三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5)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答案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2.有关能量流动特点、意义的判断(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3)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有哪些来源?提示一个来源是光能,另一个来源是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据图分析: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提示提示提示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0.250.052.15.17.5103 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7.55)0.54916103 kJ/(m2y);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62)37023110103 kJ/(m2y)。(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分别是多少?提示提示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00%(162)/110100%12.7%;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100%(7.55)/16100%15.6%。(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提示(4)假设能量全部来自于生产者,按照图中的能量流动规律,肉食性动物要增加100 kg,则需要消耗多少千克生产者?提示肉食性动物要增加100 kg,则需要生产者的量为10015.6%12.7%5 047(kg)。1.能量流动概念模型解读(1)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分析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粪便中的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 )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i)未被利用的能量(j)。重点剖析(2)各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的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的原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3.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及特点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 每一阶含义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一般生物个体的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而逐级递减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耗散,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命题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1.(2015海南,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解析命题探究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项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动物和植物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储存的能量,B项正确;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通过生产者的固定使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经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逐渐散失,不能重复利用,所以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项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的部分,D项错误。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考)如图所示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f、g、h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单位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答案解析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 传递效率为(be)/a100%B.该图示可反映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特点和物质循环特点C.生产者都属于同一个营养级,有的消 费者可属于不同营养级D.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通过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解析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a100%,A错误;该图示只能反映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即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体现出物质循环的特点,B错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有的消费者为杂食性动物,可属于不同营养级,C正确;最高营养级没有下一级消费者,因而其同化的能量就不可能通过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D错误。3.(2018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高三五月联考)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每种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来自不同营养级答案解析解析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常常分为两部分,即一部分形成尸体、残骸等,另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后形成粪便,A正确;各营养级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中散失的能量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利用,B正确;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由于没有被消费者同化,所以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部分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只来源于同一个营养级,D错误。命题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应用分析4.(2016全国,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解析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等系列变化,A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5.(2018合肥一中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 就越少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 不可循环的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解析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项正确;由于捕食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各营养级重新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项正确;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项正确。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答案解析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 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 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解析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 250(kJ),A项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项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项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 100%15%,B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2)能量利用效率: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生命观念矫正易错强记长句1.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的3个易错点(1)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成分都参与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因为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所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这两种成分不参与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命题探究易错警示突破选择题2.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3个,没有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3.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4.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5.“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生物个体”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狼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获得“10%20%”的能量,“所有狼”可获得“所有狐”的能量的10%20%。命题探究长句应答突破简答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2016全国,T31(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4.2016全国,T31(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6.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逆转;生产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热能。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8.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除草、除虫的目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重温高考演练模拟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1.(2018海南,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答案解析12345解析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2.(2016全国,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解析1234512345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项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项正确。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3.(2016海南,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A.田螺 B.小球藻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解析123454.(2014海南,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答案解析12345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5.(2018全国,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12345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答案解析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12345(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一点即可)。12345 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环境中的植食性动物有驱赶作用,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原因可能是其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导致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答案解析(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2345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解析解析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或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从而减轻了野猪对该地区农作物的破坏。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项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项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项正确。2.(2018东北育才中学模拟)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B.cbaC.cbaD.acb12345678910111213解析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图中所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abc,落叶供给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答案解析3.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推断最不可能的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生物种类甲乙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86121.10.9A.以上四个种群至少构成两条食物链B.甲、乙两种群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D.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则甲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若只有甲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8.617.2之间,若只有乙为第二营养级,则第三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1.22.4之间,第三营养级有丙、丁,食物链有两条,故食物链至少两条,A项正确;若甲、乙为同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9.819.6之间,而丙、丁的同化量只有2.0,故甲、乙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项正确;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C项正确;若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则乙、丙同化量的10%20%是1.312.62,与表中丁不符,故D项不可能。12345678910111213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丙和丁、乙和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丁每获得1 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甲为生产者,丙和丁都以乙为食物,乙和丁都以甲为食物,A项正确;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丁为最高营养级,由于生物富集效应,丁体内DDT浓度最高,B项错误;若求丁获得1 kJ能量,至少需要生产者固定多少能量,应选食物链最短且能量传递效率按最高计算,因此只考虑甲丁这条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甲至少固定的太阳能是5 kJ,C项错误;若丙的数量下降,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将维持稳定,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5.(2018武汉华大联盟高三质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12345678910111213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b.种群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0万千焦c.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A.b和c B.c和d C.b、c、d D.a、b、c、d6.(2018福建莆田一中高三期中考试)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千焦)。有关叙述正确的有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a错误;种群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而由于题中没有给出种群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种群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无法求出,b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015.0100%20%,d正确。123456789101112137.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项目摄取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能量J/(hm2a)1.0510103.501094.55109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田鼠粪便量不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 J/(hm2a)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 J/(hm2a)解析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100%35%,A项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不属于田鼠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项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 J/(hm2a),C项正确;田鼠同化量为1.0510103.51097.0109 J/(hm2a),故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20%3.51010 J/(hm2a),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8.(2018宝鸡高三质检)如图所示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形式,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A.真核生物中过程首先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将光能转化成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B.图中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它是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主要来源C.过程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在 ATP中外,其余少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可见 能量流动具有开放性和单向流动的特点答案解析解析真核生物中,过程是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在真核生物中,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A正确;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在ATP中外,其余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主要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可见能量流动具有开放性和单向流动的特点,D正确。123456789101112139.(2018石家庄高三模拟)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赛达伯格湖时发现,某种鱼因年龄不同而食性不同:幼年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其幼年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C.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因食物来源不同而分布在不同水层,属于垂直结构D.若大量增加湖中养殖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答案123456789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高三一轮复习系列《一轮复习讲义》第九单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pptx)为本站会员(秦**)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