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11专题十一 说明文阅读 讲练课件—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通用版.ppt
中考语文(全国版)专题 十一 说明文阅读一、(2020内蒙古包头,1619,11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夏津,有片古桑林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A组 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采桑的美丽诗句。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衡有改动)1.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3分)2.第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3.第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4.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3分)一、1.答案答案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作答此题,要结合文体特点。说明文第一段由事例或现象说起,目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开篇“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首段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由具体情况说起,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答案答案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由“百年”“千年”“两万”“两百”,可知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两百”说明了古桑数量之多,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3.答案答案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进而阐释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删去后句意会发生变化。从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上作答。4.答案答案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段“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第段“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这些语句可见,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夏津县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第段“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据此可得出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二、(2020江西,1720,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1.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山地的形成、四方面进行了说明。(3分)2.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3分)3.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3分)4.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4分)二、1.答案答案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要从文中提取主要的信息,并加以概括。2.答案答案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及内容概括的能力。在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题目中所要求概括的内容;再将有关内容进行压缩,直接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对文字进行总结,用简练的语言和通顺的语句表述出来。3.答案答案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事理一般要采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推理过程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去说明和布局。本文在介绍山地的形成时具体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先总体介绍山地的形成是由于内力的作用,再由主到次分别介绍了各类山地的形成。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能使文章脉络清晰,主次分明,有条理。4.答案答案(示例)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文章中找出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句子,各选一例进行分析,结合语境,具体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三、(2020吉林,2023,1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先说一下象形字。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见图1),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柲(b)即戈把,是木头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柲的铜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铜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铜戈头,没有木把了。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图2),是简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伸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级文物。这是“万”(萬)字(见图3)。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j),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这是“为”(爲)字(见图4)。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亚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铜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驯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这是“夫”字(见图5)。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簪,也就是笄。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束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掘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1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选自新华文摘一书,有删改)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依据全文,至少写出两种说明方法。(3分)2.品析并写出第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3分)4.依据选文第段回答,“为”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2分)三、1.答案答案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作诠释,摹状貌等。(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答出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及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阅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第段明确指出,“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后文则分别从象形字和会意字入手进行解说。说明方法:(1)举例子,说明象形字时举了“戈”“牛”“万”的例子,说明会意字时举了“为”“夫”的例子;(2)列数字,如第段“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3)打比方,如第段“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4)作比较,如第段把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的骨笄顶部形状与甲骨文万字相比较;(5)引用,第段引用了吕氏春秋的记载;(6)作诠释,对“牛”的象形义、“为”“夫”两个会意字的意义作了具体诠释;(7)摹状貌,描摹了甲骨文“万”“为”“夫”等字的具体状貌。2.答案答案“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因为实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有残损,在文物考古时,难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所以用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这样用语,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共3分,“大概”表示推测、估计1分;表达效果2分,围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回答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首先要从词义、用法等角度理解“大概”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大概”这个词语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3.答案答案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殷人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围绕“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从文章段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第段指出象形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第段指出“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第段指出“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第段指出“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4.答案答案自然状况:中原地区气候比现在暖和。史实:有象活动,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或吕氏春秋记载的“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共2分,每点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第段用“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提示下文讲解“为”字反映的内容。提取信息时,要注意分别从自然状况和史实两个角度对信息归类。四、(2020贵州贵阳,1215,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如果没有我刘继军你知道吗?如果没有我,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召唤死神。这真不是吓唬你!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面前,人类和动物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的每一寸土壤、每一滴水中,在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甚至就生活在你的身体中。平均每个成年人的身体约由30万亿个细胞组成,体内却有38万亿个细菌和380万亿个病毒,坏蛋们全方位、全天候地攻击着你,没办法,我只能全力以赴,毫不懈怠。因为任何一次防卫失败,对你来讲,都可能致命。而我,是你的一部分,守护你,就是保护我自己。我,就是你的免疫系统!亿万年来,任何高等动物的生存繁衍,都离不开我的守护。每个人都会感冒,而且有几百种病毒会导致人类感冒,其中绝大多数感冒病毒,我都可以应对自如。我与病毒、细菌、细胞变异已经战斗了几十亿年,而人类从认识这些,到采取有效技术手段(以青霉素1940年应用于临床为标志)不过百年。这与我漫长的技术改进时间相比,只是一瞬间。说起技术手段,我对抗微生物的手段可谓纯粹、天然、无公害。首先,高筑墙、广设防。我构建了三道防线:物理屏障、非特异免疫系统、特异免疫系统。这三道防线,从功能到技术手段,逐步升级,形成了一整套三维立体防御体系。其次,大协同、精调控。来多强的敌人,我就使多大的力气。来犯的敌人主要有两大类:邻居熊娃和天外飞仙。邻居熊娃,住得近,三不五时跑来你家捣乱。但大家都很熟,这家伙有多少坏水,我一清二楚,对付这家伙只需“非特异免疫系统”按套路出牌就能搞定。非特异免疫系统拥有常见病毒识别数据库,正常情况下是原厂配装,你一出生就有,所以也叫“先天免疫系统”。有了它,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秒,就自带攻防,而且反应迅速,瞬间就可以消灭敌军。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作风太粗放,不够细致。天外飞仙,这家伙的特点就是没什么特点,你摸不准对手到底要干啥坏事、在哪里下手、啥时候下手。对付这种不常见的坏家伙,就要“特异免疫系统”出手了。“特异免疫系统”虽然没有配装出厂原始数据库,但是自带学习功能。在敌人入侵过程中,它暗中观察,识别陌生敌人,找到办法对敌人实施精确打击,然后建立数据库,让人体对这种敌人免疫。“特异免疫系统”应敌较慢,但手段精准老辣、力道雄厚,一旦启动,敌人难以逃脱。这两套系统并不是各干各的,而是时刻在线、协同作战。每当有敌来犯,“非特异免疫系统”打头阵,能赢则赢。一旦吃紧,立即召唤“特异免疫系统”,对敌人实施合围会战。哦,我忘了告诉你物理屏障是什么,就是你的皮肤和黏膜。所以,要保护好皮肤和黏膜,不然许多坏家伙就会趁虚而入。第三,专业全、配置齐。你有七十二变,我有宝器万千。管它哪路敌人,我都有专门的武器对付它。我全力打造免疫多样性,比如特异免疫系统的免疫多样性就达到了上百亿。说起配置,免疫大军中的几位名将你得认识认识。白细胞,妥妥的帅才,因为你体内所有免疫细胞,都是由白细胞组成或者分化而来;巨噬细胞,基层民警,整天在你全身组织里到处溜达,发现不法之徒就立即投入战斗,如果搞不定会立即发出警报;嗜中性粒细胞,特警,一般不出警,可一旦收到警报就快速响应投入战斗;树突状细胞,免疫系统的战略研究员,能把敌人的蛋白质解体,做成通缉令这便是病菌产生的抗原,树突状细胞带着通缉令,找到专门对付这种敌人的高手可以识别病菌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一旦找到,T细胞和B细胞就会被激活,大量增殖,形成专业特种部队,投入战斗;其他兵种,如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前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至此,免疫大军各路兵种全部开进战场,免疫反应达到高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入侵者经不起如此猛烈的自卫反击于是,你的感冒就好了,神清气爽,吃嘛嘛香!我与微生物精彩的大战,你已经领略一二。所以,平时,你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心情愉快,让我的各路大军马壮兵强;生病时,你一定要在大后方给我最坚定的支持,比如感冒了,就不要把“补充营养,多喝热水,注意休息”这些嘱托当作耳旁风,因为这时,一场生死之战正在你的体内发生,我你的免疫系统正调兵遣将与敌人酣战。我会尽自己所能,为你战胜我能战胜的疾病。这需要你我共同努力!选自百科知识,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和技术手段的解说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A.守护你,保护我。全力对付坏蛋们的攻击,守护身体健康。B.高筑墙,广设防。构建了三道防线,逐步升级,立体防御。C.大协同,精调控。原厂配装的特异免疫系统率先精准出击。D.专业全,配置齐。打造免疫多样性,用各种武器对付敌人。2.下面句子是文中省略号处的内容,请在不改变句意及语序的前提下改写,使之与全文的语言特点一致。(3分)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的黏膜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4.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只要有我马壮兵强的各路大军,人们就不会再生病”?请表明你的观点,并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简述理由。(3分)3.下面是首句为“说起配置,免疫大军中的几位名将你得认识认识”这一段的结构图,四个选项中与该段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四、1.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主要信息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技术手段的第二个特点,人体有非特异和特异两套免疫系统,两套系统协同作战,精准调控。每当有敌来犯时,先由“非特异免疫系统”率先出击,如果不能打赢,则召唤特异免疫系统来共同战斗,实施合围会战。而C项中“原厂配装”“率先精准出击”的应是“非特异免疫系统”,不是“特异免疫系统”。2.答案答案(示例)这是保卫你的第一道防线,就像坚固的城墙,将大多数坏家伙阻挡在外。呼吸道的黏膜上有许多小扫帚,会把病菌等异物清理出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运用能力。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说明文语言,使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改写句要注意和原文语言特点保持一致。如本文中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把人体免疫系统比作人体卫士,用三道防线来抵御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非常形象,使读者很容易理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就像一道保护墙或防护网,能把很多病原体拒于体外。这些病原体在文章一开始就已经被比作“坏蛋”,可以继续沿用,也可以说成是“坏东西”或“坏家伙”。从纤毛的“清扫”作用可以联想到“扫帚”的喻体,把纤毛比作清扫垃圾的扫帚,把病菌清扫出去。3.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由原文可知,B项的巨噬细胞被比作基层民警,到处巡逻,发现敌人就立即投入战斗,不能搞定就发出警报。“活动于全身”是正确的,但“解体敌人蛋白”应是树突状细胞的功能。4.答案答案不是。文章仅仅举了免疫系统对抗感冒这一个例子,并未提及其他疾病;“为你战胜我能战胜的疾病”表明还有免疫系统战胜不了的疾病;另外,我们自己要注意睡眠和营养、加强锻炼等,才能提高免疫力。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对全文主旨的把握能力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认真阅读最后一段就可以看出,免疫系统只是为战胜它能战胜的疾病“尽自己所能”,言外之意是还有它不能战胜的疾病。文章用感冒病毒进行举例说明时用了“绝大多数”,言外之意是还有少数病毒不能应对。因此,本文的语言用得非常准确,须仔细揣摩,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五、(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1720,7分)阅读华为领跑5G时代一文,回答问题。跨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前不久在西班牙开通该国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华为成为核心供应商。至此,华为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在西班牙开通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后,记者在马德里市中心走访时,在太阳门广场的一家沃达丰门店了解到,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顾客可以签约,网页上显示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随后网络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西班牙沃达丰的5G网络由华为和瑞典电信企业爱立信提供技术支持。先期开通5G网络的15个西班牙城市中,有12个安装的是华为的基站。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为能实地体验5G的网速,华为的工作人员用5G手机进行测试,网络测速软件显示,下载速度最快为800多兆每秒,上传速度为70兆每秒左右。而在4G环境下,同样条件的终端上传和下载速度只有十几兆每秒。同时,5G网络的时延测试结果仅为几毫秒,4G网络则是几十毫秒。对于沃达丰与华为的合作,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除了西班牙,此前,英国和瑞士在一些城市开通了5G网络,也都使用了华为技术。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5G市场拥抱华为,市场最终还是作出了理性选择。目前,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西班牙世界报近日刊文说,比起其他竞争者,华为的5G领先两三年。毋庸置疑,5G时代华为成为领跑者。(有删改)1.请分析文章第段的作用。(2分)2.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3.文中第段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4.下列选项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分)()A.在西班牙,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限流量。B.5G网络基站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C.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高时延的特点。D.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五、1.答案答案从华为成为西班牙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的核心供应商,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一事写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2分,答出一点得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联系题干,通读文段,可以得到“华为成为西班牙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的核心供应商”和“华为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两条重要信息,作者通过这些信息吸引读者,也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2.答案答案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运用具体准确的数字,将5G网络速度与4G网络速度进行对比,准确突出地说明了5G具有高速的特点。(2分。说明方法答出任意两种即可,各0.5分;作用1分,答出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第段中“下载速度最快为800多兆每秒,上传速度为70兆每秒左右”一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5G网络下载和上传速度之快。“而在4G环境下,同样条件的终端上传和下载速度只有十几兆每秒”一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4G网络的上传和下载速度与5G的上传和下载速度进行对比,突出了5G具有高速的特点。画线句本身作为例子,突出说明了5G具有高速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可以结合课内说明文的讲解,在课文中找几个使用不同说明方法的例句,力求更扎实地掌握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点。3.答案答案不能。“目前”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它说明截止到现在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代表以后华为一定还具有这样的优势,删去后与事实不符。“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分。理由表述清楚1分;答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说明文中,在时间、范围、程度等方面起到限定作用的词都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不可去掉。在分析其作用时,可以说明去掉这个词后,句意发生的变化,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发现这个词所起到的作用。4.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找到与选项有关的段落,进行比对,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项,文章讲的是马德里市中心的沃达丰门店可以办理5G业务,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选项内容与原文不符。B项,选文第段中提到“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选项内容与其不符。C项,选文第段中说“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选项内容与原文不符。一、(2019内蒙古包头,1619,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从花色上分,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B组2016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余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刘慧慧有改动)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3分)2.概括段的说明内容。(3分)3.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4.第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2分)一、1.答案答案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升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解析解析通读全文,找到准确说明牡丹花的自然特征的内容(花色、花形、花香、品种等),以及第段有关其人文特征的语句,提炼概括即可。2.答案答案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解析解析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看段落中心句,归纳概括即可。3.答案答案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解析解析先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很明显;另外,引用了太平御览和嘉话录的有关内容,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答作用时,一般采用“效果词+说明内容”的形式,说明内容一般是段落中心句。4.答案答案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富贵的象征。解析解析本文对国色天香的牡丹进行了赞美;而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用牡丹的富贵反衬莲花的高洁,牡丹是贪求富贵、追名逐利的象征,周敦颐对其持贬斥的态度。二、(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1720,7分)阅读“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一文,回答问题。何尊注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其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代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