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发展如何_ 2022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分析.docx
-
资源ID:54801621
资源大小:38.5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发展如何_ 2022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分析.docx
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发展如何_ 2022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减少碳排放压力较大。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认为,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测算,仅对比生产环节,与开发利用原生资源相比,“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达25%。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循环经济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作用循环经济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材料替代,利用粉煤灰等大宗固废替代石灰石等碳酸盐类高载碳原料,可有效降低煅烧环节能耗和石灰石分解产生的碳排放,每综合利用1吨大宗固废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公斤。”朱黎阳说,“循环经济还可以实现流程优化,通过回收利用废钢铁、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可以缩短工艺流程,有效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朱黎阳表示,从能源、燃料的角度看,生物质废弃物等碳中性燃料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同时,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共建共享产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等,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2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分析循环经济涉及各行各业,在一些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将对碳达峰碳中和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例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大宗固废(如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等)的能源化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再制造等也具有巨大的潜力。从塑料行业来看,2020年我国塑料产量为1亿多吨,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产量超过7600万吨。据统计,我国每年回收利用各类塑料近1900万吨,在提供优质工业原料的同时,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可减少约45%的污水排放和60%70%的能耗。我国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从钢铁行业来看,“十三五”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废钢利用量大幅上升,2020年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达2.2亿吨,废钢比由10.4%提高到20.9%,转炉和电炉的废钢利用量、废钢比都有所增加。随着“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中国循环经济进入全面布局时代。在经济利好发展的背景下,消费需求持续提升,一方面使得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也给循环产业发展“开了一道口子”。白皮书显示,当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严重、濒危物种增加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时候,从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树立国际形象角度考虑,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随着数字革命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为循环经济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各环节也将与科技不断进行融合与应用,使得“互联网+循环经济”体验更好,效率更高。展望十四五,预计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30%。到2030年将达到35%。因此市场对于循环经济的需求也会很大。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预计到2025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量将达到40亿吨左右;各类生物质废弃物发电量约为2200亿千瓦时,与利用化石能源相比,将减少碳排放约1.8亿吨/年;仅对比生产环节,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9亿吨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循环经济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